<p class="ql-block">接墨西哥篇(圖上文下閱看)</p><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6日我們從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飛往古巴,經過近4個小時的飛行,來到了古巴的哈瓦那。</p> <p class="ql-block">古巴是世界現存的5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也是美洲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說起歷史,古巴島在被發現之前的數百年間居住著瓜納哈塔貝伊人等原住民,1492年10月,意大利探險家哥倫布發現古巴島,這個島是中美洲大安地列斯群島中最大的島嶼,被譽為“墨西哥灣的鑰匙”。1510年古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之后,英、美又分別于1762年和1898年占領古巴。1959年1月1日,菲德爾·卡斯特羅率起義軍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巴蒂斯塔政權,建立了革命政府,1961年,卡斯特羅正式宣布古巴開始走社會主義道路。</p> <p class="ql-block">古巴共和國,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由1600多個島嶼組成,是西印度群島中最大的島國。總面積109884平方公里,人口1108.3萬(2023年),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全國劃分為15個省和1個特區(青年島特區)。古巴島形狀酷似鱷魚,又被稱加勒比海“綠色鱷魚”,古巴有7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和300多個白沙海灘。</p> <p class="ql-block">古巴國旗:五角星象征古巴是一個獨立的民族。三道藍色寬條表示未來的共和國分成東、西、中三州,白條表示古巴人民在獨立戰爭中懷著純潔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國徽:為盾徽。盾面上部的藍色部分代表加勒比海;一輪太陽從海面升起,橫置的鑰匙表示古巴為墨西哥灣的一把鑰匙(古巴島形似鑰匙),表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盾面左下方為藍、白相間的斜紋,右下方的圖案為草地、山巒、棕櫚樹。盾徽兩側為橡樹枝葉和月桂枝葉;背后是一根束棒,象征權威;束棒之上是一頂“自由之帽”,表示爭取自由、為自由而斗爭。</p> <p class="ql-block">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享有修憲和立法權。每屆任期5年。每年舉行兩次例會。國務委員會是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常設機構,在代表大會休會期間行使立法等國家權力。</p><p class="ql-block">“古巴”是我們這一代人非常熟悉的字眼,曾經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將中古兩國的情誼作了最精辟的總結。中國早在1960年9月就和古巴建立了外交關系,而美國卻從1962年起對古巴實行經貿和金融封鎖政策,根據聯合國數據,在過去六十多年中,美國的制裁給古巴經濟造成了至少1300億美元的損失。</p> <p class="ql-block">但是古巴憑借本國盛產甘蔗、咖啡、煙草、礦石等豐富資源發展經濟,形成雪茄、朗姆酒兩大品牌產品,特別重視蔗糖出口和旅游兩個支柱產業;政府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重視改善同拉美國家的關系,鼓勵外資在古巴建立聯合企業,有效促進了經濟發展。古巴實行的是社會供給制,住房國家分配,醫療費用全免,生活必須的糧油米面有專門的店鋪定量供應。人民的精神面貌不錯,無憂無慮。古巴重視教育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民素質很高,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古巴1100萬人口中每14個人就有一個是大學畢業生,450萬就業人口中平均每6人就有一人為大學畢業。在美國的長期經濟封鎖下能做到這樣也確實不易。