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杜秋娘,相傳為云南回民起義領袖杜文秀的女兒。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鶴麗鎮總兵楊玉科攻打大理時,趁亂攜帶母親何氏由滇西騰越逃至緬甸,再由海路輾轉至金陵從妓。杜秋娘姿色出眾,才藝雙馨,是光緒初年秦淮河上名震江南的歌姬。她誓以家仇為重,欲借其名望結交天下豪杰為父報仇,終未能夙愿,自殺于香港,報憾終身。</p> <p class="ql-block">清代《聲色志》載:杜秋娘待人溫雅淑賢,處事謹慎小心,一般不輕易接客。有一老婦陪伴左右,言是其生母,其氣質和容顏也頗相似。但其姓甚名誰卻從來不說,當有人詢問時,母女倆皆笑而不答。秋娘有時操江南口音,有時講廣東話,有時又說北京官話,眾人都猜測她是廣東人,但真假難辨,人云亦云。秋娘善騎射,喜歡騎純黑色的小馬,手挾彈弓,游山玩水。東南一帶的風景名勝,皆留下了她的足跡,如虎丘、西湖、平山、惠泉等。游玩時喜歡編起秀發,穿上裲襠(背心),頭戴一頂瓜皮帽。玩到盡興處,見天空飛翔的鳥兒,時不時會射出一彈,眨眼功夫,鳥兒便墜落馬前,但她從不去看。過一會兒,鳥兒又揮動翅膀飛走了。路人見之,無不鼓掌歡呼,可秋娘卻像個沒事人一般,策馬揚鞭而去。鄉下人見之,懷疑是送子張仙下凡,殊不知她僅是個歌姬而已。</p> <p class="ql-block">河南信陽有個姓何的書生離鄉到江北拜師學習,對秋娘一見傾心,不管他對秋娘如何海誓山盟,秋娘亦不為心動,僅陪他下下棋、喝喝茶而已。書生言語稍有挑逗之意,秋娘立馬翻臉,不跟他講話,直到真心誠意給她道歉后,才會原諒。書生起始至終未近其身。他事后對人透露,秋娘從來不吃豬肉,也不飲酒,好喝牛奶。其飲食很講究,都是她母親親手烹飪,從來不與外人一起進餐。秋娘有個習慣,每當花滿月圓時,豪興激揚,舞劍筵前或馳馬郊外,看上去英姿颯爽,目空一切,傲視群雄。有時曲終人散,母女倆常竊竊私語,說到傷心處,淚如泉涌。書生由此判斷,秋娘即使沒有深仇大恨,也必將是個憤世嫉俗之人。</p> <p class="ql-block">時任江蘇提督,在中法戰爭中立了大功,為人十分囂張。一天,見秋娘坐在秦淮河紅船上美艷動人,便想納她為妾,母女婉言謝絕。提督大怒,安排親信連夜去搶。秋娘手拈一塊繡帕,微笑著把他們迎進門,提督手下人剛要動手,秋娘舉帕一揮,近身者踉踉蹌蹌后退數步,所持兵器皆紛紛落地。來人驚慌失措跑回報告,提督大吃一驚。第二天清早帶人前去察看,母女倆已不知所蹤。</p> <p class="ql-block">第二年,廣東一姓逄的書生在珠江船舫中大宴賓客,喝得酩酊大醉,靠在船欄上。忽然看到一艘小船載著個美人挾笛迎來,遠看極似秋娘,及近小船擦身而過,果然是秋娘。書生向她招手,秋娘亦揮手相答,眨眼間小船便順流飄向遠方。書生因時間倉猝,未來得及細問,內心悶悶不樂,后悔不已。回家后,派人到風月場所去找,根本覓不到秋娘蹤跡。過了十多天,家僮告知有一個長得十分英俊的美少年登門求見,但不肯道出自家姓名。書生傳令請入,原來是秋娘姍姍而至,身著素衣縞袂。一問,才知道她母親死了。秋娘喟然長嘆道:“心事未酬,母親亡故,你看我還像以前一樣漂亮嗎?”書生道:“沒有什么變化,只是比以前瘦了些。”侍女捧上琵琶,秋娘為書生彈奏了一曲,聲調凄涼,如泣如訴,讓人心生憐憫,悲從心起。曲罷,把琵琶遞交侍女起身欲走,見書生已淚如雨下。書生強行挽留,秋娘道:“你的心意我領了,來生未可預知,今生就此作罷。”言畢,便翩翩而去。此后秋娘再未找過書生,但聞性情大改,變得水性楊花,驕奢淫逸。一天,書生去拜訪秋娘,走進她的臥室,見秋娘正與一少年親密地坐在一起,見書生到來,毫無羞愧之意。書生見其之變,驚詫不已。</p> <p class="ql-block">逄姓書生經打聽得知,與秋娘廝混的少年,是大清一宮保(太子太保)的孫子。他沉溺于秋娘的美色,對秋娘言聽計從。秋娘要他助其進署面見爺爺,少年感到十分為難。但經不住秋娘的苦苦哀求,便用驕子將她悄悄抬入府內,準備當作一家人生活。少年有個老婆,忌妒心重,常指示仆人監視少年的一舉一動。秋娘入住后,被少年妻子發覺,破口大罵,并操起棍子驅逐,秋娘猝不及防,匆忙逃離。夫人搜得秋娘一箱子,內有秋娘照片,出示給爺爺看。爺爺審視良久,把孫子召至跟前,詢問事情始末。爺爺一聽,怒火中燒,大聲吼道:“你這畜生是不是想把災禍引到我的頭上,你可知道她是誰,怎么可以把她領進家里來?”少年自知有錯,磕頭如搗蒜,向爺爺請罪。第二天宮保命令衛隊至秋娘屋,秋娘知事情已敗露,便藏匿起來,太子太保終未拿獲她。