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華民族園,是集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建筑、民族風情,歌舞表演,工藝制作以及民族美食為一體的大型民族文化園地。園內建有國內最大伯鑄鐵雕塑以及仿真的熱帶榕樹林、水中溶洞,土林、盤龍瀑布,滄源巖畫、阿里山神木等。南園也已建成完畢,主要有民族博物館和雕塑廣場等大型設施,以及二十余個民族村寨。</p> <p class="ql-block"> 今天又來民族園了,昨天沒帶充電寶,手機照相照的沒電了,沒折只能回家。今天帶上充電寶,怎么也得將園子照完整啊!嗯,北京繼續昨天的溫度,好天氣加上好心情,把北園全部逛完。民族園已經開放三十年了,房屋展覽能保存的這樣好,公園也是下功夫了。在里面逛著就想著,怎么不早點過來逛逛呢!這里這里值得看得地方可真不少。而且,這里少有旅游團光顧,路邊的大巴車全是去奧運場館的。</p> <p class="ql-block"> 昨天走完龍湖右手邊,今天將龍湖左手邊。</p> <p class="ql-block"> 首先看到是藏族景區的朝圣路;朝圣路這條彎曲而上的石徑通往大昭寺,是藏族人朝拜佛祖之路,故稱為朝圣路。兩側巨石上遍刻藏傳佛教經文和佛像,全部出自本院的藏族喇嘛之手,體現藏族的宗教信仰和原始巨石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中華民族園的藏族景區是一個展示藏族傳統文化和建筑藝術的園區,其建設始于1992年,并在1994年正式開園。 這個景區占地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其建筑按照拉薩與康巴地區的藏族傳統1比1的比例進行復原,部分建筑局部也進行了復原。這些建筑由拉薩藏族工匠按照本民族的傳統習俗和建筑工藝,在當地制成半成品后運至北京進行拼裝而成。藏族景區內包含了朝圣路、壇城殿、大昭寺、八角街、康巴民居、轉經廊、煨桑爐、嘛尼旗竿、林卡以及藏北草原等組成部分,旨在為游客提供一個深入了解藏族文化和傳統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 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墻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p> <p class="ql-block"> 在沒有火柴或打火機的年代,我們的先輩曾經長期使用火鐮。火鐮是取火的用具,用鐵等金屬制成,形狀象鐮刀,用它敲打火石,發出火星,點著火絨,就取到了火種。藏族火鐮都帶有皮囊,里面裝火石和火絨,可以隨時取用。除了使用功能外,火鐮還成為男人的飾物。藏族女子也經常隨身佩帶火鐮。女子用的火鐮比普通火鐮要小巧和精致,掛在腰間,使用方便,也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 新疆地區傳統生活用具冷砸銅器,是利用銅富于延展的特性,在常溫下對銅板進行手工錘打,制作出各種精美的器物,泛稱冷砸銅器。新疆冷砸銅器在十八世紀達到鼎盛時期,其造型和紋飾具有中亞及西域地區文化特征,是絲綢之路文明遺產中的代表。其器物材質多用紅銅、黃銅及錫,經冷砸成形,運用鏨、鑲、雕、鏤手法鐫刻,打制光亮。其器物主要是生活用具,為容器、盛具、飲具類,如:鍋、碗、盆、盤、罐、瓶、壺等。</p> <p class="ql-block"> “嘎烏”,是藏語的音譯,為藏族僧俗隨身攜帶的藏傳佛教佛龕,內裝擦擦、佛像或護身符,一般掛在項上或背挎在身上。為佩帶者所珍愛和景仰。藏族同胞佩帶嘎烏,寄托他們的信仰,也成為身上重要的裝飾品。嘎烏,被藏族同胞視為護身佛盒。質地一般為鐵、銅,上等的為金質或銀質。佛盒表面鐫刻吉祥圖案,或者鑲嵌寶石。</p> <p class="ql-block"> 2001年夏天,時任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院長的王平帶領專業考察團,來到青海藏區,深深吸引她們的,不僅有壯美的高原風光,還有垂掛在藏族姑娘后背上的那些辮飾套。聽藏族同胞介紹,這些姑娘成長到十三歲左右,長輩就會為她舉行“戴敦”的儀式。“戴敦”來自藏語,就是給姑娘戴上美麗的頭飾,從此小女孩成了大姑娘,長長的辮子就要藏到辮飾套里了。于是,這些辮飾套便隨著王平來到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擦擦,是藏語的音譯,為藏傳佛教模制泥佛像、佛塔等。藏族同胞用擦擦為大佛塔和大佛像裝藏,或供奉在嘎烏里帶在身上,或供奉在圣山、神湖、寺廟、瑪尼堆及江河湖泊中,以求得神佑,消災祈福。</p><p class="ql-block"> 瑪尼,是藏語的音譯。瑪尼石是刻有藏傳佛教佛像或經咒的石塊。瑪尼石廣泛流行在藏族民間,源于原始的靈石崇拜,逐漸轉變為藏傳佛教的圣物。在這里還可以知道如何制作擦擦和相關的其它知識。</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位于西藏拉薩市中心,是公元七世紀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為供奉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攜帶的佛像而建。