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大海與沙漠的不離不棄

馮古北

<p class="ql-block">大海與沙漠,本屬于兩個世界,一邊是湛藍的、濕潤的,一邊是枯黃的、干旱的;一個是熱情奔放的,一個是內斂深沉的。然而,當它們不離不棄相互輝映的時候,將呈現怎樣的景象?滿懷著花甲不輸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們開啟了環游摩洛哥9天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海風吹拂下的風情</span></p><p class="ql-block">摩洛哥位于非洲大陸的西北端,北面與歐洲大陸隔地中海相望,整個西面被大西洋擁抱,1700公里的海岸線把沿海國家的地理特征暴露無遺。</p><p class="ql-block">海邊的卡薩布蘭卡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出名的,甚至堪稱摩洛哥的代名詞,只要有人提起摩洛哥,立馬就會想到卡薩布蘭卡,好像摩洛哥只有這一個城市似的。</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很多人知道卡薩布蘭卡的名字還是緣于一部電影《北非諜影》,二戰題材的美國好萊塢大片讓這座偏于一隅的非洲城市舉世聞名,而且幾十年過去了從未掉色掉粉。電影里有個重要的場景是一家叫瑞克的咖啡館,到了卡薩布蘭卡打卡瑞克咖啡館,便成了無數粉絲游客的必選項,我們自然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距離海邊不遠處有一排歐式的白色連體建筑,嵌入其中的兩層小樓并不醒目,經導游指引才看到二樓屋檐下一排黑色小字“RICK’S CAFE”。白天大門緊閉,只有晚上對外營業。</p> <p class="ql-block">因為這里常常爆滿一座難求,我們提前十多天就早早地訂位了,入內后急匆匆地把樓上樓下仔仔細細地打量,當然還要多角度地反復拍攝,至于菜肴飲品無關緊要。據說它的陳設布置與電影里的完全相同,二樓的小酒吧里有輪盤賭的桌子,電視機滾動播放著《北非諜影》的片段,席間一樓還有鋼琴演奏與彈唱。其實,來訪者大都知道,這是個地地道道的“山寨版”,它既不是故事發生地,也不是電影拍攝地,而是一位駐摩洛哥的美國外交官,離職后買下這里的兩層小樓,根據電影里的場景后期把它裝扮成的瑞克咖啡館。獨特的創意不僅讓投資人賺得盆滿缽滿,也為卡薩布蘭卡人造了一個最著名的景點,吸引四方游客紛至沓來。</p> <p class="ql-block">一部電影帶火一座城市,一個山寨的咖啡館竟有如此大的魅力,不必匪夷所思,關鍵在于電影在人們心中播下情結至深,無論世道多變,歲月多久,讓人始終愿意相信正義、善良和愛情的力量。“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鎮,城鎮中有那么多的酒館,她卻走進了我的。”電影里經典的臺詞,就這樣不經意地觸及我們心靈的柔軟之處……</p> <p class="ql-block">感人肺腑的故事選擇了卡薩布蘭卡,應該不是無緣無故的,雖然這座白色之城稱不上絢麗奪目,但空氣里彌漫著正直善良的氣息。穆罕默德五世廣場中央矗立著法國人利奧泰將軍的雕像,正是他指揮法軍用堅船利炮攻占摩洛哥,對其殖民統治了40多年,但作為殖民軍司令和駐摩總督,也是他在卡薩布蘭卡推廣了歐式建筑。摩洛哥沒有記恨外來的侵略者,反而感恩他們對城市建設所做的貢獻,這種理性客觀地對待歷史的態度,彰顯的不僅是肚量,而像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微笑里飽含的智慧。聯想到斜貫摩洛哥疆土的阿特拉斯山脈,阻擋了來自撒哈拉沙漠的熱浪,使得卡薩布蘭卡的氣候涼爽舒適,仿佛也阻擋了歷史的積怨和冤冤相報的人性陋習,所以這里的海風才會如此溫柔。</p> <p class="ql-block">卡薩布蘭卡的地標是海上大清真寺,因它1/3建在海上,遼闊的海面上聳立著200米高的宣禮塔,巍巍壯觀,氣勢磅礴,據說是為了紀念阿拉伯祖先來自海上,也無疑要證明摩洛哥與大海的情緣。