古巴還擁有9項世界遺產,包括7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p> <p class="ql-block">古巴有二位杰出的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古巴共和國、古巴共產黨主要締造者和第一任最高領導人。1926年8月出生于莊園主家庭,1950年畢業于哈瓦那大學法律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2016年11月25日辭世。菲德爾·卡斯特羅一身戎裝,虬須遒勁,他能領導1100多萬人的古巴與擁有3.2億人的美國長期抗衡!作為一個革命家和政治家,困擾了先后繼任的11位美國總統!不愧是二十世紀一位風云人物!卡斯特羅非常擅長演講,也是狂熱的文學愛好者。卡斯特羅拒絕個人崇拜,在古巴幾乎沒有看見他的雕像,2011年4月正式退隱。</p> <p class="ql-block">切·格瓦拉,1928年6月出生于阿根廷一個聲譽卓著的家庭,畢業于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醫學院。1955年與卡斯特羅在墨西哥相遇,參加了古巴革命。是古巴共產黨和古巴共和國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1959年起任古巴政府高級領導人。因與菲德爾·卡斯特羅政治見解的分岐,1965年辭職離開古巴到剛果(金)、玻利維亞等第三世界進行反帝國主義的游擊戰爭。1967年10月9日在玻利維亞被人出賣被捕并被殺害。</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5、60年代,古巴歌曲“美麗的哈瓦那”流唱于中國的大街小巷,因而哈瓦那三個字深深留存于50后記憶里。哈瓦那是古巴共和國的首都及最大城市,全國經濟、文化中心。是古巴政府所在地,許多政體機構以及商業總部也都設在哈瓦那。大部分華僑也集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建于1519年,1898年起成為首都。面積721平方公里,人口214.9 萬(2023年),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哈瓦那地處熱帶,氣候溫和,四季宜人,有“加勒比海的明珠”之稱。 “哈瓦那”一詞來自當地土著居民的語言,一說是“大草原”或“大牧場”,也有城市“小海港”或“停泊處”的意思。哈瓦那有古老的教堂、廣場、博物館、紀念碑、公園、圖書館等眾多旅游景點,為著名的旅游勝地。</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分為新城和舊城兩部分,新城是拉丁美洲著名的現代化城市之一,臨加勒比海,街道寬闊整齊,高樓鱗次櫛比,擁有豪華的賓館、飯店、公寓、政府大廈等,花壇草坪點綴其間,充滿現代化氣息和繁榮景象。</p> <p class="ql-block">新城的尊嚴廣場,拱形鐵架后面立滿旗桿的黃色建筑,是美國駐古巴聯絡處。 廣場為紀念當年遭遇美國恐怖襲擊遇難的138名哈瓦那人而建,并樹立138面黑旗以示對美國暴行抗議。近年來二國關系有所改善,黑旗沒有了,旗桿還在插滿了古巴國旗。廣場另一頭有一座雕塑:一個男子懷抱一個嬰兒,手指著前方不遠處的“美國駐古巴代表處”。(關于這孩子有個故事,這里不敘說了),大致意思是為了移民的問題在譴責美國。</p> <p class="ql-block">美國駐古巴聯絡處,就是門前插滿旗桿的那幢建筑,原是美駐古巴大使館,是一座外表平庸卻絕不平凡的建筑,它是半個多世紀來美古關系風云變幻最好的見證。位于哈瓦那著名的新城濱海大道上,是一幢灰色的七層混凝土建筑。大樓的外觀就像一個“火柴盒”,缺乏建筑美感,與哈瓦那眾多古樸而精美的西班牙式建筑一點也不搭。“火柴盒”建成于1953年,1959年1月1日,菲德爾?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取得勝利。當年1月6日,美國就承認了古巴新政權,“火柴盒”里還迎來了美國新任駐古巴大使。在古巴實行農業改革觸動美國利益、美蘇兩大陣營爭奪古巴、美國在國際上孤立古巴并企圖顛覆古巴政權等一系列復雜事件和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美古關系惡化。1961年1月3日,美國政府關閉了駐古巴大使館,“火柴盒”關門了。當年4月美古徹底斷交。1977年,時任美國總統卡特與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達成共識,美國在“火柴盒”里設立“美國駐古巴聯絡處”,級別比大使館低,但可以提供與美國相關的人員的服務。