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頭鵯(英文名:Light-vented Bulbul,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鵯科鵯屬的鳥類。俗名白頭翁、白頭婆,英文名直譯為淡臀鵯、中國鵯。是中國南方非常常見的雀鳥,體長 18-19 厘米,頭頂黑色,眉和枕羽呈白色,雙翼橄欖綠色。老鳥的枕羽更潔白,所以又叫“白頭翁”,幼鳥頭橄欖色。數量豐富。性活潑、不甚畏人。 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以果樹的漿果和種子為主食,并時常飛入果園偷吃果實。</p><p class="ql-block">中等體型(19厘米)的橄欖色鵯。</p><p class="ql-block">眼后一白色寬紋伸至頸背,黑色的頭頂略具羽冠,髭紋黑色,臀白。(注意不要陷入白頭鵯名字的誤區,白頭鵯的白體現在眼后而不是(黑色的)頭頂,海南亞種頭部白色甚少)</p><p class="ql-block">幼鳥頭橄欖色,胸具灰色橫紋。</p><p class="ql-block">虹膜-褐色;嘴-近黑;腳-黑色。</p><p class="ql-block">叫聲:典型的嘰嘰喳喳顫鳴及簡單而無韻律的叫聲。</p><p class="ql-block">白頭鵯亞成鳥</p><p class="ql-block">注意白頭鵯的亞成鳥整體灰色,僅頭部橄欖色,且沒有成鳥標志性的白頭。</p><p class="ql-block">性活潑,不甚畏人,結群于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于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于針葉林里。</p><p class="ql-block">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結成大群,活動于樟、楝等樹上啄食果實。春夏季則僅3-5個相伴覓食。常棲息于矮樹籬或灌叢的最高處,見有昆蟲飛過時就飛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棲止的樹上,大聲鳴叫。它的鳴聲是多種多樣的。</p><p class="ql-block">食性</p><p class="ql-block">白頭鵯是雜食性鳥類,既食植物性物質,也食動物性物質,同時食性還隨季節而異。春夏兩季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秋冬季則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動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蟲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為雙子葉植物,也食一部分漿果和雜草種子,如櫻挑、烏柏、葡萄等。</p><p class="ql-block">白頭鵯吃大量的農林業害蟲,是農林益鳥之一,為保護鳥類。</p><p class="ql-block">繁殖于4月至6月間,最遲可以遲至10月。一季繁殖多次,每季通常3-4巢。</p><p class="ql-block">營巢</p><p class="ql-block">營巢于灌木或闊葉樹上、竹林和針葉樹上。巢距地高1.5-7m,呈深杯狀或碗狀,由枯草莖、草葉、細樹、蘆葦、茅草、樹葉、花序、竹葉等材料構成。巢的大小外徑為9-12cm×11-13cm,內徑6-7cm×7-8cm,高5.5-15cm,深4-9cm。產卵</p><p class="ql-block">每窩產卵3-5枚,通常4枚。卵粉紅色、被有紫色斑點,也見有呈白色而布以赭色、深灰色斑點或白色而布以赭紫色斑點的。卵的大小為21.5-24mm ×16-16.6mm,卵重2.6-3.3g。</p><p class="ql-block">東洋界:中國中部,南部,越南北部,臺灣</p><p class="ql-block">白頭鵯是我國特有鳥類,是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廣大地區的常見鳥類,繁殖季節幾全以昆蟲為食,在植物保護中意義甚大。目前種群數量還較豐富。</p><p class="ql-block">雀形目</p><p class="ql-block">鵯科</p><p class="ql-block">鵯屬</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安市|
合阳县|
通渭县|
子长县|
花莲市|
农安县|
武鸣县|
林口县|
边坝县|
福泉市|
西宁市|
稻城县|
耿马|
资溪县|
米泉市|
阿克苏市|
新和县|
甘肃省|
岳普湖县|
常山县|
侯马市|
万载县|
海安县|
巩义市|
交城县|
长阳|
阜新市|
万全县|
泽州县|
海盐县|
榕江县|
依安县|
色达县|
平果县|
兰西县|
砚山县|
资阳市|
和平区|
江都市|
新沂市|
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