</p> <p class="ql-block">其實它的正式名稱是以已逝的前任國王哈桑二世的名字命名的,以祭奠他功勛卓著深受民眾愛戴。</p><p class="ql-block">這座1993年才落成的清真寺,其規模之大位居北非之首,還憑借豪華的裝飾、精湛的工藝和科技的水平成為世上最現代化的宗教場所。</p> <p class="ql-block">可容納十萬人祈禱的大廣場氣派又實用,主殿可遙控開合的屋頂時尚而便利,奠定了摩洛哥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傳統的阿拉伯國家已換上現代的時裝,正如眼前古老的伊斯蘭花紋與現代技藝組合成完美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驅車近100公里來到拉巴特,孤陋寡聞者不會知道,這里才是摩洛哥的首都。同樣是一座白色的海濱城市,它不及卡薩布蘭卡的熱鬧,但可觀賞的景點卻一點不少。走進對外開放的王宮,沒有想像中的戒備森嚴,宛如一座綠樹成蔭的大花園,一股清新的親民之風撲面而來。</p> <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五世陵墓的大門和各個入口雖都有持槍或長矛的士兵把守,莊嚴肅穆,然而威武的衛兵卻又極其隨和地配合游客上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邊上是12世紀哈桑大清真寺的遺跡,如今只有殘留的哈桑塔和312根半截石柱,大地震造成的廢墟顯然比完整的建筑更能反映歷史的滄桑。厚重的歷史與現代的開明在這里交匯,想必不會是一種意外。</p> <p class="ql-block">無獨有偶,烏達雅城堡也是歷史底蘊與民族風情融為一體的經典,湛藍的天空,金黃的城墻,潔白的民居,組成一幅阿拉伯特色濃郁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登高空平臺,迎著大西洋海風的猛烈吹拂,放眼四周卻是一派安寧祥和,低調的拉巴特,全然一副與世無爭歲月靜好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繼續北上抵達丹吉爾,早知道它與西班牙僅隔著直布羅陀海峽,原以為只是個海邊小鎮,哪料到它人口竟達百萬。</p> <p class="ql-block">沿著海濱大道入城,看山上層層疊疊的白色建筑被夕陽映照得格外明亮,游艇碼頭停滿大大小小的游艇與帆船,大堤上人們愜意地漫步或閑坐,沙灘上傳來孩子們奔跑的歡笑聲,真叫人以為置身于西班牙。也難怪,歷史上這里曾先后被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分別占領100多年,法國殖民統治時期,丹吉爾被8國共管,二戰中西班牙又強占了多年,長期受歐風熏陶,丹吉爾自然成為摩洛哥最歐化的城市。據說當地人也從不自稱非洲人或摩洛哥人,而十分強調自己是丹吉爾人!</p> <p class="ql-block">丹吉爾城外有兩處景點很有意思,斯帕特爾角的燈塔標志著丹吉爾重要的戰略地位,地中海和大西洋在這里分界和交匯,非洲大陸和歐亞大陸在此分隔與眺望,兩種文化也必然在此撞擊和融合。</p> <p class="ql-block">還有海邊的“大力神洞”,由海浪沖擊巖石形成的自然洞穴,洞口的形狀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圖,不管丹吉爾人愿不愿意,非洲人的身份還是在此被驗明正身了。</p> <p class="ql-block">卡薩布蘭卡的現代時尚,拉巴特的清新溫和,丹吉爾的自由開放,攜手亮起了大西洋海濱的一道白色風景線,無論如何還是叫人難以置信這里是非洲大地,與想像中炙熱與落后疊加的畫面完全對不上號!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原形畢露盡在內陸</span></p><p class="ql-block">離開大西洋駛往內陸,畫風漸漸轉變,就像進入了另一個國家。