</p> <p class="ql-block">在哈瓦那到處可見老爺車,原因并不是古巴人喜歡,也不是沒有使用年限,而是由于美國幾十年的長期封鎖,無法進口汽車和零部件。但這也成為哈瓦那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中國的“宇通”大巴是他們主要的旅游巴士。</p> <p class="ql-block">百年榕樹廣場,位于哈瓦那第五大道旁,10多棵百年老榕樹,給這個城市添上一筆深邃的綠色。廣場原本到處都是樹林,由于建新城僅保留了一部分,默默地在此見證這個城市的興衰變遷,物換星移。百年榕樹廣場是這里非常著名的一座廣場,有很多的游客都喜歡來這里游玩。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它不同于一般的廣場,是因為這里的廣場上有非常多的榕樹,它們的形狀很特別,長的特別的粗壯,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這些榕樹非常有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榕樹廣場的歷史非常悠久,大約是在17世紀的時候建成的,在建成之初的時候,這些榕樹都是非常矮小的,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百年榕樹廣場的也越來越發展壯大起來,占地面積非常寬廣。整個廣場都是非常茂密的榕樹,仿佛能夠遮蓋住整個天空。所以,如果你有機會能夠來到百年榕樹廣場游玩的話,一定要好好參觀一下,這里的風景絕對會讓你喜歡的。</p> <p class="ql-block">離榕樹廣場不遠是古巴華人紀念碑,建于1931年10月,高8米,黑色,圓椎形。紀念碑正面銘文用中文和西班牙文兩種文字,中文:旅古華僑協助古巴獨立記功碑。1847年6月,首批206名中國移民從中國廈門乘船來到哈瓦那,他們是被人販子作為“苦力”騙賣到古巴的。在古巴的博物館里,至今仍保留著這些華工的賣身契。到1874年,古巴華工的人數達到10萬人以上。華工為古巴的繁榮和發展流盡了血汗,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在當時,華工的地位非常低,他們只被允許同黑人通婚,而且一同前來的夫妻也往往是被強行拆散。紀念碑后面有古巴政治家貢查羅·德·圭薩達題詞:“沒有一個古巴華人是逃兵,沒有一個古巴華人是叛徒”。華人在古巴的歷史功績被古巴人民廣為稱贊,1931年為表彰華人在古巴獨立戰爭中的功勛建立了此碑。</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海濱大道從哈瓦那的老城區一直延伸到新城區,有7公里長,一條大道展示了不同的歷史面貌。岸上一面是水泥長堤,堤高80多厘米,寬一米,上可行人。當地人稱之為“馬萊孔”(西班牙文“堤岸”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海濱大道面向浩瀚的墨西哥灣,來到大海之畔,放眼望去,遼闊的大海,水天一線的景色異常壯麗。一面是林立的高樓大廈。挺拔的棕櫚樹點綴其間,墨西哥灣海面波濤洶涌,數丈高的浪花翻過海堤濺到路面上分外壯觀。</p> <p class="ql-block">海濱大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古巴共和國民族英雄的豐碑和舊殖民主義的痕跡。它們像永不關閉的歷史博物館,形象地向人們傾訴著古巴共和國的歷史。大道上聳立著3座神采奕奕的青銅雕像,他們是共和國獨立運動中的著名將領,深受古巴共和國人民的尊敬。海濱大道最繁華的中段,是古巴共和國民族英雄馬賽奧的紀念碑,在高高的碑座上,這位黑人將軍騎著一只前蹄騰空的戰馬,揮舞戰刀,正呼喚著千軍萬馬勇敢地沖向敵人。紀念碑座的前部,雕塑著英雄母親的形象。她曾帶領孩子們宣誓,要為祖國獨立流盡最后一滴血。馬賽奧實現了這一誓言,鏖戰半生,多次負傷,最后戰死在哈瓦那城下。他是古巴共和國人民最敬仰的民族英雄。紀念碑的建造也有其獨特之處,英雄的戰馬面向古巴共和國大地,表示著英雄永遠注視著他無限熱愛和終生為之戰斗的祖國大地。</p> <p class="ql-block">海濱大道邊還有很多漂亮的建筑、噴泉雕塑。</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老城位于哈瓦那灣西側的一個半島上,老城是建筑藝術的寶庫,擁有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還留有許多西班牙式的古老建筑,哈瓦那是歷史遺產保存最好的美洲城市之一。狹窄的街道、咖啡屋、劇院、噴泉、城堡和要塞等等都是石砌而成。老城內有許多名勝古跡,1982年老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文化遺產”。