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從很遠很遠的地方遷徙而來,發現這里有山有樹有果有動物有飛鳥,有山泉有溪流有河岸,于是擇地而居,于向陽向暖處,于藏風聚氣處,于靠山臨水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擇地而居,有龍山,有虎山,有鳳山,在群山環繞的山里,大山是人們生存的依靠,日日夜夜眼望群山,想象的翅膀帶著無限的美好,把大山想象成最威武神化的龍,最兇猛無比的虎,最靚麗七彩的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山里人對“鳳”情有獨鐘,給自己的女兒起名為鳳,比如彩鳳、金鳳、銀鳳、大鳳、小鳳——。給村莊起名曰鳳,比如,景鳳、活鳳、王鳳,還有今天我要去的五鳳峪,五鳳峪是一個村,早聞其名,但一直在念想里,終于成行,興奮不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交口鄉位于縣城北部,與沁源縣城駐地沁河鎮毗鄰,出朱鶴嶺門洞,公路彎彎轉轉,于山腳沿線繞行,逆滔滔沁河而北上。沿線村莊零零散散,或鑲嵌在山腳,或隱匿于溝壑,或靜臥在田野。十幾分鐘后過交口村,向東北方向繼續前行,路上車輛漸多,因為出交口鄉就到沁縣了,這是一條出境路,也是一條繁忙路,小車疾馳,大車轟鳴,煤炭之鄉引來的大車小輛絡繹不絕,川流不息,嘈雜不止。唯有大山靜默巋然不語,唯有沁河奔騰怡然自樂。在山水間,人總是容易急躁,也是最急躁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過交口鄉新毅村,不遠,有一向北折進的溝,溝面相比山里其他地方的溝面相對闊綽,路兩邊是大片新開肯的黃土地,平整廣闊泛著新意。說它新,是因為這片土地是居于溝東白狐窯村去年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新開墾出來,翻新的黃土散發著特有的芬芳。還沒到春耕時節,土地正在蘇醒,有一層微熱的氣息浮蕩其上,養精蓄銳的土地似鉚足了勁,一種力量升起,向上托舉,應是一片大好良田,可惜閑置太久,開墾太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往里走,路兩邊依然是大大小小的莊稼地,雖不連片,但仍開闊平坦,兩面的山不高,毫無壓抑迫切感。大約行進四、五公里的路程,五鳳峪村出現了,一片整齊的屋舍穩居在山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因為早有安排,雖然是午后,村干部 還是早早就等候在村委門前了,一輛摩托車在他身后,看來他的家距離這里不是三步兩步就能遛達過來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他清瘦壯實,和大多數農民一樣,臉黝黑堅毅,頭發花白,眼睛明亮,不再鮮亮的藍色夾克衫上似有黃土落肩,褲腳和鞋上也沾著黃土,黃土不離身,這才是農村人的本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他寒暄著領我們進入村委辦公室,一邊打電話,一邊說:找兩個知曉歷史的老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不一會兒,他們來了,一臉笑意,滿是歉意,為自己的遲到,為自己對村史的一知半解,嘴里嘟囔著:知道的不多,都是聽來的。歷史的云煙在人們的不留意中悄無聲息地散去,散失的很快,讓人在回味時已經無法還原,歷史終歸是歷史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五鳳峪,因“五鳳”得名,是后來的事。最初村名叫圪躲村,就是“躲”起來的意思。因為從溝外往里走,溝淺且直通,沒有太多的彎彎繞繞,雖然有人間煙火的氣息撲面而來,但眼睛卻踅摸不到村莊的存在。這是五鳳峪老村的地理特征,“躲起來”安全。不像現在的村,已經搬遷出村到村東面新建,被村民稱為河東,河東就在眼前,有了河東,自然隱蔽的老村就被稱為河西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老村“躲”在一道山圪梁后,這道山梁是屏障,是村莊的屏風,也是“五鳳”的來源。原來山梁從西向東橫空探出,五道小溝壑烘托五座凸起的山頭,五個山頭朝著村子的方向貌似鳳凰點頭,整齊排列,先民驚喜于自己的發現,于是給村起名為“五鳳峪”。有鳳來儀,必是風水寶地,從“圪躲”到“鳳凰”,是思想的飛躍,寓意美好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關于“五鳳峪”村名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相傳,很早以前,村里出過一個閣老,閣老家有五個閨女,個個貌美如花,又都嫁給了當時很有名望的將軍,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被人們稱為“五鳳凰”,該村地處兩山溝谷間,因此被稱為“五鳳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關于“閣老”,在唐代稱任事很久的中書、門下兩省的舍人。后尊稱宰相為“閣老”。明、清時期,稱入閣辦事的大學士為“閣老”。在沁源多地有關于“閣老”的故事,無相關資料記錄,但有傳說故事流傳,也有墓葬為證,至于姓氏名誰,都模糊不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古人曰:沁源密邇堯都,分州置郡,昔為山右名區,英才輩出。惜當兵燹后,文獻無征,典籍所存者僅十一焉。……士之砥行立德,名湮沒而不稱者可勝悼哉。(民國版《沁源縣志》人物篇)。探源歷史,沁源雖僻壤之地,但有人類居住的歷史長久,也曾繁榮昌盛被立縣立州,故有幾個名人雅士也不是沒有可能,只是因無典籍記載,無證據留存。