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灑滿陽光的旅程——伊比利亞半島紀行(南部之一)

老羊

<p class="ql-block">  西班牙南部的熱門旅游城市是馬拉加、米哈斯、龍達和塞維利亞。</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馬拉加</p><p class="ql-block"> 到馬拉加,只為一個人——畢加索。</p><p class="ql-block"> 畢加索(1881——1973年)全名為巴勃羅·路易斯·畢加索,出生于馬拉加。關于他的介紹是這么說的:“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p> 目前馬拉加有兩個關于畢加索的博物館,一個是畢加索故居博物館,一個是畢加索(作品)博物館。我們參觀的是后一個。<br>  畢加索博物館位于馬拉加舊街區大教堂和古羅馬劇院之間的San Agustin大街八號。是世界上三座畢加索博物館(巴黎、巴塞羅那、馬拉加)中最小的一座。 <p class="ql-block">  說是大街,其實很窄。車輛都很難通過。</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的入口處也很不起眼:門面沒有任何裝飾,簡簡單單的一個長形門框,里面墻壁上用顯眼的大紅字寫著:“巴勃羅·畢加索”</p> 但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div>  為什么在馬拉加要建兩個畢加索博物館?</div><div> 早在1953年,畢加索就曾聯系過馬拉加省藝術委員會,提出了想在家鄉建一座博物館的想法,并擬尋找地點、面積合適的館址。但由于種種原因,他的這一想法未能實現。</div><div> 1992年10月,畢加索的長媳克里斯汀?魯伊茲-畢加索為了實現畢加索生前的愿望,提出恢復1953年項目計劃,并愿意捐贈畢加索部分作品的想法。在多方努力下,該博物館最終在畢加索萌生念頭的50年后,也就是2003年10月27日成立。當天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王后索非亞親臨現場,正式宣布博物館開放。</div> <p class="ql-block">  現在博物館的展品中,包括畢加索的長兒媳克里斯汀和孫子伯納德捐贈的258件畢加索的珍貴遺作,還有一大批可以長期借展的作品。這些作品涵蓋了畢加索從學徒時期開始的傳奇藝術生涯,展現了畢加索不同時期的繪畫風格和技藝。</p><p class="ql-block"> “畢加索”這個名字對中國人來說也算耳熟,但能理解、欣賞的恐怕寥寥無幾。也許正象我們李導概括的:早期畫作自然寫實,以后的作品令人費解。</p> <p class="ql-block">   1923年11月創作的素描《奧爾加肖像》。</p> 最有名的畫是《戴白帽子的保羅像》。 <p class="ql-block">  而正規的專業表述是:早期的作品是學院派畫風,后來經歷了立體主義革命,并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成為無極限的創造者。</p><p class="ql-block"> 我們什么主義也沒搞明白,但既然他是享譽世界的偉大的畫家,我們就逐一認真地看看他的畫作。</p> <p class="ql-block">  1895年《大胡子男人的肖像》和1972年《男人頭部》,是不是截然不同?</p> 能猜得出這幅是啥嗎?《被捆綁的公雞》 哈哈,《躺在沙灘上的裸體女人》,瞧著象只黑蟲蟲。 1920年《雙臂交叉的女人》 另一個外國旅行團的導游在繪聲繪色地講解畢加索作品。 畢加索在一生92年的時光里,共創作了2萬多幅作品,涉及油畫、版畫、拼貼畫、素描、陶藝等不同領域,碩果累累。 陶藝也是他非常擅長的領域。他與生具來的天賦和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使其一生都極具創作熱情。 <p class="ql-block">  在展廳里面漫步,你可以在崇敬與困惑的感受中,更加了解他鋒芒畢露的才能,直觀地面對他的喜好、他的表達和他畫作的不同風格。</p> <p class="ql-block">  畢加索博物館里面除了展覽空間,還包括一個圖書館和檔案館,里面藏有800多本畢加索的圖書,以及相關的文件和照片,其中有中文版的畢加索生平介紹。</p> 內部庭院。 馬拉加是個美麗的小城 在San Agustin大街盡頭的圣殿主座教堂非常壯觀。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米哈斯</p><p class="ql-block">  安達盧西亞最南面從馬拉加到直布羅陀漫長的海岸線屬地中海氣候,整年陽光燦爛、天氣溫暖,被稱為太陽海岸。米哈斯是太陽海岸重要的旅游城市。</p><p class="ql-block"> 米哈斯這個名字是在阿拉伯人統治伊比利亞半島之后才有的。公元七、八世紀,阿拉伯人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從北非擴展到伊比利亞半島,太陽海岸地區就是摩爾人最早到達的地方。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這個地區以其氣候特征開發旅游產業,米哈斯小鎮就是在那個時代最終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被稱為“白色山城”的米哈斯距離馬拉加僅30來公里。米哈斯分為山上山下兩部分,山下米哈斯海岸是太陽海岸的組成部分;而海拔400余米的山巒上則是綠樹環抱中的米哈斯小鎮。</p> <p class="ql-block">  下車伊始,首先映入眼簾的竟然是旅游信息中心前面一只銅鑄的小毛驢。原來使用毛驢是小鎮保留的傳統地方特色之一。由于小鎮依山就勢而建,道路起伏,當年很多人家靠騎驢出行,因此有人把米哈斯稱為“驢城”。</p><p class="ql-block">  現在驢子已經轉化為旅游工具,載著好奇的客人在鎮上慢悠悠地閑逛。 </p> 安靜而悠閑地矗立在地中海之濱的米哈斯小鎮,一幢幢依山而建的白色小屋在耀眼的陽光下閃閃發亮。半山坡上綠樹叢中一片靜謐的白色,在海天相連的蔚藍中顯得那樣安詳而美麗。 米哈斯的面積并不大,如果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基本上就能走遍了。 優雅和休閑是小鎮的基調,在白色的小鎮里走走逛逛,噠噠的馬蹄聲清脆地回響在夏日的正午時光。 起伏的小路依山勢而蜿蜒,通向小鎮的每一個角落。 白墻紅瓦,房屋的院墻、屋門、窗欄、陽臺上懸掛著一個又一個的花盆,美麗的鮮花在白色的世界中分外醒目。 在白色的基調上,紅與藍的點綴豐富了小鎮的空間。 壁掛花瓶滿滿都是地中海風情。 <p class="ql-block">  米哈斯小鎮是歐洲人的度假天堂,每年七、八月份,有許多歐洲人來此租房度假,將之稱為“歐洲的大陽臺”。</p> 在古老的瞭望臺可以把美麗的地中海和白色的小鎮盡收眼底,天氣晴朗的日子里,還可以遠遠地眺望非洲大陸。很多同伴走到這里就坐下了,享受著視野遼闊的海天景觀。 佩爾圣母禮拜堂在觀景臺一側。這個教堂是1586年前建的,具體什么時間無法考證了。因為1586年只是禮拜堂被一位牧羊人發現的時間。它聳立在山壁上,用不規則石頭壘成,只有2間大約30平米的內室, 供奉守護鎮子的佩爾圣母像。 <p class="ql-block">  米哈斯,我愛你!</p><p class="ql-block"> 第三站:龍達</p><p class="ql-block"> 海明威在他的小說《逝世在午后》中說:“如果你想要去西班牙度蜜月或者跟人私奔的話,龍達是最適合的地方,全部城市目之所及都是浪漫的風景……如果在龍達度蜜月或私奔都不順利的話,那最好去巴黎,各奔前程、另覓新歡好了。”</p><p class="ql-block"> 這是龍達被稱為最適合私奔之地的緣起。</p><p class="ql-block"> 誕生于羅馬帝國時代、發展于阿拉伯侵入時代的龍達,是個令人稱奇的地方。