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長風吹度百年校園

石子

<p class="ql-block">  常風先生給我們這一屆學生留下的印象是清癯白晢臉上的那副金絲眼鏡,是永遠挺括整潔的中山裝。是慈祥和藹恬淡寧靜,而略帶憂郁的微笑。他那教授的派頭是一個學者的學問和學養(yǎng)到了一個高度的自然表現和流露。俄專李政文講:“常先生的風度氣質是山大之最沒有之一,甚至可以代表中國教授的風范” 曾任山西大學副校長行龍也曾經講過:“常風夫婦堪稱山西大學的一道風景,一道學問,道德,儀表,修養(yǎng)堪稱楷模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蔡春月老師離并赴港的紀念照,中排右二是常風先生(系主任)右三是蔡春月老師)</p> <p class="ql-block">  我們是山西大學首屆工農兵學員,時間(1972.4一1975.8)屬文化革命后期,常先生沒有給我們代過英語專業(yè)課。其時全國開展批林批孔。常先生給我們講過幾次政治課。什么是儒家什么是法家?什么是孔孟之道?除此之外,我們只是在校園里碰到過他,大多數學生都和常風先生沒有深度的交流接觸。但我們隱隱約約覺得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教授。</p><p class="ql-block"> 給我們英語三班代專業(yè)課的三位老師蔡春月老師,蘇湘晉老師,楊德友老師都是他的學生,對常先生敬仰崇拜,尊敬有加。楊德友老師在外語學院也算是很有名望的教授了,他在回憶常先生的文章中提到每次去見常先生都是小心翼翼,心里還會惴惴不安,生怕哪里說錯了。</p><p class="ql-block"> 2016年我曾經發(fā)給在香港的蔡春月老師一張集體照,那是在外語教學樓名為《歲月》的一個圖片展。照片中蔡春月和常風先生坐在中排居中位置。她說:“我怎么有幸和常先生坐在一起呢?”她表達的意思是:和常風先生坐在一起有受寵若驚之感,蔡春月老師對常風先生的尊敬可想而知。(王正仁老師的評語。蘇湘晉老師的評語。)</p> <p class="ql-block"> ( 常風先生)</p> <p class="ql-block">  常風先生在山西大學時期更像個大隱在市的隱者,周圍的人只知道他是一個風度翩翩很有學問的教授,受人尊敬的系主任,而對他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京派文學群體中活動和成就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常風先生(1910一2002)原名常風瑑,字鏤青。出生在山西榆次車輞村常家大院。常家是晉地大賈,馳騁商海百年。在晉商中雖不是最富,但文化氣息卻是最濃,很注意對后代道德和文化知識的培養(yǎng)。常在幼年時父輩們行賈者稀,而奢談文事,吟詩作賦,書法丹青,他從小耳濡目染,受到很好的熏陶。至六歲,母親帶他到太原求學,上了進山小學。進山小學是省立模范小學,當時小學就有英語課。應該是山西境內最好的小學,時隔一百多年我們省的大部地區(qū)小學還沒有英語課。在省立進山中學時,受教于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老師,深受新文化的熏陶。進山中學為山西培養(yǎng)了許多杰出的人才,有裴麗生(原山西省省長),馬克壵(世界中古史權威)……第一任校長是閆錫山,我們外語系的老系主任,山西大學老校長徐仕瑚是進山中學高常二屆的同學。當年進山中學的常先生的同學姚慶惠給常立講過一個小故事,有一年夏天的,學生們在校園里玩,正當午時,驕陽似火學生們一個個都在樹蔭下乘涼,唯常風先生一人頂著驕陽往書窗里面看,于是他就有了一個綽號:SimpIe。這就是常先生以后幾十年把“蓀波”為他的筆名的由來。</p><p class="ql-block"> 常先生 早在中學時期就開始了他的作家夢,與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組織了石燃社,在當時的《民話》日報出石燃副刊,發(fā)表了他的最早的詩歌、散文作品。從十幾歲在《民話》日報發(fā)表作品到2000年最后在山西日報發(fā)表《和錢鐘書同一起的日子》,常先生的文學生涯斷斷續(xù)續(xù)近八十年之久。