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張正甫——清遠經驗的重要推動者

章勁

<h1> <b>  李澤環</b></h1> <h1> </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內容提要</span>——</h1><div><br></div><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24年6月中旬,</span><font color="#ff8a00">廣東中共黨史學會和清遠市史志辦公室發起的“清遠經驗”學術研討會在清遠市舉行。父親張正甫當年擔任韶關地委副書記,被譽為“清遠經驗”的重要推動者,本文即是此次研討會的論文之一,作者李澤環是韶關市政府原副秘書長。</font></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40多年前,韶關地區及廣東省圍繞“清遠經驗”爆發了數次較大的爭論。直至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赴清遠調研,廣東省委下發文件,在全省推廣“清遠經驗“。圍繞此事的爭論才告一段落。</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979年8月至1980年8月,南方日報為此發表了文章18篇,其中社論1篇,本報評論員文章2篇;人民日報也發表了3篇重頭文章,其中2篇轉自新華社。可見這場風波的影響之大。</span></h1> <h1>  <font color="#ff8a00" style="">40多年后的今天</font><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們緬懷改革開放初期老一輩先行者敢闖新路、勇于改革的精神,相信對讀者會有所啟迪。</span></h1> <h3><br><div>  <br>  2006年11月28日,原韶關地委副書記張正甫逝世一年后,清遠市舉辦“緬懷清遠經濟體制改革的堅強推動者——張正甫”的座談會。原韶關市委秘書長,清遠市委書記駱雁秋同志主持了座談會。<br>  當年清遠改革的先鋒闖將——原清遠縣委書記陳國生、縣委辦公室主任劉漢元、氮肥廠黨委書記曾國華;當年多次來清遠調研的原韶關地委工交政治部調研科“筆桿子”——科長何慕端和我(時任韶關市政府副秘書長),以及原韶關經委副主任何克勤、原韶關地委檔案局副局長孫饒曾以及曾長期擔任張正甫秘書的張為民(時任廣州市政府駐深圳辦事處主任)等人都參加了座談會。 </div></h3> 與會者回顧了清遠經驗的主要事件的經過,稱贊張正甫是清遠經驗的重要推動者。 <h1></h1><h1> <font color="#39b54a"> ( 1 <b>)</b> <b>1978年10月,調研人員發現清遠經驗初露端倪,張正甫要求將其作為主要任務,深入跟蹤研究</b></font></h1><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br> 1978年3月15日,韶關地委任命張正甫副書記擔任韶關地區扭虧增盈領導小組組長。此后,張正甫還分管韶關地區的經濟工作,直接領導計劃、經濟、交通、財貿、外經等5個部門(共計20多個局)。</div><div> 那時我在地區工交辦調研組工作(6、7月間與地委工交政治部調研科合并)并兼任張正甫的秘書。<br> 粉碎四人幫不久的1978年,韶關地區的經濟形勢和全省全國一樣都十分嚴峻: 怎樣把企業和工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扭轉虧損的局面?這是張正甫臨危受命,擔任扭虧增盈領導小組組長后思索的一個重要問題。<br> 1977年10月,張正甫曾帶領韶關地區工業戰線的各級領導參觀大慶。<br> 1978年的5月17日至26日,張正甫決定在韶關地委韓家山招待所召開全地區工交戰線企業整頓會議,希望能通過整頓,扭轉工業發展連年虧損的被動局面。會后張正甫又派出了三個工作組,分三個片區,到各縣檢查會議落實情況。<br></div> 1978年10月中旬,地委工交政治部調研科的科長何慕端、副科長蔣成龍、科員譚楊波和我四人前往清遠,檢查落實地委企業整頓會議的精神。<br> 清遠派縣委新聞秘書梁戈文全程陪同。我們和梁戈文之間似有些戒備心理,梁戈文可能有疑慮:不知我們對清遠的做法,是什么態度。<br> 清遠方面在公開場合,并沒有正式向我們介紹其最近準備推廣的“超計劃利潤提成獎”,只是頗為低調地說:正在考慮改變一下獎勵辦法,先做好試點,看看效果如何。