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劉安亮 李鵬程</p> <p class="ql-block">當歷史呈現眼前,我們該如何正視傷痕。—題記</p> <p class="ql-block">公元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一場徹底改變中國近代史的戰爭,在黃海上爆發。戰爭由日本發動,以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為導火線,戰爭以北洋水師覆滅為結局,以簽訂《馬關條約》為終結,對日割地賠款,由于1894年為甲午年,被稱為“中日甲午戰爭”</p> <p class="ql-block">《蓬萊市志》人物篇:</p><p class="ql-block">周廷祿,字萬年,蓬萊縣人。北洋水師官弁學堂畢業,北洋艦隊“經遠號”戰艦總教習,左翼左營千總。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經遠號”與日艦戰于大東溝,周廷祿不避艱險,與管帶林東升一起指揮戰斗,奮力打擊日艦。日軍窮兇極惡,發射魚雷,“經遠號”艦頭中雷,水涌如注。周廷祿組織兵士一邊補漏一邊戰斗,終因艦傷過重,罅漏過多,艦身漸沉。周廷祿慨然振臂高呼:“艦沉則沉,艦亡則亡!”戰至與艦同沉,壯烈殉職。祀昭忠祠,世襲云騎尉。</p><p class="ql-block">民國《蓬萊縣志》人物篇:</p><p class="ql-block">陶元恭,北洋水師,“經遠”艦教習,左翼左營把總,甲午之役,與日艦相見于大東溝,“經遠”艦受重傷,元恭在艙中,補艙漏,艙內水滿,軍士鳧水逃生,元恭獨不去,指艦曰,吾其葬此鐵棺中乎,船沉死焉。祀昭忠祠,世襲云騎尉。</p> <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遼寧省和大連市文物部門,在大連市莊河海域,對“經遠”艦展開水下考古調查,當時艦體位于水下12米海床上,呈倒扣狀態,發現掛于艦絢外壁“經”、“遠”二字,清理銅、鉛、子彈殼、陶瓷等各類遺物標本500余件。</p> <p class="ql-block">“經遠”艦是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后,清政府為“大治水師”,向歐洲打造四艘巡洋艦之一,是十九世紀工業文明的標志。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指示德國造船廠:“卓越準時地執行中國這一次訂貨”,這也是德國造船史上設計建造的第一型重裝巡洋艦。</p> <p class="ql-block">一艦黑色軍衣,冥冥之中預示某種不祥?</p> <p class="ql-block">“鎮遠”艦在當時被稱為“東方第一艦”,戰斗開始不久,“鎮遠”艦因為“無彈可發”,出現危險,當時已經彈盡的“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從心底發出怒吼:“兄弟們,我等捐軀為國,傾其一死,也要撞沉吉野!”面對猛烈炮火,帶著滿身瘡痍和必死決心,開足馬力,極速沖向“吉野”,中途中彈爆炸,鄧世昌與將士與艦同沉,壯烈殉國;</p><p class="ql-block">“鎮遠”艦管帶楊長霖仰天長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飲彈自殺。</p> <p class="ql-block">周廷祿、陶元恭所在“經遠”艦,一直和“鎮遠”艦并肩作戰,“鎮遠”艦失去戰斗力后,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吉野”、“浪速”、“高千穂”、“秋津舟”號,開始合圍“經遠”艦,在“一對四”慘烈對決中,管帶林永升、總練習周廷祿,分工負責,頑強作戰,多次發炮擊中日艦,其中一艦起火。