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去向往的地方(六)

蒼耳

<p class="ql-block">D31</p> <p class="ql-block">  敦煌市,古名“沙洲”,甘肅省的一個縣級市,屬酒泉市管轄,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甘、青、新三省(區)交匯處。敦煌之名,初見于張騫給漢武帝匯報中有“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漢書》中也有提到“敦,大也;煌,盛也”,意為盛大輝煌之意。著名景點是距市區6公里的鳴沙山月牙泉,鳴沙山因風吹沙響而得名,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其中,其形狀猶如彎月,故被人們叫做月牙泉。鳴沙山與月牙泉以“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獨特方式著稱于世。千百年來,二者共存成了浩瀚沙海中的奇妙景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離開敦煌,向東,走在回家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走G3011到瓜州,路邊賣哈密瓜和玉蘭瓜的成排成排,場地是當地政府為方便瓜農專門臨高速路劈出來的。瓜是挺新鮮,也甜,價位略高。因下著雨,車上備有,就沒有支持當地經濟,說來有些慚愧。</p><p class="ql-block"> 過瓜州地,高速右轉上連霍高速,車流量立即馬上大了起來,多是大貨車。我自言自語:運瓜車,往內地運哈密瓜的。</p><p class="ql-block"> 敦煌距離張掖594公里,下午3點半,我們抵達河西走廊“四郡”之一的張掖郡——張掖市。</p><p class="ql-block"> 張掖,古稱“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兩山夾一川”形成張掖盆地,是甘肅省的糧食種植大市,國內第二大內陸河流經市區。歷史文物古跡遍布全境,其中有西夏國寺(大佛寺)、西來寺、木塔、清代山西會館、山丹坐佛、馬蹄寺石窟、黑水城遺址等古跡。肅南的裕固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唯一的裕固族居住地。</p><p class="ql-block">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因寺內巨大的臥佛(釋迦摩尼涅槃像)故名大佛寺。木架泥塑釋迦摩尼涅槃像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長4米,腳長5.62米。金妝彩繪,面龐貼金,頭枕蓮臺,側身而臥,雙目半閉,嘴唇微啟,形象豐滿端秀,姿態恬靜安詳,胸前飾“卍”字符號,寓意“吉祥海云相”。佛像為亞洲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臥佛,也是張掖的標志性建筑,素有“塞上名剎,佛國勝境”的美譽。據說這里還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出生地,忽必烈將去世后的媽媽(西帝之母)也葬于此,享受后世香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來寺,初建于唐,明又重建,當時名為“慈云精舍”,坐落于市區西來寺巷。</p> <p class="ql-block">  張掖木塔,始建于北周,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重建,以后歷代均有修葺。據史料記載,釋迦摩尼涅槃后火化,得舍利子84000粒,阿育王置瓶造塔,每粒造塔一座,中國共建16座,張掖木塔是其中之一。原建木塔在清代末期被大風所毀,現存木塔是1926年重建。木塔結構精巧,造型優美,獨具一格。風清氣朗時,白云饒塔轉,飛鳥圍塔翔,鈴聲隨風響,令人難回返。塔內設有樓梯,蹬塔頂不僅可以一覽全城風光,還可東迎旭日升、南望祁連峰、西眺弱水流、北觀居延牧。