正是烈日當頭的中午抵達舍夫沙萬,刺眼的陽光送來了山區的燥熱,傳說中充滿魅力的藍色小鎮沒有讓人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終究抵不住網紅的誘惑,午餐后不久便跟隨導游進入老城。狹窄的小巷,曲曲彎彎,縱橫交錯,小店、貨攤混雜其間,人流絡繹不絕。除了滿是色彩繽紛的頭巾長袍,這里與國內的古鎮景區似乎差別不大,或許異域風情就在每個觀賞者的眼中。</p> <p class="ql-block">唯一別致的是,古巷的墻面和臺階都是藍色的,就像天上曾經下過一場藍色的雨,老城在淅淅瀝瀝的雨點中變成了深淺不一的海底世界。</p> <p class="ql-block">浸泡在藍色中的巷子,墻上多一個紅色的掛件,臺階上放一盆鮮花,地面跑動一只白貓,立刻構成一幅美妙的畫面,吸引游人紛紛駐足拍照。</p> <p class="ql-block">那是當地人為迎合游客的口味特設的收費拍攝點,兩廂情愿,各取所需。當一個景區人工雕琢的痕跡和商業氣息太重的話,勢必削弱它原有的韻味,粗糙和凌亂愈加使魅力減損。</p> <p class="ql-block">原定小半天的游程,我們在老城走了不到一個小時便提前回酒店了,有幾分被網紅忽悠后的失落。腦海里始終盤旋著一個問題:舍夫沙萬的街巷是什么時候涂成藍色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說是為了殺蟲,也有說法是古代為了與藍天同色不易被敵人發現,可如今的刻意為之無疑是為了招攬游客。</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卡薩布蘭卡是靠一部電影意外被帶入世人的眼簾,那么舍夫沙萬則完全是通過自我包裝以色取悅四方游客。不管你喜不喜歡,能招來游客就是硬道理,成功者是不應該被指責的。</p> <p class="ql-block">坐在半山腰酒店的露臺上,欣賞大山里的落日,對面藍白相間的民居重重疊疊,鋪滿整個山坡,舍夫沙萬的全景在金黃色的包裹下恰似一幅高飽和度的油畫。距離真像個神奇的化妝師,它可以隱藏粗糙,模糊破舊,無需涂脂抹粉,就能凸顯整體風貌,點睛出彩。無怪乎古往今來,“距離產生美”一直被當作金句沿用。</p> <p class="ql-block">向內陸深處前行,持續在大山里盤旋。沒有進入梅克內斯古城,而是在城外30公里處的一片廢墟停留憑吊。</p> <p class="ql-block">這是古羅馬在摩洛哥大地上留下的唯一遺跡,建于公元一世紀的沃魯比利斯城。這回需要走近它才能看清楚曾經的繁榮與奢華,成行的羅馬石柱,殘存的聯排拱門,精致的馬賽克拼圖,如今孤零零地散落在空曠的荒野里,只對有興趣的來訪者講述遙遠的歷史。雖然是外強入侵統治數百年的記錄,也佐證了這塊非洲之地早在兩千年前就播下過歐化的種子,或許這在摩洛哥的文明史上也是一個可以炫耀的亮點。</p> <p class="ql-block">遇到成批的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遺址,與幾十年前我們興奮地排著隊外出掃墓春游十分相似,不禁上前揮手打招呼,沒想到不少摩洛哥小朋友竟能用中文喊出“你好!”同行的老高解釋道,中國與摩洛哥的關系一直很好,中國援助摩洛哥醫療隊已經堅持了幾十年,至今仍有派駐。導游也補充:因為摩洛哥對持中國護照者免簽證,疫情前每年來自國內的游客有幾十萬。</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一小時就進入菲斯古城了。只聽說菲斯曾是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12世紀時城市規模更是位居世界第一。</p> <p class="ql-block">然而下榻老城時汽車無法抵近賓館,拖著行李箱走在破舊的窄巷里,完全感覺不到昔日都城的繁華。</p> <p class="ql-block">次日登上城堡俯瞰菲斯,密密麻麻的土色建筑如瘋長的藤蔓,滿山遍野,而且擠得嚴嚴實實沒有一點間隙,雖然色彩極其單調且飽和度不高,但絲毫不影響其磅礴的氣勢,曾經的世界之最可不是浪得虛名!