“吉野”各艦先以魚雷,繼以叢彈,下午5時左右,“經遠”艦中彈起火,舵系被擊壞,航向左右不定,5時29分,以船首朝東的姿態,向左側傾覆,5時39分完全沉沒。艦上231人殉國,16人獲救。</p><p class="ql-block">“經遠”艦是北洋水師黃海海戰中,損失的最后一艘戰艦。</p> <p class="ql-block">日軍拍攝被擊中的“經遠”艦:</p> <p class="ql-block">當時“吉野”號海軍大尉釜屋中道,回憶“經遠”艦的沉沒,曾做過十分細致記敘:</p><p class="ql-block">“敵艦被擊中破裂,甲板上的構件被命中破損,艦上有兩三處起火,煙焰暴騰,最終全艦陷于大火。該艦艦員或爭先攀爬到繩梯上,準備翻沉時好泅水逃生;或攀上桅桿,以圖求生。不久,經遠艦到生命終點,螺旋槳露出海面在空轉,紅色的艦底也露出在水面上,我軍紛紛拍手叫喊萬歲!”</p> <p class="ql-block">甲午海戰,是一段悲壯慘烈的歷史。以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林步升為代表的一代忠勇軍人,曾用生命捍衛國家安全,在屈辱和苦難中挺起民族脊梁,在史冊中熠熠閃光。這其中有蓬萊人周廷祿、陶元恭的身影,他們與上千英魂在碧波中永生!</p> <p class="ql-block">1895年1月18日,正好農歷小年,“吉野”號帶領兩艘艦艇,進入蓬萊北海面,連續兩天佯攻炮擊,掩護三萬日軍從榮城登陸,登州守軍奮起還擊。蓬萊首位公派留學生,原清華、南開教授,青島市長孫繼丁,曾在《九十回憶》中寫道:父親從北城墻上跑回家,喘著粗氣對母親說:“我看見至少兩艘日本鬼子炮艇向城里開炮,你快收拾東西!”他也寫下當時感受:“震心的炮聲,刺耳的彈聲,從頭上飛過。”這次炮擊,蓬萊閣上,山東巡撫托渾布題寫“海不揚波”的“不”字,被啞彈削去一半,變成了“海揚波”。</p> <p class="ql-block">看著一艦壯烈殉國的將士,我們有必要多說幾句。</p><p class="ql-block">中國人善內斗,政治上更是如此。當年,翁同蘇哥哥翁同書,因太平天國起義棄城脫逃,被曾國藩奏了一本,寫奏疏的是李鴻章。翁同書被判斬監候,這下把同治皇帝老師,翁同蘇的父親給氣死了。</p><p class="ql-block">翁同蘇不敢惹曾國藩,把仇都記到李鴻章身上,當時李鴻章淮軍興起,進而建立北洋水師,慈禧太后又不希望李鴻章“一股獨大”,就利用翁同蘇制約李鴻章,于是,北洋水師要更新迭代,沒錢;要換裝水雷火炮,補充彈藥,沒錢;甚至北洋水師自籌軍費,翁同蘇也以給慈禧太后修頤和園為名,克扣上千萬兩,“鎮遠”管帶林泰曾悲憤服毒自殺。</p><p class="ql-block">軍費匱乏導致北洋水師艦隊技術與日本整整差了三代,戰斗力銳減。可笑的是,中日甲午海戰后,清政府對老百姓宣傳的是海戰大勝;可憐的是,那些勇猛的將士,成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p><p class="ql-block">1896年,日本海軍舉行海上閱兵,明治天皇乘坐的旗艦,就是已經被編隊的“鎮遠”艦。</p><p class="ql-block">當八國聯軍來犯時,民眾搬梯子支持,也許百姓感覺,最先廢除和倒臺的,該是清政府腐朽體制和勾心斗角官員吧。</p> <p class="ql-block">甲午海戰時間較短,北洋水師戰敗;甲午陸戰打了8個月,出了左寶貴、徐邦道、馬玉昆等一批誓死殺敵的將領,其中,以宋慶尤為突出,作為遼東戰場主帥之一,幾乎所有陸地大仗、硬仗他都參與了。</p><p class="ql-block">《清史稿》載:“年幾八十,短衣帕首,冰雪中,戰馬三易,均被炮斃,與士卒沖鋒陷陣。”