雨后的木塔,倒影在濕潤的廣場上,別有一番韻味,越發的玲瓏了些。</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位生于斯長于斯的摯友,既來到張掖,便特向她描述張掖盛景,說到大佛寺、木塔,友說她的母校就在木塔旁邊,我說我就在木塔下面,你且等,我去拍你母校的圖片解你思鄉之情哈。打聽之后跑到西來寺巷拍了“張掖育才中學”,興高采烈發圖片給她,友說,我的母校叫“張掖中學”,當時我們背書就繞著木塔轉著圈背,聽說學校已遷至城外,你好好玩兒吧,不費心了。我只得作罷。友推薦張掖美食炒炮仗、釀皮、拉條、搓魚、香頭子、手抓羊肉。我只吃了釀皮子,感覺辣椒香卻不辣,面皮綿柔軟糯,還行。</p> <p class="ql-block">D32</p><p class="ql-block"> 告別鐘靈毓秀的張掖市,往南61公里到達馬蹄鄉,去探訪堪與莫高窟相媲美的馬蹄寺石窟。從昨天晚上,淅淅瀝瀝的小中雨就下個不停,213縣道兩邊是大片的油菜花和低矮的青青小麥(目測離成熟收割還需些時日),蠶豆花和土豆花點綴在田壟上,粉白淡黃,層層交疊。白皮水菠蘿的種子培育基地小白花正值盛開期(菜花也燦爛),半人高的玉米綠油油連天鋪開,一望無際。民居建筑格式規范,或整齊劃一,或散落在田野,在朦朧小雨中,猶如一幅田園風光油畫。</p> <p class="ql-block">  馬蹄寺石窟,因雨中景區不開放。大口套小口——回。</p> <p class="ql-block">  馬蹄寺出來走縣道過山丹縣城順G312往前約50公里,雨越下越大,安全起見,臨時決定返回山丹縣城入住,待雨停再繼續前行。</p><p class="ql-block"> 回山丹縣的路上,大雨滂沱,雨刷忙到刷刷刷的一絲不敢怠慢,前方十來米就是一片水霧,視線嚴重被影響。國道兩邊是斷斷續續的壕式漢長城和土夯式明長城綿延不絕,隱約可見山頂上的烽燧。兩千多年來,這些殘垣斷壁見證了發生在河西走廊以及西域歷代的紛飛戰火,同時為了抵御匈奴來犯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漢朝初年,為遏制匈奴頻繁侵擾中原,朝廷采取和親的方式,但效果不大理想,匈奴貴族不時還會侵犯中原。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發動了有名的“河西之戰”。霍去病率軍進攻河西地區的匈奴右郡,采取大迂回戰術,經居延奔襲祁連山北麓的匈奴部落,大敗匈奴,使其元氣大傷。漢王朝趁機往河西地區移民屯兵、修筑長城以防外侵,保障絲綢大道的暢通和西域乃至西南亞和歐洲的商貿往來。</p><p class="ql-block"> 補插一部分內容。從陽關、玉門關、敦煌(沙洲)、瓜州、張掖(甘州)一路走來,霍去病的名字也伴隨著我一路走來,我特別想說說對霍去病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學過歷史,知道歷史上有個名將叫霍去病,記住這位少年將軍,不是因為他的赫赫戰績,而是他的名字很特別。老陳(我先生)的偶像是霍去病,說起漢史的討伐匈奴他如數家珍,每一次出征,誰是主將誰為副將,帶兵多少,戰況如何,他閑時會跟我說幾句,奈何我對戰爭不感興趣,話題不經意就被我岔到八卦花邊新聞上,他就懶得再搭理我。老陳時有感嘆,遺憾此生錯失從軍機會,不然他一定是那個沖鋒陷陣、為國赴死的軍人。老陳說這些的時候我會感覺他的光芒正晃瞎了在下的雙眼,對他的崇拜就像滔滔江水連綿不絕。跑題了,說霍去病。</p><p class="ql-block"> 霍去病,今山西臨汾人,公元前140-前117年,僅活到23歲年紀上就病死了(我猜,他從小就多病,身體羸弱,所以父母才取名“去病”)。漢朝名將,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英勇果敢,不拘古法,善于長途奔襲、閃電戰、迂回戰、穿插戰。曾先后六次率兵出征塞外,戰無不勝。初次隨衛青(漢武帝的小舅子,衛子夫的親弟弟)在漠南攻擊匈奴,年僅17歲,率800驍騎不帶輜重,不帶糧草,深入敵境數百里,勇冠全軍。在兩次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生擒兵士,祭天金人,打通了河西走廊。漠北之戰,大捷而歸。自古英雄出少年,出處大概就來自霍去病。