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再來看乾隆盛世的精品瓷</p><p class="ql-block">門廳內中一個漂亮的鏤空格子間,僅此8件,每一件都是玻璃罩內細絲固定,據說這樣的瓷器當時運往臺灣的都在路上受損了,除了這里的8件,也就南京博物院有一件。</p><p class="ql-block">朋友們不理解我何以每年要搶故宮年票,要知道除了每年都要有幾次的特展,像這樣的常展故宮就有不下10處之多,光瓷器館我來了七次終于得以把全部瓷器的說明復制回來,這個旋轉瓷器的說明是我這次去才發現在格子間外角落里,是不也算是尋寶之旅了??????</p> <p class="ql-block">鬼斧神工的乾隆朝御窯鏤空套瓶、轉旋瓶 </p><p class="ql-block">這里展示的是一組乾隆朝景德鎮御窯鏤空套瓶和轉旋瓶。</p><p class="ql-block">我國的制瓷技術在清代乾隆朝達到歷史高峰,主要表現在器物造型空前繁多、花色品種愈加豐富、裝飾技藝格外嫻熟,仿各種動、植物及不同質地的工藝品均能惟妙惟肖,與真無二。特別是各種鏤空套瓶、轉心瓶、轉頸瓶,構思巧妙,結構復雜,制作難度極大,成功燒造實屬不易,堪稱鬼斧神工。例如當時宮廷檔案記載的"冬青拱云蝠轉旋葫蘆瓶""洋彩黃地交泰轉旋葫蘆瓶""洋彩米色地萬福如意轉旋瓶""斗龍舟打筋斗人轉旋瓶"等,這類瓷器大都由九江關監督、兼理景德鎮御窯廠事務的唐英(1682~1756年)帶領窯工設計制作而成。</p><p class="ql-block">按照乾隆皇帝的旨令,唐英每年春季和秋季均由九江關署前往景德鎮御窯廠巡視監造御用瓷器。為了博得乾隆皇帝歡心,他不斷推陳出新,研究新技法,絞盡腦汁設計新品種、新式樣,燒造出一批工藝極為復雜的瓷胎鏤空套瓶、轉旋瓶(主要是轉心瓶、轉頸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興的"洋彩"(清末以后被稱為"粉彩")品種,他還極力發展"錦上添花"(亦稱"把花""軋道""扒花")新技法,將洋彩鏤空套瓶、轉旋瓶裝飾之絢麗華貴推向極致。</p><p class="ql-block">洋彩瓷器傳達出乾隆皇帝鮮明的審美趣味,如奉旨在有的器物上題寫其本人創作的御制詩,并鈴以"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乾""隆"等閑章、充分說明乾隆皇帝對洋彩瓷器的高度重視,也可理解為乾隆皇帝認為洋彩瓷器足以代表當時工藝美術的創新水平。</p> <p class="ql-block">黃地青花纏枝花紋交泰轉心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景德鎮窯</p><p class="ql-block">瓶撇口、束頸、斜肩、扁圓腹、外撇圈足。雙層設計,外瓶套內瓶,內瓶與外瓶口部相連,外瓶自頸部中間上、下分開,轉動外瓶口部可以帶動內瓶旋轉。外瓶腹部中間以透雕技法使上、下作"T"字形勾套,互不粘連,可作微小移動,但又不能拆開。通體黃釉地青花裝飾,以纏枝蓮紋作主題紋飾。口沿下繪卷草紋;頸部自上而下依次描繪蕉葉紋、圓點紋、回紋、垂如意頭紋等;圈足外墻繪回紋。內瓶以紫紅彩為地,繪梅樹圖。瓶內和圈足內均施松石綠釉,外底中心留白,署青花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從督陶官唐英(1682~1756年)督陶奏折來看,這種交泰瓶系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自行研制的新式瓷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乾隆八年閏四月二十一日唐英"恭進奉發及新擬瓷器"奏折稱:"內務府員外郎管理九江關務奴才唐英謹奏為奏聞事。竊奴才……隨于貳月貳拾陸日將關務移交九江府知府施廷翰暫行管理。奴才即前赴廠署與協造之催總老格料理開工,將奉發制造各器敬謹辦理,漸次入窯成造。今自叁月初貳日開工之后,奴才在廠攢造得奉發各色錦地四團山水膳碗、杯盤并六方青龍花瓶等件外,奴才又新擬得夾層玲瓏、交泰等瓶共玖種,謹恭折送京呈進。其新擬各種系奴才愚昧之見,自行創造,恐未合式,且工料不無過費,故未敢多造。伏祈皇上教導改正,以便欽遵再行成對燒造……所有現在恭進各瓷,謹繕折奏聞,伏祈皇上睿鑒。謹奏。乾隆捌年閏肆月貳拾壹日。"乾隆帝在奏折上朱批"覽"字。"交泰"一詞源自《周易》。《周易·泰》曰:"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時也。"言天地之氣融通,則萬物各遂其生,故謂之泰。