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香港學者司馬長風寫過一本《中國新文學史》,其中兩處引用了常先生的話,一處是評老舍的小說《離婚》,一處是評蕭軍的小說《第三代》。在《錢鐘書傳》中,有“以書評聞名的常鳳瑑,筆名常風。</p><p class="ql-block"> 在朱自清的日記里,有多處提到常風先生,(《朱自清全集》第九卷第354頁“下午進城,在沈的寫字臺上見一篇評論我的《歐游雜記》之手稿。作者署名長風,他非常喜歡我這本書,認為該書唯一的缺點是與個人無關……該書第354頁有:“下午進城參加沈君茶會,到會者凌叔華,梁宗岱,聞一多,朱孟實,常風及貝爾先生?!钡?73頁“常風,張恒壽來訪。”</p><p class="ql-block"> 1994年,當蕭乾看到常先生的《回憶朱光潛》 的文章時,在給謝泳的兩封信中,蕭幾乎是急迫的向謝建議:。……更重要是抓住像我這樣還活著的人。所以山西大學的常風對你十分重要,可以為他錄音錄像 最近他還為《 新文學史料》寫長文回憶朱光潛呢??傊?你需要更抓緊人的方面。</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封信中講:“可以向常風教授請教一下,他是今天幾乎僅存的三十至四十年代北京文化界的權威,最好錄音。為常風錄音更好,務必讓他把當時狀況好好談一下”。談它幾天,每次時間不可長。那將是無價之寶。</p><p class="ql-block"> 李晉豫從《從文家書》上海遠東出版社(火鳳凰文庫)和《錢鐘書與近代學人》書中讀到了常風先生是沈從文和錢鐘書的同學好友,對他的直接作用就是改變了對母校(山西大學)的看法。這個地方居然也藏龍臥虎??!能和常風先生生活在一個院子里,也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省內外一大批學者如吳小如(北京大學教授,歷史學家),邵燕祥(詩人《詩刋》副主編),韓石山(作家),姜德明(《人民日報》出版社原社長)伍杰(中宣部出版局原局長)馬峻敏(山西太原市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謝泳(廈門大學教授)等人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探討常風先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學活動和成果。</p> <p class="ql-block">常先生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在常先生的追悼會上,有兩副挽聯值得玩味。</p><p class="ql-block">第一副挽聯:</p><p class="ql-block"> 搔首窺天驚嘆隕星西墜,</p><p class="ql-block"> 揮淚臨川忍看逝水東流。</p><p class="ql-block">另一副挽聯:</p><p class="ql-block"> 燕山攻玉意氣可窺天,</p><p class="ql-block"> 晉門設帳師心舍棄馀。</p><p class="ql-block"> 這兩付挽聯暗含了常先生一生的三本主要著作,《窺天集》《棄馀集》《逝水集》。</p><p class="ql-block"> 《窺天集》是文藝評論集,(初版于1948年5月,1998年6月再版)</p><p class="ql-block"> 吳小如先生在《窺天集》序中講:“他乃是立足于我國民族文化立場,一方面把西方文化(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論)介紹傳播給國人,一方面更借鑒和利用西方的各色理論武器來分析探討我國古典文學中未經前人道破的奧秘和精髓。他的治學途徑以及其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大有與錢鐘書先生平分秋色,異曲同工之勢”。</p> <p class="ql-block">  常先生的文學成就世人公認的應該是書評。從他大學時期在他的恩師葉公超指導下的第一篇書評《利維斯的三本書》(1932,登在新月月刋)開始,到1937年他寫《書評家的限制》結束,常先生大約寫了六十多篇書評,分別收在《窺天集》和《棄馀集》兩本文集中。