以石塊砌基、砌墻,兼采藏族、漢族、印度、尼泊爾建筑風格,氣勢恢宏,是藏民崇敬的宗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中華民族園大昭寺由來自西藏拉薩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復原建造。主要建筑材料和構件、壁畫、雕塑、經幢等,全部來自拉薩。建筑體高14米,建筑面積560平方米,分三層,一層設護法神殿,二層設經堂,三層設活佛修持殿。有藏族僧侶長年住寺修持。1994年4月,藏傳佛教高僧為中華民族園大昭寺開光。</p><p class="ql-block"> 可惜這里許多的介紹,正式展覽只有一個展廳(護法神殿)幾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 1995年,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題寫“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 壇城是藏傳佛教密宗修持的道場,存世極少。中華民族園壇城殿正中供奉巨型時輪金剛佛,內環壁繪有12幅彩色壇城圖壁畫,外環壁繪有16幅黑色護法神壁畫,均出自西藏活佛畫師之手。中華民族園壇城由來自西藏拉薩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復原建造。體高12米,建筑面積282平方米。特殊材料全部從拉薩運來。整座建筑造型外方內圓,周圍有8座時輪塔,體現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四面八方”的哲學思想,再現藏族宗教文化。1994年4月,藏傳佛教高僧為中華民族園壇城開光。</p> <p class="ql-block"> 時輪金剛,梵文Kālacakravajra,是佛教密宗無上瑜珈部一位高級本尊名號。金剛本尊通常身為藍色, 空色大手印智慧明妃身為黃色。</p><p class="ql-block"> 雙身時輪金剛本尊象征慈悲,四首二十四臂,紅白雙腳,擁抱著象征智慧的空色大手印明妃,明妃四首八臂。</p> <p class="ql-block">背面</p> <p class="ql-block">大轉經筒 </p><p class="ql-block"> 按西藏大昭寺大轉經筒1:1復原,由青海省塔爾市藏族僧侶制作。中心貫軸可轉動,內藏塔爾寺手印全套經文,外殼雋刻藏文六字真言。高6米、直徑1.6米。按順時針方向將大轉經筒轉動一周,即等于誦經萬遍,會帶來幸運吉祥。我轉了經筒一圈……等于誦經萬遍。</p> <p class="ql-block"> 康巴民居是四川省康巴地區典型的藏族民居建筑,在當地多依山勢而建。該建筑由來自西藏拉薩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建造,特殊材料全部從拉薩運來。建筑體為木石結構的平頂三層樓房,外墻白色,墻體微收,上窄下寬,窗戶小而密閉,也稱“碉房”。一層原為牲畜間,現為展室。二層為起居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康巴民居。按四川康巴地區藏族傳統居民1:1建造,為院式碉樓,實木結構,由碉房及正面圍廊與院墻圍成的院落組成,長15米,寬12米,高10.3米,建筑面積465.67㎡。康巴民居高3層,石木結構,平頂多窗,屋頂設白色煨桑爐,四角砌筑方形石墩,用來插立掛有經幡的樹枝。一層用作廚房及倉房,二層作為起居室,用于居住和待客。三層設經堂,是一家供奉佛像、佛經的地方,并建有屋頂平臺,可用于晾曬糧食和衣物。現在一層開辟為展室。</p> <p class="ql-block">民族園大橋 </p><p class="ql-block"> 中華民族園民族大橋于1992年構思,2000年11月竣工。橋長65米,高16米,寬10米,分上下兩層。跨越城市道路,將中華民族園的南北兩園有機相連。該條兼收并蓄了白、侗、藏、漢等多個少數民族的建筑風格,以木結構為主,加以花崗巖、大理石及少數民族繪畫等裝飾,造型巍峨俊美,風格古樸敦厚,成為北京城新景觀。民族大橋同中華民族園榕樹廣場。旋柳廣場、民族園路共同構成面積達18000㎡的民族大廣場,象征著中國56個民族的團結和繁榮昌盛。</p> <p class="ql-block"> 可惜南園沒有開放,民族橋也被關閉;問售票處:她們也不知道南園何時修繕完后的開放時間。這里過去就是民族園南園,南園單買票哦!</p> <p class="ql-block"> 傣族建筑:傣族景區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47平方米,建筑復原按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傣族典型建筑,規劃形式為“寨”。傣寨由寨門、民居、曼飛龍塔、傣寺、寨心、潑水亭、水井、孔雀亭、橋等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活社區。傣族民居為竹木結構,由數十根木柱高架成干闌式建筑。上層住人,下層陰涼寬敞,可圈養畜禽,置放生產生活用具。墻壁為木板或片竹,屋頂通常為歇山草頂或瓦片頂,下層亦常設有腰檐、陡屋面、斜墻板的獨特民族形式和地方特色。這個建筑比我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看到的傣樓建的好很多,大概剛裝修完,樓上展品和展板看著很順眼。