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地處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為武漢市地標(biāo)建筑;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歷代屢加重修,現(xiàn)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shè)計(jì),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詩人崔顥登樓所題《黃鶴樓》一詩而名揚(yáng)四海。</p> <p class="ql-block">自古有“天下絕景”之美譽(yù),與晴川閣、古琴臺(tái)并稱為“武漢三大名勝”,與湖南岳陽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是“武漢十大景”之首、“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世稱"天下江山第一樓"。</p> <p class="ql-block">黃鶴樓主樓為四邊套八邊形體、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jié)構(gòu),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飛檐五層,攢尖樓頂,頂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圓柱支撐,樓上有60個(gè)翹角向外伸展;樓外有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建筑環(huán)繞,整樓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檐下四面懸掛匾額,正面懸書法家舒同題“黃鶴樓”三字金匾。</p> <p class="ql-block">1987年11月28日,經(jīng)全國評(píng)審委員會(huì)審定,中國建筑業(yè)聯(lián)合會(huì)授予黃鶴樓首屆建筑工程魯班獎(jiǎng)。</p> <p class="ql-block">1991年,國家旅游局授予武漢市黃鶴樓公園“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稱號(hào)。</p> <p class="ql-block">2007年,武漢市黃鶴樓公園被全國旅游景區(qū)質(zhì)量等級(jí)評(píng)定委員會(huì)正式批準(zhǔn)為國家AAAAA級(jí)旅游景區(qū)。[12]2008年9月,武漢市黃鶴樓公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xiāng)和建設(shè)部公布為國家重點(diǎn)公園。</p> <p class="ql-block">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吳大帝孫權(quán)修筑夏口城,于城西南角黃鵠磯建軍事樓一座,用于瞭望守戍,即黃鶴樓。</p><p class="ql-block">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文學(xué)家鮑照首作《登黃鵠磯》詩于黃鶴樓;泰始五年(469年),祖沖之撰成志怪小說《述異記》講述有江陵人荀環(huán)在黃鶴樓遇見仙人駕鶴并與之交談的故事,為黃鶴樓稱謂最早出現(xiàn)的文字記載。</p> <p class="ql-block">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史學(xué)家蕭子顯撰《南齊書》稱黃鶴樓神話中駕鶴仙人為王子安,使黃鶴樓更具現(xiàn)實(shí)色彩。唐開元十一年(723年),詩人崔顥作《黃鶴樓》七律詩,黃鶴樓因此又有“崔氏樓”之稱。</p> <p class="ql-block">唐永泰元年(765年),文學(xué)家閻伯理撰《黃鶴樓記》,涉及黃鶴樓的傳說、地勢(shì)形制、當(dāng)時(shí)人物活動(dòng)及感想諸方面;記中指出黃鶴樓神話傳說中的仙人為費(fèi)祎,形成與《南齊書》中稱仙人為王子安不同的說法,進(jìn)一步發(fā)展完善了黃鶴樓傳說。</p> <p class="ql-block">唐寶歷二年(826年),鄂州刺史、武昌軍節(jié)度使、鄂岳沔蘄黃觀察史牛僧孺對(duì)鄂州(今武漢市武昌區(qū))城垣進(jìn)行大規(guī)模改造,黃鶴樓與城垣分離,成為獨(dú)立的景觀建筑,后樓毀改建為白云閣。</p> <p class="ql-block">北宋元祐年間(1086年~1094年),鄂州知州方澤重建黃鶴樓。</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黃鶴樓年久傾圮,都御史吳琛重修之。</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黃鶴樓毀于大火。</p><p class="ql-block">明隆慶五年(1571年),都御使劉愨重建黃鶴樓。</p><p class="ql-block">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起義軍大西政權(quán)領(lǐng)袖張獻(xiàn)忠所部敗退武昌,明平賊將軍左良玉率兵入城與之激戰(zhàn),黃鶴樓毀于兵火。</p><p class="ql-block">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御史上官鉉重修黃鶴樓。</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黃鶴樓毀于大火。</p><p class="ql-block">明隆慶五年(1571年),都御使劉愨重建黃鶴樓。