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萬仞危崖百道懸,千峰銀瀑照空巔。自來圣跡無人訪,唯有詩人到此瞻。</p><p class="ql-block"> —— 王之渙《登五臺山》</p><p class="ql-block"> 多次拜訪五臺山,這一次除了每次必到的顯通寺、菩薩頂、殊像寺、塔院寺、羅睺寺和五爺廟之外,特意參觀了山下的兩個我國現存最早的唐代木結構建筑寺廟:南禪寺、佛光寺。 </p><p class="ql-block"> (本人美篇作品所用器材是佳能5D4和大疆機)</p>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稱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五峰聳立,高五臺山早先是道教勝地,原為神仙方士的居所,名叫紫府。佛教祖師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就在五臺山道家的玄真觀內。到了漢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并影響日盛,五臺山遂成為佛教圣地。出云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這是《名山志》對五臺山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 佛教圣地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因境內有五座山峰聳立,稱作五臺,五臺海拔均超過2000米,而且五座臺上均修有廟宇。</p>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早先是道教勝地,原為神仙方士的居所,名叫紫府。佛教祖師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就在五臺山道家的玄真觀內。到了漢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并影響日盛,五臺山遂成為佛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 東漢永平十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去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洛陽。永平十一年,建造一座僧院供兩位印度高僧居住,名白馬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臺山,并在此修建大孚靈鷲寺,成為五臺山最早的寺院,大孚靈鷲寺是顯通寺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時期,五臺山的佛教發展達到了第一個巔峰時期。</p><p class="ql-block"> 唐代,五臺山佛教的發展迎來了第二個巔峰。7</p> <p class="ql-block"> 唐《古清涼傳》記載,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余人。那時的五臺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圣地了。</p> <p class="ql-block"> 自唐以來,歷經變遷,五臺山寺廟建筑遭到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壞和重修。目前臺內外尚有寺廟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筑。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臺山五大禪處」。</p>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也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傳統佛教)黃廟(藏傳佛教)共處的佛教道場。</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臺縣城東北32千米豆村鎮東北的佛光山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佛光寺主軸線為東西方向,依據地形處理成三個平臺。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余間。其中東大殿七間,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間,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筑。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較高。</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東大殿為中國現存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筑,僅次于五臺縣的南禪寺。其被梁思成先生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的發現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公元857年,也就是唐代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愿誠主持重建佛光寺。現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后的產物。(大殿兩側彩塑中也塑有此二人的等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最早是從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拍攝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畫《五臺山寺院圖》中發現“大佛光之寺”的,1937年6月,梁思成與夫人林徽因、莫宗江、紀玉堂雇了馬車和毛驢,一行四人風塵仆仆來到五臺山,并找到佛光寺,實地勘察、考證。</p> <p class="ql-block"> 回到北京后,梁思成撰寫了《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筑》,轟動了中外建筑學界,佛光寺從此真容得現,被譽為“亞洲佛光”。</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東大殿坐東朝西,最東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約十二三米。