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嵐縣西南土石山區,一道由西北向東南延伸,長約14里的黃土溝谷里,四個村莊依次分布,分別是敦厚、廟溝、樺樹塔和岔上。廟溝與其西的劉家溝為原敦厚鄉敦厚行政村所轄的自然村,2001年隨敦厚鄉撤銷建制劃歸王獅鄉。2021年樺樹塔行政村撤并,連同其原轄的岔上村一并劃入敦厚行政村轄,自此,敦厚行政村轄五個自然村,廟溝村為其一。村道順谷而行,西北向2里經敦厚村與209國道相連,北距王獅鄉20里,縣城54里。</p><p class="ql-block"> 全村在冊60多戶203人,現常住80人左右(2024年數據)。劉為主要姓氏,約占全村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二,據稱祖上從臨縣遷入廟溝舊村建莊首居。后有白、李自臨縣,高、郭由陜西,薛、梁、楊分別從本縣白化宇、袁家村等地遷入。初入廟溝,以開荒種地、鑿石打磨為生。</p><p class="ql-block"> 舊村位于現址以東不遠的一條土石溝間,因村口曾有老爺廟而得名。上世紀40年代,日軍入侵嵐縣,老爺廟遭拆。順溝向東隔孤山與木頭溝村(已消失)相鄰。孤山,當地人稱孤山子,海拔1490米,山勢巉峻,沙巖裸露,峰頂巨石之上,自然凹陷之狀猶人坐印跡,當地人稱為“神仙叾印(叾,音同毒,指屁股)”,傳說為某神仙過路在此歇息印記。舊村居舍多為傍崖石窯,僅有房舍兩三座。溝內過去山溪常流,村人掘井以飲。村口曾有一棵幾人合抱的老楊樹,1972年被砍伐,賣了1200元。1967年起,村民逐漸從舊村搬遷,在現址依崖掘窯,后因土石山區土層較薄,遂改木石房舍。至上世紀80年代初,全村方搬遷至現址,舊村始廢。</p><p class="ql-block"> 廟溝現址東北依靠山墚,面向西南,全村院落大致分為四排,北高南低,就勢而筑,呈長條狀分布在山腳緩坡。村民房舍以磚木或磚混結構為主,算是遷入新址后的第二代房舍。在政府下拔危房改造補助資金的援助下,多數房舍換上了機制紅瓦。2004年,村主街道首次硬化,經近年不斷改造,現所有街巷基本硬化。1995年,在村東山腳初次修筑水塔,解決人畜飲水問題,后幾經改造升級,管道入戶,村民用上了自來水。源自岔上村的山溪常年清流,經村前石質河床順谷而出。隔河的鄉村公路敦岔線順谷而行,于1994年修建,全長13.75里,在廟溝村東南向經樺樹塔連通岔上。過去出入村子需踩石過河,2018年,政府為廟溝村新建出村便道。2023年,村前國土河道整治,暢通河道,筑壩建橋,廟溝村新增出入橋梁一座,方便了村民出行。過去村內也曾有學校,校舍從舊村的窯洞到現址的磚房,延續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因人口外流,生源缺乏而停辦。村里過去無趕會傳統,但每年六月二十五有禮羊或豬的習俗。后期一段時間人們曾定于正月十五放炮、邀請響工吹奏,但隨人口外流,這一習俗于近兩年再次消失。</p><p class="ql-block"> 地處山區,農業生產以種地為主,輔以養羊。過去集體化時期村里就有羊300余,另有牛馬驢騾若干。全村耕地1700多畝,人均6畝多,主要分布在隔河對面的溝底和土墚,后退耕還林360畝。2013年國土部門在溝谷墊灘造田,為廟溝村增加耕地20多畝。主要農作物有莜麥、土豆、豆類、葫麻等。2011年,廟溝村列入王獅鄉馬鈴薯種植推廣示范區。2018年,在駐村幫扶單位的支持下,村前安裝了地磅,方便了村民售賣糧食。2024年國土整治機修梯田,配套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p><p class="ql-block"> 2018年,廟溝村被確定為嵐縣脫貧攻堅46個插花移民的自然村之一,10戶28人移民至普明鎮龍山苑小區。</p> <p class="ql-block">西南向的航拍。廟溝村北依孤山山墚,面向西南,就勢而筑,北高南低,呈長條狀分布在山腳緩坡。</p> <p class="ql-block">由村東山墚俯瞰,可見村周山巒起伏,但溝谷相對開闊。村前是一道石質河床,隔河的鄉村公路敦岔線順谷而入。</p> 現址以東不遠的一道溝內便是舊村所在,溝北一側仍有幾幢遺棄的石窯。溝口幾棵低矮的杏樹上,杏花正艷艷地開放。 <p class="ql-block">順溝而行,攀越斷崖亂石,一番辛苦后可至孤山峰頂登高望遠,瞻仰“神仙叾印”。</p> 正月是一年中村里人口最多的時候,外出回家過年的人們穿著過年的新衣,在村前的河渠堎畔上閑聊。 人們三五成群,村口自然分成“老年隊”、“青年組”和“婦女群”,談論著各自熟悉的話題。 2024年到訪,村前亂石河道已經疏通整治,河渠堎畔就地取材修筑成壩,并用鋼絲網做了防護。 村東原來圓形花欄護墻的蓄水池上也換成了綠色的彩鋼房。 一座帶有護欄的水泥橋橫跨河床兩岸,與路齊平,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 壩堤之上水泥道平坦筆直,過去逢雨必洪的亂石河灘現在成了村里的“護村河”。 多數街巷均已硬化,整飭后的村前街道就著地形隔著不遠形成一個個或大或小的階式平臺。 村子依勢就坡,一排高過一排。巷道寬窄不一,都是過去自然而成的形狀。 村前河畔一旁,近年安裝了地磅,方便了村民糧食銷售。 村前路的一側,碼放著一堆干柴。山區農村,有七八十歲以上老人健在的,仍然延續著燒柴火做飯的傳統習慣。 傍河畔的樹蔭下,一塊扁平的大石頭上是人們坐街聊天的地方。 一戶院子里,朝向不一的土木老房與磚混新房并存。兩頭野牧的黃牛剛從地里自行回家。 夏日的午后,82歲的老劉獨自在家門口乘涼。 <p class="ql-block">村中一片空地的樹上,拴著兩匹油亮亮的栗色馬兒,長得十分勻稱。</p> 村口,兩位準備上地鋤田的村民。“年輕人外出務工,老年人留守種地”已成為當下農村普遍的現象。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17年2月,2018年11月,2022年4月,2024年6月拍攝)</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囊县|
临沧市|
上蔡县|
尚志市|
密山市|
乐平市|
仁化县|
交口县|
怀安县|
津市市|
阳新县|
通城县|
邹平县|
岗巴县|
项城市|
虎林市|
晋中市|
定襄县|
贡觉县|
小金县|
梁河县|
定结县|
福泉市|
通州市|
湾仔区|
宜城市|
宜兰县|
炎陵县|
静海县|
五华县|
平凉市|
广灵县|
桂阳县|
古浪县|
金平|
马鞍山市|
安平县|
安福县|
浏阳市|
祁阳县|
苍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