</p> <p class="ql-block">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起義軍大西政權(quán)領(lǐng)袖張獻(xiàn)忠所部敗退武昌,明平賊將軍左良玉率兵入城與之激戰(zhàn),黃鶴樓毀于兵火。</p> <p class="ql-block">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御史上官鉉重修黃鶴樓。</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帝為黃鶴樓題“江漢仙蹤”四字橫匾,后又御制“百歲壽民吳國瑞四世一堂”的詩碑置于黃鶴樓中。</p> <p class="ql-block">清嘉慶元年(1796年),湖廣總督馬慧裕全面整修黃鶴樓,增加石礎(chǔ)四十余件,中間貫以鐵索,改變了黃鶴樓自始建以來的純木結(jié)構(gòu)。</p> <p class="ql-block">清咸豐六年十二月(1856年),太平天國起義軍為保衛(wèi)武昌城與清軍激戰(zhàn),黃鶴樓毀于戰(zhàn)火。</p><p class="ql-block">清同治七年(1868年),湖廣總督官文、李瀚章,巡撫郭伯蔭重建黃鶴樓。</p> <p class="ql-block">清光緒十年(1884年),黃鶴樓毀于大火,僅余攢尖銅頂一座。</p><p class="ql-block">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湖廣總督張之洞首次提出用鐵質(zhì)材料重建黃鶴樓。</p><p class="ql-block">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湖北巡撫端方在黃鶴樓故址附近修建有兩層西式紅色洋樓,稱“警鐘樓”。</p><p class="ql-block">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湖北軍學(xué)界籌資于蛇山建風(fēng)度樓和抱冰堂,張之洞題寫“奧略樓”三字作為樓匾。</p> <p class="ql-block">民國八年(1919年),湖北督軍兼民政長王占元欲重修黃鶴樓,后因兵變等原因取消。</p><p class="ql-block">民國十一年(1922年)四月,武漢紳商動(dòng)議重建黃鶴樓,但未獲北洋政府回復(fù)。</p><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湖北省主席夏斗寅欲籌資重建黃鶴樓,后因水災(zāi)等原因取消。</p><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武漢抗日群眾團(tuán)體在清理傾圮的岳王廟時(shí),從瓦礫中發(fā)現(xiàn)鐫刻有岳飛半身遺像和四言像贊詩的青石碑,并為此于黃鶴樓故址附近建立岳武穆遺像亭。</p><p class="ql-block">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湖北省主席萬耀煌“欲重修黃鶴樓,因時(shí)局有變?nèi)∠?lt;/p><p class="ql-block">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四月九日,武昌市政府決定募集資金重修黃鶴樓、抱冰堂等文化古跡,制訂有籌募款辦法,后因不明原因取消。</p><p class="ql-block">1956年7月27日,武漢市人民委員會(huì)批準(zhǔn)成立武漢市黃鶴樓重建委員會(huì)。</p><p class="ql-block">黃鶴樓</p><p class="ql-block">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占用黃鶴樓故址。</p><p class="ql-block">1975年12月27日,根據(jù)武漢市革委會(huì)文化局提交的《關(guān)于重建黃鶴樓選址的意見》,中共武漢市委決定將黃鶴樓按清代同治年間樓式重建。</p><p class="ql-block">1976年6月3日,中共武漢市委批準(zhǔn)成立武漢市黃鶴樓籌建領(lǐng)導(dǎo)小組,下設(shè)武漢市革委會(huì)重建黃鶴樓籌建辦公室。</p><p class="ql-block">黃鶴樓與武漢長江大橋(1995年)</p><p class="ql-block">1980年6月20日,湖北省計(jì)劃委員會(huì)正式批復(fù)《重建黃鶴樓計(jì)劃任務(wù)書》。</p><p class="ql-block">1981年初,湖北省計(jì)劃委員會(huì)通知黃鶴樓工程停建。同年4月4日,重建黃鶴樓辦公室向武漢市人民政府呈交《關(guān)于完成重建黃鶴樓開工前準(zhǔn)備工作的報(bào)告》,黃鶴樓重建工程正式啟動(dòng)。</p><p class="ql-block">1981年10月22日,黃鶴樓重建工程正式于故址千米外的蛇山山頂破土動(dòng)工。</p><p class="ql-block">1984年5月,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批準(zhǔn)建立黃鶴樓公園,同時(shí)籌組隸屬于武漢市園林局的黃鶴樓公園管理處。</p><p class="ql-block">黃鶴樓夜晚燈光秀</p><p class="ql-block">1985年2月7日,黃鶴樓公園管理處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1985年6月,黃鶴樓重建正式落成;同年11月,黃鶴樓正式對(duì)外開放。</p><p class="ql-block">1989年5月,武漢市人民政府為重建黃鶴樓工程立紀(jì)功碑一座于公園內(nèi)。</p> <p class="ql-block">2018年2月20日,黃鶴樓公園管理處啟動(dòng)景觀改造工程,補(bǔ)修黃鶴樓。