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們都希望自己越活越年輕,然而,衰老是無法阻擋的自然規(guī)律。很多人有這樣一種感覺,一旦過了三十歲,十年八年像是在指縫間溜走。我們可以不去做那么長遠的規(guī)劃,但六十歲終將向這屆年輕人迎面走來。</p><p class="ql-block">你想過六十歲的自己嗎?你準(zhǔn)備好迎接六十歲以后的生活了嗎?</p> <p class="ql-block">有一種說法是,六十歲以后,人生才剛剛開始。有的人盼著六十歲的到來,就像盼著“天亮了”,終于可以放下所有,為自己活一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鬧鐘關(guān)掉,一覺睡到自然醒。然后收拾收拾行裝,瀟灑地說“bye bye”,帶上老伴出門去看看過去幾十年都沒有好好欣賞的世界。</p><p class="ql-block">還有的計劃六十歲以后就回到老家,養(yǎng)一只貓、一只狗、一只鳥,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種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過著閑云野鶴般的日子。有的立志不管到哪個歲數(shù)都要衣衫時髦、腰桿筆挺,成為一個像黃永玉那樣80歲上雜志、90歲玩漂移的“酷老頭”或者“酷老太太”。</p><p class="ql-block">有的打算六十歲以后,就在家給晚輩帶帶小孩。沒有詩和遠方,有的是瑣碎而溫馨的日常,會操心孫子的學(xué)習(xí),會牽掛孫女的婚事,會每天想著準(zhǔn)備什么飯菜,家里的事情都放心不下。一些長期生活在農(nóng)村的人,可能過了六十歲,也不想丟下那幾畝田地,他們依然晝出晚歸、辛勤勞作,想盡量少給子女添一些麻煩,喜歡在揮灑汗水中體驗生活的踏實感。</p><p class="ql-block">對很多人來說,面對六十歲,內(nèi)心大概更多是平和與坦然。經(jīng)歷過風(fēng)雨,遇到過得失,一點一滴的過往都成了人生的風(fēng)景。生命已過大半,如何讓接下來的時光更充實更飽滿,才是他們最在意的。</p><p class="ql-block">面對各種不確定性,也有些人對六十歲以后的生活表達了自己的焦慮和不安,“老實說,不敢想”。歲月不饒人,視力不再清晰的眼睛,怎么也抹不平的皺紋,體力能力的逐漸衰弱,這樣那樣的病痛,都是殘忍的細節(jié)。哪怕有些年輕人嘴上喊著“想退休”,若真要一下子穿越到六十歲面對這樣的自己,恐怕也會打退堂鼓。</p><p class="ql-block">在老齡化的社會里,老人越來越多,有的卻依然可能孤獨無助。父母不知何時會停下腳步,子女就像放出去的風(fēng)箏,老朋友可能走著走著就散了。工作崗位不再需要自己,連跳廣場舞也這么難。家里的老人是否照護得過來?要不要住進養(yǎng)老院?每天除了數(shù)著日子還能干點什么?越是深想,就越是害怕傷感。當(dāng)然,也有人覺得船到橋頭自然直,走一步算一步。</p> <p class="ql-block">有人說,單從年齡的層面上看,這個世界上其實只存在三種人,已經(jīng)變老的人、即將變老的人和終將變老的人。無論是期待、恐懼,還是無動于衷,在生命這條單行道上,所有人都只能一直往前走。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獨特意義,青絲變成華發(fā),但生命并不隨之褪色。歲月既然帶走了青春,就一定會留下什么作為饋贈。</p><p class="ql-block">常言道“六十而耳順”。無所違礙于心,聽得進逆耳之言,對詈罵之聲也無所謂,這可以稱作“耳順”。人到了這個年紀,可謂“經(jīng)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自有一套面對生活的智慧。《禮記·王制》中說:“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xiāng),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老人們身上見證了歲月的蹤跡,鐫刻著歷史的印痕,他們就是一部部“答案之書”,見識越廣,閱歷越深,越是德高望重、受人敬仰。</p><p class="ql-block">年輕時看山,總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到了一定年紀可能就不再想知道。不再年輕,也意味著不再那么感到好奇、輕易沖動,凡事隨遇而安、淡然處之,總能為自己也為別人留幾分余地。時間將曾經(jīng)鋒利的棱角打磨得圓潤、溫和,老人們逐漸成為“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p><p class="ql-block">我們將一些老人稱為“老頑童”“老小孩”,是笑贊他們有趣,也是羨慕他們的本真。陶淵明曾感慨“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在人生的后半階段返璞歸真、追尋自我,也是一種通透。季羨林晚年專門寫文辭去“國學(xué)大師”“學(xué)界泰斗”“國寶”的稱號,自稱“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正是過盡千帆的年長者所獨有的豁達和坦誠。