其中最有名的書評是評老舍的《離婚》;張?zhí)煲淼摹斗垂ァ?;朱自清的《歐游雜記》蕭乾《書評研究》;李健吾的《以身作則》;巴金的《愛情三部曲》;葉圣陶的《圣陶短篇小說集》;茅盾的《泡沫》;艾蕪的《南行記》;魯迅的《故事新編》。常先生的書評也涉及外國文學作品,除了利威斯的三本書,還評了屠格涅夫的《父與子》,果戈里的《死魂靈》,奧斯汀的巜傲慢與偏見》。</p><p class="ql-block"> 從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七年抗戰(zhàn)開始常先生顯示出了他在文學評論方面和比較文學研究領域的卓越才華,作品散見于沈從文主持的《大公報》“文藝”副刊、凌叔華主持的《武漢日報》“現代文藝”副刊、《國聞周報》、《文學雜志》、《中德學志》等報刊,尤其是他的獨具一格的書評,在當時的文學界有著很大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  邵燕祥在紀念常風先生一百周年文集中講到: “常風先生,許多應該知道他的人已經不記得他了,知道的多半只知他是位外國文學的好老師,卻不知道他還曾是一位好編輯,一位好的書評家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學界,能夠數得上的書評家,大約也只有常風、蕭乾 、李健吾三位吧。”</p><p class="ql-block"> 山東教育出版社印過一本《中國書評精選評析》。其中收入了常先生的三篇書評。</p><p class="ql-block"> 《 逝水集》收入了常先生的以1983年到1992年的七篇文章,多是回憶逝去老師、老友的。 這些文章的內容包括三四十年代北京文壇的狀況以及常風先生與周作人、葉公超、沈從文等人的交往, 些回憶性的文字,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提供了許多第一手資料。</p> <p class="ql-block">  (廢名,原名馮文炳,湖北黃梅人,是葉公超的得意門生,也有人講他師從周作人,在文學史上把他視為"京派文學"的鼻祖,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  常先生對世人的貢獻還有審校,本學院高健先生的譯著《英美散文六十家》《圣安妮斯之夜》《美國散文精選》《英國散文精選》。在國內的文學譯著中肯定是不可多得的精品,由常風先生審校無疑是錦上添花。高健先生在《英美散文六十家》序末寫道:“臨了,特別使譯者感到高興的是本書有幸得到前輩 常風教授的審閱校定.受益良多 這里謹向他表示我最深刻的謝意?!?lt;/p><p class="ql-block"> 除上述著述外,還有《第七個十字架》作者安娜.西格斯。常風,趙全章,趙榮普譯。1956年由家出版社出版。1959年人民出版社重印時,未經常先生同意,把譯者常風之名改為“尚松”大約是“老右”還未摘帽之故吧</p><p class="ql-block"> 《達夫尼斯與克洛衣》上世紀三十年代常先生翻譯了《達夫尼斯與克洛衣》這個被世人視為世界文學的瑰寶,以常先生的妙筆譯來,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是可紀念的業(yè)績。(這本書原來由周作人在二十年代譯過片斷,常先生在舊書攤買到英譯本1937年將它譯完,周作人對照希臘文做了校注)。</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民國第一才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者。大家都熟知她的詩"最美人間四月天")</p> <p class="ql-block">良師指引</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常先生一生最有成就的是他的書評,那么葉公超就是他進入文學殿堂的引路人。葉公超,江西九江人,民國外交部長 。據說當時有人問朱光潛,當今中國,誰的英語最好?朱光潛說,應該是葉公超。</p><p class="ql-block">“葉公超的英文到底有多好呢?