老城佇立在750米高的懸崖上,崖下的人視之為“建在云端的城市”,城中的人自認是“懸崖邊的白色小鎮”,而海明威把它描繪為“全世界最適合私奔的地方”……如果所有這些美譽都集于一身呢?</p> <p class="ql-block">  龍達最著名的景點便是建于1735年的龍達新橋。它橫跨埃爾塔霍峽谷,越于萬仞峭壁之上,將龍達新舊兩城連接起來。</p> <p class="ql-block">  說是“新橋”,其實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p> <p class="ql-block">  站在新橋往下看,任何人都會覺得震撼:埃爾塔霍峽谷深達一百多米,河谷深邃,地理位置的這種特殊性使新橋高度達到98米,相當于30層樓高。</p> 橋下面就是望下去會令人眩目的深淵,白色的房子就造在懸崖邊上。 沿著新橋邊的小路往下走,可以下到橋底。如果從橋下仰視,新橋更為壯觀、宏偉。我們體力不行,從網上搜了一張圖片飽飽眼福。 <p class="ql-block">  (圖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龍達,最讓我們高興的,還不是看新橋,而是參觀斗牛場。</p><p class="ql-block"> 在西班牙每一個旅游觀光城市,都會由當地派出一位地接導游負責我們的講解。據說這是西班牙政府的規定。龍達的地接導游在大家已經解散了的時候跟我們說,前面的斗牛場一直開到晚上8點鐘,我們剩下的四個人立即折回去先看斗牛場。</p> <p class="ql-block">  安達盧西亞是西班牙兩大“國寶”的發源地,其中塞維利亞為弗拉門戈舞蹈的發源地,龍達為西班牙現代斗牛的發源地。因此,來到西班牙,來到龍達,不能不了解“斗牛”。</p><p class="ql-block"> 斗牛起源于西班牙古代祭神活動,很久之前,龍達便以出產斗牛士和土匪而聲名遠揚。自13世紀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世起,以馬術為主的皇家騎士團興起斗牛,并發展成為西班牙上層貴族專有的活動。</p><p class="ql-block"> 十八世紀時,一個名叫弗朗西斯科 · 羅梅洛(Francisco Romero)的青年在一場騎馬斗牛活動中,因沖入場中,揮帽引走了發怒的蠻牛救人,開啟了斗牛士徒步斗牛的新時代,并創立了如今的斗牛規則——“戈雅式斗牛(Corridas de Toros en Goya)”。因此,人們認為龍達斗牛場是西班牙現代斗牛的發源地。</p> <p class="ql-block">  龍達斗牛場(Plaza de Toros de Ronda)于1779年開始建造,花了六年時間于1785年正式啟用。</p><p class="ql-block"> 這座斗牛場為圓形建筑物,兩層看臺,每個座位上有編號,觀眾對號入座。</p> <p class="ql-block">  整個斗牛場看臺約能容納五千名觀眾,和馬德里斗牛場兩萬五千名觀眾相比,規模不算太大,條石的座位也顯得比較簡陋,但它卻是西班牙現存300多座斗牛場中最古老的一座,也是斗牛士們的朝圣之地。</p> 現在斗牛場門前有兩尊斗牛士銅像,一尊為安東尼奧 · 奧爾多尼斯,另一尊為他的父親卡耶塔諾 · 奧爾多尼斯。他們因高超的技藝和瀟灑的英姿受到大家的愛戴,是那個時代的“明星”斗牛士。 斗牛士一般都是世家出身。在西班牙,最有名的家族除了奧爾多尼斯家族,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羅梅洛家族。弗朗西斯科(也就是救人那位)的孫子佩特羅 · 羅梅洛(Pedro Romero)因在其職業生涯中,共殺死了5600頭公牛(!)而從未失手一次,成為西班牙人心目中的“男神”。 斗牛一般選用北非的黑公牛,就是斗牛場外廣場上的這款。 這個品種的黑公牛體格強健,粗壯勇猛并保持野性,體重在400~500公斤之間。 很僥幸,我們找到了斗牛歷史博物館(因為我們不知道有這個博物館)。位置就在斗牛場的看臺地下。