只是云南當地的傣樓生活氣息很濃,象一個家,這里只像一個不錯的展區。</p> <p class="ql-block">傣族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人口約116萬。由本民族語言文字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生產熱帶水果。傳統節慶,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等。傳統舞蹈,孔雀舞、象腳鼓舞、拳舞等。特色飲食,竹筒飯、菠蘿紫米飯、糯米香茶。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多神崇拜,相信萬物有靈。按云南西雙版納地區傣族傳統建筑1:1復原,由傣族工匠根據民族習俗和傳統建筑工藝在當地建成,半成品運到北京建成占地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47㎡。1993年建成,1994年開館。</p><p class="ql-block"> 傣族博物館由傣家竹樓曼飛龍塔、傣寺、僧房、大象水井、孔雀亭、竹橋、寨心、潑水龍亭等組成,規劃為村寨形式,并按當地生態環境配置植被。館內外陳列,按傣族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原狀復原展示。展品征集于云南西雙版納及德宏地區,年代為清代至近代,約200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 傣族是一個歷史久遠、文化深厚的民族,傣族人生活在充滿著神圣和期盼美好下世的宗教信仰當中。孟連傣族多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每個傣族寨子里都有一座“寨心”,“寨心”被視為寨子的保護神,是村民們以寨子中的樹、石、井為中心,建成一個小塔形狀,擺放貢奉物,祈求平安健康順遂。</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p><p class="ql-block"> 八角亭是按1:1比例復原云南景真八角亭建造,2011年10月落成。景真八角亭位于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景真寨,始建于公元1701年,是典型的西雙版納佛教建筑。它吸收了東南亞建筑風格,又具有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相傳這座八角亭是佛教徒們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絲臺帽“卡鐘罕”建造的,歷史上曾是景真土司召集各地頭人議事和僧侶決定重大事宜開會的場所。八角亭磚木結構,由亭座、亭身、亭頂、剎桿等部分組成。通高15.42米,寬8.6米。亭座為亞字形磚砌須彌座。亭身分8個大面,31個小面,32個棱角,四方開門,墻面涂抹紅色泥皮,外印花草、動物等各種圖案。亭頂為木結構攢尖頂,上鋪紅色平瓦呈魚鱗狀,屋檐圓形,其上分8個方向建成8組10層人字形小屋面群,向上層層覆蓋,漸次收小。屋脊上裝有小金塔,禽獸、火焰狀脊飾,檐上掛有銅鈴。亭頂上豎金屬剎桿,其相輪上裝有花卉圖案銀片,可隨風發出清脆聲響。整座建筑玲瓏秀麗,是傣族佛教建筑藝術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大象水井由大象與佛塔組成的建筑,主體是為水神遮風避雨的神殿,高4.3米,井臺青石鋪就,井筒青磚砌成。井臺與井口相接處有一道防污水的護欄,井罩內外鑲嵌著多面耀眼的小鏡子,壁內正面是一面大鏡,映照出清澈的井水</p> <p class="ql-block">高山族館景區</p><p class="ql-block"> 高山族人口40萬,主要聚集于臺灣省,自稱原住居民及阿美、泰雅、賽夏、布農、鄒、臺灣、魯凱、碑南、雅美等族。散布在中國大陸的有4461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兼營狩獵和捕撈,精于雕刻、繪畫。語言屬南島語系孟高棉語族,信仰原始宗教。景區神木阿美人住屋。盧凱人谷倉,雅美人船塢,盧凱人司令臺、臺灣人石板屋、臺灣人木雕、鄒仁會所、鄒人頭骨架、卑男人雞窩、太雅人了望樓等。</p> <p class="ql-block">頭骨架</p> <p class="ql-block"> 曹人會所,女人不能上去,只有男人可以上去。</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51m5vqy" target="_blank">中華民族園</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南县|
廉江市|
日喀则市|
威宁|
云浮市|
白河县|
克东县|
丹东市|
陆川县|
库伦旗|
会泽县|
明光市|
巧家县|
丹东市|
三门峡市|
鄂温|
菏泽市|
周至县|
苏尼特右旗|
西安市|
革吉县|
锡林浩特市|
肇东市|
郯城县|
金阳县|
道真|
南城县|
北流市|
游戏|
宝应县|
嘉祥县|
安乡县|
峨眉山市|
南充市|
台北市|
南和县|
建德市|
闽清县|
潞城市|
安新县|
仁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