然而天妒英才,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卒,終年方23歲,死后被漢武帝謚封景桓侯,命陪葬茂陵(漢武帝劉徹之墓),筑墓“象形祁連”,象征著他為國家立下了不朽功勛。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記下這段文字,我算了了個心愿,歷史總會銘記一些對國家和民族做出過豐功偉績的人。</p><p class="ql-block"> 晚間涮了一頓地鍋羊肉,打了一場雙升,團隊算是休整了半天,夠奢侈了。</p> <p class="ql-block">D33</p> <p class="ql-block">  山丹縣城西出5公里也有一大佛寺,山丹大佛寺,又稱“土佛”。明英宗皇帝朱祁鎮曾親手為該寺題寫匾額“土佛”,土佛寺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土佛寺始建于北魏(公元425年),歷史上屢遭戰火又屢次重建,特別是1971年,這座千年古剎幾乎在文革中盡毀,1992年,在釋覺慧大師主持期間,經多方努力對土佛寺進行重建。寺內擁有世界上最大室內泥塑坐佛,與張掖臥佛,武威站佛并稱為河西三大佛。2023年7月24日凌晨,山丹土佛寺發生火災,當日10時左右,明火基本撲滅。</p><p class="ql-block"> 到山丹土佛寺現場,除了七孔牌坊和金粉裹身的觀音菩薩高大塑像,并沒有見到過火后的坐佛,據在此工作的工人介紹,目前修繕工作還正在進行,暫時不開放。</p><p class="ql-block"> 這個沒得辦法。放棄觀瀾,往東方向,走吧。</p> <p class="ql-block">  順G312往文昌方向走,探訪古羅馬軍團消失的足跡。我在兩山夾一川的G312國道上睡的昏天黑地,被晚霞喚醒,我迷七八瞪,已經到了酈軒古城。酈軒古城,位于甘肅金昌市永昌縣焦家莊鄉酈軒村,始建于西漢公元前36年,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城市和軍事要塞。大日頭底下只見荒草叢生中有一片白亮的建筑,對著大門有羅馬軍團的戰士雕像,再往里,圓頂的西式建筑,上面寫“金山寺”,寺門外設的有可供上香的設施,兩旁建筑上大紅的字體寫著“擁軍、愛黨、文明、和諧”的字樣。</p><p class="ql-block"> 不見一個人。</p><p class="ql-block"> 我一頭霧水,這個古城要表達的文化元素令人吃不大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粗略走了一趟古城,我們驅車去酈軒村,尋訪古羅馬軍團遺址。</p><p class="ql-block"> 酈軒村,本來叫“者來寨”,坐落在國道312旁邊,與古城毗鄰。</p><p class="ql-block"> 溯個與古羅馬軍團相關的源。公元前2世紀前后,世界上出現兩大帝國,即東方的西漢王朝和西方的羅馬帝國。公元前53年,一支東征的古羅馬軍隊在卡萊爾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沒,6000名殺出重圍的將士,在亞美尼亞草原上,神秘的消失在歷史的滄海記憶里。18年后,在西漢王朝的版圖上,酈軒縣誕生。史料記載,這個縣是大漢天子為羅馬人而設。</p><p class="ql-block"> 2000年過去,目前生活在永昌縣具有歐洲人樣貌的人有200口之多,主要分布在者來寨方圓三十里范圍內,被當地人稱為“酈軒人”。這些高鼻梁、深眼窩、藍眼珠的村民說當地話,身份為漢民族,但具有46%的歐洲血統。</p><p class="ql-block"> 酈軒遺址在者來寨村子中心地段,由于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在只剩一段殘垣、一塊巨石,建有圍欄約500米予以保護。</p> <p class="ql-block">  酈軒亭上記載,公元前53年,古羅馬為打通與東方大漢王朝的聯系,發動了對帕提亞王國的戰爭,羅馬軍團七個軍團由克拉蘇率領,越過幼發拉底河,在卡萊爾遭帕提亞軍隊圍殲,第一軍團約6000將士拼死突圍,揮戈東進,在公元前48年進入西漢版圖,張掖太守辛慶忌奉命接納,設酈軒縣,安置了這些羅馬人。</p><p class="ql-block"> 我們打聽村頭小賣部的村民,現在有沒有歐洲相貌的當地人?