據說,他在臺擔任“外交部長”期間,“出使”美國的時候,從不備稿,即興發(fā)言,卻能出口成章,驚艷全場,每每贏來長久不息的掌聲。當時,葉公超的英語被外國媒體評為“王者英語”,說他的演講水平,在全世界范圍內也唯有丘吉爾可以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他1925年獲美國麻州愛默斯特大學學士學位。1926年獲英國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22歲學成歸國,成為北大最年輕的教授,比胡適還要年輕4歲。之后,葉公超又執(zhí)教于清華、西南聯大等國內名校,他桃李滿天下,培養(yǎng)出英才無數,其中僅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有東方學大師季羨林、詩人卞之琳、民國女神趙蘿蕤、物理諾獎獲得者學家楊振寧……。在清華教學時受葉師器重的有三位同學,一位是梁遇春,一位是錢鐘書,一位就是常風。受葉的影響,最初都在葉主持的《新月》書評欄上發(fā)表書評 只是后來梁于一九三二年就不幸早逝,錢于一九三三年畢業(yè)離開北平,一九三五年又去了英國,只有常留在國內,繼續(xù)得到葉的指導和鼓勵。</p><p class="ql-block"> 在校時,葉先生就開始鼓勵和指導常文學創(chuàng)作。 常先生的處女作是一篇散文《那朦朦朧朧的一團》在《新月》雜志第四卷第六期。葉先生給他改了五次,幾乎把文章的一多半都刪改完了。另外,常開始在葉的指導下寫書評。《利維斯的三本書》就是葉給的資料,常寫好后經葉反復修改登在葉主持辦的(《新月》月刋)上。</p><p class="ql-block"> 1933年常先生清華畢業(yè) 在北平無法找個中學教師位置,只好應太原平民中學之聘回到太原。其間,葉公超十分想讓其留在北平,但一時無法聯系好合適的學校,常只好回太原。臨行 常向葉告別,葉語重心長地對他講:“你剛開始學習寫文章,在太原很難得提高,很難有出頭的機會。以后如有機會,一定還回北平來。”</p><p class="ql-block"> 為了他的愛徒,葉托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在北平藝文中學謀得一教職,但由于常已和太原平民中學簽約不能爽約。轉年,平民中學聘期滿,梅貽琦信函常,如常愿意,北平藝文中學仍愿聘他到校任教。1935年學期結束,常告別了執(zhí)教二年的太原平民中學到達北平,這全是葉師對他的關心,指引和運作。</p><p class="ql-block"> 常風先生清華大學還有一位老師叫郭斌龢。常先生在校時,郭先生正好在清華外語系任教。郭斌龢有多牛?1946年郭斌龢再次回到中央大學任外文系系主任時。恰胡適來中大講學,一次座談會后,留郭斌龢談論多時,盛贊郭先生的學術造詣,自愧不如,</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這位恩師把古希臘最偉大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介紹于他,該書是西方第一部文藝學和美學專注,一向被譽為西方文論的奠基之作。</p><p class="ql-block"> 郭囑望他翻譯《詩學》并作詳注。西方古典文學的批評傳統,尤其是亞里士多德的不偏頗,無成見,“冷靜而合理”無疑成為他日后書評工作的重要指南。</p> <p class="ql-block"> (葉公超)</p> <p class="ql-block">昵朋摯友錢鐘書</p><p class="ql-block"> 錢鐘書無疑是國人所熟知的大文學家。他和常的初識很有戲劇性。</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常風先生去聽馮友蘭的邏輯學課,由于馮的河南口音太重且又口吃,記他的筆記非常不容易。常風先生鄰座的一位同學一把搶過他的筆記本唰唰地記了起來。當時他很不高興,心想這個人怎么這樣沒禮貌?但他也沒吱聲。馮講課結束后,這個同學把筆記本還給了他。他看了筆記本才發(fā)現這個鄰座不但記下了馮友蘭先生講的亞里士多德,還把馮先生講課中的引語,英文書上的原文全都寫了下來,他說:”這著實讓我吃了一驚。不由地讓我佩服。 當天下午有人來找他同宿舍的許振德了,原來來客就是在他筆記本上寫筆記的那位同學。