</p><p class="ql-block">宋慶(1620—1902),字祝三,山東蓬萊泊子宋家人,毅軍首領,幫辦北洋軍務。“少年志略,勇事尚義。”戰爭初起,宋慶“忠勇奮發,請赴前敵,念時事維艱,唯有憚竭血誠!”并對下屬說:“此行若不奏功,一死殉國而已!”</p> <p class="ql-block">激戰虎山。</p><p class="ql-block">1894年10月25日,日本偷渡九連城江面,向虎山毅軍發起猛烈進攻,宋慶親帥步騎三千往援,“拚命應戰,士兵亦皆鼓舞奮發,槍彈如雨。”日軍隨之動搖,攻勢受不挫。</p><p class="ql-block">反擊金州。</p><p class="ql-block">日軍從鴨綠江入侵之際,其第二軍又從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宋慶率兵頂風冒雪,晝夜奔馳,與日軍鏖戰,斃傷一批日軍,打得英勇頑強。</p> <p class="ql-block">鏖戰感王寨。</p><p class="ql-block">金州之戰后,宋慶奉命駐北蓋平及大石橋,毅軍憑借民家墻壁阻擊日軍,日方記載:“若干敵軍大膽出現在炮兵左方,他們甚至不再憑借善用的障礙挺身前進,向我猛烈射擊,第七、十五聯隊,傷之很多。”此役是甲午戰爭少見的一次鏖戰,毅軍傷亡500人,日軍亦死傷408人,“這真是清軍從未有過的勇敢行為!”</p> <p class="ql-block">爭奪大平山。</p><p class="ql-block">1895年2月21日,宋慶決定第四次反攻海誠,進逼大平山。后進入西七里溝,宋慶指揮毅軍憑借堅固工事戰斗,“沒有后退一步跡象,反而更加兇猛,戰斗更加激烈,敵我傷亡最多。炮兵更是遭受重大損失。”宋慶馳驅冰雪間,坐騎中炮,墮馬傷腰,重新易騎,繼續督戰。宋慶后來回憶說:“賊壘寨布,巨炮飆發,我軍迎炮以上,呼聲動天地,無不以一當十!”此戰,從晨至晚,持續時間之長,為甲午戰爭所僅有,毅軍陣亡400余人,日軍死傷334人,炮兵傷之也多,是日“征清”以來炮兵傷亡最多的一次。</p> <p class="ql-block">保衛田莊臺。</p><p class="ql-block">1895年3月8日,營口陷落后,日軍開始進攻田莊臺,宋慶在田莊集結清軍2萬余人,日軍也投入3個師團2萬余人,宋慶率軍三路應戰,左右包抄,槍炮齊施,日軍不支,狼狽而回。第二日黎明,雙方展開激烈炮戰,據日方載:“敵兵殊死而戰,我軍亦應戰激烈。彼我炮聲,如百雷齊發,仿佛天柱將裂,地軸已傾。”日步兵欲實行合圍之謀,毅軍由東應剿,截殺過河日軍,宋慶“躬身督戰,所乘之馬亦中炮斃,易馬督戰,軍皆思奮,前者繼死,后者繼進!”</p><p class="ql-block">蓬萊人孫孝忠,毅軍炮兵排長,此役陣亡,而山東著名詩人姚煥吉曾祖父,登州小皂村姚鎮鼎,因為帶兵轉運軍火有功,被欽為“五品頂戴”。</p> <p class="ql-block">馬關條約簽訂后,宋慶以日本人:“無理要挾,既辱巨款,復思侵地。”堅決主戰:“敵愾之誓,不與共戴,愿與天下精兵舍身報國!”</p> <p class="ql-block">田莊臺戰役,是甲午陸戰最后一戰,雖敗多勝少,但宋慶所率將士,給日軍造成了重大損傷。</p><p class="ql-block">戰后宋慶被革職留任。</p> <p class="ql-block">走筆至此,心中生出一種強烈感覺。清廷腐敗無能,但那個時代的將士,絕不是孬種,他們捐軀報國,赤子丹心,外敵當前,迸發出的是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p> <p class="ql-block">錦州“昭忠祠”院前塑像</p> <p class="ql-block">后來毅軍被命“武為左軍”,鎮守錦州。宋慶奉光緒之詔,開始建“昭忠祠”。