回答肯定,有,但都被旅行社聘走了,并且多數年輕人出去就不回來了。</p><p class="ql-block"> 酈軒亭。</p> <p class="ql-block">D34</p> <p class="ql-block">  武威市,古稱“涼州”,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交匯處,是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文化元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絲綢之路在河西走廊中東部的要塞。</p><p class="ql-block"> 西漢初年,姑藏被匈奴占據,漢武帝派霍去病大敗匈奴,征服河西,為慶祝這一勝利,東漢時期,將姑藏改名為武威,顯示大漢王朝在河西的軍威和武功。</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參觀了“武威西夏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第二站,參觀了“武威文廟”。</p><p class="ql-block"> 第三站,參觀了“武威市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文廟對著的廣場上有音樂聲震耳欲聾,單聽曲調,無法判斷劇種,能分辨出是弦樂,吱吱扭扭拉的很趕,唱的平而尖利,但是蠻合拍,也熱鬧。我問文廟的售票員他們唱的是個啥?姑娘說,應該是涼州小調。我前往廣場一看,挺大的形式,一排老頭呈弧形坐在凳子上,每人一把叫不上名字的弦,面前地上放一臺微型音響,音響都通著電。中心空場上站著兩位老太太,手握話筒,地上也放著一臺通著電的小音響。老頭拉的是和弦,老太太唱的是和聲,再仔細聽,什么涼州小調,原來是“我是一條小河”。一首蕩氣回腸的草原歌曲,被老人們用通電的擴音器念的平鋪直敘,還聲震四野,極具中國特色,但顯而易見,拉的唱的都很享受這種娛樂方式。一輩子不易,老人們高興就好。</p><p class="ql-block"> 看博物館和文廟,基本都是走馬觀花,一知半解。一般都是年代、出土文物、遺址。重點說說武威市博物館的“馬踏飛燕”。</p><p class="ql-block"> “馬踏飛燕”馬的名字叫“銅奔馬”,武威博物館里是個復制品,原件收藏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內。</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馴養良馬的天然之地。在古代,這里出產的良馬地表之上是古代帝王開疆拓土的利器,地表之下是云端輕靈使者的化身。這匹馬,頭部高昂,揚尾御風,三足騰空超飛鳥為伍,骨肉勻稱,身姿矯健,具備了一匹好馬的外在條件。銅奔馬是1969年從一座東漢墓葬中挖掘出來的,墓主人是東漢一個張姓將領。與銅馬一起出土的還有個儀仗隊、三組軍官和夫人的乘騎坐馬、輜重車,銅器上都刻有“張氏奴”字樣。這是古代豪族無論生死都要競相追逐的榮耀,在這個為墓主人構造的長生之所中,馬的身上附著了溝通人與天界的神性,引導著亡靈去往彼岸極樂世界,載著主人賦予它的雄風飛奔于天際之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D35</p> <p class="ql-block">  云梯山石窟,又稱“涼州”石窟,位于甘肅武威城南50公里的張義鎮燈山村,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晚期的北涼,距今有1600年的悠久歷史,被史學界尊譽為“石窟鼻祖”,為當時北涼王蒙遜主持開鑿的,使其具有皇家的顯赫身世,是我國早期石窟的杰出代表,對同時期的石窟開鑿有示范和啟蒙作用。雖歷經歲月滄桑,但依舊保存了長達千年的佛教藝術精華,其開鑿年代之久遠,時間跨度之綿長,保存文物之豐富,當屬我國石窟開鑿史上的一部恢宏巨制。