后遂以"交泰"指時運亨通。</p> <p class="ql-block">粉彩鏤空花卉紋葫蘆式轉心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粉彩</p><p class="ql-block">瓶呈葫蘆式,分上、下兩個部分:腰部以上作瓶狀,敞口、束頸、斜肩、圓腹、束腰之下外接傘蓋形邊飾,內接向下的桶形套瓶;腰部以下斂口、圓腹、花口承盤形邊飾、圈足。 瓶上部外壁白地 粉彩 描金裝飾,內壁施松石綠釉。口沿描金,下接一周如意云紋。腹部為主題紋飾,在對稱位置繪大、小兩組圓形開光,開光內分別繪變體"蝠""壽"裝飾紋,并描金。在開光之間四隅,頸部至下腹部作白地 粉彩裝飾,自上而下繪蓮花、蝙蝠及折枝西番蓮裝飾紋。束腰一周繪淡藍地回字紋。傘蓋形邊飾作花葉口,口沿描金,繪牡丹蕉葉裝飾紋。 瓶下部鏤空 粉彩 裝飾,除紋飾外,底色均鏤空,內壁及外底施松石綠釉。口沿及近底各繪一周淡粉地花蝶裝飾紋、上下描金弦紋。瓶身四面對稱出大、小兩組圓形開光,描金勾邊,開光內分別作洞石花卉圖。開光外四隅繪如意云、西番蓮裝飾紋。承盤形邊飾作花瓣口,花瓣尖作如意形,微下卷,口沿描金,內壁繪如意云頭紋,外壁繪白地仰蕉葉紋。圈足一周繪淡藍地回字紋。外底無款識。 瓶身上下以開光內表現的福壽、富貴寓意作為主題。上部傘蓋、下部鏤空及承盤的設計增加了葫蘆瓶的層次感。輔助的裝飾紋既繁復,又高度規整、對稱。這些特點均與清乾隆朝的工藝特點相符,體現了這一時期宮廷用瓷的風貌。 此瓶舊藏于故宮昭仁殿的五經萃室東間。昭仁殿位于乾清宮東側,為其配殿,創建于明代。清乾隆朝初年始匯善本書于此,后編為《天祿琳瑯》叢書,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正殿西北辟一面闊三間的小廳,題"五經萃室"專作讀經的書房。昭仁殿于嘉慶二年(1797年)毀于火災,次年重建,基本恢復了乾隆朝的布局,仍貯群書并作為御用書房。</p> <p class="ql-block">藍地粉彩開光山水圖轉頸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粉彩</p><p class="ql-block">景德鎮窯</p><p class="ql-block">瓶撇口,束頸,鼓腹,外撇圈足。頸部兩側對稱置垂帶形耳。瓶內和圈足內均施松石綠釉,外壁以 粉彩 (清代宮廷檔案稱"洋彩")裝飾。口部以藍地 錦上添花 變形蓮瓣紋裝飾,蓮瓣內和蓮瓣之間均繪西洋花卉;頸部以洋黃地 錦上添花 洋菊紋裝飾;肩部以礬紅地描金朵花紋裝飾;腹部以藍地 錦上添花 折枝洋蓮紋為地均勻分布四個圓形開光裝飾,四個圓形開光按春、夏、秋、冬依次繪代表四季的山水圖,并在畫面空白處題寫乾隆皇帝御制詩中與春、夏、秋、冬有關的詩句。春曰:"春到人間饒富麗,柳煙花雨總宜人。"夏曰:"淡月梧桐影,輕風蘿薜香。"秋曰:"風皺谷紋回遠瀨,霞堆峰勢映明川。"冬曰:"梅帳春融雪,松窗月舞龍。"詩后皆有礬紅彩白文篆體"乾隆宸翰"和礬紅彩朱文篆體"惟精唯一"兩枚方形閑章。外底中心留白署青花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因瓶的頸部設計成雙層,外層可以轉動,所以此種瓶被稱作"轉頸瓶"。 乾隆朝御窯瓷器上流行開光裝飾,以起到突出紋飾的作用。此瓶之所以設計成頸部可連耳轉動,是為了人們在欣賞瓶腹部均勻分布的分別繪有四季風景的圓形開光畫面時,可通過轉動瓶頸使雙耳始終處于正面兩側位置。可謂用心巧妙,別具情趣。 其實這種被清末民國以來稱作"粉彩"的瓷器,在清代宮廷檔案中被稱作"洋彩",顧名思義,系指模仿西洋繪畫技法表現物像,所用彩料是琺瑯料。如果說雍正皇帝最為得意的瓷器是瓷胎畫琺瑯,認為這是最能代表本朝制瓷水平的瓷器;那么乾隆皇帝最為得意的瓷器當屬于洋彩瓷器,認為其足以代表該朝工藝美術創新水平,主要體現在制作地點、畫法、紋飾、題詩、印章、款識等,都與瓷胎畫琺瑯有所區別。洋彩瓷器上傳遞著鮮明的乾隆皇帝個人信息,例如若題寫詩句,就只題寫其本人的御制詩,而且句后用閑章均為乾隆皇帝在自己所作書畫上才可見到的"乾隆辰翰"、"惟精惟一"、"乾"、"隆"等。這充分說明乾隆皇帝對燒造洋彩瓷的高度重視。</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粉彩鏤空龍紋夔鳳耳轉心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粉彩</p><p class="ql-block">瓶撇口,束頸,溜肩,腹部內斂,底接仿木瓷座,頸部塑貼夔鳳耳。頸部、肩部系由中心軸組合連接,可以轉動。瓶內壁施松石綠釉,外壁通體 粉彩 裝飾。