我們在哈瓦那的游覽也主要在老城。</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老城面積不大,街道狹窄,城中最大的看點就是四座相鄰不遠的廣場------老廣場、武器廣場、教堂廣場和圣弗朗西斯科廣場。我們參觀了其中的三座。老城的主要景點還有國會大廈、哈瓦那大劇院、美術館、哈瓦那大學、圣·卡洛斯要塞、莫羅城堡等。</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大學。</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美術館。</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國會大廈亦被稱為小白宮。這座類似美國國會大廈小一號的建筑,建于1929年5月20日,曾經是美國作為宗主國時期的國會所在地,是仿照華盛頓國會大廈而建,1959年古巴勝利之后新政府曾在這里辦公,現在是古巴科技環境部、科學圖書館和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所在地,同時也是全國代表會議中心,大廈內部也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國會大廈旁是哈瓦那歌劇院,建于1838年,因為是大劇院非常華麗的建筑,成了哈瓦那的市標。大劇院亦稱加利西亞宮,今天是國家芭蕾舞大劇院。卡魯索和帕伏洛瓦、普利塞斯卡婭等世界著名芭蕾舞巨星都在國家芭蕾舞大劇院演出過,這都是由于古巴最著名的芭蕾舞大師阿利西亞?阿隆索的辛勤努力的結果。</p> <p class="ql-block">老城最著名的是四大古老廣場和多條狹窄的街巷。走完這些廣場和街巷,就會掂量出哈瓦那老城這份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哈瓦那老城東入口的圣弗朗西斯科廣場,它是老城第二大廣場,也是眾多廣場中最漂亮的一個,它因這里的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而得名。始建于16世紀末期, 1730年進行過翻修。因哈瓦那總督曾經于1763年-1794年居住在這里而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廣場曾用作于集市,也因靠近海岸曾被用于堆積貨物,而如今廣場已是休閑之地。因廣場上有較多的鴿子,也稱鴿子廣場。來到圣弗朗西斯科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廣場中央有一座建于1600年的雄獅噴泉。噴泉呈八角形,四周是三級臺階,水池中央有著四座面向四方的雄獅臥在石柱上。</p> <p class="ql-block">與噴泉形成完美映襯的是廣場南側的巴洛克風格的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這座修道院建于1580-1591年間,是哈瓦那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距今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據說建了100多年才完成,是古巴重要的宗教場所。</p> <p class="ql-block">當時建造教堂的用途是作為西班牙殖民貴族的墓地,現在地下室墓地還可以參觀。1762年英國軍隊入侵在這里舉行清教徒儀式,使得天主教徒認為遭到褻瀆,自此不作宗教用途。現在修道院成為宗教藝術博物館,整個修道院也略顯神秘,據說這里有許多故事發生,是一座很有歷史沉淀的、滄桑的修道院,值得你慢慢的品味欣賞。</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附樓一樓還開辟了幾個房間,陳列一些特色的古典家具和宗教文物供游客參觀,有許多宗教文物非常的珍貴。修道院建筑上的每一塊磚,都透露著它的歷史滄桑,高聳入云的鐘樓36米高,在藍天下發著白色的光。是整個哈瓦那老城的制高點,站在上面可以眺望整個哈瓦那老城區。</p> <p class="ql-block">廣場北面是一棟六層樓的新古典風格的建筑,站在廣場上可以看到樓頂有一尊墨丘利神的銅質雕像。這座建筑于1907---1909年修建,原先是哈瓦那的股票交易市場,如今是哈瓦那最漂亮的商業辦公樓。</p> <p class="ql-block">東邊那幢鵝黃色的是海關大樓,它的美在于很好地將辦公樓與標志性建筑結合起來了。</p> <p class="ql-block">西邊一排色彩繽紛的建筑整齊排列著,那曾是哈瓦那租金最昂貴的黃金地帶商鋪,幾十年社會主義經濟后現在轉變成了飯店、藝廊和紀念品店。