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陶冶圖編次》簡介 </p><p class="ql-block">《陶冶圖編次》,簡稱《陶冶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以圖文并茂形式展現制瓷全過程的圖冊。一圖一文算一幅,凡二十幅。圖、文大小相同,均為橫29厘米,縱25厘米。內容涵蓋從瓷石開采、練泥、配釉、成型、裝飾、施釉、修坯、燒成到包裝運輸等全過程。</p><p class="ql-block">清代宮廷檔案中有多處涉及《陶冶圖》的記載,從所載內容看,原圖無序。乾隆八年四月初八日,皇帝降旨將此圖交唐英令其按制瓷工藝順序編排,并按每張圖畫內容撰寫詞句文雅的說明文字。五月,唐英奉旨編成《陶冶圖編次》。二十幅圖的前面有兩頁,系唐英所加,第一頁是"圖次紀略",唐英用287個字對圖冊內容作了扼要介紹。第二頁是二十道工序的目錄,在左下方署有"督理九江鈔關內務府員外郎臣唐英恭編"。在圖冊最后一頁"祀神醉愿"說明文字的左下方署有"臣戴臨敬書",畫面左下方署"臣孫袖周鯤丁觀鵬恭畫"。</p><p class="ql-block">二十幅圖依次為:一、采石制泥,二、淘練泥土,三、煉灰配釉,四、制造匣缽,五、圓器修模,六、圓器拉坯,七、琢器造坯,八、采取青料,九、揀選青料,十、印坯乳料,十一、圓器青花,十二、制畫琢器,十三、蘸釉吹釉,十四、鏃坯挖足,十五、成坯入窯,十六、燒坯開窯,十七、圓琢洋采(彩),十八、明爐暗爐,十九、束草裝桶,二十、祀神耐愿。每幅說明文字均為160字左右,簡明扼要地敘述了瓷器制造過程中的各工序。</p><p class="ql-block">《陶冶圖編次》編成后,對后世影響很大。乾隆本《浮梁縣志》曾引其全文。成書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朱琰《陶說》亦載陶冶圖說二十條,但文字內容有所更動。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藍浦撰、鄭廷桂補輯《景德鎮陶錄》中有陶成圖十四幅,每幅說明文字均參照《陶冶圖說》,但有所增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靖县|
鄢陵县|
清新县|
灌云县|
日喀则市|
元谋县|
县级市|
石楼县|
双峰县|
永靖县|
六盘水市|
郯城县|
海原县|
苏尼特左旗|
肥东县|
乐平市|
泗水县|
双牌县|
米易县|
自治县|
平潭县|
奉贤区|
临猗县|
通州区|
铜山县|
广汉市|
营口市|
花莲市|
雅江县|
盐亭县|
赣州市|
建昌县|
达日县|
鹤山市|
绍兴市|
博野县|
龙陵县|
龙门县|
灌云县|
宁乡县|
绥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