當時的菲斯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幾條貿易大通道均匯集于此,因而成為商貿的集散地和樞紐,繁盛至極。</p> <p class="ql-block">一輛接一輛的大巴車排隊上山來,成群結隊的游客沖向觀景臺,原來欣賞菲斯都是從眺望開始,胸有全局,方能細致入微。</p><p class="ql-block">游覽老城必須要有當地的導游帶路,否則寸步難行,因為由6000多條小巷組成的大迷宮,形如一團亂麻,外來人是怎么也理不清的。</p> <p class="ql-block">在周游天下的旅途中我們也曾見過許多狹窄的巷子,但如此大范圍的幾千條窄巷雜亂無章地交織在一起,確實把我們搞得暈頭轉向,只顧跟著向導走,根本無法辨別置身何處。</p> <p class="ql-block">寬的兩米多,窄的不足一米,</p> <p class="ql-block">可怕的還是市場內,鱗次櫛比的商鋪和貨攤,摩肩接踵的人流,根本邁不開步子,這里號稱非洲最大的市場,擁有9000多家店鋪,每間也就兩三平米,甚至不如中國農村里的雜貨店。</p> <p class="ql-block">如此高密度的集市建筑群,若是在中國恐怕早就拆除了,至少消防安全關肯定是過不了的!所幸它投胎在此,而且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僅僅因為它世上稀有和獨特,還與它悠久的歷史以及當地的阿拉伯習俗構成了鮮明的人文色彩。有人說,如果游覽摩洛哥只能選一個地方,那一定是菲斯!而涌向菲斯的四方游客,哪個不是奔著菲斯老城而來?</p> <p class="ql-block">窄窄的巷子里還隱藏著世上最古老的卡魯因大學、阿布伊南穆斯林學院精美的建筑,以及古城的締造者伊德里斯國王的陵墓。換言之,只有鉆進古城七拐八繞的巷子里,才能聞到菲斯濃濃的阿拉伯文化氣息。</p> <p class="ql-block">晚飯后,再去古城入口藍門附近散步,又一次意外地被眼前的場景震撼:到處是包著各色頭巾的當地居民,密集的人頭把窄巷塞得水泄不通,已然超過上午游客集中的高峰時刻,仿佛菲斯全城的居民約好了在太陽下山后氣候涼爽時一起傾巢而出。</p> <p class="ql-block">不自覺地聯想起18年前,在西西里島看到意大利人晚飯后在大街上浩浩蕩蕩地集體散步聊天的恢弘場面,原來阿拉伯人也喜歡舉家在外面閑逛,露天的椅子上包著頭巾的婦女在相互聊天,老少爺們則在街頭的攤位上喝著小酒,陳舊斑駁的建筑,凌亂邋遢的馬路,蒼蠅繞著食品飛舞,空氣中都有嘈雜的味道,這幅煙火氣繚繞的菲斯實景圖定格在我們的腦海里,夫人感嘆道:摩洛哥在這里原形畢露了!此刻,我們才覺得真正來到了摩洛哥,明白了為什么有人把菲斯當作游歷摩洛哥的首選之地,似乎與歐美游客偏愛中國的西藏有幾分相似之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沙漠堆積多少遐想</span></p><p class="ql-block">既然想環游摩洛哥,不能不去南部的撒哈拉沙漠。不僅因為沙漠是摩洛哥地域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撒哈拉這個名字還是深埋在我們心底的一個情結。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女作家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風靡整個華語世界,那句浪漫的金句“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曾撥動無數人的心弦,遠在天邊的撒哈拉被寄托了無限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從菲斯驅車前往撒哈拉行程約500公里,雖道路平坦通暢,但一路灰蒙蒙的被沙塵籠罩,車窗外干枯的戈壁充斥雙眼,歷經八個小時,見證被荒涼裹挾的貧瘠。