</p> <p class="ql-block">此事過了一年,仍在江寧府(南京)拜師學習的何書生,收到秋娘從香港寄來的一個包裹。打開一看,內裝一顆象牙雕刻的小印及一紙親筆信,信中說:“我是一個家亡國破的人,我的父親早年受盡了滿人的虐待,才帶領眾人舉起反清的義旗,保一方平安,求一片凈土。他外抗入侵者,內懲貪官污吏,功勞絲毫不遜于《封神演義》中的竇融、西晉封疆大吏張軌。我從小生長在深宮中,耳濡目染,略知書理,就好比金枝玉葉。蒼天不助,同僚背叛,四十萬大軍土崩瓦解。父親抱憾走向黃泉路,我一個弱女子只能飄零天涯。唉!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乎。所以,我含辛茹苦,茍且偷生,希望自己能親手血刃仇人,了卻這不共戴天之仇。不料想如天高,命如薄紙,輾轉風塵,一路坎坷均不能如愿,這就是我心愿未了,而不甘于做個凡人的原因。倉猝離開江寧,顛沛流離上海,深感虛度時光之痛,又艱難跋涉至廣東。恰巧遇到逄先生,想跟他傾訴自己的苦衷,又難于啟齒,以前聽你說的一席話,你還記得嗎?你對我說,一個弱女子應該把雪恥家仇國恨的事忘掉。事實果然如此,有一個官宦人家的少年,因貪戀我的美色,被我左右。不料被他妻子發現,倉猝逃離,他爺爺老奸巨猾,對我的身份懷疑起來。記得先父事業蒸蒸日上之時,他來投靠。當時我就陪侍在他的左側,他向父親請求要我嫁給他。父親憐愛我,不愿意讓我做他的小妾,以我年紀還小婉言拒絕。他便惱羞成怒,深夜殺死哨兵闖關而去。父親與他的矛盾因我而起,竟讓其事業功敗垂成。唉!這種恥辱好比西江水從此不清,不共戴天之仇永生難忘呀!說來悲哀,天下的仁人志士只有你同情我的遭遇,故向你傾訴衷腸,讓你知道我是個潔身自愛之人,并非心甘情愿流落風塵。我估計當這封書信到達你手里的時候,我已香消玉殞,魂歸故里,變為滾滾紅塵中的一粒砂子或蟲子了。天長地久,此恨綿綿,即使肝膽俱裂又如何啊!我的生命說完這些話也就隨之消失了,沒有必要再喋喋不休。”書生看了秋娘的絕筆,悵然若失,仰天長嘆。他將小印拿給別人看,上銘刻“天策上將”四個字。有知道這一底細的人對他說:“這個印章是當年云南回民起義領袖杜文秀的隨身之物。”</p> <p class="ql-block">據有關史料記載:杜文秀大女兒名杜鳳楊(1849—1871),一作杜鳳英,綽號“帥小姐”,蔡廷棟之妻,故有“蔡杜氏”之稱。杜鳳揚從小隨父親征戰,文韜武略,在回民起義軍中有很高的威望,歷任大理政權典軍、元帥等要職。清同治六年(1867年)冬,杜文秀回民起義軍東征昆明,委時年十九歲的杜鳳楊為監軍,同治八年(1869)五月被清軍圍困于嵩明,與其夫等決定詐降,不料被清軍提督馬如龍軟禁于昆明公館。次年五月逃出后藏匿于百姓家中,在返回大理途中又被清軍捕獲,遇害于昆明白鶴橋。清同治十一年冬,云南巡撫岑毓英遣軍攻下大理,杜文秀在眾帥的勸說下決定投降,出降前一夜,命人把所獲珍寶毀壞或投入洱海中。二十六日,將年幼的子女藏匿,親眼目睹家人全部服毒身亡后,才開始服孔雀膽出降。清兵進駐大理后,從揚威大都督蔡廷棟、大司騎馬國璽家中搜出三子一女押往昆明。次子杜庚楊時年十二歲,行至趙州染傷寒而亡;長子杜宗楊時年十三歲,在昆明獄中出痘身亡;三子杜成楊時年九歲、幼女五歲,岑毓英命將兄妹押至北京,途中杜成楊病死,幼女不知所終。</p> <p class="ql-block">由此分析,杜秋娘應為杜鳳楊之妹,她能僥幸逃生是在杜文秀逼家人服毒前潛逃。何氏也不可能是杜秋娘的生母,應為侄親或奴婢之類。再,按大清刑律,犯罪人妻女有官賣為妓的規定,杜文秀幼女押至北京不知所終,按理來說,杜秋娘應為杜文秀幼女的可能性要大些,但從年齡段考慮又對不上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云:“真亦假來假亦真,假亦真來真亦假”,不管如何,我們就權當是文人騷客的又一臆想作為罷了。</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丘县|
海晏县|
五指山市|
霸州市|
延长县|
平顺县|
那坡县|
花莲市|
长沙市|
荔波县|
沙雅县|
马关县|
潞西市|
西乌|
乌拉特中旗|
桃江县|
句容市|
乌什县|
锡林郭勒盟|
曲周县|
黑山县|
嘉兴市|
涡阳县|
高碑店市|
察哈|
浏阳市|
留坝县|
福鼎市|
石河子市|
鄯善县|
叙永县|
嘉定区|
桐梓县|
朝阳县|
威远县|
凤庆县|
宜城市|
镇坪县|
哈尔滨市|
新津县|
沙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