<br> 他們也可能擔心我們不支持清遠的做法,又胡亂往上匯報,導致清遠連試點都搞不成。<br> 科長何慕端大概聽到什么風聲,執意要去氮肥廠蹲點。<br> 僅僅兩天功夫,我們就了解到清遠秘而不宣的“底牌”。大家都覺得清遠氮肥廠的做法,很有意思,值得重視。<br><br>  1978年7-9月,清遠氮肥廠開始試行獎金制度,實行單項獎、綜合獎,重大事故搶修獎,技術革新效益獎等。<br>  9月間,清遠縣經委指導氮肥廠在總結綜合獎、單項獎的基礎上,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新方案從10月正式實行,廠里的生產效益與工人的自身利益一掛鉤,立馬見了成效。<br>  清遠縣當時面臨嚴重狀況:1977年全縣不僅沒有完成國家下達的18萬6千元的利潤計劃,反而還虧損了31萬3千元,被迫伸手向地區財政局借錢發工資。1978年1至9月也僅完成了年度生產任務的46.7%。眼看全年任務又將無法完成,他們決心背水一戰,在縣氮肥廠試點“超計劃利潤提成獎”取得初步成效后,擬再擴大試點,在全縣17家國營企業推廣。<br>  清遠的改革最初并沒有張揚,是悄悄進行的。清遠縣委書記陳國生當時再三叮囑下面:”只做不說,不作宣傳。除了數字報表有上報,其他情況沒有向地委匯報。因此開始幾個月是悶著頭干。“<br>  (注:2006年11月,陳國生在清遠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才說出內情:自己當時確實有顧慮。)<br>  氮肥廠之行,使我們了解到真實情況,對清遠縣的創新之舉明確表示支持。后來我們還和梁弋文成了好朋友,梁戈文多年后擔任了清遠市委書記。<br> 我們一行四人離開清遠后,又去了連南、連山、連縣、陽山。大約是在10月下旬,回到韶關。<br>  10月下旬,張正甫召開會議,聽取三個片區工作組的檢查情況匯報。工交政治部的負責人也參加了此次會議。<br>  我們調研科著重匯報了清遠“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的情況。清遠的做法,其思路與地委要求整頓企業的決定不同,顯得較為另類,但確實有新意,有可能改變企業的面貌,實現扭虧為盈。張正甫對清遠的創新相當重視,當即要求跟蹤研究清遠的做法,并將其作為工交政治部和調研科今后的主要任務。<br><br>  清遠調研回來之后,在地委工交政治部組織對清遠經驗的專題討論時,卻發生了爭論。在部領導層面,就有一個副主任持不同意見。<br>  當時負責宣傳工作的一個科長也是激烈的反對派,他的主要觀點是:地委召開企業整頓會議的主要精神是,通過整頓,使職工干部逐漸形成比干勁、講奉獻,一心一意干四化的崇高思想境界。而你們支持的這個清遠經驗,卻是要將人們引向有多少錢干多少活,一切問錢看的資產階級思想歧途。並表示他們這個科,決不會去企業宣傳推廣這個經驗。<br>  當時這個科長所在的科,還有兩個鐵桿粉絲。一個是70年上海分配來的大學生,還有一個是從某兵工廠調來的政工干部。<br>  部里開會時,為此爭論過幾次,誰也說服不了誰。數月后,那個科長被調離工交政治部,到另一個單位任職,這場爭論才算平息。<div><br><br><h1> <font color="#39b54a"><b>( 2 )1979年2月,張正甫從一份報表中,覺察到清遠經驗對于扭轉韶關全區工業虧損的重大意義,立即前往調研</b></font></h1><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br> 清遠經驗在調研科匯報之后,受到張正甫高度重視。1978年年底,韶關地區燃化局召開地區化肥工業先進集體、操作能手代表會議,會上安排清遠氮肥廠作經驗介紹;在地區召開的一次工交辦主任會上,又安排清遠縣介紹了有關做法。<br> 燃化局召開的會議,我知道這個情況,但沒去參加。第二次地區工業辦主任會議,我們科長何慕端是了解的——她的先生何克勤,就是當時地區工交辦的副主任。<br> 1979年3月,在一次分析全區工業生產情況的例會上,(按慣例,每年一月中旬,全區經濟生產的快報可以匯總出來,準確的數字在二月底才能出結果。)張正甫發現全區13個縣中,只有清遠縣是唯一增產增盈的縣!如果報表反映的情況屬實。那怕增長的數字再少,也實屬難能可貴。<br> 數月前工交政治部調研科的口頭匯報,雖然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新事物,但能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還不能立馬讓人拍胸膛打包票,如今這個通過算賬得出的統計報表,白紙黑字,實打實地將清遠縣“超計劃利潤提成獎”大面積推廣的成效,告訴了人們!