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片攝影:雋秀人生</p><p class="ql-block">文字編輯:雋秀人生</p><p class="ql-block">時間節令:古爾邦節</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到了,我參加完縣城聚禮活動后,帶領兒子到三臺觀父親的墓地舉行了上墳儀式,由于今年的古爾邦節正好與爺爺的忌日重合,從父親的墓地下來后,我駕車風馳電掣地趕回故鄉給爺爺奶奶和逝去的族人上墳。</p> <p class="ql-block"> 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亦稱宰牲節。我國穆斯林將古爾邦節又稱“忠孝節”。</p> <p class="ql-block"> 我國穆斯林特別重視古爾邦節,是日皆盛裝參加會禮,游墳誦經、緬懷先人宴請親友,有條件者宰牲。</p> <p class="ql-block">老屋已經拆除</p> <p class="ql-block"> 盛夏時節,萬物生長。這是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季節,卻也是一個寄托哀思、緬懷先人的時刻。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帶著家人一同前往故鄉墓地上墳,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暫與珍貴。</p> <p class="ql-block">被砍成兩節的杏樹</p> <p class="ql-block"> 每次上墳結束后,我都會在村莊東頭的場院邊休息片刻。我看著遠處的山巒和近處的綠樹,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對生命的敬畏之情。生命是如此的短暫而脆弱,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天,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同時,我們也應該銘記那些曾經為我們付出過的人,他們的愛和關懷是我們成長的動力和支撐。</p> <p class="ql-block">爺爺用過的鐘表</p> <p class="ql-block"> 春天一到,風像信使,漫山遍野傳播開,花草樹木一波接一波發芽、開花、結果。蝴蝶和蜜蜂像個偷窺者,那里有花,那里就有它們的身影,授粉采蜜,直至花兒凋榭;動物也開始攛掇,毛蟲展示著斑斕的身子、唬人的毛,拐線蟲則扭動著菜綠的身體,不停翻轉,他們還不時掉落地面,嚇唬小孩子。梁畔、溝渠就像展開的畫屏,不斷變換刷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爺爺用過的水壺</p> <p class="ql-block"> 故鄉沒啥名貴花木,春天開放最早莫過溝畔的迎春花,接下是杏花、桃花、梨花、洋槐花、菜籽花、蘋果花、洋芋花漸次開放;山坡上的蒲公英、山丹花、麥蘋蘋花、打碗花、狗娃花等,濃郁的花香隨著風兒蔓延,從春天持續到秋;滿地的薺薺菜、苦蓿菜、蕨菜、灰條條、向筒桿等野菜兒絡繹不絕,它們不單可作為時令鮮蔬,且營養與潛在的藥效只有偉大的藥王孫思邈才能弄清。</p> <p class="ql-block"> 記得父親在世時,每有節令都會帶著我回鄉上墳,有時住在縣城的三叔和姑姑,也會同我們一起去上墳。此時,父親與姑姑、三叔說起小時的驚險、生活的不易,我不斷唏噓,他們情緒卻并不起伏。</p> <p class="ql-block"> 回憶隨著故鄉的臨近變得生動,精神倍增的他們,對于過去,臉上甚少痛苦,倒像講一段歷史,講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但故事的主人永遠不是他們。</p> <p class="ql-block"> 如今,節令給先人上墳,他們更像是對祖宗地告慰,對生活富裕地另一種表達。</p> <p class="ql-block"> 也難怪!爺奶走了幾十年,長輩們上墳也幾十年乘幾了,時間早已蕩平了他們對親人離去的傷痛,相反,在內心深處,卻變成一種例行:似節令走一個親戚、敘一段舊話、重回父母懷里,萬沒有詩人杜牧筆下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傷感!</p> <p class="ql-block">爺爺住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父親在世時每次回鄉上墳都會帶著我看一下祖先居住的窯洞。那幾個窯洞在村子的西頭,那是我的祖先從陜西鳳翔避難到甘肅時最初的居住地,我們家的墓地在村子的東頭,在略高于窯洞的山梁上,那里有好多個土包里面長眠著我的家人。從窯洞到土包路程并不遠,卻是活人和亡人陰陽兩隔的距離。</p> <p class="ql-block"> 今天經過那幾孔成為歷史的窯洞旁時,我發現那殘破的洞口漸漸變成了一張歷經絕處而逢生的笑臉,它不再丑陋衰敗,而是那樣美麗動人。那是外鄉人落難逃荒時第一次被異地接納、認同的棲身之地,那種牛衣對泣的感慨中又蘊含多少泣極而喜的滿足,先民的孫子輩再也不用住窯洞,不再懼怕饑餓寒冷。</p> <p class="ql-block"> 父親離世后每次回鄉上墳,我都會無意識中去村西頭看那坍塌的窯洞,都會覺得它是種子孕育枝芽破土后褪下的殘殼。窯洞像極一汪泉眼,土包像極一叢樹根。從窯洞到土包間的距離,見證著一代人的生命歷程,記錄著大千世界中若干個哀哀生民的歡樂心酸,我真切地領悟到為什么要有節令上墳這風俗,人們為何對上墳充滿敬意,也真正懂得了“慎重追遠”。</p> <p class="ql-block"> 人類的繁衍從來不只循著自然生命的延續,它不同于野草在四季里的青黃轉易,而更像那一灣奔騰的水在山谷里穿越不息,最后的大海是要感慨那原初的第一滴水的。生命的力量從來都是在曲折的流淌里積累的,它更多的是一種回歸后的再次前行,就像那樹根,枝干葉子愈茂密舒展,根就愈向下深扎。</p> <p class="ql-block"> 中國穆斯林信奉人類來自于泥土,最終將歸于泥土,從窯洞到土包像極了這種回歸。回歸,回歸,因為大地有一種無盡的召喚力,它給予生命開始,又引著生命前行。</p> <p class="ql-block"> 在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都有這么一個習俗,那就是趕在每年的一些特定日子,健在的晚輩總要給去世的亡者去墓地上墳,訴說一番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 我的祖輩,生命輪回中,我們緣分巧然!滾滾紅塵中,我們都是埃土!珍惜人生這來之不易的親情吧,這輩子遇上,下輩子也許不會再有!</p> <p class="ql-block"> 我骨子浸著這兒泥土的芳香,血液里流淌著后川河的愛憎,無論走到那,老家的風俗與人情都深入我生活的軌跡方程。</p> <p class="ql-block"> 每年回鄉上墳要傳遞的不僅僅是儀式和心思,還有他們那一輩身上的吃苦耐勞,堅韌不屈,勤儉持家、尊老敬老的奮斗精神,更值得我們這一代,還有下一代,下下代去傳承和發揚!</p> <p class="ql-block">墓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金县|
东兰县|
阜宁县|
新河县|
时尚|
蓬溪县|
鄯善县|
淳化县|
南平市|
安康市|
肇州县|
宁国市|
宾川县|
家居|
马鞍山市|
金阳县|
鹿泉市|
德兴市|
东兴市|
康马县|
寻甸|
海城市|
平度市|
胶南市|
厦门市|
新蔡县|
华容县|
甘孜县|
威远县|
邵东县|
得荣县|
兴山县|
郑州市|
宜章县|
林州市|
梅河口市|
朔州市|
淮滨县|
舒兰市|
台山市|
孙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