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我陪家人自駕去云南,歷時四十多天,其中在大理太保家園康養二十天。在大理期間,無事一身輕,散步、歇息、游覽、觀鳥,留下一些印象,現把碎片拾起來,回憶在大理的點滴。<br>▼【圖1/背山面海的大理太保家園餐廳門樓】 了解一座城,去博物館是不錯的選擇。這次先后參觀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大理市博物館、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大理,曾是古代南詔國、大理國的都城,作為云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達500多年。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首置葉榆縣;隋末唐初,洱海地區散居6個酋邦,世稱“六詔”,其中的蒙舍詔又稱南詔,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在唐王朝支持下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定都太和城。南詔的疆域范圍擴大到現今云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與云南相鄰區域,以及越南、老撾、緬甸與云南接壤的部分區域。公元902年,南詔國被唐朝所滅。南詔國的都城太和城遺址,位于下關鎮太和村,1961年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前去追思憶舊,偌大一片保護區域,雖被圍墻圈起,但遺址已廢,繁華不再,變為長滿蒿草的荒地,在茫茫蒼山下顯得異常蒼涼。<br>▼【圖2/太和城遺址文物保護碑】 太和城遺址內有塊稱作云南第一碑的“南詔德化碑”。碑文原有三千八百余字,主要頌揚南詔王閣羅鳳的文治武功,敘述南詔與唐朝、吐蕃的關系,以及歷次戰爭的緣由和經過,表明南詔叛唐的不得已和對唐示好的愿望。歷經風雨侵蝕,碑文大多已不可辨,博物館有原文留存。<br>▼【圖3/南詔德化碑外的門樓】 南詔滅亡后的30多年間,相繼出現三個短命王朝——大長和國、大天興國、大義寧國。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理,治也,段思平實行新政,改革舊制,取國號為大理。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攻克大理,后置云南行省于中慶(今昆明),云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此轉移至昆明。忽必烈平云南事,可見“元世祖平云南碑”,碑文敘述其率兵討平大理的經過,頌揚其功勛,贊嘆其策略,該碑現位于大理鎮觀音街西端南側。2月11日是農歷大年初二,適逢“一街趕千年,千年趕一街”的大集,人山人海,接踵摩肩,我們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碑前小廣場,與街上的熱鬧非凡形成鮮明對比,居然空無一人,大門緊閉,從門縫張望可見殘缺石碑,遂沉思良久。<br>▼【圖4/元世祖平云南碑大門緊閉】 南詔、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不斷凸顯,成為王室的統治工具之一。建于南詔時的崇圣寺,就是佛教的活動中心,此后大理國二十二代皇帝,竟有九位在崇圣寺出家為僧,原因不一:原國王讓賢給新國王后出家為僧、被迫下臺為僧、爭權失敗被廢為僧、政權不穩主動為僧。我以前兩次去過崇圣寺,這次全家老少參拜,預估體力不支,選擇乘游覽車直達景區盡頭,從九龍浴佛雕塑處下撤,邊走邊看邊歇,大雄寶殿、祖師殿、高僧殿、觀音殿、羅漢堂、財神殿、藥神殿依次而過,然后是崇圣寺,再經彌勒殿、天王殿、雨銅觀音殿、南詔建極大鐘,駐足觀賞三塔。