頸部繪藍地纏枝蓮紋,一對夔鳳耳涂金彩。肩部繪紫紅地纏枝蓮紋,腹中部鏤空龍鳳紋,涂綠彩,腹下部亦繪紫紅地纏枝蓮紋,近足處繪仰蓮瓣紋。底座繪黑地描金花卉紋。外底署金彩"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 此瓶為轉心瓶,數量稀少。腹部鏤空雕刻精細,更為難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粉彩鏤空暗八仙紋雙耳轉心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粉彩</p><p class="ql-block">景德鎮窯</p><p class="ql-block">瓶內外夾層,內有瓶膽與外瓶頸部相連。外瓶系由上、中、下三部分組裝而成。撇口、長束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外撇圈足。頸部兩側對稱置蝙蝠耳。瓶內和圈足內均施松石綠釉。頸部以粉紅地錦上添畫 粉彩 蝙蝠、花卉紋裝飾;腹部飾金彩鏤空暗八仙紋。轉動外瓶上部和帶動內瓶旋轉,內瓶飾 粉彩 八仙人物圖。 此種鏤空轉心瓶在當時宮廷檔案中被稱作"夾層玲瓏轉旋瓶",系乾隆朝督陶官唐英帶領陶工研發的瓷器新品種。其造型新穎,結構嚴謹,顯示出極為高超的工藝水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藍地粉彩鏤空轉心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粉彩</p><p class="ql-block">肩、上腹圓鼓、下腹內收、圈足外撇、瓶底有5個圓孔。瓶由頸、腹、底座三部分組成,用銅螺絲固定。通體以天藍釉為地,繪青花蟠螭紋。腹部四面開光,鏤空 粉彩窗欄,瓶中套一桶式瓶,套瓶通體以 粉彩繪西洋人物風景。瓶底座呈蓮花狀,蓮瓣內繪折枝花。外底十字交叉署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瓶天藍釉與金彩、青花相映,色彩柔和典雅,瓶體結構巧妙,鏤雕精湛,反映了乾隆朝制瓷業的顛峰水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淡黃地粉彩錦上添花鏤空干支字象耳轉心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粉彩</p><p class="ql-block">景德鎮窯</p><p class="ql-block">瓶內外夾層,內有瓶膽與外瓶頸部相連。外瓶由上、下兩部分組裝而成。撇口、短束頸、溜肩、鼓腹、外撇圈足。頸部兩側對稱置象耳。瓶內和圈足內均施松石綠釉。通體 錦上添花 粉彩 (清代宮廷檔案稱"洋彩")加鏤空裝飾。口部飾 胭脂紅地洋彩 錦上添花 勾連如意頭紋;頸部飾胭脂紅 地 粉彩 洋菊紋;肩部飾兩層紋飾,上為按順時針方向排列的黑彩篆體"萬年"、"甲子"及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為按順時針排列的黑彩篆體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腹部以黃地 粉彩 錦上添花 洋花紋為地,均布4個圓形鏤空開光。4個圓形開光內以鏤空 粉彩 洞石花卉圖裝飾,洞石所配花卉分別為牡丹玉蘭、芙蓉、石榴、梅花等。瓶內有一洋彩嬰戲圖瓶與外瓶頸部相連接,轉動外瓶頸部可以帶動內瓶旋轉,透過外瓶鏤空可以窺見內瓶上的白地 粉彩 嬰戲圖,嬰戲圖表現的是孩童騎馬、擊鼓、打燈籠等場景。近足處繪仰蓮瓣紋,圈足外墻飾 胭脂紅 地洋彩錦上添花 折枝洋花紋,足邊繪變形回紋。外底中心留白署青花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這種鏤空轉心瓶結構復雜,制作難度很大,系當時督陶官唐英特制的新品種,被稱作"夾層玲瓏轉旋瓶",寓意"循環如意、輻轅連綿"。</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山县|
响水县|
固始县|
师宗县|
奇台县|
社旗县|
靖宇县|
威远县|
临湘市|
鹿泉市|
嘉鱼县|
涿州市|
县级市|
富阳市|
故城县|
崇阳县|
五华县|
阿坝|
泗水县|
区。|
江永县|
金昌市|
安吉县|
象州县|
高陵县|
宁城县|
胶州市|
屯昌县|
浏阳市|
隆子县|
辰溪县|
民县|
正安县|
道真|
岗巴县|
枣阳市|
廊坊市|
鹤岗市|
珲春市|
永修县|
蒙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