這里用大量的實物、圖片,講述著斗牛的來歷、斗牛的方式等,展示了十七世紀以來斗牛的服裝、斗篷及各種器具:花標、長矛、利劍等。當然,也少不了介紹羅梅洛家族、奧爾多尼斯家族的光榮歷史以及名人名家的畫作、小說等。 <p class="ql-block">  左上角就是那位佩特羅·羅梅洛的畫像。</p> 皇家騎士團騎馬斗牛的畫作 選手服裝與器具。 女士參加斗牛宴會和上場斗牛時的著裝:紅色斗篷是必不可少的,但女斗牛士上場也必須著褲裝。 戈雅斗牛節的海報   斗牛博物館里還設了一個龍達皇家馬會廳,陳列著從1846年起安達盧西亞奧爾良公爵家族的皇家騎馬服、馬具、馬車,以及與騎士相關的介紹。 這里之所以會展出馬術相關內容,不僅因為斗牛的最初形式為騎馬斗牛,還因為現在龍達斗牛場已轉型以馬術學習為主。 對西班牙來說,在每個盛大節日、重要活動里,只有騎馬,才能顯得足夠隆重,才有滿滿的儀式感。 龍達斗牛場,是一個值得花些時間認真參觀的景點。<div>  今天,斗牛這項運動受到廣泛的批評。目前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自治州和巴塞羅那市、加那利群島已立法禁止斗牛。但西班牙人對這項運動仍舊十分癡迷。政府也規定西班牙每年的斗牛季從3月19日開始,到10月12日結束,但通常只安排每周四和周日為斗牛日。導游介紹說,龍達的戈雅斗牛節目前仍保留著,僅在每年的9月5日至7日戈雅斗牛節期間舉辦三場最著名的斗牛表演,但基本上是看不到的。</div><div> 最后,放幾張龍達隨拍。</div> 救濟廣場上的救濟教堂 西班牙廣場位于龍達的市中心,廣場中央立著曾任西班牙眾議院主席安東尼奧·德·里奧斯羅薩斯的雕像。 在西班牙第一次見到唐吉訶德的身影,桑丘去哪兒了? 帥哥靚女好養眼 第二次大餐:牛尾餐。這次能打90分。<div>  第四站:塞維利亞<br>  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匯聚著不同時期、不同種族締造出的文化,而西班牙南部的安達盧西亞地區更是五彩斑斕,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激情的弗拉明戈舞蹈、傳世的吉普賽歌曲……而背靠內華達山脈、面朝北非的地理環境,又造就了天主教與伊斯蘭文明的碰撞。西班牙第四大城市塞維利亞,就是所有這一切的典型代表。<br>  1987年,塞維利亞歷史中心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br>  世界遺產委員會1987年評語:<br>  位于塞維利亞中心的三座建筑——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島檔案館——共同組成了非凡的古跡建筑群。大教堂和城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收復領土的1248年至公元16世紀間,這兩個建筑受到了摩爾人風格的影響。同時,它們也是阿爾默哈德文明和信奉基督教的安達盧西亞文明的歷史見證。西拉爾達大寺院是阿爾默哈德時代的建筑杰作,在它旁邊是塞維利亞大教堂,該大教堂共有五個大殿,是歐洲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教堂中存放著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棺墓。西印度群島檔案館由一個拍賣廳改建而成,館中存放著早期殖民者發現美洲時的寶貴檔案文獻。<br></div>   我們在塞維利亞將參觀塞維利亞大教堂、王宮、西班牙廣場并觀看弗拉明戈表演。 塞維利亞大教堂前的國王圣女廣場。 <div>  這座門被稱為王子門,位于塞維利亞主座教堂的南立面,因為它是大教堂的主入口所以也被稱作“主門“。</div> 主門正對是一尊塞維利亞勝利女神雕像的復制品,體態優美、栩栩如生。原件立于吉拉達塔的尖頂上,鑄于十六世紀。 塞維利亞大教堂現址原為清真寺,占地面積2.35萬平方米。<div>  從公元712年摩爾人入侵到公元11世紀摩爾人在此立國,塞維利亞現存大部分古代建筑是這一時期的產物。