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教育子女人生要有理想、有目標,不能碌碌無為;我們往往追求人性的豐滿,避免精神的空乏;我們向往生活的充實,唯恐夢想的虛幻。在有與無、滿與空、實與虛之間,我們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而規避后者。然而,老子的思維則與此不同,可以啟發我們以新的方式和角度思考,從而重新認識無、空、虛的的無盡妙用。<br>在《道德經》的第十一章中,老子以形象的比喻闡述了“無”的功用,由此可以延伸開來,讓我們獲得“無之為用”的更為開闊和深刻的感悟:<br>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輻,指車輪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車的鋼絲;轂,即車輪中心穿車軸的圓木。都是組成車輪的重要部件,其中間間隔都有空間。車輪最終行走的則是最外圍的輪。但也正是因為輻與轂的空無,才使車輪有轉動行走的功用。老子通過車輪的比喻告訴我們,并不是只有那些顯性的、客觀實在的事物才是有用的。事物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互為作用的。如果沒有中間空而似乎無用的輻與穀,僅靠外面圓形的輪是不可能成為行走的車輪的。所以,不僅是“有”客觀存在的東西有用,“無”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功用。往往是“有”與“無”有機結合、共同作用,才能實現我們做需要的功用。<br>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埏埴,即用摶土和陶土做成飲食用的器皿。引申泛指為盛裝水、食物等物品的器皿。這類器皿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即中間的空的。這種空使之具備了盛裝的功能。除此之外,無論其用何種材質做成,也無論其外觀如何的精美藝術,都不是其核心功用的體現。只是一種輔助的裝飾和其它價值體現。所以,“空”才使器皿具有了核心的功能。<br>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現實中我們卻往往忽視了這種“空”的重要意義。當下的教育體系中將“滿”和“忙”看成了努力學習的充分條件。學校將學生每天的課程安排得滿滿的,不僅是八節而是甚至可以是九節;晚上一般也都安排了強制的集中自習,還有家長自愿進行現場監督;周末也會抽出一天進行培優和補課。即使是剩下的最后一天星期日,家長還會見縫插針的安排課外學習和輔導。結果,忙得孩子完全沉浸于機械的、被動的學習中,缺乏了自主的、更廣泛的學習和探索。沒有了空暇和空間,孩子們又怎么能培養出一種全面而健康的興趣愛好,從而擁有一個豐滿的人生呢? 近期正好在聽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偉大的藝術家的介紹。其中特別注意到了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成長和成就。他們在青少年時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并沒有受過非常系統的、體制性的教育。主要的學習和教育來自于大自然和現實生活。由此也培養出了他們廣博而實用的知識和技能。達芬奇以繪畫藝術而著稱,但其也是機械設計者、建筑師,還發明了大量的先進而超前的武器裝備。對流體力學、聲波光波學都提出了最前沿的理論,至今還發揮著指導研究的作用。米開朗基羅是最著名的雕刻家,但其創作的《創世紀》、《最后的審判》等宗教壁畫成為永恒經典。他設計和主持建造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圓頂更是一件令人嘆為觀止的傳世杰作。這都說明有了時間和空間上的“空”,才有可能創新創造出人生的“滿”。<br>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牖,指窗戶。窗戶是在房子上開的一個孔,是一個空的,所以能引入明亮的光線和新鮮的空氣。于是,房子才能用于住人并生活在其中。不僅房子如此,我們的頭腦也是類似的。<br>人們很注重知識的學習,不斷充實我們的頭腦。然而,頭腦也和房子一樣,如果是一個完全封閉而沒有交流的狀態,則知識也會有淤塞,甚至陳舊和腐化。所以,人們有“腦洞大開”的說法,即給自己的頭腦打開一扇窗戶,留出時間和空間。既要敞開心扉,與外界進行思想的交流和探討,不斷引入新鮮的知識觀念;又要勇于拋棄那些陳舊過時的知識,滕挪出足夠的頭腦的空間,以便更多容納別人的、不同的思想。如此空靈而謙虛的心靈,才能成就長久而充實的頭腦。<br>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br>所以,“有”與“實”的確可以給人以便利,但“無”與“空”也能發揮它的作用。我們總喜歡利用事物“實”的那部分,卻很少意識到這功用正是“空”造就的?!皩崱迸c“空”相生相成,才構成了能為人們所利用的世間萬物。? 由此可見,我們既要不斷充實我們的知識,又必須保持謙虛的胸懷。給自己的頭腦預留一些時間空暇來思考和探索,又要擁有足夠的思維空間去接受新的思想。唯有保持空靈的心態,才能鑄就豐滿的人性。<br>風雨<br>2024年6月16日星期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业县|
临汾市|
乌苏市|
桐城市|
城步|
右玉县|
萨迦县|
辰溪县|
方山县|
泾阳县|
惠来县|
灵川县|
通榆县|
兴仁县|
筠连县|
台北市|
乌鲁木齐县|
彭水|
东至县|
永州市|
修水县|
菏泽市|
福鼎市|
永宁县|
区。|
治县。|
武夷山市|
志丹县|
中牟县|
舟曲县|
新余市|
都江堰市|
四平市|
大冶市|
阿荣旗|
宁乡县|
宜宾市|
台东县|
仙居县|
樟树市|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