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紅卡子,紅色山峰上的“紅色哨卡”之謂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疆伊犁,霍爾果斯峽谷口界河畔東側,聳立著一座高高的紅褐色山梁。山上制高點的山坳里隱藏著一個重要哨卡,因山而名“紅卡子”。山下之霍爾果斯平原北山腳下,是北河谷邊防線與通往61團場、霍爾果斯及62團場三岔路口的軍事交通要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6年轉業后,當中蘇疾惡的硝煙散去,聽說紅卡子邊防連方才搬到山下如今霍爾果斯河口的東岸邊之新營區。不過,“紅色哨樓”,依然矗立在紅山峰之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河邊新營區奔到紅山頭山頂哨樓的之形棧道,邊防戰士練就5分鐘攀爬瞬間,而一般人氣喘吁吁地爬上去至少需要30分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今,由戰士們用石頭一塊塊拼接起來“祖國萬歲”四個大字,鑲嵌于褐紅色山坡上,依然耀眼奪目,袒露出邊防戰士的赤膽忠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望歷史,紅卡子邊防站1969年7、8月間整編為副連級(黨支部)建制,付指導員王光增(支部書記)主持工作,付連長是武安民,歸霍爾果斯三連(黨總支)領導。1970年4月底邊防體制改“一連多點”為“一連一點”,紅卡子成正連級(2連)建制,首任連長李凡俊,指導員尹行立,副連長李財娃(李建斌),副指導員劉文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7月下旬,到紅卡子(2連)搞兩條路線斗爭史教育。時任連長李凡俊,指導員尹行立。指導員主講井岡山時期的斗爭、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部分,我輔導學習毛主席著作《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并具體深入到5班一起座談討論。5班7人參加討論,其中70年入伍4人,71年入伍3人,班長蘭曉明帶頭發言,氣氛非常活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期間,幫助總結連隊建設的基本經驗,形成“用毛主席的唯物辯證法建設連隊”的經驗材料。后由指導員尹行立代表紅卡子(2連),于8月中旬在惠遠舉行的全團先進代表“講用大會”上,以《我們是怎樣用毛主席的唯物辯證法建設連隊的》為標題作講用報告,引起積極反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來曾經連續多次登上紅卡子,包括1974年7月北疆軍區在紅卡子邊防連召開“邊防施工現場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中蹲點時間較長、比較全面進行深入調研者,當為1978年3月中下旬,與偵察股長高永智一起住點紅卡子,宣傳軍委會議精神,進行政治教育,統一進行支部整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3月16日上午,工作組離開惠遠,汽車駛離霍爾果斯口岸不遠,途經一片白色廢舊土圍子,里邊斷墻殘壁,顯然是一處白色土古堡,人們稱其為白卡子。猜想可能是因其地處河灘,無險可守而主動放棄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個紅卡子,一個白卡了,真象一對親兄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逆河前行,岸邊住著一個霍爾果斯河水管站,其任務是與蘇方一起每月逢五測水。測得霍水流量,爾后給雙方分水,并互相監督。霍爾果斯河洪水期達 250 個流量,我方引得一半,進入科克達拉干渠,再分別攤向各個支渠,供霍城縣部分公社、牧場及 61、62 等團場生活用水,灌溉農田。從水管站北偏西方向,沿著之字形陡峭崎嶇山路,一直爬上一座紅色山峰,那便是坐鎮山巔、威懾四方的“紅卡子”邊防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抵達紅卡子連,連隊在編59人,其中干部13人。在位的有連長、黨支部書記李建斌,指導員、黨支部副書記陳文來,副連長許永華、王成成(軍人委員會主任),副指導員王明珍、王學新,排長劉雙平,軍醫張保德,機要參謀陳增國,臺長徐振瑞(經委會主任)等。戰士46人,一班長王國安、二班長孫新科、三班長杜新明、四班長楊生海、五班長趙炳巖、六班長楊志明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眾所周知,紅卡子其來歷并非緣于政治,而是因哨所建在紅色山頭而得名。由于在洪荒年代,作為現在界河的霍爾果斯河從這里流過,形成厚厚的沖積層,一層石頭一層沙礫。營房周圍的三個山頭,全是赤色沙礫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里不僅無溪水,深井也難以打出水,一年到頭幾乎無雨,偶爾有一場雨,沙礫地也存不住雨水。一年季節分明的只有冬夏兩季。冬天干冷,加上凜洌的寒風,氣溫至零下 40 幾度。夏天則火燒火燎之干烤,地表氣溫高達 60多 度。