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索縣靜謐安詳。索縣位于藏北高原與藏東高山峽谷的結合部,地處怒江上游的索曲河流域。元朝的時候,它被稱為“索格”,藏語意為“蒙古”。歷史上索縣民眾信仰苯教和紅教者居多,清初隨著格魯派掌握西藏政權后,格魯派成為縣境內的主要教派。目前最有名的贊丹寺,即為格魯派寺廟。</p> <p class="ql-block">贊丹寺,全稱“索·甘丹培杰林”,初建大殿有檀香主柱,“檀香木”藏語意譯為“贊丹”,寺名便由此得來。贊丹寺創建于1232年,是一座噶瑪噶舉派寺院,公元1668年由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改奉格魯派,是拉薩哲蚌寺的屬寺,距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贊丹寺所處的雅拉鄉,是格薩爾王妃森江·珠姆的故鄉。贊丹寺坐落在雅拉多山頂上,海拔4100米,占地面積4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1000平方米。整個寺廟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壯觀,主體由紅宮、白宮兩個建筑群構成,形態酷似布達拉宮,又被譽為“小布達拉宮”。它是藏北地區最早的黃教寺廟,也是藏北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佛教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傳說建造贊丹寺時,是準備完全按照布達拉宮的樣式建造的。可在建造前,帶回圖紙的人把不慎丟失了部分圖紙,所以贊丹寺建成了現在的樣式,與布達拉宮相仿,卻各具神態。</p><p class="ql-block">建造贊丹寺的傳說與日喀則桑珠孜宗堡的建造傳說有幾分相似。除了拉薩瑪波日山上大名鼎鼎的布達拉宮,西藏還有幾個地方的建筑被稱為“小布達拉宮”,如日喀則的桑珠孜宗堡和索縣的贊丹寺。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建筑雄偉壯觀,體量巨大;建筑形制相似,橫空出世;都是山巔宮堡式建筑,均為當地人心目中仰望的制高點。</p> <p class="ql-block">遠遠望去,贊丹寺矗立在小山上,四周環繞八瓣蓮花山和索曲河水,盡顯吉祥瑞麗之兆。整個建筑由山下向山頂蜿蜒重疊,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形成較豐富的空間層次,具有韻律感、節奏感,與周圍的山巒和河水遙相呼應,有一種一氣呵成、氣勢磅礴、莊嚴雄偉的效果,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p> <p class="ql-block">贊丹寺分為紅宮和白宮。拾階而上,窄窄的通道,卻載著神秘與幽遠,仿佛能穿越時空。紅宮高4層,有大小殿堂28間,主供佛神和壇城。</p> <p class="ql-block">白宮亦是4層,底部為經堂,余為佛殿、活佛寢宮、僧舍、倉庫、伙房等。</p> <p class="ql-block">寺內珍藏了大量的佛像、壁畫、藏經印冊等,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我在這看到了兩座純銀和兩座純金打造的壇城,其中一座純金的壇城是藏區最大的壇城,真是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在寺院遇到一些藏族婦女身背夯土,上到屋頂夯墻。我曾見過藏族婦女一邊夯墻,一邊唱著打墻歌,每一首歌的曲調都各有特點,體現了藏民族純粹的內心世界,讓人領略到藏族原始的文化,那種矜持的、樸素的、豁達的東西。</p> <p class="ql-block">走出大殿,放眼望去,一排排嶄新的藏式新居整齊有序,遠處的天葬臺上桑煙裊裊,一群禿鷲靜候一旁。</p> <p class="ql-block">年輕的僧侶吹響法號,好似頂著蓮花的佛像,莊嚴肅穆,無言亦無聲。法號一響,天葬開始,禿鷲猛撲而下。</p><p class="ql-block">關于天葬,藏傳佛教認為,點燃桑煙是鋪上五彩路,恭請空行母到天葬臺,尸體作為供品,敬獻諸神,祈禱贖去逝者在世時的罪孽,請諸神把其靈魂帶到天界。天葬臺上桑煙引來的禿鷲,除吃人尸體外,不傷害任何動物,藏人稱之為“神鳥”。據說,如此葬法是效仿釋迦牟尼“舍身飼虎”的行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p><p class="ql-block">去過藏區很多次,在贊丹寺第一次遇到了天葬。雖然距離有點遠,可那種氛圍還是讓我對生命有一種敬畏感。</p> <p class="ql-block">出索縣,進入比如縣。翻越康慶拉山,上山的路坡陡彎急,很多都是幾近180度的發卡彎,堪比G318上的怒江七十二拐,看上去險峻萬分。G317雖然沒有G318名氣大,但它同樣穿行于高山峽谷之間,沿途風景萬千,山高水遠,冰川、峽谷、森林、圣湖點綴其間,移步換景,獨具魅力。如果說G318的美是華麗驚艷,那么G317的美則是婉約悠長。</p> <p class="ql-block">在海拔5100米左右的山坡上,有一大片黃色的綠絨蒿,我們興奮地爬上山坡去拍照,還看到了一朵藏雪蓮,如獲至寶。