據有關研究沁源歷史的人士推測,民間傳說的“閣老”多為富甲一方,德高望重,心懷善良,濟世扶貧,深受當地人稱頌的老人,被當地村民譽為“閣老”。這種說法也合乎常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傳說,雖是傳說,也是歷史的榮耀,村民信其有,且信誓旦旦,無可厚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五鳳峪村,因為一條溝,一條河,分為河東和河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河西為老村,“圪躲”村的延續,居高隱蔽。進村四棵老槐樹把門,年代久遠,其中一棵,是鳳凰村的又一個印證。老樹的形態酷似一只鳳凰,粗壯的枝干向入村道口彎腰傾斜形似鳳凰的身體,謙恭地迎接著每一個進村的人,鳳頭有喙有目翹首望村,彎曲的枝干上一枝枝猶如翅膀的樹枝向上散發,呈展翅欲飛狀,被村人稱為護村神樹。村里還有很多皂莢樹,在當地山里農村,多有槐樹、楊樹、梨樹、桃杏樹等,有皂莢樹生長很少見,村人也不知道這些皂莢樹是從什么年代落戶該村,甚至有人把該樹之所以落戶這里,與想象中的神鳥鳳凰聯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河西,東為青龍山,西為紅牛溝。南為“五鳳”山,背靠北山。河西村依山而建,房舍階梯分布,有單家獨院,有四合院,主房坐北朝南,有翻修過的“新房”,有坍塌的老屋,新舊混雜。村里人勤勞,每一個路過的人都是一身黃土,春耕在即,他們早耐不住季節的召喚,開始一趟趟往田地里跑,及早開始備耕了。回家的老人,手里或拿著農具,或拖著幾根干柴,但都滿面笑意,有的和村干部打招呼,有的操著濃濃的方言招呼我這個陌生人,“來家喝口水哇!”,這應該是村人最熱情的待客方式了。山里人淳樸善良,好客坦誠,以本色生存,以本色示人。沒有冷漠,即使有也是陌生帶來的膽怯,從他們的眼神即可看出,因此回到農村,就有回到老家的親切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一座石頭壘砌的大壩、石橋格外醒目,貌似漢白玉的圍欄有些許突兀,似乎和山里的老村不夠協調,給人“現代化”的沖擊。其實這座橋的歷史很久了,只是后期經過維修,以全新的面貌成為村莊的“門面”。橋上鑲嵌有一塊紅砂石,上書“沁源縣紅衛公社五星大隊 紅勇勞勝橋 公元一九六七年元旦建”。這是一座東西方向的老橋,和這座橋呈“丁”字形南北方向的橋是2007年新建的。其實從河西到河東分別于1980年建石板橋、1994年建水泥橋,因為一條河多次建橋,村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河東村是新村。百年來,因為人口增多,河西因地理環境受限,人們逐漸搬遷到較為平坦開闊的河東。河東背靠青龍山,居青龍山龍頭下,新村平整有序,房屋成排成列。青龍山靜臥村后,山上曾有奶奶廟、文殊廟等,每年七月十三趕廟會,白狐窯七村(白狐窯、馬泉、五鳳峪、安樂、新毅、永義、鋪上)的人都會趕來,是周圍七村的廟會,也有其他村鎮的人慕名前來。村前一個叫老師傅疙瘩的地方曾建有觀音廟,后來遷到村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五鳳峪村距離交口鄉政府駐地15千米左右,從大的方位看,東臨沁縣冊村,南接白狐窯村,西連永義村(原名曹家溝,已整村搬遷),北鄰郭道鎮梭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五鳳峪村的立村時間不詳,曾有人在村前的地里挖出“石臼”,但當時沒有鑒定,后又流失,石臼到底是近代還是古代,已經說不清了。主要姓氏有龍、裴、衛、路四大家族,其他還有田、付、郭、張、任、劉、許等姓氏。現有在冊人口161戶,423口人,常住人口110口人,且都是老年人。村干部笑著指著對面的一位老人說:我們60多歲了,是村里年齡最小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76歲的路拴兆,個子不高,總是面帶笑容,說話有點結巴,越是著急就越結巴,而且不停地用手撫摸幾乎快掉完頭發的腦袋殼,這是他的標準動作。他給我們講了關于老虎圪道和紅牛溝的故事。老虎圪道是王姓神槍手安排老婆在溝口哭泣引誘老虎出山打死而命名。紅牛溝原本長流水,后斷流了,村人說曾有金牛,被南蠻子盜走而斷水。這些故事有些牽強,只為說明這些地名的來歷而編造,但五鳳峪村人,至少有“好事者”善琢磨,相比其他一些村的一問三不知,一切都在懵懂中強多了。老路說話慢,一邊想一邊說,不時蹦出一句話:還有個故事影影,傳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他慢慢回憶,我們就慢慢聽,真應了那句話:老人不說古,后人失了譜。他說“古”, 我記“譜”,時間在流淌,歷史在呈現,不虛此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早春,乍暖還寒,村委辦公室內很冷,但我們談的熱火朝天,不時有笑聲傳出,回憶是快樂的,五鳳峪村民是樂觀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程慶蓮 2024年3月29日</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州市|
宁陵县|
惠东县|
沁水县|
营口市|
四平市|
昌宁县|
筠连县|
绥棱县|
大埔县|
东乡族自治县|
重庆市|
贵溪市|
安塞县|
淳安县|
灌阳县|
来凤县|
玛曲县|
阿拉善右旗|
东兴市|
天柱县|
澜沧|
黄石市|
屏山县|
洪雅县|
安西县|
句容市|
黄冈市|
南部县|
沙坪坝区|
吴堡县|
镇沅|
绥中县|
漳浦县|
丹阳市|
运城市|
瓦房店市|
石景山区|
上虞市|
常德市|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