連隊窩于三個鼎立的山峰中間,活象一個爐膛,地面在陽光的折射下,升騰著紅色的火焰,整座山區,遠處望去仿佛一座火焰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此惡劣環境下生存、守防,連隊吃水成為第一大難題。開始是一個班的兵力用肩膀到數里外的山下“紅卡子大渠”去挑水,后來改用馬車、汽車拉水。在上世紀 69、70 年代邊界局勢惡化時,拉一車水,須用一個班兵力作掩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戰勝火焰山的另一大難題為種草、植樹。在沒有一滴水的沙礫地、火山上種樹,可謂難于上青天。數代指戰員,硬是從山下運土、拉水,買樹苗、花草種子,年復一年死一批、再種一批,終于在火焰山的灶膛中,留下極其珍貴的行行、點點、片片綠色。他們視草木為生命,精心呵護,甚至連一杯水不舍得喝也要澆到花盆中。因為,這里是戰士的家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紅山頭原本是座死山,別說各種動物、鳥類,連老鼠、蒼蠅也難以找見。干部們想:留不住綠色、存不住蟲鳥,怎能留得住戰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他們把玉米泡在酒里,巡邏時撒在河沿、山坡上,當野鴿子、嘎嘎雞吃得爛醉時,抱回連隊喂養。野性的東西不通人情,吃飽后,翅膀一拍就飛了,且一去不復返。但戰士們絕無恢心之意,一次不行兩次、三次,年年抓。還為它們建造“家園”,改善生活環境,終于使它們在紅卡子安家落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說話間,突然從眼前“噼噼啪啪”沖出一片灰色的云,箭一般直上云霄,飄下陣陣“呼呼”之風,“咕咕”之聲,一群群鴿子帶著悅耳的哨音翱翔藍天白云間。隨著異樣的叫聲,把我的視線由天空拉向山坡,“撲嚕嚕”一只只麻灰色的嘎嘎雞像皮球似的彈到半空,又往下一跌,從山下營房頂上掠過。緊接著,幾個山頭幾乎同時響起“格啷啷”的叫聲,一架紅山如吹過起床號的軍營,一下子熱鬧起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然,連隊后山飼養區內,圈養著一大批“寶貝”:馬、牛、羊、豬、兔等家畜,應有盡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為邊防連,紅卡子最大優勢是其地形對我方十分有利。哨所踞高臨下,是控制霍爾果斯河口和通往我清水、果子溝方向的天然要塞,當然也是蘇軍的首要轟炸目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自建站來構筑地下堅固工事從未中斷。每個山包的下面幾米幾十米深處,皆有配套的相互聯通、互為協同的隱蔽工事系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沿著之字形登山小徑,踏著百級水泥臺階,爬上連隊營房西邊的紅山頭,仿佛從封閉的井底登上井臺,世界豁然開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是一座在伸向空中獨立的山峰上,用鋼筋混凝土構筑的碉堡式兩層半哨樓。地上兩層,上層是瞭望哨,下層是值班兼宿舍。地下半層為暗堡兼彈藥庫房,戰時捅開掩蓋的偽裝射擊孔,即成為堅固的堡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高層瞭望樓內,放眼北望,蜿蜒如蛇、飄蕩如絲帶、繚繞如煙的霍爾果斯河,彎彎曲曲向北天山深處延伸,消失在蘇爾塔斯峰下。河床周圍,群山林立,個個雪峰似邊境上嶙峋的刺刀叢直刺九天。一片片原始森林,裝點在雪山、峽谷間。山澗之水霧與高空白云相接,云遮霧障,郁郁蔥蔥。視線折返向南,萬里沃野,水道縱橫,湖泊粼鱗。一條白玉帶似的霍爾果斯河自北向南,飄入滾滾的伊犁河,將遼闊大地一分為二,東邊是中國,西邊是蘇聯(現在的哈薩克斯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俯瞰當面蘇方由北而南的巴斯昆齊農莊,霍爾果斯、英塔爾、阿拉騰庫勒、五八四哨所,甚至連百十里之外的蘇軍重鎮阿拉木圖亦輪廓可見。若架上高倍望遠鏡,城中車輛、房屋依稀可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只有在紅卡子山頭瞭望樓上,用高倍望遠鏡,方能隱約看到中蘇友好時期,霍爾果斯河上連結著三座友誼之橋。最南面是英塔爾當面的橋梁早已廢棄,被洪水沖為石灘,橋體蕩然無存,僅存一個石堆作為標記。最北面為蘇巴斯昆齊臨近的鐵鏈斜拉吊橋,還靜靜地橫臥在河上面,但早已年久失修,銹跡斑斑。鐵橋上的木板也七零八落,橋上鐵欄桿小門緊關著,從掛著的一把大銹鎖看,此橋也基本是長期封閉不用了。唯有中橋——霍爾果斯貿易橋仍巍然不動,盡管也有時期關閉,但總算伊犁亙古至今維系兩岸之唯一通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蹲點期間,首先從支委會抓起,由王明珍傳達《團關于進一步傳達貫徹軍委會議精神的通知》,李建斌主持研究當前幾項主要工作。爾后,沉下去分別找連干及徐振瑞、楊生海、李樹柏、蔣永新、王金成等摸底談話。在傳達會議精神基礎上,向全連上政治課:一形勢與前途,二歷史賦予軍隊的光榮任務,三如何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為把紅卡子連建成先進連隊貢獻力量。3月28日,從支部開始進行小整頓,總結、布計劃、定措施。