廣場四周還有許多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還有個有獅頭郵箱的郵局,招徠很多游客駐足觀看,開闊的古老廣場呈現一派繁榮景象。</p> <p class="ql-block">廣場還有宗教塑像和許多銅制雕塑,不少游客樂于和廣場雕塑合影。</p> <p class="ql-block">廣場上還有一些建筑如今已改建成了酒店、畫廊和商店。現在看來,圣弗朗西斯科廣場依然有著幾百年前的模樣,不過廣場作為復活節慶典儀式的起點的習俗仍被保留了下來,并且約定這里成為了乘坐馬車游覽古城的起點。陽光下的鵝卵石鋪成斑駁的路面,上面踏過的馬蹄聲聲,穿過水花四濺的雄獅噴泉,清晰可辨。每一步都猶如歷史里的滾滾紅塵,來易來,去難去。</p> <p class="ql-block">在拉丁美洲的許多城市都有一個武器廣場,它們是當地最重要的廣場,哈瓦那的武器廣場建于1519年,是哈瓦那最古老的廣場。因廣場建成初期是駐扎軍隊的兵營,故因此而得名。廣場中央豎立著一座被古巴人民尊為國父的十九世紀中葉古巴獨立運動的領袖卡洛斯·米蓋爾·塞斯貝斯的雕像,襯托著廣場中央高高飄揚的古巴國旗。</p><p class="ql-block">廣場的中心是一個熱帶植物密布的美麗街心花園。路面和房屋的建材是石灰巖和珊瑚礁巖,原色的巖石上布滿細小孔洞,質感粗礪,非常有年代感。廣場上舒爽靜謐,它就那么不動聲色地展現著人與自然的融合,展現著質樸且華美、單純并滄桑的美妙境界。</p> <p class="ql-block">漫步廣場,看到有一棵木棉樹,它被鐵柵欄圍護了起來,樹下有一座建于1827年的古典式神龕亭------特姆普萊德神廟,導游介紹說:哥倫布的遺骨曾放在這里,后轉移到老城的大教堂。這里也是哈瓦那建城時天主教第一次做彌撒的地方,直到現在,哈瓦那每年慶祝建城活動都會在這棵木棉樹下,繞樹轉三個圈做彌撒。當然,如今這棵木棉樹早已不是當年的那棵,當年那棵樹被風刮倒了,后在原先大樹倒下的位置豎起了一座紀念柱。</p> <p class="ql-block">木棉樹和神龕亭旁邊是曾經的圣東維尼亞伯爵府,現在已被改造成了圣伊莎貝爾酒店。這間五星級酒店是哈瓦那歷史上最早的酒店。酒店最吸引人的是外面漂亮的歐式窗花玻璃。底樓是騎樓設有酒吧,你可以在騎樓下坐一坐,點上一杯飲料,看著廣場上過往人群和街頭藝人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廣場的東北角是一座哈瓦那最古老的皇家軍隊城堡,它建于1558年至1578年間,是一座雄偉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筑,也是哈瓦那第一所要塞。從城堡外可以看到瞭望塔上有一個青銅風向標,它被視作是哈瓦那的象征,用以紀念古巴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總督。如今城堡內是陶瓷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廣場西側的巴洛克建筑就是1776年建成的總督府,它是廊柱環抱擁有帕提歐獨特風格,即擁有露天庭院的西班牙式建筑,當年西班牙總督就是在此陽臺上閱兵和觀看各種演出的。這是一座巴洛克建筑,這座三層樓的建筑底層有寬敞的拱廊。與其他地方的路用石頭鋪砌不同,總督府前的路是用木頭鋪設的,這是因當年西班牙總督午休時,怕馬蹄聲影響睡覺而下令將石頭路改為木頭路。總督府在古巴獨立后曾作為總統府,1902年古巴獨立宣言就是在這里宣布的,現在是哈瓦那歷史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廣場北側的摩爾式風格的巴洛克式建筑是蒂爾端殿宮,于1772至1776年建成,1902到1929年間是古巴議會的所在地,目前是古巴文化部下屬的兩家出版機構。廣場還有些老建筑,現為商店、畫廊與公眾圖書館,四周空地上設有古舊書攤和跳蚤市場。</p> <p class="ql-block">教堂廣場是舊城內四個著名廣場中最年輕的一個,17世紀末在一片沼澤地上建起。廣場上最著名的當屬在1750年建造的圣克里斯托爾大教堂,教堂因存放哥倫布的骸骨而聞名于世。當地人稱它為哈瓦那大教堂,而廣場則完全以教堂命名。位于武器廣場不遠處。來教堂廣場主要為了參觀廣場上的這座大教堂。大教堂有著巴洛克式華美的風格,其正面是凹凸有致的波浪紋路,兩旁是不對稱的鐘樓,可以看到左邊的鐘樓比右邊的窄。與其他西班牙式的巴洛克建筑相比,大教堂略顯質樸,這是因為其建筑采用的是石灰巖,不易精雕細琢。上面的銅鐘建造于1698年。</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不單單外部質樸,內部也同樣古樸、簡約。內部清一色的石頭建筑和裝飾,幾乎沒有彩色的玻璃。