<br> 張正甫當即向地委主要負責人作了匯報,并于3月初親自帶隊到清遠作調研。我也和調研科的同志們一起參與了此次調研,親眼目睹了張正甫深入細致的工作作風。<br> 他一到清遠就扎在氮肥廠,在廠里住了幾天。他吃在廠里,睡在廠里,不僅分別召開廠領導班子、中層干部車間主任和一線工人的座談會,詳細了解情況,而且還深入到職工宿舍,找工人和家屬談心,甚至還到煤條、造氣等生產車間與工人一起作業,以此感受工人由于新的獎勵機制而產生的勞動積極性……<div><br></div><div> </div></div> 清遠氮肥廠黨委書記曾國華2007年曾在一篇文章里回憶說:<br>“他在廠里設備簡陋的招待所住了幾天,深入基層調查,聽匯報,了解情況……張正甫有著多年領導工業生產的經驗,他在廠里蹲點幾天,很快敏銳地意識到我廠改革對于沖破舊體制,創建新體制的重大意義。不斷地給我們鼓勁。同時,他也觀察到我們的改革方案還有待完善,如生產上三班倒,由于獎勵方法上還有缺陷,前一班下班后,有時替下一班考慮不周,只顧自己這一班超額,拼得太盡,給下一班生產造成被動。<br>  在張正甫啟發下,我們及時對改革方案作了調整,將交接班時應給下一班生產創造必要的條件列為獎勵的因素。同時,我們對廠里的后勤、機關、采購、機修等崗位該怎么獎,也做了較合理的科學的調整,使得全廠上下進一步扭成一股繩。<br>  調查結束臨走時,張正甫興奮地對我說:’你真會算賬,這一仗打得好嘛,如果韶關地區的工廠都像清遠氮肥廠這樣,提高了人的積極性,既扭虧為盈,財政收入又明顯增加,職工收入也大大增加,這不是大好事嗎?’ 張正甫這次的清遠之行,除了在氮肥廠蹲點,還重點考察了化肥、農機、水泥等幾家企業。他對曾國華的表揚,有五個字:你真會算賬。這也是對清遠經驗特點的一個初步概括。 <div><br>  我們在與張正甫的交談中,知道他正在思索一個重大的課題:1978年5月韶關地委召開的工交戰線企業整頓會議的思路——以整頓企業為導向,來達到扭虧增盈目標,似應做出調整了,新的方向應該就是清遠那樣的“算賬”,通過改革獎勵機制,來調動人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工人、企業、國家三者利益的同步提高。<br>  1979年3月22日,韶關地委工交政治部調研科撰寫出對清遠縣經驗的首份調查報告。題目為《解放思想,充分調動地方、企業、個人的積極性發展工業生產》。<br><br><h1> <font color="#39b54a"><b>( 3 </b></font><font color="#39b54a" style=""><b>)韶關地委召開會議,肯定“清遠經驗”,卻遭到財政部門反對,他們表示要向省里告狀!</b></font></h1><div><font color="#39b54a" style=""><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style=""><b><br></b></font></div><br> 結束清遠考察回到韶關,張正甫迅速向地委常委作了匯報,“清遠經驗”得到了地委書記馬一品和常委們的肯定。<br> 1979年3月,地委決定在仁化縣召開全區經濟工作會議。會議召開前,張正甫把我們去清遠調研的4位同志召來起草工作報告。強調要將清遠經驗的作為主要內容加以肯定。<br> 初稿是由我起草的,張正甫先后三次提出修改意見,經過調研科全體人員反復修改,在工作報告正式付印校對時,我發現張正甫親自動手,又將原稿做了大幅修改,對于清遠經驗的那部分,他更是旗幟鮮明給予了肯定。<br> 會議開幕那天,有個小花絮我印象很深——張正甫在做工作報告時,即興脫開講稿,介紹了他發現清遠新做法的經過——清遠基層干部職工的創新之舉,得到了縣委支持在全縣推廣。但清遠開始是悄悄地干,沒有向上匯報。地委工交政治部調研科下去調研時,敏感性很強,發現了這個新事物,回來后及時匯報,立了一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科里最年輕的小李——李澤環剛剛30歲出頭,有一股初生之犢的勁頭,值得表揚。<br> 當他說完此段話,人們紛紛鼓起掌來。<br> 出乎意料的是,張正甫代表地委做完報告,進行分組討論時,來自財政部門的代表卻對清遠的做法表示強烈的反對。<br> 計劃經濟體制實行統收統支,國營工廠有了收入,一切都要上繳,工廠要支出,可以按規定報批,才能由“國庫”撥出。許多企業,連建一個廁所都要報批。