</p><p class="ql-block"> 天梯石窟第十三號窟,為穹隆式敞口窟,窟高30米,面闊19米,進深6米,內有7尊石胎泥塑造像,主尊釋迦摩尼佛,高28米,兩側分別是二弟子(迦葉和阿難),二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二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和西方廣目天王),兩側塑像均高21米,南北兩壁為歷代壁畫,內容豐富,精美絕倫,堪稱古代塑像和繪畫藝術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十八羅漢洞。</p> <p class="ql-block">  在石窟的前面,有個小小的盆地,盆地的北側有個水庫——黃羊水庫。黃羊水庫1958年初建,1960年蓄水,當時正是我國三年自然災害,水庫的建成,保證了農田灌溉、滿足了蘭新鐵路、黃羊電廠、糖廠的工業用水。</p><p class="ql-block"> 這里景色如畫,盆地小巧而迷人,抬眼遠望可見祁連峰雪,低頭細嗅可聞青草芳香,站在石窟縱觀盆地全景,倒影重重,白云飄飄。心中不由感嘆,古人賢能,這等神仙住處不立佛像,哪里還配尊立佛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烏鞘嶺,地處青藏、黃土、內蒙古三大高原交匯地帶,是河西走廊的門戶和咽喉,位居河西走廊最東端,古絲綢之路的天然關隘和軍事要地。也是隴西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是北部內陸河和南部外流河的分水嶺,東亞季風所能到達的最西端。其主峰海拔4326米,素以山勢駿拔、地勢險要而聞名于世,是我國自然環境中的一座界山。漢、明長城海拔最高段在烏鞘嶺匯合。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唐玄奘西行取經、左宗棠收復新疆,都曾在這里留下了歷史的足跡。</p><p class="ql-block"> 烏鞘嶺,突厥語意為“和尚”。由于嶺上曾有過一座韓湘子廟,藏語中烏鞘嶺被稱為“哈香日”,意思為“和尚嶺”。</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烏鞘嶺,藍天白云,棧道通天。順棧道拾級而上,環顧四野,高山仰止,遼闊連綿,目測地勢其險要,可謂是把守一關則千軍不可越也。嶺上最高峰立了一塊稀松平常的三面尖頂鐵皮牌子,牌子的三面對著三個方向,分別寫著振聾發聵的內容: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再加棧道上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激發人產生歷史與現代相融合、自豪與感動相交織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D36</p> <p class="ql-block">  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石林大峽谷),位于甘肅白銀市北70公里的景泰縣中象鄉龍灣村,構造屬祁連褶皺帶,形成于200多萬年前,屬于砂礫巖層結構。由于雨洪侵蝕、重力崩塌等因素,核心景區飲馬溝內80到200余米的峰林多呈石柱、石錐、石冠狀,4.5公里長峽如同畫廊,奇峰絕壁千姿百態,崖壑裂隙奇妙無窮。溝內天然造型或粗獷樸拙,或秀麗精巧,皆惟妙惟肖。其中最為神似的有“觀音打坐、西天取經、屈原問天、霸王別姬、大象吸水、神女望月、一線天”等。</p><p class="ql-block"> 黃河在龍灣村轉了個270度的大彎——龍灣,黃河流經此處有一段西流的景象。龍灣環抱的綠洲恰似一個巨大的八卦圖,而黃河兩岸阡陌縱橫,果樹成行柳成蔭,瓜果飄香稻谷香。龍灣村街道整潔,房舍整齊,村民面相和善,神態祥和。</p><p class="ql-block"> 石林大峽谷我曾經來過,那時候大巴車還可以直接到龍灣村上碼頭,我們乘坐羊皮筏子過黃河,到下碼頭至飲馬溝,之后坐在叮叮當當頭頂披紅著綠的驢拉車上,一路上被造型奇特的峰林震撼不已,經過4.5公里的飲馬溝,轉乘卡丁車,一路卷起黃沙一片,風馳電掣般竄到觀景臺下面,在觀景臺上一覽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嶺,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當時不曾目睹景區全景的壯觀,今日再來,沒有選擇買票進入景區,而是選擇爬到景區后山頂峰,一覽全景。