</p><p class="ql-block">當(dāng)然,也有一些老人,被“老年”的標(biāo)簽封印,仿佛一旦邁入了六十歲這道門檻,從此就只能躲進小樓、自我放逐。他們不愿意擁抱甚至想主動逃離充滿變化的世界,對新事物、新朋友多少有些抗拒,不知不覺也就會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節(jié)奏。</p> <p class="ql-block">其實,年齡只是一個數(shù)字,困住人們的是被刻板印象禁錮的心,在什么樣的階段就接納什么樣的自己,在什么樣的階段就做什么樣的事情。六十歲以后的生活,依然由自己定義。</p><p class="ql-block">如今,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不管時代如何發(fā)展、環(huán)境如何變化,都應(yīng)當(dāng)去追求一種讓自己更為舒心自在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不改少年心氣。梁啟超曾說,“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但誰說年紀大了就不能熱烈地活著呢?有的老年人積極擁抱時代潮流,樂于和年輕人交流,心態(tài)也變得年輕;而有的老年人退休以后就把自己封閉起來,既不參與社交活動,也不接受新鮮事物,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就大不如前。</p><p class="ql-block">相比生理性的衰老,更讓人遺憾的是社會性衰老。當(dāng)一個人脫離于社會之外,就有可能思維固化,滑向加速老去的軌道。終身學(xué)習(xí)是對抗年齡焦慮的一劑良藥,或是在家讀書,或是出門旅行,或是培養(yǎng)一門興趣愛好,在豐富日常生活的同時,也能保持與外界的緊密聯(lián)系,延緩社會性衰老的進程。</p><p class="ql-block">找到自身價值。老年人并非只能是“被照護者”的角色,恰恰相反,老年人在知識、經(jīng)驗和技能等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能給社會提供很多不可替代的正向價值,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p><p class="ql-block">比如,一些老人雖然已經(jīng)退休,但依然老驥伏櫪、老當(dāng)益壯,繼續(xù)發(fā)揮余熱,不少人還在實踐中對年輕人進行“傳幫帶”;一些老人積極參與社區(qū)志愿服務(wù),幫助鄰里調(diào)解糾紛、維護社會治安;還有一些老人為家庭后輩分擔(dān)照料工作,等等。每個人的精力和特長各有不同,但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切不可在步入老年后就輕易否定自己,而是要老有所為、老有所長,把自己的潛力發(fā)揮出來,繼續(xù)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p><p class="ql-block">有尊嚴地變老。空巢的孤獨、失能的脆弱,都是老年生活中殘酷的一面,我們每個人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長輩,以及終將老去的自己陷入這種不堪境地。如何讓老年人過得更有尊嚴、更加體面,只靠自己、家人是不夠的,需要全社會在老齡化的歷史進程中進行前瞻性規(guī)劃布局,有效整合利用各類資源,在標(biāo)準(zhǔn)化建設(shè)、要素保障、普惠共享上多探索創(chuàng)新,提供多元化、品質(zhì)化的養(yǎng)老服務(wù)。</p><p class="ql-block">其實,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恰恰體現(xiàn)在是否尊重老年人的需求、是否便利老年人的出行等細節(jié)上。在現(xiàn)代城市以年輕人為中心、以效率為主導(dǎo)的運行邏輯中,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guān)懷,不把漸漸老去的人們丟下,應(yīng)當(dāng)是整個社會的良心與共識。</p><p class="ql-block">一重山有一重山的錯落,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平仄。愿你我在六十歲到來時,依然可以不緊不慢、自信從容,用美麗的夕陽和晚霞映照自己的一片天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泉市|
保靖县|
独山县|
阿坝县|
浦北县|
长海县|
乃东县|
沙洋县|
万山特区|
贵溪市|
蓝山县|
蕉岭县|
东平县|
江北区|
北流市|
云林县|
临泉县|
武穴市|
科技|
余庆县|
精河县|
司法|
墨竹工卡县|
赣榆县|
石河子市|
荃湾区|
财经|
蕲春县|
太仆寺旗|
永仁县|
廉江市|
黔江区|
天津市|
璧山县|
漯河市|
鄢陵县|
左云县|
维西|
平湖市|
会泽县|
珲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