而清遠的搞法,破了老規矩,“這不就等于把本應上繳國庫的錢‘截流’了嗎?”,這個口一開,可不得了!它違反了國家財經紀律和制度。財政部門甚至有人憤然表示要將這種情況反映到省里去。<br> 我們調研科也受到抨擊——批評者說我們幾個年輕人,沒有在財政部門工作過,根本不懂我國的財政政策,給領導亂出點子。甚至有人說我不適合在調研科工作,應該調離。<br> 來自工業部門的代表則表示支持清遠的做法,他們認為清遠經驗把經濟成果和職工個人利益掛鉤,是搞活企業,扭虧增盈的一條有效途徑。<br> 清遠縣的代表介紹經驗時說,在推廣氮肥廠的做法時,也遇到財政部門的反對意見,他們當時就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話進行回擊。<br> 清遠縣參會的代表中,分管工業的副書記劉振邦嗓門最高,火力最足。他說:“如果財政部門認為不好,那你們搞一個更好的辦法出來,不然就不要反對。“<br> 兩種意見觀點不一,各執一詞,爭論激烈,認識一時難以統一。<br> 張正甫冷靜地到各組深入傾聽意見,同時,將參加調研的工交政治部調研科全體人員都叫來,再一次認真核對了清遠經驗的相關數據和例子。越是核對,他對清遠的做法心里就越有底。他吩咐我們一定要把代表的發言認真記錄好,特別是反對清遠做法的意見,要做好歸類整理。<br> 在會議結束的前一天的上午,他又把我們調研科的4人召集起來,研究如何起草會議總結報告。他口述了一個詳細的提綱,對我們歸納整理的反對意見,他都一一作了回答。根據此提綱,我、譚揚波、蔣成龍三人各起草一部份,由科長何慕端最后統稿,在晚上九時寫成初稿。<br> 張正甫接著花了一個通宵改稿。大約在凌晨6時,他把我們叫醒:抄正剛改好的會議總結文稿。</div><div> 會議所在地的仁化縣城位于山區,我記得當時天還未亮,天氣很冷。和我一起抄寫會議總結稿的蔣成龍,可能因此受涼,當天下午發高燒,送仁化醫院治療,幸無大恙。<br><br></div> 當天上午會議總結發言時,張正甫用算“活賬”還是算“死賬”的比喻,就財政部門提出的意見做了回應,他說,“清遠的同志,工業部門的同志算的是‘活賬’,你們算的卻是個‘死賬’。打個比方,一個工廠,搞了改革,搞了提成獎,工人和企業有了積極性,本來虧本的他不虧了,還賺了100萬。企業只是從這100萬中拿出20萬元給工人獎勵,就有了這種效果。而你不搞這個改革,不愿拿這20萬給工人提成獎勵,你財政就拿不到這80萬,甚至有可能連50萬、10萬也拿不到,再嚴重點,不但一分錢都拿不到,國家還要貼錢給工廠補虧。會算賬的人算活賬,不會算賬的人算死賬。希望大家一定要學會算大賬,算活賬。”張正甫的一席話,引起了滿場笑聲。<br>  張正甫當時說的很多話我都記不住了,但他關于算活賬和算死賬的生動比喻,我卻至今還記憶猶新。<div>  他在仁化會議的總結發言,也使與會人員對待清遠改革問題在認識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br>  1979年4月13日至17日,韶關地委緊接著在清遠召開了一次全區企業管理經驗交流現場會,總結交流清遠縣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的做法與經驗,并決定在全區推廣。<br></div> <h1> <font color="#39b54a"><b>( 4 )省有關部門亮牌叫停清遠做法,張正甫頂住壓力沉著應對</b></font></h1><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br> 改革開放初期,條條框框比較多,許多人的思想還處于僵化與半僵化的狀態,由于“清遠經驗”觸動了沿用多年的計劃、財政、商業、外貿等體制,引起很大震動。<br> 1979年6月,省財政局和勞動局聯合發文要清遠縣停止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財政是國家“國庫”的代表,來自省有關部門的反對,給韶關地委帶來較大壓力。<br> 張正甫親自起草致省財政局和勞動局的公函。向他們陳述清遠是如何算“活賬”的,既談成績,也擺問題。希望他們對清遠經驗的實際情況有更多的了解。還表示將“由領導帶隊,于最近派出工作組前往清遠進行調查研究,待調查結果出來后,再將相關情況和我們的意見報告你們”。<br> 為爭取得到省有關部門的多一點理解和支持,張正甫在地委馬一品書記支持下,還采取了對上積極匯報、主動溝通的方法,去廣州出差時,主動到省有關部門拜訪,與他們溝通,做一些解釋工作。<br> 1979年6月20日,韶關地委成立工作組,到清遠蹲點調研。于7月10日完成了《關于清遠縣國營企業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的情況報告》。