1248年,卡斯蒂亞國王費爾南多三世在"光復戰爭"中奪取塞城,趕走摩爾人并設為都城后,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逐步繁榮起來,所以“混搭”是塞維利亞許多古代建筑的基調。<br></div> 我們在塞維利亞的地接導游中文名叫“小白”,一位曾在我國四川留學一年,并在上海研修過中文的西班牙本地人。小白是個孕婦,但是為人親和,爽朗,很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 進入大教堂后,我們首先在橘子庭院集中(西班牙的橘子樹真是多,街道上、庭院里,隨處可見,很多掛果了也無人采摘)。橘子庭院又叫阿布魯西奧內斯庭院,最初是12世紀摩爾人建造的清真寺庭院,用于凈身。它長81米,寬43米。1248年天主教徒征服塞維利亞后,至今沒有改變并成為大教堂的一部分。<div>  塞維利亞大教堂規模宏大,在有限的時間里很難全部看完。但是有幾個景點一定不能錯過,那就是主祭壇、四王抬棺、唱詩班座椅、教堂博物館以及紅衣主教唐璜 · 塞萬提斯墓等。</div> 由于有小白的帶領和講解,我們參觀的過程非常順利。 走進大教堂里面,一定會被高達42米的內庭所震撼。<div>  我們先看看最重要:</div> 1、主祭壇: <p class="ql-block">  教堂中殿的主祭壇絕對是首先要親眼目睹的珍品。這座高30米、寬20米,由44組雕塑組成的大型浮雕是從1482年到1564年,整整花了82年,由幾代人精雕細琢而成。其中有36組是描繪耶穌基督生平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在16世紀上半葉,由塞維利亞大主教迭戈·德·德薩(Diego de Deza)支付費用,道明會修士、鐵藝師弗朗西斯科·德·薩拉曼卡( Francisco de Salamanca ) 設計并制作出主祭壇前的大型鍛金鐵柵欄,封閉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一杰出的宗教兼藝術作品,但也使人無法近觀。</p><p class="ql-block">  2、唱詩班:</p> 主祭壇對面就是唱詩班,也用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柵欄關著,無法入內欣賞。<div>  3、四王抬棺:</div> 關于哥倫布的遺骨到底是在圣多明各還是在塞維利亞的問題,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但四王抬棺中的“棺”里所保存的確實是哥倫布遺骨的這一結論,卻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1898年,哥倫布遺骨由古巴運回西班牙后安置在大教堂中。眼前抬著棺槨的四尊雕像分別代表西班牙統一前的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和納瓦拉四個國家的國王。其中前兩位昂首挺胸,后兩位低眉順眼,低眉順眼的兩位是反對哥倫布遠航的阿拉貢和納瓦拉國王。 能被四個國王抬起棺木,可見哥倫布在西班牙的地位極其重要。盡管他的晚年非常不如意,甚至被西班牙政府追償債務。 棺槨底部 <p class="ql-block">  小白告訴大家,她曾獲得過棺槨內部的照片,并用手機展示給大家看。</p><p class="ql-block">  順便提一下,哥倫布的次子費爾南多·哥倫布也葬在這座教堂里。父親死后,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全部書籍和探索新大陸極具價值的資料,并為父親寫了傳記,最終還將其擁有的全部書籍、手稿等捐贈給了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把他安葬在大教堂內是對其貢獻的最大肯定。小白把他所埋葬的地方指給我們看。