老許介紹說,他叫錢鐘書,他倆在同一個英語班上。常和鐘書就是這樣認識的”。</p><p class="ql-block"> 錢鐘書看見書桌上的書就翻開了。他看見《國學概論》一書(錢穆著),前邊有鐘書父親錢老先生寫的序,就說:“序是我寫的,只是用了我父親的名字?!焙髞礤X又看見了別的書,其中有愛爾蘭作家喬治·穆爾寫的《一個青年的自白》。他很驚訝地問:“你看這本書嗎?”常說:“以前看過郁達夫介紹這本書,所以來到清華后就到圖書館借了出來?!边@樣,他倆就聊了起來,這就是常與錢鐘書、許振德友誼的開始。以后,他們仨個人就成了最好的朋友。1933年春假他們仨人騎毛驢遊碧云寺,頤和園,孫中山衣冠塚,那時候《三劍客》電影剛放演過。許振德戲稱我們是三劍客,這件事在清華大學同學們中間傳開了,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p><p class="ql-block"> 錢以后就常來常宿舍,經常隨便拿書來就看。吃飯時叫常一塊兒去食堂,飯后他們一塊兒去校園散步。常的室友老康,每逢禮拜六都進城去會女朋友,鐘書就把被子抱過來與常抵足而眠,他倆常常是徹夜長談。</p><p class="ql-block"> 鐘書這個人性格很是孩子氣。常常寫個小紙條差工友給常送下來,有時塞進門縫里,內容多為戲謔性的,常也并不跟他較真兒。</p> <p class="ql-block"> (錢鐘書)</p> <p class="ql-block">  常風先生清華畢業(yè)后回到太原有一段沉倫,思想郁悶壓抑想不開。1934年春,常給遠在北平的錢鐘書寫信,在信中他說了些什么,我們今天已經無從知道,但從錢給常的復信的詩及小序中可略窺一二:</p><p class="ql-block"> “ 得鳳瑑太原書,才人失路有引刃自裁之志,危心酸鼻。予嘗云:有希望死不得</p><p class="ql-block">,而無希望又活不得 東坡曰“且復忍須臾”,敢斷章取義以復于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慣遲作答忽書來, 懷抱奇愁郁莫開</p><p class="ql-block"> 趕死不甘心尚熱, 偷生無所念還灰</p><p class="ql-block"> 升沉未定休憂命, 憂樂遍經足養(yǎng)才 </p><p class="ql-block"> 埋骨難求干凈土, 且容蟄伏待風雷。</p><p class="ql-block">從錢詩中可以看出常回到太原時的消沉情緒。錢很幽默,讓常向蘇東坡學習“且容蟄伏待風雷。1935年初,又給錢寄來一封信,心情開始好轉,錢仍舊以詩作復:</p><p class="ql-block">朔雪燕云我亦思, 輸君先辨草堂資。</p><p class="ql-block">何年燈燭光能共, 滿地江湖會少期。</p><p class="ql-block">世態(tài)重輕憑得失, 天心顛倒看成虧。</p><p class="ql-block">哀情吉語真堪味, 好夢無多說未癡。</p><p class="ql-block"> 在心情極端郁悶時說給摯友,這是對朋友的極端信仁。在錢的規(guī)勸開導下,常度過了一生的最難過的日子,就連他后來打成右派時也沒有表現出35年到太原那段時間那么頹廢。</p> <p class="ql-block">(朱光潛,一般認為他是繼王國維之后的美學宗師人物。1948年底,國民黨搶教授去臺灣,胡適排第一,他排第三。可知他在當時的名望和學識。)</p> <p class="ql-block">  常風先生和錢鐘書保持了一生的友誼,一個中規(guī)中矩,一個幽默風趣,就連到了晚年也是這樣,1982年常先生的姑娘常立奉父命去看錢鐘書夫婦。錢讓常立給她父親帶回兩本書,一本是他自己的著作《圍城》,一本是中譯本《奧勃洛摩夫》。并且和常立說:“你父親就是0bIomov,是在學校時我們給他起綽號”。</p><p class="ql-block"> 《奧勃洛摩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伊萬·亞歷山德羅維奇·岡察洛夫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中的主人公。小說講述地主少爺奧勃洛摩夫活潑愛動卻養(yǎng)尊處優(yōu),視勞動與公職為不堪忍受的重負。