縱然坐得腰酸屁股疼,而心里的疲憊尤甚,幸虧還有一個念想支撐,恰如唐僧西天取經,身心苦累皆不足掛齒。</p> <p class="ql-block">終于抵達梅爾祖卡,一個專供游覽的景區,營地的越野車把我們送往沙漠深處。我們還沒來得及好好地打量慕名已久的撒哈拉,就隨著越野車在沙漠里狂奔起來,劇烈的顛簸中雙手緊握車上的把手,仍不忘側臉觀賞車窗外,沙丘正為我們快速舞動各種身姿,也像是給予我們深情的擁抱,莫非這就是撒哈拉歡迎遠方來客的見面禮?</p> <p class="ql-block">騎駱駝早已成為沙漠游的統一動作,最初也是由阿拉伯人發現,只有駱駝才最適合在大漠里長時間行走。撒哈拉自然也不例外,只是這里的駱駝是單峰的,個子長得高大,跨上去不太容易,騎著走與雙峰駱駝倒也沒什么差別。</p> <p class="ql-block">正值夕陽西下,落日將沙丘映照得有的呈褐紅色,有的是桔紅色,有時則是金黃色,優美的脊線為無垠標注了清晰的層次,起伏的沙曲給遼闊帶來詩意般的節奏。</p> <p class="ql-block">慢悠悠地騎行在這暖色的世界里,內心已被徹底放空,純粹的天地間哪容得下半點雜念!三毛曾說,“狂渴和酷熱就像瘋狗一樣咬著我不放。”而此時此刻,我們心無旁騖,精神上的愉悅松弛如同金剛罩將我們護衛得刀槍不入,瘋狗怎么近得了身!</p> <p class="ql-block">或許是遠在天邊,撒哈拉不像甘肅的鳴沙山那樣人潮洶涌,孤零零的駝隊倒影在沙丘上,儼然就是詩與遠方的真實寫照。三毛在荒漠里愛得轟轟烈烈,寫出那么優美浪漫的文字似乎不難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晚上宿營在沙漠的帳篷里,上網查看撒哈拉的資料,這世上最大的沙漠,面積竟等同于美國的疆土,摩洛哥只占了極小的一部分。三毛與荷西居住的地方,遠在千里之外西撒哈拉的阿尤恩,原由西班牙占領,后被摩洛哥宣布主權,至今尚未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為此摩洛哥與西撒哈拉國曾多次發生武裝沖突。</p> <p class="ql-block">真沒想到,一路上留給我們溫和印象的摩洛哥,竟也有以強欺弱硬剛的時候,誰叫撒哈拉地下埋著極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呢!想起以前高校里評職稱,一貫文質彬彬的教書匠也會撕破臉皮,巨大的利益面前人心如何經得起考驗!</p> <p class="ql-block">次日,一輪紅日在無遮無擋的大漠冉冉升起,喚醒沉睡中的撒哈拉,因為它的美貌離不開陽光給予妝扮,人們還會賦予它各種傳奇故事和遐想,撒哈拉這個披著紅褐色紗巾的美女因此不再單純,而豐富的內涵與獨有的美麗疊加,也就愈加充滿魅力,令無數人向往流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荒涼中堅守的頑強</span></p><p class="ql-block">離開了沙漠,卻沒走出荒蕪,前往瓦爾扎扎特的途中依舊是沒完沒了的戈壁。路過的一個個小村鎮,大多是死一般的寂靜,想必是灼人的烈日逼空了一條條街巷。</p> <p class="ql-block">連坐在車里都躲不開射進來的炎陽,不斷地狂喝水,仍止不住喉嚨里的干渴。再看車窗外,大地被曬得齜牙咧嘴,房屋被烤得灰頭土臉,仿佛整個世界都被榨盡了水分,燥熱的空氣馬上就會燃燒。從未經歷過的惡劣自然環境,終于使我們真真切切明白無誤地確信自己身在非洲。</p> <p class="ql-block">難忍酷熱時只能引用三毛的話自我安慰:“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么滋味,才不枉來走這么一遭。”</p> <p class="ql-block">可又怎么也想不明白,當地人是如何世世代代在此生生不息的。山谷里時有時無的低矮建筑,恰似用黃土壘起來的毛坯房,或是棄之已久的爛尾樓,人煙絕跡。