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總面積67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東大殿構架由屋深柱網、鋪作層和屋頂梁架三部分疊加而成,七鋪作斗拱縱橫恣肆,威壓四方,是現存中國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層數最多、距離最遠的一個實例,也是我國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畫、題記、經幢于一殿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 東大殿內的佛壇上,有唐代彩塑35尊。釋迦牟尼佛端坐于佛壇正中,阿彌陀佛居右,彌勒佛居左,左右是普賢、文殊二位菩薩。這和一般寺院都是文殊在左,普賢在右不一樣。右智左理,這是表示理智涉入之胎藏界曼荼羅的。</p> <p class="ql-block"> 圍繞佛壇的殿內墻壁前,排列著五百羅漢,為明代塑造。</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內還有兩座唐代石幢端立在院中,4座唐塔分布在寺內寺外。東大殿南側屹立著一座祖師塔。塔的平面呈六角形,塔座由逐級收分的六層青磚砌筑,第六層上再起臺階三層。上置六角形塔身,正面開有扁平的拱卷門,頂上飾以蓮瓣形的火焰,室內供有禪宗的無名、慧明兩位祖師塑像。</p><p class="ql-block"> 塔剎的下部是兩層仰蓮承托著六瓣形的寶珠,寶珠上又覆蓮瓣兩層,頂端再冠以寶珠。該塔造型殊異,風格獨特,是我國唐代古塔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東大殿中除佛、菩薩、弟子、護法等30余身佛教造像外,還有一身更為著名。這便是照片中塑置于此殿中央佛壇南端扇面墻內壁下方的寧公遇等身像。此像塑作40歲至50歲之間的貴婦形象,上身著盤領大袖襕衫,雙肩覆如意狀云肩,腰系金玉方塊連綴而成的鶻帶,盤腿袖手,面如滿月,神閑氣定,頗具大唐雍容豐足、殷實大度之氣象和氣質。</p><p class="ql-block"> 當年正是京公遇出資與愿誠和尚重修的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 南禪寺的創建年代不詳,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南禪寺大殿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木構大殿。</p> <p class="ql-block"> 南禪寺大殿,位于山西省五臺縣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莊,寺院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形式。</p> <p class="ql-block"> 大殿面闊、進深各3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頂。屋頂鴟尾秀拔,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殿內無柱,以通長的兩根四椽袱橫架于前后檐柱之上,貫穿大殿南北。 </p> <p class="ql-block"> 南禪寺大殿佛殿塑像共17尊,塑于寬6.3米,高0.7米的佛壇上。正中釋迦牟尼佛,左右文殊菩薩、菩賢菩薩。釋迦牟尼弟子阿難、迦葉凝神注目,表情逼真。壇前脅侍菩薩,腰部彎曲,上身袒露,赤腳站立,兩尊護法金剛,形體高大魁武,威嚴雄壯。</p> <p class="ql-block"> 南禪寺佛殿塑像彩繪深厚古樸,色彩大方,并應用對比法、暈染法,為南禪寺雕塑藝術增添了獨特光彩,反映出唐代雕塑藝術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 顯通寺,是五臺山規模大、歷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五臺山寺院之首,與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寺廟。</p> <p class="ql-block"> 顯通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公元69年),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華嚴寺”。明初重建,太祖賜額 “大顯通寺”。</p> <p class="ql-block"> 顯通寺坐北朝南,面積約8萬平方米,各種建筑400余間,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筑。中軸線建殿七座,分別為觀音殿、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閣。</p> <p class="ql-block"> 銅殿鑄于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銅10萬斤,是我國保存最好的銅殿之一。</p> <p class="ql-block"> 寺內無梁殿高達21米,沒有一根梁木,全用磚塊砌成,外檐磚刻斗拱花卉,內雕藻井懸空,形似花蓋寶頂,建造奇特。</p> <p class="ql-block"> 菩薩頂是五臺山黃廟的首府廟,也是五臺山規模最大的黃教寺廟,占地45畝。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年),明永樂初(1403年)敕旨改建為“大文殊寺”,俗稱菩薩頂。</p> <p class="ql-block"> 菩薩頂在五臺山靈鷲峰上,相傳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即文殊菩薩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p> <p class="ql-block"> 創建于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以后,蒙藏教徒進駐五臺山,大喇嘛居于菩薩頂,于是菩薩頂成了五臺山黃廟之首。</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臺山,在菩薩頂住宿,并撰寫碑文,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等,均須向大喇嘛進貢。</p> <p class="ql-block"> 在東院過廳和后院,有兩座漢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別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均為康熙帝手書。