盡管他設想了龐大的行動計劃,卻無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只能躺在沙發(fā)上混日子,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懶漢和廢物。大家都把他視為“多余人”。</p><p class="ql-block"> 把此書送給常是錢氏的幽默?還是讓常先生要老有所為?或者僅僅表明和常關系的親密度?現在已無從得知,但常先生與錢鐘書是昵朋摯友確是真實的。</p><p class="ql-block"> 常風先生常為錢同學澄清一些以訛傳訛的史實。</p><p class="ql-block"> 韓石山在看望常先生時曾問過:有本《錢鐘書傳》講錢當學生時曾經講過:“整個清華,葉公超太懶,吳宓太笨,陳福田太俗!沒有一個教授有資格充當錢某人的導師!”錢真的這么狂嗎?常先生說,學生議論老師是常有的事,鐘書得確很有學問,很有才華。以他的了解,錢是不會這樣說的。如果他講過多半是戲言哪能說整個清華沒有人有資格充當錢的導師?</p><p class="ql-block"> 比如還有人寫文章說,錢先生當時數學考得十五分,幾乎不被清華錄取。懷疑錢進入清華有舞弊之嫌。常先生澄清此事說,當時清華招生分正取和備取 ,備取是等有名額后補進去的。常先生說,錢考數學15分是真,當時常自己數學也僅考得五分都是通過備取進入清華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談笑有鴻儒</p><p class="ql-block"> 劉禹錫的陋室銘有一聯名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把這句話套在常風先生身上再合適不過。也許我孤陋 寡聞,在那個時期的山大校園里,沒有一個人能像常風先生和這么多的大文豪,這么多的名人親密地往來。</p><p class="ql-block"> 常風先生和這些文人來往是由于兩次機緣。第一次機緣是1935年,常先生告別了他執(zhí)教兩年的太原平民中學來到北平。葉公超,聞一多和林徽因正籌辦一個《學文》的同人刋物。所謂同人刋物,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組成一個小群體之后創(chuàng)辦的刊物,一般不接收外來投稿。他的老師葉公超鼓動他認捐15元資助刋物并成為該刋物的發(fā)起人。其時,北平以北大,清華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文人。有胡適,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馮至,廢名,這些人都是“五四”前后蜚聲文壇的宿將。后來,徐志摩,葉公超,沈從文,朱光潛,楊振生,蕭乾也陸續(xù)從外地或國外來到北平。許多時間,他們聚集在林徽因的“太太客廳”,《學文》雜志是“太太客廳”之外的“京派文學群體聚集的文化沙龍。雖然《學文》只辦了四期就缺乏經費停辦了,確實登載過很有價值的論文和文學作品。</p> <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23日,常風老師與友人在北京合影前排右起:李長之、梁實秋、楊振聲、俞平伯、朱光潛;后排右起:善秉仁神父、章川島、沈從文、常風、馮至、趙先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1936年,京派文人又開始醞釀創(chuàng)辦一份《文學雜志》。由胡適出面和商務印書館洽談,編委有朱光潛,楊振生,沈從文,葉公超,周作人,朱自清,林徽因,廢名,凌叔華,李健吾,常風。等11人。朱光潛為主編,推舉常風為助理編輯,具體負責編輯事務。從葉公超推薦他創(chuàng)辦《學文》,到協助朱光潛編輯《文學雜志》,再到《文學雜志》復刋后實際編輯雜志,常先生一步步走向了北平的文藝圈子中心。</p><p class="ql-block"> 《文學雜志》雖然因為“七七”事變而只出到第四期 但它影響巨大,除了發(fā)表小說、詩歌、散文、戲劇之外,引人注目的就是論文和書評,這與常風先生直接主持刊物的書評有極大關系。