</p> <p class="ql-block">偏偏邊上還有成片的椰棗樹,以盎然的綠色張揚在枯黃的世界里,既像是最后的抵抗,又給人堅守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會有宣禮塔,高高地聳立,抬頭即可見,如同艱苦卓絕的戰場上鼓舞士氣的軍旗,每天五次的宣禮長鳴,不啻是播撒頑強的號角。</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車廂里正播放著汪峰的歌《怒放的生命》,窗外包著各色頭巾的摩洛哥婦女泰然自若地走在暴曬的路上,并非那一身薄薄的長袍能夠抵擋高溫,而是她們早已習以為常,或許正是蒼涼為他們注入了堅韌的基因,輪不到我們自作多情地悲天憫人!</p> <p class="ql-block">次日來到阿伊特本哈杜村,沒想到這個依山而建的紅土筑壘古村落居然是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是興建于中世紀具有防御工事的柏柏爾人典型民居,村子外圍還有高墻和箭塔。</p> <p class="ql-block">凸顯在山坡上的紅褐色建筑群,也像是幾個世紀沒下過雨,不僅被荒漠包圍,村前干枯的河床也袒露出龜裂的胸膛。</p> <p class="ql-block">我們沿著跨河床的長橋進入哈杜村,拾級而上,經過狹窄的古巷和殘墻斷壁,除了幾家擺攤售貨的住戶,整個村子空落落的,聞不到一絲的煙火味。</p> <p class="ql-block">導游說,許多著名的影視劇來這里取景拍攝,比如美國的《權利的游戲》,中國的《紅海行動》等等,原來被人遺棄的古村落已轉身成為天然的影視基地,網上稱之為“摩洛哥最美村落”,其實是在兜售它的原始、粗獷和荒涼。</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阿特拉斯影視城里,也把滿目的荒涼當作現存的道具,獨特的地理環境成就了一部部影視巨作。因地制宜資源利用畢竟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好事,如果荒涼真能像黑金一樣被合理開采售賣有方,解救當地于貧困,那么荒涼中堅守的頑強更加意義非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多元多彩勝過原味</span></p><p class="ql-block">翻越阿特拉斯山脈就能抵達另一個皇城古都馬拉喀什,從貧瘠的山區返回繁榮的城市,我們迫不及待。想必是距離撒哈拉沙漠不夠遠,阿特拉斯山脈并沒有擋住滾滾熱浪,馬拉喀什城里的氣溫竟然也超過40度。連日來頂著驕陽奔波,略顯中暑的征兆,入住酒店后立刻服藥小睡幾小時。晚飯后七點多,街上依舊像悶熱的桑拿房,坐馬車游覽城區,沒料到馬都要歇下來喝水。</p> <p class="ql-block">不想在周游摩洛哥的最后一站病倒,決定早早收工返回酒店,連馬拉喀什著名的露天夜市我們也懶得去逛,盡管它有上千年的歷史和不眠廣場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次日早餐后我們按計劃前去游覽馬約爾花園,昨晩還是無比悶熱,此刻卻清涼舒適,竟像是換了一座城市,真懷疑自己是否因昨天輕微中暑犯迷糊了。不僅氣候涼爽宜人,馬約爾花園也讓我大跌眼鏡,門口始終排著長長的隊伍,游客以歐洲人居多。起初由法國畫家馬約爾買下這塊地,從世界各地帶來奇花異卉,尤其是各色的仙人掌、仙人球等熱帶植物,把花園裝扮得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但更吸引游客的可能還是名人效應,法國時尚大師伊夫?圣羅蘭接手后,與情侶在此居住多年,死后在花園里被立柱紀念,使這座美麗的花園又增添了新的魅力。花園邊上還建有圣羅蘭紀念館,門口同樣也是長龍不斷。名人情結,四海皆同,出乎意料的是,法國名人帶動了馬拉喀什的旅游。</p> <p class="ql-block">另一個火爆的景點是巴希亞宮,一樣深受歐洲游客的喜愛,售票處的長隊一直延伸到大門口。</p> <p class="ql-block">這座始建于十九世紀的王宮,堪稱伊斯蘭建筑風格的杰作,宮內的屋頂和墻上,到處是美侖美奐的馬賽克拼貼和雕刻,圖案優雅,工藝精湛,游人個個駐足不前,拿著手機或相機狂拍不止。