</p><p class="ql-block"> 4、教堂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包括原來的主圣器室和圣杯圣器室,展出各種繪畫、不同的圣物盒、金銀器皿、華麗珍貴的帷幔、法衣、贊美詩集、唱詩班用的經書架等宗教藝術珍寶。</p> <p class="ql-block">  圣器室中央是一座特別珍貴、高7.8米,重475公斤的銀質圣龕。它通體帶有復雜的花紋裝飾,頂部排列著15支大燭臺,制作于十六世紀八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  一頂超精美的王冠。</p><p class="ql-block">  5、議事堂</p> <p class="ql-block">  去議事堂要先走過它的前廳,這是個16世紀文藝復興建筑,墻面上有很多表現宗教故事的浮雕。</p> 從前廳通過一條彎曲的走廊進入議事堂。建筑的空間設計為橢圓形,這種布局和圓頂有助于聲音的擴散傳播,解決了眾多教會人士聚集在一起時觀看和聆聽的需要。<div>  大廳中有一把主持人所坐的華麗桃花心木扶手椅,由著名雕塑家1592年雕刻,立在空蕩蕩的議事堂內。</div> <p class="ql-block">  穹頂上一個宏大的造型框架中,圣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俯瞰眾生。 </p><p class="ql-block">  6、紅衣大主教唐璜 · 塞萬提斯墓地(小白說 ,辨別主教等級的辦法就是看他所墊的枕頭。墊三個枕頭的,就是紅衣主教)。</p> <p class="ql-block">  銀祭壇或稱赦免祭壇是18世紀德·畢納的杰作,位于四王抬棺的對面。</p><p class="ql-block">  主座教堂內含很多小禮拜堂,每座都非常有特點,可惜我們沒有時間一一細看。</p> <p class="ql-block">  教堂內的各種人物塑像非常精美,栩栩如生。</p> 吉拉達塔是塞維利亞主座教堂的鐘樓,高96米。12世紀摩爾人修建了清真寺以及這座宣禮塔;1248年卡斯蒂利亞王國的費爾南多三世收復塞維利亞后,清真寺被改建成大教堂,但塔被保留了下來,并添置了大鐘,塔頂也增加了一座十字架,目前塔頂的勝利女神(與王子門前的勝利女神同款)風向標雕塑放置于1568年。 <p class="ql-block">  吉拉達塔作為原伊斯蘭教寺院建筑中僅存的一部分,塔身墻面上有各種標志阿拉伯藝術特色的花紋圖案,顯示了阿拉伯建筑藝術的美麗風采。</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四周共有十扇門。從橘子庭院出來經過的寬恕之門早在清真寺時期就已存在了,跟橘子庭院一樣,也是摩爾時代的遺物。</p> <p class="ql-block">  塞維利亞大教堂是與城堡和西印度群島檔案館共同組成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而這個西印度群島檔案館,就在大教堂的旁邊。檔案館中最珍貴的館藏就是關于發現、征服新大陸的文獻,以及二層展室里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探險家的手稿、地圖等,時間跨度從1492年到19世紀末,文獻數量超過8000萬頁。</p><p class="ql-block">  因為我們并不適合參觀檔案館,小白也只是說了一嘴,沒有進入參觀。</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学| 葵青区| 郴州市| 阿瓦提县| 樟树市| 桃园县| 日照市| 咸阳市| 铅山县| 大名县| 札达县| 武宣县| 天津市| 余姚市| 卢湾区| 信阳市| 台东市| 博湖县| 濮阳县| 溆浦县| 遵化市| 泰兴市| 江北区| 大荔县| 克拉玛依市| 商城县| 西峡县| 广饶县| 麟游县| 湘潭县| 信宜市| 富裕县| 长汀县| 吉安县| 琼结县| 武山县| 巫溪县| 习水县| 永顺县| 九江市| 大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