</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反過頭來再看常風先生留下來的書評和文學評論文章,會被其良好 的學養(yǎng)訓練和細膩敏銳的批評風格所折服,他對作家作品的理論性探索在今天然具有啟示意義 體現出一個文藝理論家的藝術前瞻性和良好的素養(yǎng) 他之所能夠為“京派”文學群體所接納,除卻師承關系這一層之外,與以清華、北大教學者為主的"學院式"文學觀念和文學態(tài)度相暗合是一個重要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1943年后,常先生在中國大學文學系任教,抗戰(zhàn)勝利后,又在北京大學西語系任教,直到1952年全國院校調整,先被分配到新華社,山西師范學院院長趙宗復聞知后,到教育部將常先生要回山西。能以所學為桑梓服務,當時常先生是很欣慰的,至于1957年的災難,那是萬萬沒料到的。改革開放后,山西省將那段時間的文檔解密,常先生打成右派是由于兩個問題:一是他主張俄語外教應和中國老師平等,不能有特別待遇。二是他主張外教應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不能口語好就可以當外教。</p> <p class="ql-block"> (胡適)</p> <p class="ql-block"> 從小受到家族極具文學氣氛的浸潤,童年有幸上了全省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長大又上了全國最好的大學,受到大師級的恩師的百般鐘愛和呵呼。青年時又有文學大伽般高朋良友伴隨左右,老天爺把寵愛加于一身。他本身又極具文學天賦,他完全有可能成為像錢鐘書,曹禺,沈從文……一樣的大文豪,大作家。他的老師葉公超一語成讖,娘子關真的成為阻礙了他文學發(fā)展的那道關。</p> <p class="ql-block">  (病榻上常風先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從1935年到北京藝文中學教書到1952年院系調整回到山西大學,常風先生在北京度過將近二十年時間,那是他在文壇馳騁風云,一生最富有成果,最值得驕傲的年華。回到山大外語系幾十年基本上是教書育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除《逝水集》的七篇回憶文章外,基本上是偃旗息鼓。從曾經和那么多大文豪,大作者齊名到被世俗的煙云湮沒,雖然也給山西教育事業(yè)做了重要的貢獻,應該是有失有得,但總不免使人扼腕嘆息。</p> <p class="ql-block"> ?。ǔO壬霞疑轿饔艽纬<掖笤海?lt;/p> <p class="ql-block">  常立一一常風先生的的女公子在總結父親一生時說過一段很哲理的話:“父親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淘氣包眼中的 simple?清華園里的Oblomov?學生們的好老師? 未來著名作家的引路人? 忍辱負重但相信光明一定到來的受難者?曾經的書評人?……我在思索,父親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他只不過是逆旅中匆匆的過客,只不過是時代大潮沖刷過的無數沙礫中的一顆,他始終是一個0bIomov,他始終是一個SimpIe。</p><p class="ql-block"> 我們畢業(yè)50年,非常懷念母校,我們?yōu)槟感6湴?。我們?yōu)橛谐oL先生這樣的老師而驕傲,我們懷念的母校,不是那些高樓大廈,而是像常風先生這樣的恩師!</p> <p class="ql-block"> ?。ǔoL先生手書墨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化县| 酒泉市| 金山区| 从江县| 神农架林区| 志丹县| 洛南县| 菏泽市| 留坝县| 怀化市| 沙雅县| 定陶县| 定安县| 洮南市| 会宁县| 都江堰市| 偃师市| 棋牌| 恩平市| 进贤县| 鹤庆县| 奉化市| 盐边县| 依安县| 贵阳市| 绥江县| 灵寿县| 扶余县| 昌图县| 泰安市| 普格县| 容城县| 沭阳县| 武陟县| 桂平市| 措美县| 琼中| 安国市| 南昌县| 龙井市| 蒙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