<br> 時任韶關地區工交政治部調研科科長的何慕端同志在2006年11月的一次座談會上回憶說,“調研科的辦公室都關門了,全體出動,在清遠整整蹲了20天。”<div> 那時,通訊設施都還很落后,從清遠調研回韶關之后,我們調研科還時常奉張正甫的指示,三天兩頭就往清遠跑。有時我們嫌坐汽車站的班車,又慢又麻煩,就常會纏著張正甫,要他通知地委小車班,派車送我們去清遠。我們也因此享受了幾次“常委”級別的待遇。<br> 省委工交政治部隨后也派了工作組到清遠調研,他們與韶關地委工交政治部配合,于7月6日完成了題為《一個富有成效的嘗試——關于清遠縣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的調查》。<br> 同年7月26日,韶關地委正式向省里呈送了《關于清遠縣國營企業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的情況報告》。<br> 這些調研報告對清遠是如何算“活賬”,都有詳細的介紹。但財政方面似轉不過彎,仍固執地堅持算“死賬”的思路。<br> 同年7月30日,省財政局、勞動局、省人民銀行卻聯合下發《關于當前獎勵工作問題的通知》,要求個別地方“擴大獎勵范圍、提高獎金標準的,應進行整頓”,并“應堅決停下來”。還指示各級人民銀行以不準企業“濫發”獎金為理由,予以拒絕付款。<br> 8月5日,韶關地委針鋒相對,下發《關于地方工交、商業、企業全面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的意見》,要求“抓快、抓緊、抓細、抓出成效。“<br> 8月8日,韶關地委又將7月26日向省革委會提交的報告,下發給各縣革委會、駐韶中央、省屬廠礦、地直各部委 辦、有關局。希望各單位“結合實際,勇于實踐……把我區工農業生產搞上去。”</div><div><br><br><h1> <font color="#39b54a"><b>( 5 )1979年8月:廣東省工交會議期間,面對財政部門“算死賬“的指責,張正甫做了”算活賬“的回應。</b></font></h1><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br> 1979年8月11日,全省工業交通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 <br> 清遠經驗的支持者與反對者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辯論的焦點實質仍是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的問題。<br> 8月13日在廣東省工交工作會議上,省財政局一位副局長說:“搞超計劃利潤提成獎,重要的是按什么樣的利潤計劃為準,是以地區下達的計劃為準,還是以縣自己定的計劃為準?地區下達清遠縣純上繳財政是81萬元,縣向企業應下達203萬元,但清遠只下達了 130萬元利潤計劃。”<br> 在此之前廣東省財政局發表文章認為:考核企業是否完成國家利潤計劃,應以上級下達計劃為依據。但清遠縣為了使企業有利潤可超,擅自壓低利潤計劃指標。<br> 省財政局和勞動局發出的函件,批評清遠:下達給企業的利潤計劃,低于上級下達計劃、給企業提了獎金,在群眾中造成不良的影響。<br> 張正甫當即發言說:“清遠下達的計劃,年初我們是同意他們按略高于去年,留有余地的原則下達的,這樣有利于調動企業積極性。調整后我們考慮到縣經委已向縣委作了保證,又可以超額完成,所以便同意他們已下達 130萬元不再調整,立足于超,完成任務。” <br> 張正甫這段話對當時的情況做了明確說明:清遠對利潤計劃的調整,是得到我們(地委)同意的。<br> 同意的理由之一“按略高于去年,留有余地的原則下達新一年的計劃,有利于調動企業積極性。”<br> 同意的理由之二:“考慮到縣經委已向縣委作了保證,可以超額完成,”“所以他們已下達的130萬元不再調整,立足于超,完成任務。”<br> 正是基于實事求是 “算活賬“,的原則,韶關地委做出決策,同意清遠對年初的利潤計劃做出調整。<br> 據省社科院專家曾牧野1979年10月的調研報告披露:1979年底,清遠縣17家工廠預計可以創造200多萬元的超計劃利潤。歸國家所得的大約占77%,工人所得的獎金約占23%。可見,從工人創造的超計劃利潤中,得到大利的還是國家。”<br> 時任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勛同志以極大的興趣認真聽取了各方的發言。