雖走馬觀花,但驚詫于在中央政權盛極一時的唐宋,偏居一隅的少數民族政權,卻建成如此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寺廟,令人刮目相看。當我凝視崇圣寺“佛都”匾額時,蒼山風云變幻,掀起內心波濤,久久難以平靜。<br>▼【圖5/風云變幻下的崇圣寺】 崇圣寺三塔極為著名,是大理旅游的標志性景點。三塔中的大塔名為千尋塔,居中聳立,南北兩個小塔相互拱衛,呈鼎足而立之勢。三塔東南一側,有人工開挖的天龍池,池水清碧,角度合適時可見三塔倒影。<br>▼【圖6/天龍池中的三塔倒影】 深山藏名寺,蒼山上有不少廟宇,我獨自或陪家人還參拜過無為寺、感通寺、寂照庵和觀音塘。無為寺在大理國時以救疫聞名,那時遭瘟疫,便用泉水煮杉樹葉飲用,國王還在泉邊刻“救疫泉”。我沿214國道行至雙陽村左拐向西,山道上有“靈鷲山”牌坊,過牌坊分兩條進寺路,右側沿小溪,左側繞山腰,我沿溪行,寺前一棵千年唐杉聳立,系無為寺開山祖師所植,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巍峨挺拔。主殿正在維修,繞寺而行,青苔斑駁的山道有“無為勝境”牌坊,寺后即為“救疫泉”。蕭蕭山風中,我臨泉叩問:前幾年大疫時是否有香客來此祈禱免災?泉不語,我不知。<br> 感通寺舊名蕩山寺,《蕩山志略》載:“點蒼山蕩山寺始建于漢,重建于唐。”該寺歷經滄桑,幾度興衰,極盛時有三十六座庵院,明代李元陽撰《重建感通寺記》:“大理城南十里,西入山谷有寺曰感通。”明末寺庵損毀,清初重建。該寺環境清幽、殿宇軒昂,有兩副對聯值得玩味。其一,明末高僧擔當撰聯:“寺古松森,西南攬勝無雙地;馬嘶花放,蒼洱馳名第一山。”可見寺廟聲名。其二,清代僧人法藏撰聯:“無所感,無所感,亦無所感,萬感都歸戒定慧;何以通,何以通,亦無所通,一通了徹去來今。”可悟人生禪機。<br> 由感通寺沿山道向上不遠,便是寂照庵。但凡寺廟,無不崇尚宏偉莊重、祈求香火旺盛,寂照庵卻是個例外,在青松蔥蘢、古柏掩映中,雖有寧靜卻無肅穆,庵內鮮花盛開,后院兩個花圃,禁止燒香,未設香爐,妙慧法師言:只要心中有佛,處處皆是菩提。因為這個緣故,寂照庵成為遠離世俗、修心養性的網紅地,有“中國最美尼姑庵”之譽。<br>感通寺下面的西景線西側有觀音塘,原名大石庵。寺中有座精巧的石觀音閣建在整塊巨石上,就是廣為流傳的“觀音負石阻兵”。相傳漢時官兵進犯大理,觀音不忍生靈涂炭,化作白發蒼蒼老婦,用草索背著巨石與漢兵相遇,漢兵被老婦負石震懾,大驚失色,鳴金收兵。雖為傳說,但《南詔野史》有相關記載,是否真假并不重要,觀音深受白族崇敬卻是不爭的事實,因而觀音塘自古以來香火極旺。<br>▼【圖7/氣勢非凡的觀音塘】 在大理,唐將李宓被尊為白族本主神令我費解。蒼山斜陽峰下的“將軍洞”,建有將軍廟,本主神為唐將李宓,廟后山上有瀑布飛流直下,廟前有“斜陽勝境”石坊。我在松柏森然中思索唐將為何成為白族本主神?不得其解。查資料,雖對史實略有所知,仍似解非解。資料簡錄如下:唐天寶九年(750年)閣羅鳳為南詔王,按禮節攜妻妾拜會云南太守張虔陀受辱,遂發兵攻張,張兵敗身亡。次年朝廷派鮮于仲通率兵再攻南詔,閣羅鳳申明冤屈無果后與唐軍決戰,鮮于仲通兵敗逃回京城。天寶十三年朝廷再派李宓率兵攻南詔,被閣羅鳳聯合吐蕃夾擊唐軍于西洱河上,唐軍大敗,李宓沉河而亡。戰后閣羅鳳將唐軍尸骨葬而祭之,說:“此天子之將也!當以禮祭之。吾所殺者仇人!所祭者天之將也。”后由散落民間的唐軍后裔建祠祀奉,清代擴充,民國修葺,成為大理香火旺盛的本主廟。閣羅鳳之言,既表明了恩怨分明,也透出小國政權與中央政權關系的微妙。<br>▼【圖8/將軍廟前“斜陽勝景”牌坊】 大理有兩個有關愛情的民間傳說,一個是“望夫云”。望夫云說的是在萬里無云的晴朗冬日,蒼山會出現一朵潔白似雪、柔美輕盈的云彩,忽兒由白變黑,幻變成身材窈窕、身著喪衣的少女,俯視洱海悲哀哭泣。望夫云出現時,洱海傾刻間狂風大作、巨浪滔天。傳說那朵云彩是南詔阿鳳公主的化身,她與年輕獵人相愛,遭其父王反對,法師將獵人害死打入海底變為石騾,公主憤郁致死化為白云,怒而生風,吹開海水與情人相見。云散,復歸平靜。蒼山之云、洱海之風本是空氣流動所致,賦與動人傳說,變得有趣而神奇。