</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三年、三十年(1684年、1691年),兩次予以重修,并按照皇家宮室形制進行營造。第二次修建時,康熙皇帝敕命“闔寺改覆琉璃黃瓦”這種只有皇家才能擁有的建筑等級,顯現了該寺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 后院最值得一看的是正房存的四口大銅鍋,最小的直徑也有近2米,為重大佛事時煮粥所用。38</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創建于東晉初年,唐、元重建,后毀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歷年間又重修,現在應該是明代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閣(大殿),現存殿宇為明弘治二年(1489)由鐵林果禪師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重檐九脊歇山頂,是五臺山臺懷中心區最大的殿宇。殿內正中佛臺上供奉的文殊騎獅塑像,高9.87米,是五臺山諸寺中最高的一尊文殊像,坐騎狻猊高3.95米。</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文殊殿內的殿壁上還塑造了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這一長48米,高6.8米,面積為326.4平方米的彩色懸塑。</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經常臨幸之所,建筑布局高低錯落,內部擺設考究,環境幽雅,園林氣息濃厚,猶其疊石更為馳名。今存會乘殿、山門、鐘鼓樓,余皆毀。</p> <p class="ql-block"> 塔院寺是五臺山的一座重要佛教寺院,原為大華嚴寺(顯通寺)塔院。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擴充建寺,成為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和“青廟十大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塔院寺坐北朝南,布局嚴謹,由橫列的殿院和禪堂僧舍組成。中軸線上的建筑包括影壁、牌坊、石階、周門、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慈廷壽寶殿、塔殿藏經閣等,以及山海樓、文殊發塔等建筑,氣魄雄偉,共有殿堂樓房一百三十余間。</p> <p class="ql-block"> 塔院寺最為著名的建筑當屬大白塔,這座塔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是塔院寺也是整個五臺山的標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塔院寺內還藏有豐富的佛教經典。藏經閣內的木制轉輪藏共33層,各層放滿經書,現存經書兩萬多冊,是名副其實的藏經殿。這些經書不僅是佛教信徒的寶貴財富,也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資料。</p> <p class="ql-block"> 羅睺寺建于唐代,明成化年間,趙惠王重建善住閣院及羅睺羅殿;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羅睺寺;明萬歷年間李彥妃為祈子登基許愿,撥款再次重修。</p> <p class="ql-block"> 羅睺寺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文殊殿、大雄寶殿、配殿、后殿、藏經閣殿、堂樓、廊房等118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羅睢寺最著名的景觀是大藏經樓的“開花現佛”。</p> <p class="ql-block"> 羅睺寺還珍藏一部北京版的《藏文大藏經》,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所賜。共107包,為甘珠爾類(佛部),收入律、經、密咒三部分。有目錄漢、藏、滿、蒙四種文字并列、密部、大般若、二萬五干頌、萬八千頌、諸般若、寶釋部、華嚴部、諸品經、律部和八干等內容。該版藏經是清王室宮本,刻造、裝頓頗為精良,版型較一般藏文經大,每策扉畫均為手工繪制,筆觸細膩,大多出自藏、蒙族名僧中畫家手筆,較為珍貴。</p> <p class="ql-block"> 在羅睺寺講經堂前,有白色大理石蓮花缸一個,直徑1.4米,下有圓形石座,通高1.5米。缸身遍布蓮花繞枝圖案精美,徑口刻有隸書銘文,是清乾隆時為西安崇圣寺所造,后來移到羅侯寺,寺內還有重修碑記。</p> <p class="ql-block"> 清代曾多次重修羅睺寺,清康熙年間,羅睺寺由青廟改為黃廟,常住藏族喇嘛。</p> <p class="ql-block"> 五爺廟,內有萬佛閣,在塔院寺前面,原來為塔院寺屬廟,創建于明代,清代重建,改為黃廟。</p> <p class="ql-block"> 五爺廟是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之一,院子里正面當中是龍王殿三間。五龍王殿為1917年重建的。單檐歇山頂,正脊置銅寶剎,前有卷棚抱廈。</p> <p class="ql-block"> 古戲臺,為五龍王唱戲而建。傳說,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悅于五爺,請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古戲臺,為五龍王唱戲而建。傳說,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悅于五爺,請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p>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神圣而壯美,漢傳藏傳佛教和睦相處,擁有國內最大規模的佛教建筑群,是拜佛和了解佛教文化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位列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渭南市|
塘沽区|
西乌珠穆沁旗|
广东省|
普兰店市|
洪江市|
兴义市|
惠东县|
阿拉善盟|
丰镇市|
华亭县|
双江|
义马市|
娄烦县|
桂林市|
拜泉县|
尼勒克县|
上高县|
白河县|
临邑县|
红河县|
阳城县|
沭阳县|
云浮市|
仲巴县|
永和县|
黄山市|
普格县|
昭苏县|
繁峙县|
阿尔山市|
滕州市|
渝中区|
肃南|
专栏|
龙井市|
岳阳县|
丹棱县|
兴国县|
新田县|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