我們周游摩洛哥這么多天,第一次見到如此密集的歐洲游客集中一處,很容易讓人錯以為是在西班牙的阿爾罕布拉宮。</p> <p class="ql-block">昨天的高溫給馬拉喀什蒙上了陰影,我在暈暈乎乎中對這座摩洛哥的第三大城市很不以為然,而今天親眼見證了馬拉喀什受到歐洲游客熱捧的程度。這座千年古都,據說是摩洛哥最早對外開放旅游的城市,許多游客都是只奔著它而來,還有不少歐洲人退休后選擇在此定居。受過酷暑傷害的我,覺得不可思議,但大名鼎鼎的伊夫?圣羅蘭曾安家于此確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只能默默地尋找原因。</p> <p class="ql-block">馬拉喀什的來頭確實不小,名字源自土著柏柏爾的詞匯,意為“神域”,如今摩洛哥的國名也是“馬拉喀什”的衍生詞,摩洛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人習慣地稱為“馬拉喀什王國”。然而,古城并不顯得“老態龍鐘”,滿城赭紅色的建筑在綠蔭的襯托下,明艷中搖曳著風情。庫圖比亞清真寺雖古老,卻時尚不輸當下,典雅的宣禮塔至今仍散發出濃郁的芳香,因為早在12世紀修建時,粘結石塊的泥漿中拌入了名貴的香料。</p> <p class="ql-block">看著那些興致勃勃的歐洲游客,或成群結隊地徘徊在老城,或三三兩兩地騎自行車閃過街頭,我想,一定是這里多元多彩的文化使他們不懼高溫流連忘返。這里既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阿拉伯文明,但又不乏歐洲文化的點綴和現代開放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有人概括摩洛哥是上帝打翻了調色盤,所以由白色的卡薩布蘭卡、黃色的菲斯、赭紅色的馬拉喀什和藍色的舍夫沙萬組成了斑斕絢麗的摩洛哥。其實何止是色彩的豐富,神秘而精彩的摩洛哥,最大的迷人之處就在于地理上的特殊性、地域間的差異性、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理念的雙重性。摩洛哥已逝前國王哈桑二世曾有過精辟的自我定位:“摩洛哥是棵參天大樹,深深植根于非洲大陸,并通過枝葉呼吸著歐洲的空氣。”</p> <p class="ql-block">億萬年前的大海干枯形成了沙漠,從此沙漠一直默默地陪伴著大海,在這塊半依大海半依沙的國土上,既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傳統生活習俗,又心甘情愿地接受歐化,始終是旗幟鮮明的阿拉伯國家,卻并非保守刻板,而是敞開胸懷,睿智和勇敢地擁抱日益進步的現代文明。</p> <p class="ql-block">這真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沐浴歐風宣禮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半依海水半依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游人何故多垂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色留香稱異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馆陶县| 克什克腾旗| 奎屯市| 长宁区| 桃园县| 桦甸市| 广汉市| 江阴市| 墨江| 常州市| 札达县| 临西县| 淳安县| 大埔县| 黑山县| 汉川市| 谷城县| 道孚县| 渭源县| 台北市| 海原县| 桃园县| 改则县| 恩施市| 嘉祥县| 留坝县| 育儿| 历史| 出国| 江油市| 德安县| 平阳县| 双江| 玉龙| 湘潭县| 郑州市| 安吉县| 万安县| 灌南县| 庄河市|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