</p><p class="ql-block"> 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曲絕唱到海灣。在這洞天福地,黃河自流白云任飛,一圍黃土將這一抹綠色環抱,也將這一方歲月變遷留下的斑駁痕跡藏匿。而今,陽光頂頭照,微風徐徐來,萬里奔赴,只為與這山河相遇。</p> <p class="ql-block">  黃河石林東去15公里的景泰縣中泉鎮三合村,巧遇了一處古跡——西番窯。</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說巧遇?走在縣道461公路上,無意間發現左側的石壁上有大大小小數個人工開鑿、黑黢黢的洞口,我們感覺這不似現代人所為,停車去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洞口大小不一,進洞查探里面的空間也各不相同,有洞洞相連如同三室一廳的,也有一個大通間的,也有的空間較小。洞內洞洞想通,有灶臺、煙道、火炕、燈臺一應俱全的。但是無一例外,里面都是玉米芯兒、干草、破桌子爛板凳之類的廢棄之物,應該是現代人所為。</p><p class="ql-block"> 整個村子就遇見一嫗一狗,兩者均是充斥著警惕的目光跟隨我們。與老嫗語言溝通不暢,我們作簡短參觀繼續趕路。</p><p class="ql-block"> 查西番窯信息并不多,據歷史論證考察,唐廣德(公元763年),吐蕃占領西北,在此繁衍生息近百年,為解決住宿問題,開鑿崖壁造窯而居。這些窯洞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也是西番窯人躲避土匪和抵抗自然災害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D37</p> <p class="ql-block">  平涼市,位于甘肅省東部,東臨陜西咸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離平涼市12公里,是聞名遐邇的名山——崆峒山,也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故而擁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的稱呼。</p><p class="ql-block"> 崆峒山,是三教合一的名山,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古代多位帝王曾親臨崆峒山,或尋仙問道,或舉行封禪儀式。自秦漢起,歷代陸續在山上興建亭臺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鐘,遍布諸峰。有“九宮八臺十二院四十二亭臺”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早上乘坐景區小中巴直接到山頂香山寺,然后參觀崆峒山地質博物館(山頂大閣樓),之后沿著山道逐級而下。古建筑群令人目不暇接,移步景變,各個古建旁都有石碑立在側,從年代上看唐明清都有,只是字跡太過模糊,其內容多為捐資人的名字,就沒有費心去看。各路神仙在崆峒山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很難記住都是哪方神圣、管轄范圍、職責所在。簡直數不勝數,沒聽說過沒見過的比比皆是,感覺自己對三教文化甚至神話傳說都如此孤陋寡聞。能做的就是見神仙就磕頭或者鞠躬來表達我的虔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印象深刻的第一是“上天梯”,總臺階369級,坡度超過60,兩邊安置鐵鎖鏈,到最頂端十幾米要手腳并用,有恐高癥的人直接放棄。</p> <p class="ql-block">  然后是棋盤嶺,也稱鐵棋坪。相傳是廣成子、赤松子二位神仙弈棋之地,也有傳說是陳摶和趙匡胤弈棋之所,故得名。</p> <p class="ql-block">  朽木橋。北臺向北,有兩處狹小天塹將山體分割開來,分出去的一部分像孤島一樣矗立在山體之外,若即若離,看似觸手可及,人卻不得跨越。