<br>▼【圖9/洱海畔望夫云雕塑】 另一個愛情傳說是蝴蝶泉,位于蒼山云弄峰下,泉為方形,泉水清澈,古樹橫臥其上,每年春夏之交,泉邊古樹散發淡雅清香,誘使蝴蝶聚集。明代徐霞客有生動記述:“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蛺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須鉤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至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蝴蝶泉的傳說源于白族青年霞郞與雯姑的愛情故事。雯姑與霞郞是一對白族戀人,殘暴的虞王看中美麗的雯姑,企圖搶她為妻,雯姑不從,與霞郞于農歷四月十五日雙雙跳入泉池殉情,化作一對彩蝶,后將殉情日定為蝴蝶會。這一傳說與梁祝化蝶異曲同工,蝴蝶泉也成為愛情圣地。<br>▼【圖10/蝴蝶泉】 歲月流逝,大理現在以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游城市吸引游客。大理的旅游特色,因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被概括為“風花雪月”,富有詩意和浪漫。大理市地處云貴高原和橫斷山脈交接地,東有玉案山,南有哀牢山,西有點蒼山,中間是洱海斷陷盆地和大理壩子緩坡區。蒼山屬橫斷山脈云嶺余脈,由十九座山峰組成,最高的馬龍峰海拔4122米。我們在參觀“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時,對蒼山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歷史有所了解,并饒有興趣地觀看了展出的鳥類、昆蟲照片或標本。之后,我還獨自徒步進山,從感通寺下面的停車場,沿石階至懷賢亭,右轉,進入登蒼山的徒步路線。一條崎嶇山路蜿蜒于山林間,忽登陡坡,忽下深壑,忽穿山脊,忽倚清溪,聽松濤陣陣,看白云悠悠,身累而心舒。行至德溪亭,上距珍瓏棋局不遠,曾是資深驢友的我,現已年老體衰,只能望而卻步,沿原路返回,實在汗顏。<br>▼【圖11/油畫般的蒼山溪水】 大理現有三條索道可供游人上蒼山,我獨自徒步登山中途折返之后,又陪同家人從感通索道上山,上站在清碧溪旁側,出站后登石階向上,可達筑于蒼山半山腰的玉帶云游路。出站后游清碧溪,陡崖上一股清泉傾瀉而出,匯集成上中下三潭,各潭水色有異,但皆晶瑩剔透。由清碧溪向上,有觀景臺可欣賞蒼山大峽谷,峽谷深藏在圣應峰與馬龍峰之間,怪石嶙峋,壁立千仞,僅僅遠觀,沒有沿谷底曲徑深入其間。然后漫步于玉帶云游路,此路總長十余公里,可觀雪峰、看洱海、穿林海、聽鳥鳴,也是步行一段即返。<br>▼【圖12/蒼山大峽谷】 蒼山十九峰形成十八溪,溪水流經大理壩子后注入洱海。洱海系高原構造斷陷湖泊,北起洱源縣南端,南止大理市下關,海拔1972米,屬瀾滄江水系,西洱河是天然出水口,向西匯入瀾滄江支流漾濞江。洱海沿岸名勝眾多,建有環海路,方便自駕游覽。洱海周邊的濕地公園星羅棋布,我因兼顧觀鳥,多次去洱海月濕地,岸邊水杉參差、蘆葦搖曳,一條木棧道探入海中,水面野鴨戲水,空中鷗鷺飛翔,不失為休閑觀鳥絕佳地。<br>▼【圖13/洱海濕地一角】 由洱海月濕地逆時針繞行洱海,西洱河北岸聳立一座古樸典雅、氣勢恢宏的“鎖水閣”。此閣相傳建于南詔國時期,先民以為洱海水患是惡龍作怪,便建閣鎮惡龍,現閣是近年在原址重建。近鄰的興盛大橋橫跨西洱河之上,大橋融合白族傳統風格和歐式建筑元素,橋身為大理石板,橋拱曲線優雅,兩側純白色大理石包鑲鐵欄,八座橋墩的四方形金頂燈塔與橋面的吊燈交相輝映,象征著浪漫、純潔、堅固,與鎖水閣成為拍攝婚紗照的網紅地。<br>▼【圖14/興盛橋畔的鎖水閣】 過興盛橋為洱河南路,東接濱海大道,南側是洱海公園,北側有海心亭和漁家女雕像。濱海大道向東聯接機場路,再轉環海東路。沿環海東路北上,可盡情觀賞蒼山洱海美景。駛入海東鎮,可見橫臥海中的金梭島,傳說系仙女將自己的金梭遺落洱海幻化成島。再前行是羅荃半島。洱海東面的玉案山在此伸向洱海,三面臨水,懸崖壁立,明代此在建“天鏡閣”,后毀,現閣在原址上重建。