<br> 他在聽到韶關地委支持和推廣清遠縣的做法時說:“地委撐這個腰,是完全對的;就是出了點錯,花點學費取得經驗教訓也好嘛。應該支持,把經濟工作搞活,凡是新生事物不可能沒有缺點,不完善的地方要幫助改進,把經濟工作越搞越細。” <br></div> 會議結束,省委做出決定,由各地區選擇若干縣的工業企業,仿照清遠縣的辦法和本次大會討論提出的改進意見搞試點。<br><br>  同年10月,韶關地委召開了全區交流推廣清遠經驗的會議,張正甫在會上作了總結講話。<br> 在韶關地委的全力支持下,清遠推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的工作沒有停頓,全縣出現了新一輪增長勢頭。<br>  1979年,清遠全縣工業產值增長12.2%,利潤增長2.5倍,17家國營工業企業上交利潤增長1.8倍,是全省產值利潤增長最多的一個縣。<br>  時任清遠縣委書記的陳國生在回憶當年那一幕時深情地說:“如果沒有當時地委領導的支持,恐怕我們也很難挺得住。后面得到省委習仲勛書記的支持,我們腰桿就更硬了。”<div><br><br><h1> <font color="#39b54a"> <b>( 6 </b><b>)1980年:推廣清遠經驗遇到阻力,習仲勛親赴清遠調研,他在講話中兩次提到張正甫的名字。</b></font></h1><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br> 因為清遠經驗的推廣遇到阻力,為解決這個問題,1980年7月5日,習仲勛同志親自前往清遠調研考察。<br></div> 7月8日下午,在清遠縣委招待所小禮堂開會總結清遠之行時,習仲勛同志在講話中提到了張正甫。<br> 當時習仲勛同志談到當年6月,省里在廣州召開的工交工作會議,經委王煥主任的報告里不提推廣清遠經驗一事。<br> 對此習仲勛同志坦率地說:“我知道后有點生氣。生氣有什么用?光生氣不頂事,因此我再去聽會,聽有什么反映。 我、劉田夫同志去聽了兩天半,各地區來一個同志,張正甫就是參加會議人員中的一個。”<div>  <br>  1980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工交會議,一直對清遠的改革持肯定態度的省經委主任在報告中卻未提“清遠經驗”。<br>  “清遠經驗“不敢提了,還要求:除自主權試點的企業之外,獎金限制在一個半至二個月工資內。<br>  來自各地的代表對此意見很大。習仲勛同志得知這一情況,親自到會議駐地參加地、市領導同志座談會,聽取意見。<br>  韶關地區的代表說:“今年如果對清遠經驗動搖,再折騰一下,今年生產就完了。”“獎金如果限制為一個半月,就不存在清遠經驗了,現在沒有一個人贊成一個半月是好辦法。” <br>  習仲勛同志在總結講話中重申要推廣“清遠經驗”,他認為:各地的經驗,只要能增產增收,真正做到國家多收,企業多留,個人多得,就可以推廣。<br></div> 7月8日晚上,習仲勛書記在清遠召開座談會,研究在全省推廣“清遠經驗”的文件寫作和批轉形式問題,習仲勛書記又一次提到張正甫的名字。他說:“總結推廣清遠經驗,寫一個什么形式的文件比較好?按張正甫講的,以省、地、縣經委調查報告的形式寫。寫出來后,搞個省委批語。按當前情況,我認為以清遠縣寫一個縣屬國營企業實行企業自主權即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的經驗材料,這種形式好,把實行21個月來的情況好好總結一下,要實事求是。”<br>  “報告以清遠縣的名義寫,寫多了可以刪掉,采用優先法,把有用的材料拿來,然后省委寫個批語。” <br> 習仲勛同志離開清遠后,又前往韶關地區的其他縣市考察調研,在此期間,他一面指導撰寫《清遠縣國營工業企業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和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的情況報告》,一面主持起草了省委對“清遠經驗”的批語稿。<br>  據多年后已經是廣州市政府駐深辦主任、當時任張正甫專職秘書的張為民同志回憶說:<br>  “我記得有一天吃完午飯不久,省委秘書長楊應彬同志就和張正甫一道,將一份貼了封條的文件袋交給我。要我即刻送到省委辦公廳,交給省委副秘書長張漢青同志。<br>  我馬上和張正甫的司機小劉,開車將文件送往省委辦公廳。<br>  多少年后,我仍十分清楚地記得,那天下著大雨,路十分難走,我——雖然不知道即將交給張漢青副秘書長的文件,是什么具體內容,但我猜測應與習仲勛書記來清遠調研的成果有關。