古時有人架設獨木橋在天塹之上,久之,巨木漸朽,故被人們稱作“朽木橋”。明清時,北臺上有12株古松,乾隆中期,陜甘總督楊應琚游崆峒山后有“北臺以松勝”之美譽。清平涼知府、文人善昌詩贊北臺“到此山更好,奇峭莫能名。雪就峰頭養,松掙石隙生。尋幽誰有癖,坐久我忘情。但得游仙境,何須問廣成”。</p> <p class="ql-block">  遠眺檢修中的通天橋。</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供奉著儒、釋、道三教始祖(孔子、釋迦牟尼、老子),同居名山并沒有俗語說的“神仙打架”,而是雍容大度和諧共處,充分體現了崆峒山三教合一的博大思想和包容精神。崆峒武術源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眉、昆侖并稱為我國五大武術流派,馳名華夏。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先生曾為崆峒山題詞“崆峒武術,威峙西陲”。</p> <p class="ql-block">  有感:如果列位對宗教有信仰(佛教、道教、儒教)或者各種神話有興趣,再或者對古建筑情有獨鐘,請游走一趟崆峒山,這座名山會帶給你視覺盛宴和精神滿足。我看到和描述的不過了了而已。</p> <p class="ql-block">D38</p> <p class="ql-block">  河南三門峽陜州區,地處河南西部,黃河南岸,東為澠池,西接靈寶,南是洛寧,北與山西平陸隔岸相望。特點是有地下熱礦產——溫泉。</p><p class="ql-block"> 陜州溫泉是汾渭熱礦水帶的分支,構造復雜,是一個具有優越隔熱條件的逕流區。區內有發育深達300多米的大裂谷,裂谷深部有較新的巖漿活動,巨大的侵入巖體成為陜州的主要熱源和豐富礦物質的來源,同時也是熱水通道。</p><p class="ql-block"> 溫泉愛好者來自全國各地,使原本知名度有限的陜州近年來熱鬧起來,也促使當地的酒店、賓館、公寓如雨后春筍般快速成長。入住的魔方酒店遇到個上海五人團隊,說是已經在這里泡了兩個多月了,出于禮貌,終究還是忍了沒有問泡的效果如何。</p> <p class="ql-block">D39</p> <p class="ql-block">  魔方酒店后面就是陜州高陽山景區,從窗戶望出去,一條陡峭的石臺階貌似垂直著通向山頂,因為恐高,我本不打算體驗登山,然而清晨五點多一點,七顆星在走廊吆喝一聲:看日出呢,誰去快點。神使鬼差,我一臉惺忪爬起來跟著就走。</p><p class="ql-block"> 高陽山頂看日出,避不過穿過“山門”的石階,知道陡,但不知道陡到超過60度,需要雙手拉鐵鏈往上爬。從山腳到山頂,860個石階走的我膽戰心驚,每一步都需要拉緊鐵鏈方敢抬腳。這條石階,比崆峒山的“上天梯”有過之而無不及。等我戰戰兢兢的爬到山頂,太陽正好露出紅紅的臉龐,留心看了一眼時間,5:43分。</p> <p class="ql-block">  出行近四十天(5.20-6.27),落腳三門峽陜州區,休整兩天,泡去旅途勞頓,帶一身清爽,滿心清歡,回歸我火熱的大鄭州。</p><p class="ql-block"> 一行兩車八人,歷經14000余公里,跨越8個省區,歷時39天順利完成藏、新西南、西北大環線旅行。特別感謝領隊七顆星,從做攻略到一路安排吃住行,不辭辛苦;特別感謝北斗星,一路辛勞駕駛,每天裝卸行李,無怨無悔;感謝旅伴,行程中有快樂也有感動。聚是愉悅,感恩歲月靜好;散也有時,終究路短情長。</p><p class="ql-block"> 山長水遠,惟愿自在常有,歡喜相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渑池县| 卫辉市| 锡林浩特市| 清远市| 四会市| 沛县| 开阳县| 沂源县| 泊头市| 长兴县| 唐河县| 晋江市| 新丰县| 临武县| 大英县| 大宁县| 鄂伦春自治旗| 灵台县| 集贤县| 库伦旗| 武邑县| 宁武县| 棋牌| 和田县| 临夏县| 晴隆县| 钟山县| 扶沟县| 庆安县| 施甸县| 泸溪县| 扬中市| 永济市| 勐海县| 河南省| 喀喇沁旗| 牟定县| 安福县| 通化市| 眉山市| 明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