雖然質樸,但還是很壯觀,站在穹頂下方可以看到燈飾上美麗的幾何形圖案。教堂多年來一直供奉著哥倫布的遺骸,直到1899年古巴獨立后,才被送回西班牙。大教堂內除了精美的祭壇外,還有很多壁畫值得欣賞。</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的正對面是建于1720年的巴約納伯爵府邸,如今是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廣場的四周都是當初殖民貴族的官邸,南面藍色門窗的是1720年修建的一個伯爵府邸。現如今已被改建成了郵局。高大的拱廊下有一個依靠在石柱上靜靜注視廣場的男子雕像,非常的惟妙惟肖,你可以站在他的身邊,與他一起靠著石柱上,或者坐在邊上的臺階上,一起靜靜注視著廣場和大教堂,二樓是典型的西班牙巴洛克式陽臺。</p> <p class="ql-block">廣場西側的一幢二層樓建筑是建于1752年的侯爵府,現在一小部分是工藝品商店,大部分屬于一家餐廳和酒吧。可以看到原色的石灰巖建筑配上藍色百葉窗相得益彰,在陽光下非常漂亮。底層餐廳生意興隆,占據了很好的位置。中午開始營業,過了飯點就變成咖啡座和酒吧。</p> <p class="ql-block">位于新城的哈瓦那革命廣場是世界最大的廣場之一,原名為公民廣場,于1959年建成。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 與北京的天安門廣場的意義和性質類似,古巴革命勝利后更名為革命廣場。革命廣場為許多政治游行的舉辦地,同時也是菲德爾·卡斯特羅及其他政治人物在古巴經常發表講話的地點。卡斯特羅曾多次在此對多于 100 萬人次的古巴人發表過講話,其演講時間通常為每年的5月1日或7月25日,國家圖書館和許多政府機構的建筑均坐落于廣場四周。廣場南側是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這里是古巴最高權力機構。</p> <p class="ql-block">古巴國防部大樓。</p> <p class="ql-block">廣場北側的內政部大樓外墻上用粗鐵絲圈出了巨大的切·格瓦拉的畫像,頭像下方寫著切·格瓦拉的名言“永遠走向勝利”,格拉瓦是古巴的全民偶像。</p> <p class="ql-block">通信部大樓墻上的頭像是另一位革命司令卡米羅,他與卡斯特羅當年共同領導了古巴革命的勝利。</p> <p class="ql-block">廣場的正中央是109米高的何塞·馬丁紀念碑和大理石雕像 ,何塞·馬丁是古巴最著名的革命領袖和詩人、杰出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思想家,是拉美現代主義的開路先鋒,他的詩篇和散文在古巴和拉美膾炙人口。他15歲起參加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革命活動,42歲犧牲在獨立戰爭的戰場上。</p> <p class="ql-block">圣卡洛斯要塞是古巴具有代表性的城堡。要塞反映了古巴殖民歷史,如今向游人開放,是了解古巴歷史的重要景點。城堡臨海處的燈塔,為海上的船只引導航向,目前也成為古巴的地標性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要塞建于1764年,西班牙殖民時期主要為防海盜入侵而建的防御工事,扼守于哈瓦那海灣入口處的山崖上。城堡面向陸地的一面有一條又深又長的壕溝,用以防止海盜和侵略者的襲擊。高大厚實的城墻,深峻的壕溝,易守難攻的地形,都足以令人撫今思昔,感慨萬千。城堡因地勢高聳,是俯瞰老城全景的絕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要塞斑駁的城墻似乎在向世人訴說著歷史,懸崖峭壁依然嶙峋嚇人,觸摸著墻壁上炮彈留下的痕跡,不禁會讓人有時光穿越的感覺,恍惚看到在這里與海盜和侵略者激戰的場面。炮臺上架著大炮,炮口指向哈瓦那灣,一堆一堆的黑色炮彈,依然彰顯著當年的威力和輝煌。</p> <p class="ql-block">在西班牙殖民時期,要塞每天晚上9點會舉行點炮關門儀式,時至今日仍然延續著這個傳統,成為來哈瓦那觀光游客不可錯失的必看節目。關城儀式開始,城堡里身著西班牙傳統軍服的衛兵列隊入場。點燃了篝火,一個士兵手舉火把高喊著(西班牙語),后問導游,大意是:為了晚間城里的安全,馬上要放炮了,聽到炮聲就關閉城門。護城隊長官命令點火,隨著一聲轟鳴,火光迸發隨即關城禮炮儀式結束了。雖然時間不長,但很有特色。當年為了防范海盜搶掠,古巴人修建了城堡,晚上鳴炮提醒出海的民眾回城以策安全。</p> <p class="ql-block">莫羅城堡,位于哈瓦那港灣入口峭壁上,建于1587至1597年,當年也是哈瓦那的一個防御海盜襲擊的要塞,如今已成為哈瓦那的一個著名歷史古跡和旅游景點。