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23日(星期日)</p><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氣較熱,不想去太遠的地方,早起一大早就騎車上了大坪山。原想在綠道上轉轉,結果出山就到東海社區的晉江邊。索性順江而行一直騎到了筍江公園。</p> <p class="ql-block">這是退潮后的晉江兩岸。清晨寬闊的灘塗,景色也很迷人。</p> <p class="ql-block">北石文興宮是泉郡北石帝君行宮、泉郡文興三王府、文興古碼頭及宋船遺址的統稱。其中,文興古碼頭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郡北石帝君行宮、泉郡文興三王府為泉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興宮是民間信仰文化重要傳承傳播地,閩臺王爺信仰文化最重要的起源和傳播廟宇之一,也是泉州海上交通史跡之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文興宮位于泉州東海石頭街,古泉州府涂門外三十六都文興勝境,坐北朝南,忱山瀕海,扼泉州灣晉江出海口,地理位置獨特。由包括泉郡北石帝君行宮、泉郡文興三王府等重要部分組成。泉郡北石帝君行宮始建于宋末(1127年),迄今900余年歷史,是繼泉州花巷花橋宮后,祭拜保生大帝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宮宇之一,宮中主祀保生大帝,配祀張巡武尊王、觀音菩薩、狗舍爺、康元帥、趙千君神像,所奉之神明以“恩澤蒼生”而流芳千古,是多宗教完美融合的宗教場所,故又成為了泉州做為世界宗教文化博物館的特色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1982年,在泉郡北石帝君行宮宮埕前百米處發現了泉州的第二艘南宋海船,據考證,該船載重量為200噸,屬中型遠洋貨船,其載重量相當于唐代“陸上絲綢之路”一支600至700頭駱駝的運輸隊馱運的總重量。</p><p class="ql-block">該古船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發現,直到2013年5月才引起眾多人關注。 據研究人員介紹法石古船是宋代制造,可能是泉州當地建造的一艘海船。該古船是尖底船舶,由船尾部向船中部逐漸平闊,結構大致與后渚古船相似,且與史書記載相符。在古船的挖掘物品中不論是小口瓶,還是青瓷碗片,以及船艙內出土的兩件小木桶,都是南宋時期的產物,沒有任何后世的摻雜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緊鄰文興宮幾十米外的是美山天妃宮,明永樂五年(1407年),于今址改原高州會館建美山天妃宮,祀海神媽祖,配祀廿四司和千里眼、順風耳等諸神。現存為民國期間重修,曾長期被學校占用,近年學校遷出,全面進行整修,恢復原貌。</p><p class="ql-block">美山天妃宮為明、清建筑風格,坐北朝南,由山門、東西廊和大殿(天后殿)等組成(原梳妝樓、觀音閣已廢)。現存建筑占地兩千多平方米,是泉州市郊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天妃宮。</p><p class="ql-block">正中天后殿建筑面積300平方米,單檐燕尾歇山式磚木結構,面寬進深各5間,與角亭共用40根/石柱斗拱連接,甚為壯觀。前廊東西兩側各建一亭,成為“虎頭亭”,頗為壯觀。照墻雕鑲“美山福地”四大字,后殿有株500多年古榕。</p><p class="ql-block">宮之附近,明代設有河泊所,清代設有文館、武館和海關,現均廢。保護范圍為東、西至北墻,南至照墻,北至圍墻。</p><p class="ql-block">1992年9月被列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順濟橋位于泉州古城南門德濟門外,橫跨晉江兩岸,以臨近順濟廟(天后宮)而得名。它是伴隨著海洋貿易發展而建設的出入古城商業區的主要通道,是泉州古城與晉江南岸的陸運節點,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泉州水陸轉運系統。順濟橋遺址是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運輸網絡的代表性遺產要素。