洱海曾有四座樓閣:東岸羅荃半島的天鏡閣、南岸團山的珠海閣、西岸才村的浩然閣、北岸江尾的水月閣,現僅存天鏡閣。明代楊升庵為此閣題有一聯:“逸峰斜插水中,東是水西是水;杰閣遙臨天外,上有天下有天”,著實惟妙惟肖。<br>▼【圖15/羅荃半島上的天鏡閣】 羅荃半島上與“天鏡閣”相對的是“羅荃塔”。羅荃是南詔時期的高僧,據說在南詔大破唐軍中功不可沒,閣羅鳳遂將東崖之地封賜給他,自此,半島和島上的寺、塔均以羅荃冠名。羅荃坐化后,其徒建塔于玉案山,現塔為近年恢復重修,保留原塔“四方密檐”、“無頂”特點,塔基含外圓內方之意,塔高四十余米,有電梯和樓梯直通塔頂。<br>▼【圖16/羅荃半島上的羅荃塔】 繼續北行,過文筆村,到洱海東北端的雙廊古鎮。雙廊鎮,東靠圣地雞足山,南接仙島小普陀,西臨洱海萬頃碧波,隔海遠眺蒼山十九峰,有“滄洱風光第一鎮”之譽。以前我曾與朋友住宿此鎮海邊民居,推窗觀景、臨水品茗,甚為愜意。這次陪家人來雙廊,卻大失所望。春節期間車水馬龍,堵車讓人心煩意亂,停車場需排隊等候,古鎮入口十分擁擠,穿鎮而過的民族文化街盡是商鋪攤位,叫賣之聲不絕于耳,臨海景點被圈成收費點,與早先的幽靜古撲相去甚遠,南詔風情島、玉幾島也擦肩而過。時機不對的游覽,無異于自找麻煩。<br>▼【圖17/蒼洱風光第一鎮牌坊】 洱海西岸分布許多濕地公園和白族村落,我們自北而南分別游覽了海舌生態園、才村濕地公園、龍龕生態園以及三圣島等。海舌生態園位于喜洲鎮,從環海西路至龍湖濕地,穿過池塘進入生態廊道,湛藍的天空飄著白云,冬日的草坪泛著鵝黃,蒼山若隱若現,洱海微波粼粼,漫步其中,心曠神怡。濕地旁兩棵榕樹被稱為“夫妻樹”,成為年輕情侶的打卡地。向東,便是形似舌頭延伸海中的狹長半島,沿海舌線北行可至新開辟的“愛在海舌蜜月半島”封閉區,需網上預約,每天限200名游客入內。<br>▼【圖18/海舌生態園一景】 由海舌生態園往南,是才村濕地公園。才村的白族村民原來以打魚為生,開發為旅游風景區后,主要從事客棧、民宿、餐飲、經商。游客來此,可臨海散步,可騎馬觀光,可坐車游覽,可乘船出海。距才村不遠的龍龕生態公園,因得天獨厚的藍天、白云、紅杉、蘆葦、民居、古渡,成為拍攝洱海日出和婚紗照的勝地。由龍龕再向南,是下末北村,有頗具名聲的三圣島,所謂“一步三圣島,三世人上人”,已然是年輕人的浪漫之地,老邁如我,瞎湊熱鬧罷了。<br>▼【圖19/洱海西岸生態廊道觀景點】 喜洲古鎮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地處洱海西岸北部,歷史上是南詔的軍事重鎮,文化發達、工商業興盛,曾是古代云南的重要商貿中心。作為白族聚居地,保存著“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群,木雕、磚刻、泥塑、彩畫等裝飾藝術絢麗多姿,展現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華和藝術創造力。那天,我們在綿綿細雨中游覽,從正義門步入東西走向的市上街,街北有白族富商、“永昌祥”商號創辦人嚴子珍捐資創辦的公共圖書館,因其自號蒼逸老人而名“蒼逸圖書館”。出圖書館,有兩棵稱作“風水木”的古榕樹,枝葉繁茂,亭亭華蓋。古榕對面是始建于明代的紫云山寺,供奉的是稱作紫光夫人的斗母,道佛儒三教合一,樸素似民居,極富煙火氣。順古街向東,到了古鎮中心的“四方街”,有明代所建的“題名坊”,凡在科舉中取得功名者刻名其上。西南側是嚴家大院,建于1907年,由4個院落組成,后又加蓋一幢三層西式樓房,規模宏大,建筑精致,裝飾富麗。嚴子珍雖為商人,但清政府曾授予五品官銜,蔣中正、龍云曾為其題詞,可見當時嚴家的實力和影響非同一般。離開嚴家大院,沿富春里觀賞街旁民居。步出古鎮時,雨過天晴,風和日麗,讓人戀戀不舍。<br>▼【圖20/嚴家大院“大夫弟”大門】 大理的白族民居,除喜洲古鎮外,觀音塘北鄰的張家花園也甚為出名。張家花園建于清代末年,由大理民間建筑藝術大師、園主張建春投資并精心設計、傾心締造。大院緊鄰茶馬古道,呈六院一園之勢,由彩云南現、海棠春雨、鹿鶴同春、西洋紅院、瑞接三坊、四合惠風等六院組成,其中的西洋紅院吸納大理周邊13國建筑元素,中西合璧,美輪美奐,呈現濃厚的異域風情。