巍峨雄偉的古堡如同一只雄獅盤踞在開闊的港灣,傲視遼闊的大海守望了幾百年。高大寬厚的城墻,寬約20米的護城河雖已殘缺但依然可見當年的雄姿,而城堡上清晰可見的累累彈痕,則見證了哈瓦那屢遭歐洲列強侵略的歷史。如今硝煙早已散盡,城堡雖然已經喪失了它原有的功能,但無論是它的建筑藝術還是歷史價值,都已成為哈瓦那的一份寶貴的歷史財富。</p> <p class="ql-block">城堡外有一條20米長、數丈深的巨溝,必須通過木吊橋和一條長長的石壁通道才能進入,穿過長長的通道就能看見面前一個小城堡門。</p> <p class="ql-block">進入城門后,儼然邁入一個堅固無比的堡壘里,看不見遠處大海與陸地,眼前皆是數十米高的石墻壘成的房屋。城堡現在被用作航海博物館。堡內的指揮官辦公室和士兵宿舍等房屋現在已經改為文物陳列室,擺放著昔日城堡內使用過的武器和生活用品。此外,城堡中還有糧倉、武器庫、廚室、水井等設施,以及排水管和地面排水系統。城堡內每個房間都有過道相連,哨兵可以利用城堡中便捷的通道迅速傳遞指揮官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城堡里還有一間小小的禮拜堂,可見每周的禱告還是有助于內心的平靜。</p> <p class="ql-block">登上城堡頂部,只見數十門黝黑的鐵炮一字排開。遙想當年,一旦有敵來犯,指揮官一聲令下,炮手、弓箭手等人員各就各位,各項工事投入運轉,整個城堡就是一座巨大的防御機器,在當時的軍事水平下,一旦控制住城堡,就意味著取得了在加勒比海的主動權。</p> <p class="ql-block">據說城堡在鼎盛時期曾經有超過300名士兵駐守,還有為士兵服務的奴隸、文書和神職人員,可以想象,在作為軍事要塞的日子里,莫羅城堡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城市。歷史記載16至17世紀,法國與荷蘭海盜多次進攻哈瓦那。1756年至1763年英法戰爭期間,英國又于1762年占領了古巴,莫羅城堡也被英國軍隊摧毀。如今這城堡上滿眼的累累彈痕,都是哈瓦那歷史上屢遭列強洗劫的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瞭望山莊,美國作家海明威在哈瓦那的故居,建造于1886年,海明威于1939年至1960年在此居住,最開始的時候是租賃,后來買了下來。就是在瞭望山莊,他不朽名著《老人與海》和《喪鐘為誰而鳴》問世,使其之后名聲大振,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p> <p class="ql-block">瞭望山莊由西班牙建筑師設計,是一個附帶游泳池、網球場和幾英畝芒果樹林的大宅子,海明威在此生活了20多年,是他文學成就最豐碩的20年,也是他生活最多姿多彩的20年。故居內起居室、臥室、餐廳、廚房、衛生間、他的兩間書房,以及孩子的臥室,園中有一個附帶更衣室的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餐廳。</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出海所用的小帆船也完好的保存在這里,還有他四只愛犬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故居后院。</p><p class="ql-block">海明威的這個故居已經被改造成一座博物館,于2007年對外開放,收藏著這位著名美國作家的大量書籍與手稿等物品,與作家離開時別無二樣。</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喜歡釣魚,他經常來這古堡邊垂釣。</p> <p class="ql-block">教堂廣場西北邊巷子里的五分錢小酒店,是當年海明威經常光顧的地方,可以到這里點一杯當年他至愛的莫吉托雞尾酒,追尋當年海明威在此處喝酒并構思寫作內容的光輝歲月。</p> <p class="ql-block">古巴的巴拉德羅,是世界上美麗的海灘之一,是集大海、沙灘、陽光、藍色為一體的最美的海灘,也是古巴著名的熱帶風情旅游度假區。到過古巴的人稱:“不到巴拉德羅就不知道古巴的秀美”。巴拉德羅距離哈瓦那140 公里,它所在的伊卡克斯半島就像是一個拋向大海的狹長的魚鉤。</p> <p class="ql-block">巴拉德羅是古巴距離美國最近的地方,由此向北就是佛羅里達海峽。這里是全古巴最不像古巴的地方,卻又是古巴最像天堂的地方。自上個世紀70年代古巴對外開放旅游以來,1/3 的外國游客將在古巴的假期全部消磨在了巴拉德羅的海灘上。</p> <p class="ql-block">巴拉德羅有長達20 公里的白沙灘、淡藍色的海水和斑斕的水下世界使它成為整個加勒比海地區最大的海濱度假區。 