我們只帶走了照片,留下這些高原精靈燦爛在這離天最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海拔5300米的康慶拉山埡口打卡,這里海拔比我去過的珠穆拉瑪峰大本營的海拔(5200米)都要高,也是我們這次行程中海拔最高的地方。埡口處勁風疾吹,經幡獵獵,登高望遠,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下山經過茶曲鄉的怒江第一灣。說起怒江第一灣,人們大都會說在云南的丙中洛,其實茶曲的怒江大拐彎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怒江第一灣。</p> <p class="ql-block">怒江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它在藏語中叫嘉母吾曲,意思是蘇毗女王的圣水。怒江流經西藏、云南、緬甸,最后流入印度洋,全程3200公里。</p> <p class="ql-block">怒江又有“水無不怒古,山有欲飛峰”之稱,登上高高的山坡,俯瞰,怒江,江如其名,以奔騰不可阻擋之勢在綿亙起伏的山谷間咆哮怒吼,詮釋著“怒”的形式,無情地將青山劈成兩半,形成一個S型的大灣,土紅色的江水與綠意盎然的山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色。仰望,藍天白云與山峰一線,仿佛觸手可及。這次旅行到了長江第一灣、瀾滄江第一灣、怒江第一灣,只覺收獲滿滿。</p> <p class="ql-block">前行不遠,便到了達姆甘丹曲闊林寺,簡稱達姆寺。達姆寺是當年文成公主走唐蕃古道進藏途經此處時,認為此地是塊風水寶地,便委托其“倫布”(藏語音譯,意為“官長”)在此建寺,建寺時間比拉薩大昭寺早,在整個藏北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廟。</p> <p class="ql-block">達姆寺主要建筑由經堂、佛塔、天葬臺組成。寺廟中還保留了文成公主留下來的法螺和撥及時輪佛像,以及檀香木的四根柱子(現只余一根),遺憾的是我們去的時候經堂沒有開門。</p> <p class="ql-block">我們繞佛塔一圈。佛塔是藏傳佛教所供奉的圣物之一,藏族也稱佛塔為“圖丹”,這里的“圖”是心意、心境、心靈的意思。露天而建的佛塔那鮮明的藏北風情和濃郁的人文情懷,令人感到一種律動。</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排列著一間間小小的修行體驗屋,藏式木屋是神秘威嚴的,阻隔了神和世俗。在這里坐定修行體驗,讓信仰的力量重新充盈人們的胸膛。這正應了佛經上一句話:“佛本無限制,要打開心門、自然解脫。”</p> <p class="ql-block">一條高26.1米的石梯向山上延伸,由“九階六臺三墻”和頂部的轉經筒組成,其中“三墻”分別為萬物有靈(尊重生命)、六道輪回(珍惜生命)、生靈崇拜(崇拜生命)。登頂后依次轉經,實現對生命的參悟,感恩生命。故而此石梯被稱為“生命感悟天梯”。</p> <p class="ql-block">達姆寺最有名的是天葬院的骷髏墻,被譽為“骷髏金字塔”。130多年前,達普八世白瑪白扎活佛效仿佛祖割肉喂鷹在此設立天葬臺,并關照當年的天葬師,把尸首喂禿鷲,頭骨保存起來,使每個活著的人一看到它們就會想起自己的歸宿,而后人便把骷髏堆成了墻。</p> <p class="ql-block">天葬院的西、南兩處各有一道門,西門是活人進出用,南門是抬尸體的入口,北面是平房,專供為死者誦經祈禱的眾僧使用。院子四周有約一人高的土墻,在南墻和西墻上修有木架,木架內整齊地排列著一個個人頭骨,形成兩面長長的骷髏墻,這鑲嵌著3000多具人頭骨的墻壁,是西藏唯一天葬后保留頭顱的地方,舉世無雙,堪稱世界一絕。</p><p class="ql-block">天葬是藏族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是藏區最普遍的一種葬俗。在多數世人的眼中,死亡是一件令人害怕、悲傷的事情。但是在藏傳佛教中,死亡則是一種解脫,亡者將去往極樂世界,因此很多人面對生死時,十分平靜。這反映著藏族人的生死觀——死亡不是結束,而是一種新的開始。既然靈魂已經開始了新生,舊的皮囊又有何用?</p> <p class="ql-block">天葬師阿旺丹增說:把骷髏頭留下來,砌成墻,無非是告誡活著的人,要多行善,少有俗念,無論什么人,死了不過如此。曾有一位藏學高人說過:到骷髏墻去看看吧,那是人類的歸宿。</p> <p class="ql-block">滿墻骷髏,靜默無語,那些曾經,煙消云散。如今,誰又能否分辨出,生前,他們哪個地位顯赫,哪個腰纏萬貫,哪個享盡榮華,哪個潦倒一生。</p> <p class="ql-block">站在骷髏墻前,那種震撼,用語言、文字和照片都無法準確描述,只有當你親身站在它的面前時,你才會懂得無數前人未完的話語,才會對生命有一種新的參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化县|
南皮县|
五台县|
湟中县|
公主岭市|
乌什县|
天祝|
新建县|
福贡县|
萍乡市|
洛阳市|
大关县|
宜州市|
浦北县|
义乌市|
霸州市|
揭阳市|
兴化市|
永年县|
昌宁县|
霍林郭勒市|
天柱县|
诏安县|
石景山区|
大渡口区|
来安县|
天水市|
揭东县|
综艺|
东阿县|
合作市|
舞钢市|
谢通门县|
辽宁省|
上思县|
甘谷县|
化隆|
高碑店市|
辉县市|
佛冈县|
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