建完撰寫碑文時,將軍雙手顫抖,老淚橫流,泣不成聲。</p><p class="ql-block">他回憶一起征殺的將士:“每當旗殘械損彈缺,振臂一呼,碚者起,疲者奮,裹創肉搏,赴死無悔!”</p><p class="ql-block">談到戰役教訓,他感慨“始強終弱,將勝旋敗,瞻循依違,敗不相救,以至于此,尚不言哉!”指向朝廷內兩黨相爭,上下不齊心,軍隊各自為戰,所以處處打敗仗,他曾由此上疏建議:“科簡軍實,去腐留精,嘗膽臥薪,實事求是。”</p><p class="ql-block">最后宋慶寫道:“追憶當年戰陣之難,與諸君慷慨死事之大略,流涕書之,庶幾懲前毖后,偕為他日之殷鑒焉。”</p> <p class="ql-block">“昭忠祠”宋慶塑像</p> <p class="ql-block">錦州“昭忠祠”,是全國唯一一座紀念甲午戰爭陸戰犧牲毅軍將士紀念場所,至今保存完好,曾有2248塊將士靈牌,現存21塊,其余“取暖生火”燒掉了。</p><p class="ql-block">距昭忠祠六公里左右,有一座巨大山丘曰亮甲山,當地村民口耳相傳,這是2248位毅軍英魂“肉丘墳”,遼寧甲午戰爭史專家,毅軍將士后代高建明至今記得,奶奶跟他說,毅軍當年如何從戰場上,運回將士遺體埋葬過程。2014年,錦州文史部門開始考證,后客觀原因中止。</p> <p class="ql-block">1902年,宋慶病逝軍中,終年82歲,朝廷旨曰:“忠勇篤誠,治軍嚴整,威惠著聞,軍民悅服,中外推為宿將,朝廷倚若長城……”</p><p class="ql-block">清廷以尚書銜賜恤,入祀賢良祠,謚號“忠勤”,歸葬蓬萊城東南龍山之陽。</p> <p class="ql-block">蓬萊城里宋慶祠堂牌坊</p> <p class="ql-block">回望歷史,鏡鑒今天。130年的歷史,狼煙猶在。日本這個國家,從明治維新到二戰失敗,敢于直面正視問題,臥薪嘗膽變法求新,汲取各國所長發展自己。</p><p class="ql-block">面對現實,我們更需要鼎故革新,清除積弊內奸,韜光養晦勵志圖強,開放胸懷吐故納新,擯棄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汲取世界先進文明和技術,自里而外壯大自己,走好未來的路,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p class="ql-block">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p> <p class="ql-block">參考書目.資料</p><p class="ql-block">劉慶升 《甲午陸戰鑄忠魂》</p><p class="ql-block">張世峰 《他曾經歷甲午倭艦炮轟蓬萊城》</p><p class="ql-block">鳴謝:</p><p class="ql-block">原蓬萊政協文史委主任、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蓬萊歷史文化研究》主編蔡玉臻</p><p class="ql-block">蓬萊歷史文化愛好者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京市|
南充市|
松滋市|
通城县|
睢宁县|
阿巴嘎旗|
科尔|
华宁县|
恭城|
合肥市|
绥阳县|
阜康市|
华亭县|
通化县|
兴国县|
麻城市|
丰原市|
噶尔县|
莎车县|
宁夏|
廉江市|
桂林市|
银川市|
沙湾县|
交口县|
竹北市|
平顺县|
红桥区|
略阳县|
双城市|
南靖县|
吉水县|
弥渡县|
汝城县|
永安市|
米易县|
安塞县|
阳信县|
海兴县|
汉中市|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