后花園借鑒江南園林的設計理念和建筑技巧,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在小巧玲瓏中透出自然山水景致。空中樓閣更是別具一格,成為觀賞蒼山洱海、拍照打卡的勝地。張家花園憑借精美的園林景觀、獨特的建筑風格、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游客探訪。<br>▼【圖21/茶馬古道上的歷史痕跡】 被列為國家非遺項目名錄的白族三道茶,是白族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第一道為苦茶,將茶葉裝進砂罐用文火烘烤,再沖入滾燙開水;第二道為甜茶,加進紅糖、乳扇等后香甜可口;第三道為回味茶,摻蜂蜜、花椒調拌后甜中有苦、苦中有甜、略帶麻辣。我們專程去蒼山的元陽書院體驗,書院創辦人因傾慕明代白族大儒李元陽,在龍溪近旁的茶園綠樹間創辦此書院,讀書博物館收藏不少孤本、珍本免費對外開放,一間別致的茶室演示三道茶茶藝,讓人在靜心閱讀后體味由苦到甜再回味的人生哲理,成為一處遠離凡俗的世外桃源。<br>▼【圖22/元陽書院的茶室】 大理的特色小吃有乳扇和喜洲粑粑。乳扇是大理白族的風味食品,用牛奶制成乳白色、半透明、光滑油潤、形如扇子的食品,因其獨特美味受人喜愛,更是宴席中的名點,我們居住的太保家園時有供應。喜洲粑粑是一種以面粉為原料的特色烤餅,口味有甜有咸,外皮香酥而內在綿軟,類似濟南的油餅。喜洲古鎮四方街上的一家粑粑店,曾被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欄目推介而特別招人喜愛,在喜洲鎮的國道兩旁,也有經營喜洲粑粑的攤位。<br> 大理的扎染工藝和白族服飾猶如獨特的風景線引人矚目,可惜我這門外漢不明其意,雖有印象卻無認知。大理還是一個花卉城市,雖時值冬季,但街道旁、公園里,以及庭院、商場、寺院,目之所及皆有花,可謂城在花中、花在城里。我們參觀過的蒼山植物園和花卉市場,花卉品種之多、造型之麗令人稱奇。<br>▼【圖23/植物園的鶴望蘭】 ▼【圖24/花卉市場的紅萼苘麻】 最后聊聊大理古城。古城中曾有部隊駐地,我以前由戰友陪同游覽過,這次與家人僅入城小走一段。古城系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我們從古城西面的蒼山門入城,城門連通玉洱路,向東步行轉至復興路。復興路是大理古城最繁華的主干道,連接南城門和北城門,兩邊商鋪保持明清建筑風格。東西向的洋人街原名“護國路”,是中國最早的洋人街之一,現在也成了網紅路。城中的文獻樓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因懸掛云南提督所題的“文獻名邦”匾額而稱文獻樓。赫赫有名的五華樓,原是南詔王的國賓館,明初在戰亂中被毀,后在舊址上重修,規模格局已遠不如南詔時的五華樓。靠近南城門的大理市博物館,原是清代云南提督衙門、杜文秀的帥府。南城門是古城四門之首,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標志,城門上“大理”二字由郭沫若所題。時值春節,游人如織,走馬觀花罷了,算是到了、看了,沒多少更深印象。<br>▼【圖25/大理古城的五華樓】 大理,雖然全是印象碎片,也足以讓我無法忘懷。<div> (一僧/2024年6月29日)</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德县|
汝南县|
安福县|
包头市|
都匀市|
永春县|
县级市|
新宾|
明溪县|
南充市|
尉犁县|
奉贤区|
巩义市|
炎陵县|
蒙自县|
安西县|
化隆|
甘南县|
宁化县|
阜南县|
龙州县|
绥德县|
温泉县|
鄂温|
吴桥县|
万荣县|
马鞍山市|
永丰县|
余姚市|
镇坪县|
叙永县|
云阳县|
峨眉山市|
沾益县|
沅江市|
日照市|
七台河市|
抚宁县|
陆良县|
赣州市|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