藍天白云,碧藍清澈的海水,平緩的細白的沙灘,緊緊攥在手心里也會從手指間溜走的潔白細沙和那拂去熱帶驕陽灼熱而令人舒坦的微風,讓任何休閑度假者的睡夢更加甜美。巴拉德羅以它的海灘著稱。海灘上的游人或躺或坐,任由陽光曬,任由海風輕輕撫,海水中的人們或游泳,或嬉戲,奇趣多多,令人樂而忘返,久久不愿上岸。</p> <p class="ql-block">巴拉德羅是狹長的半島,向東北方向斜插入浩瀚的大西洋。半島寬700到1200米,長22千米,沿岸水質清澈,明媚的陽光和美麗的沙灘將巴拉德羅打造成為世界級的旅游勝地。</p> <p class="ql-block">島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酒店、賓館、高爾夫球場、超市等,年接待能力超過100萬。它擁有加勒比地區最大的酒店群,沿著海灘建了一大批三星到五星的外資、合資酒店,主要接待外國游客,以賺取外匯,酒店設施都比較好。以上是我們入住的“梅拉巴拉德羅”五星級酒店,酒店前面也有一大片海灘。</p> <p class="ql-block">馬坦薩斯,是古巴北部海岸的一座城市,在巴拉德羅的西部,為馬坦薩斯省的首府。該市建城于1572年,因詩歌文化和古巴黑人的民俗而聞名。</p> <p class="ql-block">馬坦薩斯由于七座大橋位于市區,被譽為“橋梁之城”、“古巴的威尼斯”,以它的橋梁形狀成為“睡美人”,又因它是詩人的搖籃故又稱“古巴的雅典”。</p> <p class="ql-block">馬坦撒斯的旅游景點眾多,包括講述馬坦薩斯省悠久歷史的省歷史博物館、建于1882年的制藥博物館、建于1693年的圣查爾斯?博羅梅奧大教堂、古跡貝拉瑪洞穴、圣卡洛斯墓地等。由于我們要趕往哈瓦那機場飛往墨西哥的坎昆,時間緊迫,只能在城里的中心廣場停留了一下和路過橋梁時拍了幾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古巴之旅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天,但它是是時光之河中的歷史與風情。初到古巴,我仿佛走進了一部塵封已久的歷史長卷。這個加勒比海上的島國,以其獨特的魅力,讓我感受到了與眾不同的風情與韻味。</p><p class="ql-block">走在哈瓦那的老城區,街道兩旁的建筑充滿了復古的氣息。色彩斑斕的老爺車穿梭在街頭巷尾,仿佛時光倒流,讓人回到了上個世紀。這里的每一處角落,都蘊藏著歷史的痕跡,讓人不禁沉醉其中,不得不感嘆世界文化遺產的厚重歷史。</p><p class="ql-block">古巴人民的熱情與淳樸,更是讓我深受感動。無論是在街頭巷尾,還是在海邊沙灘,總能遇到熱情洋溢的當地人。他們用最真摯的笑容,歡迎著來自遠方的客人。這種淳樸的民風,讓我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溫暖。</p><p class="ql-block">在古巴,我還品嘗到了地道的古巴美食。那些用傳統方式烹飪的美食,不僅味道獨特,而且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每一口都仿佛在訴說著古巴的歷史與文化,讓人回味無窮。</p><p class="ql-block">除了歷史與文化,古巴的自然風光也讓人流連忘返。從蔚藍的海水到白色的沙灘,每一處都讓人心曠神怡。站在海邊,看著海浪拍打著礁石,聽著海鷗的鳴叫聲,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p><p class="ql-block">古巴之旅,讓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民風的淳樸、美食的誘惑以及大自然的美麗。這次旅行,不僅讓我收獲了美好的回憶,更讓我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一直懷念這段美好的時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文完,部分圖片下載于網絡。</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口市|
渝北区|
大姚县|
长宁县|
宜州市|
治县。|
高平市|
新宾|
定南县|
兴业县|
剑川县|
安多县|
台东市|
上犹县|
龙井市|
新乡市|
西乌珠穆沁旗|
海安县|
瑞昌市|
铅山县|
灵宝市|
焦作市|
凤城市|
高雄市|
正宁县|
樟树市|
阿城市|
柏乡县|
甘德县|
榕江县|
玉林市|
兰溪市|
肃宁县|
萨嘎县|
吉安县|
改则县|
瑞安市|
苍溪县|
乐山市|
岐山县|
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