3月30日,工作組與連隊支部領導交換意見,我主要強調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政治和業務的關系,二是本職工作和連隊建設的關系,三是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的關系,從根本上加強連隊基本建設;眼前主要解決怎樣對待復員退伍,怎樣對待加入黨組織等問題。高永智股長作總結指示:一是把決心化為實踐,二是加強集體領導、密切配合,三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10月27日下午,又一次趕到紅卡子。28日開始檢查軍事訓練,并進行考核驗收。臨機抽考成績:79人次單杠2-3練習,成績良好;52人次投彈、平均50.49米,60米以上4人,參加干部6人平均46.07米,總評優秀;炮班各炮手職責、用收炮作業及單炮制式教練優秀,兩發試射良好;步兵班第二次輕武器射擊優秀率50%,埋排地雷優秀;隊列教練良好;43人次著裝與緊急集合,時間5’14.5”。11月1日上午,召開戰士、骨干座談會,參加者有劉啟華、尹東俊、陳慶全、陳作民、時興才、韓新四、唐愛國等。下午聽取連長李建斌全面介紹連隊建設情況,并將軍事考核及調查了解情況與連隊交換意見,研究進一步改進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我在清水河抗擊蘇軍入侵陣地上,及時收到“蘇軍二線部隊不斷成建制向邊防一線推進,多次進行戰斗演習;2月18日夜,一個摩步營及后勤保障分隊,數輛輪式裝甲車、履帶裝甲車等在蘇軍霍爾果斯站集結,其中三輛裝甲車逼近界河邊,隱蔽其后的炮兵偵查員在標測射擊諸元;另在蘇軍英塔爾、584哨所附近,部隊也在頻繁調動”等情報,就是團偵察股長齊鳴在紅卡子哨樓同邊防指戰員晝夜不間斷偵察傳遞的。為此戰備結束后,齊股長繼續蹲點紅卡子,幫助連隊整理邊防偵察瞭望勤務實戰案例,總結出邊防連觀察瞭望勤務“三會”“五熟悉”經驗。1979年5月,北疆軍區在紅卡子邊防連召開邊防觀察瞭望勤務現場會,推廣紅卡子先進經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任職團政委后,1983年10月中旬,與李國成一起在紅卡子邊防連蹲點,了解掌握連隊基本情況,檢查指導退伍工作。連隊實有65人,在位57人,其中干部10人。親自深入班排找戰士骨干談話、調研,比如一班長付德明、二班長李金明、三班副顧瑞泉、六班長王家祥、上司王孝鋒、報務員陳慶權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連隊除教育、訓練、勤務外,主要完成了打臺階、坑道及其連接貫通任務。在條件差、環境艱苦情況下,副業生產成績突出。計建飼養房舍8間、100多平方米,打馬草3萬多斤,養豬18頭、雞190多只、牛25頭、產羊羔120多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期間,還接待了八一電影制片廠編劇鮑春梅(曾參加《花枝俏》編劇)、著名曲作家田歌夫人、中央廣播電臺記者等一行4人采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戰士們形容紅卡子邊防連是:“頭頂巴掌天,出門就爬山,四季山底拉水吃,風掀屋頂鐵皮翻。”紅卡子邊防連雖然極端艱苦,但利用有利地形,不間斷觀察瞭望、準確掌握當面敵情信息,苦練軍事技能,樣樣爭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們從連隊營區宿舍,輕裝潛入地道、浮出山坡,爾后攀爬一百多級水泥臺階,疾速沿著陡峭崖壁之腰間隱蔽繞行,最終抵達最西邊山頭上的制高點——鋼筋水泥瞭望樓,由半個多小時縮短至20分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為此,團、伊犁軍分區及北疆軍區多次在該連召開:戰備施工現場會、邊防觀察瞭望現場會、邊防執勤經驗交流會,成為邊防瞭望勤務的先進典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蘇聯解體后,我方對面成為友好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紅卡子邊防連從山上搬下山,于霍爾果斯河我側岸邊安營扎寨,結束了費死勁冒險從山下渠里拉水吃的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3年9月,在老搭檔、好兄長李紹龍副司令員夫婦熱情陪同下,來到紅卡子新營區參觀。不變的守防初心與鋼鐵邊防線,變化的是更加科學、現代先進的邊防設施。2012年受邀出席慶祝建團50周年活動,再次趕赴紅卡子邊防連,變化之大今非昔比,不由令人流連忘返,感慨良多……</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冷水江市|
六盘水市|
黄龙县|
石棉县|
太保市|
洪湖市|
丹棱县|
秦皇岛市|
新郑市|
仙桃市|
博客|
裕民县|
紫云|
太仓市|
建昌县|
通辽市|
忻州市|
白沙|
阿合奇县|
军事|
拜城县|
秦安县|
西充县|
长汀县|
安平县|
吴堡县|
邛崃市|
东山县|
望城县|
沭阳县|
景谷|
那坡县|
漳州市|
彭水|
常德市|
辽中县|
鄯善县|
德庆县|
鸡西市|
武定县|
蓬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