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博博迪烏拉索,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基納法索的第二大城市</span>,烏埃省首府。該城名稱解作“說迪烏拉語的博博族人之家”,博博人是當?shù)刈畲蟮姆N族。</p><p class="ql-block">這里有一座與城市同名的博博迪烏拉索大清真寺,始建于1893年,已經(jīng)有100多年的歷史,是蘇丹-薩赫勒式泥磚建筑風格的杰出代表。大清真寺外觀通體被粉刷成白色,從外形上看,這座清真寺的確有幾分像馬里的杰內(nèi)大清真寺,但建筑規(guī)模顯然比杰內(nèi)大清真寺小多了。此類泥磚的外墻都有暴露突出的木頭,據(jù)說是方便維修時也可以當腳手架使用,我認為這種解釋有點牽強,大量木料出現(xiàn)在泥土建筑中,主要起著承重結(jié)構(gòu)。為何暴露在外?除了彰顯風格之外,還與干燥氣候密切相關(guān)。</p><p class="ql-block">兩座流線型的尖頂主塔和外墻密集的承重墻垛,是這棟建筑的主要特色。這座大清真寺是博博迪烏拉索市的重要景觀和歷史遺跡,在布基納法索也是赫赫有名的歷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蘇丹-薩赫勒式建筑,是指若干世紀以來,出現(xiàn)在撒哈拉沙漠南緣,西非地區(qū)各國一系列享有共性的建筑統(tǒng)稱。蘇丹-薩赫勒地帶主要包括,蘇丹、乍得、尼日爾、馬里、布基納法索和毛里塔尼亞。這種建筑的主要特點,是大量使用黏土、土坯和石膏為基礎(chǔ)原料,木材作為支撐梁貫穿建筑主體,主體建筑通常為大形錐體結(jié)構(gòu)。</p><p class="ql-block">公元前的漫長歲月里,這一帶的建筑多為石制建筑,大約到了公元前600年左右,開始出現(xiàn)了第一批泥磚結(jié)構(gòu)的建筑。最早的薩赫勒式建筑就是在馬里地區(qū)被發(fā)現(xiàn)。</p> <p class="ql-block">走進建筑內(nèi)部,仿佛走進了狹窄的地道,建筑內(nèi)部被立柱分割成若干小空間,在穹頂建筑技術(shù)尚未完善的早期,大型建筑主要采用木材做橫梁,建筑跨度取決于采用木材的粗細和長度。</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內(nèi)沒有窗戶,僅在左、右和后邊各開了一個小門,室內(nèi)異常涼爽,與炎熱的室外形成強烈的對比,難怪穆斯林信眾會長時間躲在寺內(nèi)誦經(jīng)。</p> <p class="ql-block">博博迪烏拉索清真寺的外圍,在數(shù)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是延綿不絕的低矮泥磚民居,通常是平房,最高也不過二層。傍晚時分,我以清真寺為軸心,向外延伸數(shù)百米,在迷宮般的街巷中穿梭游走,仿佛回到了老北京城,又仿佛是圍繞著白塔寺轉(zhuǎn)圈圈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小區(qū)內(nèi)也有錐形的泥磚建筑,住人似乎不太現(xiàn)實,也許是用來儲物的倉房。</p> <p class="ql-block">不用擔心迷失方向,從不同的視角都能看博博迪烏拉索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想對“說迪烏拉語的博博族人家”有所了解,不妨嘗試著走進街巷深處,去感受一下博博族人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和县|
黔江区|
黑山县|
瓮安县|
永安市|
婺源县|
高雄市|
十堰市|
和平县|
土默特右旗|
龙陵县|
永吉县|
蒲城县|
澎湖县|
白城市|
新津县|
余庆县|
凤山县|
南川市|
荥经县|
贡觉县|
策勒县|
德令哈市|
攀枝花市|
灵台县|
竹溪县|
竹山县|
阜宁县|
武平县|
婺源县|
正镶白旗|
如东县|
肇源县|
抚松县|
兴海县|
乌鲁木齐县|
临洮县|
娄底市|
永嘉县|
阿坝|
丽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