<br>  驅車到了廣州市區,天才放晴。下班時間已經過了,但張漢青同志仍在省委辦公廳等候……”<br> 1980年7月12日,清遠縣委向地委、省委呈送〈關于清遠縣國營工業企業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和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的情況報告〉。<br>  7月19日,韶關地委下發文件,傳達習仲勛同志來韶關考察工作的講話要點。<br>  1980年7月26日至8月1日,韶關地委在清遠召開了學習“清遠經驗”交流會議。<br>  就在這次會議期間,1980年的7月29日,廣東省委1980年第79號文件正式下發。文件決定在全省推廣清遠經驗。<br>  此時,關于清遠工業改革的爭論塵埃落定,清遠和韶關地區乃至廣東省的工業改革邁入一個新階段。<br><div><br></div> <h1><b><font color="#39b54a"> ( 7 )“清遠經驗”引發風波之時,張正甫睿智而冷靜地應對</font></b></h1><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br><br> 回顧清遠經驗推廣中的種種風波,張正甫由于他所處的地位,曾深度卷入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三點:<br><br><b> (一) 對新事物的敏銳覺察和把握<br></b><br> 1978年10月下旬,他通過工交政治部調研科的匯報,得知了清遠正在實行的改革,敏銳覺察到這一改革有可能帶來的新面貌。當即向調研人員布置任務:要求工交政治部和調研科作為今后的主要任務,對清遠經驗進行跟蹤調研<br><br> 1979年2月,在一次分析全區工業生產情況會上,他從一份報表中發現:全區唯一增產增盈的是清遠縣——萬綠叢中一點紅!<br><br> 通過算賬之后得出的數據,他看到了整個韶關地區工業扭虧為盈的發展希望。當即帶隊到清遠調研。 <h1> </h1><p class="ql-block"> <b> (二) 深入基層,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正甫建國以后長期擔任縣委和地委的領導,黨的實事求是,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早已銘刻在心,并化為實際的行動。</p><p class="ql-block"> 他去清遠考察調研,不是那種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的做法,而是一頭扎在清遠改革的發源地——氮肥廠,在廠里簡陋的招待所一住就是好幾天。</p><p class="ql-block"> 幾年前他在梅縣地區擔任地革委副主任之時,就曾在梅縣西陽氮肥廠長期蹲點,對氮肥生產的工藝流程,較為熟悉——著名作家程賢章曾在文章中記載過一件事:有段時間,西陽氮肥廠常出事故,深夜里,當工廠拉響事故的緊急警報,工人們從床上爬起來,披衣沖到車間,卻發現張正甫身先士卒,比他們早一步到了事故現場,正沉著鎮靜指揮搶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正甫在清遠氮肥廠蹲點幾天,切身體會到算“活賬”的重要性——獎金制度經過變革,將工人的經濟利益與企業的經營成果捆綁后,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性。</p><p class="ql-block"> 他在給清遠氮肥廠的干部職工鼓勁之時,也憑豐富的經驗,觀察到氮肥廠的改革方案的不足之處,馬上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也只有那些曾在第一線摸爬滾打的領導干部,才能提出這樣接地氣的意見,讓基層工作的同志心服口服。</p><p class="ql-block"> 清遠縣委辦公室主任劉漢元回憶往事時說:“張正甫的功勞,就是堅持實事求是,親自到基層了解情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面對“清遠經驗”引發的風波,張正甫顯示了睿智而冷靜的領導藝術,既堅持原則,又靈活應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清遠經驗”第一次在韶關官方正式場合登臺亮相之時,受到財政部門的反對,張正甫憑著第一手的調查材料以及其對“清遠經驗”的冷靜而理性的分析,用如何算賬——算死賬還是算活賬?