</p><p class="ql-block">順濟新橋位于泉州大橋上游530米、舊順濟橋上游80米處。</p><p class="ql-block">順濟新橋建設之前,隨著時間流逝,有著800年歷史的順濟舊橋開始走向落敗,喪失了通行功能。而泉州大橋的擁堵讓新橋建設的想法浮出水面。“當時的橋位選在新門街尾,要建的橋也不叫順濟新橋,而是叫‘新門大橋’。”市交通局總工程師鄭宗仁說,由于規劃的建設資金2億元是一筆不小的資金,加上建設周期長,這個方案最終未能實施。而較為經濟、簡便、實用的順濟新橋于1998年9月開始動工,并在十個月的短時間內建成通車。</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筍江古渡口,如今是泉州市游泳協會的訓練基地,一年四季都有許多的游泳愛好者在此游泳。</p> <p class="ql-block">筍江橋,又名“通濟橋”,俗稱“浮橋”,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晉江江面上。這座橋梁因其地理位置和歷史用途而被稱為浮橋。筍江橋的歷史悠久,始建于宋代,曾是泉州古城通往西南方向的交通要道。盡管在歷史上經過多次修建和修繕,包括從浮橋改為石橋的過程,但民間一直將其稱為“浮橋”,并且橋之南岸地域也以“浮橋”稱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新的筍江大橋于1997年建設,1998年年底建成通車,位于浮橋上游60米處,橋身長247.89米,寬14.5米,3車道,全長1.2公里,是鯉城區實施跨江發展戰略的又一重大舉措。在2004年撤消收費站之前,筍江大橋日通行量2萬多輛次。2004年,為滿足日益增多的跨江車輛需求,筍江大橋由15米拓寬至32米。目前,筍江大橋已成為跨江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2000年8月26日 07:5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新社泉州八月二十五日電(記者林永傳)二十四日上午十一時左右,隨著今年第十號臺風“碧利斯”而來的暴雨肆虐,泉州晉江江水猛漲,連接市區與浮橋鎮的浮橋終于在暴風雨中轟然坍塌,一名過橋的路人隨之落入波濤中,所幸此人水性極好,自救一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沖斷的浮橋又名石筍橋,北宋皇祐元年至二年(公元一O四九至一O五O年)為浮橋,橋因此而得名。南宋紹興三十年(公元一一六O年)到乾道五年(一一六九年)建造石梁橋。一九五九年,于原橋墩基礎上加高墩臺,輔以工字梁和水泥橋面,一九七一年改建成水泥T型梁式公路橋,成為泉州市區通往浮橋鎮的要道。橋長二百三十二米,寬五點七米,有船型橋墩十五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年久失修、交通負載大、水流急、水下淘沙嚴重等綜合影響,此橋早有安全隱患并已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日,有關部門已對該橋實行通行限制,只允許摩托車、自行車通行。去年五月,更將之確定為“危橋”,全面禁止通行,并在橋兩端圍上鐵欄桿和水泥石墻,但有的民眾為圖出入方面,在墻上挖開個口,仍然在橋上穿行。就在橋塌之時,還有一男子騎摩托車從坍塌的橋板上疾駛而過,另兩位步行者剛好走過坍塌的橋板,他們都幸運地逃過此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陽光透過枝葉,發出五彩斑斕的光芒,美的讓人窒息。</p> <p class="ql-block">古渡口旁的生機勃勃的古榕樹在默默地訴說著古城昔日的輝煌與古城的興衰與變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绛县|
两当县|
三原县|
桐城市|
宜兰市|
楚雄市|
平果县|
宁陵县|
弥渡县|
临西县|
淳安县|
隆回县|
玛沁县|
英吉沙县|
荥阳市|
绵竹市|
宝鸡市|
赞皇县|
盘山县|
齐齐哈尔市|
鄯善县|
鲁甸县|
灯塔市|
吴堡县|
肥城市|
刚察县|
昌乐县|
新乡市|
子洲县|
麻江县|
太保市|
宁德市|
临猗县|
寻甸|
五指山市|
保德县|
融水|
衡阳县|
合江县|
昆山市|
永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