</p><p class="ql-block">黃鶴樓綜述</p><p class="ql-block">黃鶴樓主樓為四邊套八邊形體、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jié)構(gòu),從第一層開始,整體建筑以向上收縮為主,增強(qiáng)了建筑牢固穩(wěn)定性;樓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飛檐五層,攢尖樓頂,頂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圓柱支撐,樓上有60個(gè)翹角向外伸展;樓外有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建筑環(huán)繞,具有獨(dú)特的民族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黃鶴樓古畫</p><p class="ql-block">一樓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dá)10余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云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dá)7米的楹聯(lián):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p><p class="ql-block">二樓大廳正面墻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cè)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quán)筑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shè)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dòng)。</p> <p class="ql-block">軼聞傳說《辛氏樓》</p><p class="ql-block">從前有位姓辛的人,賣酒為業(yè)。有一天,來了一位身材魁偉,但衣著襤褸的道士(即純陽帝君呂洞賓祖師),神色從容地問辛氏:“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辛氏不因?qū)Ψ揭轮h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過了半年,辛氏并不因?yàn)榈朗扛恫怀鼍棋X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qǐng)他喝酒。有一天道士告訴辛氏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于是從籃子里拿出橘子皮,畫了一只鶴在墻上,因?yàn)殚倨な屈S色的,所畫鶴也呈黃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墻上的黃鶴便會(huì)隨著歌聲,合著節(jié)拍,蹁躚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如此過了十年多,辛氏累積了很多財(cái)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道士又飄然來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謝說,我愿意供養(yǎng)您,滿足您的一切需求。道士笑著回答說:我哪里是為了這個(gè)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畫上的黃鶴隨著白云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著白云飛上天去了,辛氏為了感謝及紀(jì)念這位道士,便用十年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起初人們稱之為“辛氏樓”,后來便稱為“黃鶴樓”。</p> <p class="ql-block">崔顥在登黃鶴樓時(shí)寫下了飽含自己懷才不遇、濃濃鄉(xiāng)愁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詩讓后來登上黃鶴樓的李白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p> <p class="ql-block">仙桃亭</p><p class="ql-block">傳說中呂洞賓跨鶴來到江夏黃鶴樓下,他手中的拂塵變成了一棵結(jié)滿果實(shí)的仙桃樹。呂洞賓便在黃鶴樓下賣這些能治百病的仙桃。人們爭先恐后地?fù)屬徬商遥瑓s沒人是把仙桃?guī)Ыo老人吃的,他失望地一拳打斷了仙桃樹。后來只有一個(gè)青年轎夫向呂洞賓買仙桃給身患重病的老母。呂洞賓被他的孝心感動(dòng),變出了兩個(gè)仙桃,轎夫的老母果然百病消除,最后母子兩人還乘著桃樹變成的仙鶴升天了。黃鶴樓下因此建了一座仙桃亭,武漢的百姓也世代傳誦著轎夫孝母的故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SHOW|
平塘县|
轮台县|
乐亭县|
宜州市|
临安市|
名山县|
杂多县|
伊春市|
滁州市|
宜都市|
高台县|
肃南|
邯郸县|
大港区|
平遥县|
梧州市|
电白县|
平武县|
嘉黎县|
文山县|
湖州市|
盐城市|
安溪县|
黑河市|
张北县|
苗栗县|
洛扎县|
贺州市|
沁阳市|
莆田市|
阿拉善右旗|
开鲁县|
沙田区|
瓮安县|
鄂州市|
徐汇区|
红河县|
福建省|
若尔盖县|
茶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