通俗而又生動地回應了反對者的觀點。</p><p class="ql-block"> 1979年夏,省有關部門又是發表文章,又是發公函抨擊清遠經驗,其主要理由之一:認為清遠擅自下調了年度利潤計劃。</p><p class="ql-block"> 1979年8月,在省工交會議上,財政局一個副局長發言,就此問題進行指責。張正甫當即插話,做了回應——正是基于實事求是“算活賬“,的原則,他同意清遠對年初的利潤計劃做出調整。</p><p class="ql-block"> 眾所諸之,清遠縣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是以完成計劃利潤指標為起點進行“算賬”的,多超多獎,少超少獎,不超不獎。如何算“活賬”,定出一個合理的計劃利潤指標,事關重大。如果只會算“死賬”,只顧給企業下達高指標,鞭打快牛,那只會挫傷企業的積極性,事與愿違。</p><p class="ql-block"> 此后,當反對的聲浪越來越大之時,張正甫始終鎮靜自若,多次在公開場合襟懷坦白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尤其是新生事物,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發展。對于清遠的做法,不論是來自那方面的意見,包括尖銳的批評意見,我們都是歡迎的,正確對待各種不同意見,對完善“清遠經驗”起了重要作用。</p> ▲▲(上圖左一為本文作者李澤環,左二為原韶關地委工交政治部調研科副科長蔣成龍。右二為張正甫秘書張為民。) <p class="ql-block">  張正甫他們那一代的領導干部,都有一種堅定的責任感以及看準方向,敢于突破禁區的勇氣。</p><p class="ql-block"> 東縱老戰士,清遠氮肥廠黨委書記曾國華談到他們搞改革的起因時說:來廠七、八年,幾乎年年虧損,心里有種“打敗仗的感覺,滋味難受,至最后就決定去搏一把了,不管它是對還是錯,干了再說。</p><p class="ql-block"> 清遠縣委書記陳國生也是說:這個超計劃利潤提成獎,實際上是太窮了沒有辦法,我們才開始搞的。</p><p class="ql-block"> 清遠縣委分管工業的副書記劉振邦更是直截了當:“如果財政部門認為不好,那你們搞一個更好的辦法出來,不然就不要反對。“</p><p class="ql-block"> 張正甫也是這個觀點——韶關地區的工業企業,大面積虧損,他作為分管領導,心里著急,看到有符合經濟規律的,實在而管用的辦法,他明白只有算“活賬”不算“死賬”,才能走出一條生路。一旦認準這點,他對清遠經驗就堅定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推動清遠經驗的過程中。當時分管韶關地區經濟工作的地委副書記張正甫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也因此譜寫了革命一生中最閃亮的一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本文資料來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 梅州市黨史研究室編《張正甫紀念文集》</b></p><p class="ql-block"><b>2.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清遠市史志辦公室、中共清遠市清城區委黨史研究室編《清遠經驗史錄》</b></p><p class="ql-block"><b>3.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清遠市史志辦公室、中共清遠市清城區委黨史研究室著《清遠改革創新的歷史縮影》</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州市| 涞水县| 扬州市| 克什克腾旗| 双流县| 南安市| 凤城市| 义马市| 荥经县| 迁西县| 南靖县| 祥云县| 漾濞| 株洲市| 江口县| 台南县| 古交市| 淮北市| 双流县| 金堂县| 讷河市| 叶城县| 五峰| 托克逊县| 会理县| 汨罗市| 德兴市| 四子王旗| 弋阳县| 镶黄旗| 华亭县| 玛多县| 乐至县| 福州市| 霍邱县| 武邑县| 镇巴县| 老河口市| 利辛县| 华坪县| 上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