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魯聲,作者筆名,原名陳允貞。</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北京近照</p> <p class="ql-block">我是如何走上文學創作之路</p><p class="ql-block">并創作長篇小說《土地情》的</p><p class="ql-block">初中時,語文老師陳蘊林,曾把我的作文,作為范文在班上讀給同學們;高中時,語文老師陳如覺,又一次作為范文在班上讀給同學們。雖然在兩度參加的高考中未能發揮出來,與大學無緣,但走上社會后,直覺從文還是自己的一點長處,還在1981至1982年報名了黑龍江刊授大學的學習,自學了中文系教材,并購買大量文學書籍,藏書幾十冊(套)閱讀,并在1990年7月從山東遷居內蒙時,悉數隨身。</p><p class="ql-block">最初,上得媒體是實時報道的寫作,向巨野縣廣播電視臺供稿,始于1989至1990年間,在王平坊鄉中學任代課教師,每稿必用。1990年7月,舉家遷居內蒙古,在呼倫貝爾市寶日希勒第一煤礦參加工作,給礦廣播電視臺寫稿,編輯趙雅琴說,我寫的稿子幾乎不用她修改。1991年度該臺評選三名模范通訊員,我是其中一位。1992年建礦10周年征文《礦山悠悠情悠悠》,獲得二等獎。礦兩年一度的征文比賽,1994年由礦團委舉辦,我的散文《雪情》獲得一等獎,此后刊載《駿馬》期刊。5月瀕臨倒閉的寶日希勒第一煤礦,由大雁礦務局代管,并組建新一屆管理班子。1995年黨委宣傳部部長梁德森,兩次約談聘我做宣傳干事,考慮自身弱點婉拒,自此失去“上進”機會,埋頭于煤炭生產一線,成為一名地道的采煤人,直到2006年6月寶日希勒第一煤礦關閉,我作為連續在同一工作崗位16年的“長期工”,被分流到公司鐵運儲運段幫車門并二五工作制,才有更多喘息時間。</p><p class="ql-block">我的長篇小說創作始于1992年12月。在自序里我這樣寫道:起初,我并沒有寫長篇小說的打算,原是擬定了幾篇短篇小說的題目,利用業余時間,堅持寫下去,自娛自樂的。在我要動筆創作時,同村文友喚作陳成理的,說遼寧大連一位作者,稿件投了幾麻袋,才有一篇作品刊載。我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也沒有那樣的耐心,更不抱發表小說那么一種奢望。家庭經濟拮據,兩度高中就讀卻名落孫山,已是雪上加霜,生活的艱難讓我喘不過氣來。幾篇短篇小說手稿,隨搬家都已散失或焚燒。</p><p class="ql-block">遷居內蒙古在煤礦上了班,時任寶日希勒第一煤礦機電區區長裴世友,給我安排一個良好崗位環境,重燃我創作的強烈欲望,并打破原來短篇小說創作思路,把幾篇短篇的構思情節連綴一起,與時俱進,緊隨時代的腳步,描繪一個偏僻村莊跨越式發展,所發生的巨大變化,間接反映其五十多年的鄉村歷史變遷和人文思想轉變。</p><p class="ql-block">在山東魯西南平原農村,我生活了30年,熟悉那片生養我的土地,眷戀那片土地,那片土地留下我深深烙印,時刻關注家鄉的信息,鄉親們的日子都過得怎么樣。離開校門,先是在村里就任聯中、小學代課教師,商量過和人承包村子的農場土地,向縣委書記自薦當村干部,沒人理我,就向往外面的世界,辭了代課教師跑盲流,遼陽、本溪、大慶、遼源、內蒙古霍林河,留下了我的足跡,住過陜西渭南的窯洞,傾聽過汾河的汩汩流水,武漢長江大橋上感嘆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絕妙,邁步在羊城街頭,仰望深圳建設銀行大廈,瞭望深圳國際機場的建設場面。走上社會耳聞目睹諸多事件,接觸太多人物,大量歷史、文人傳記、文學作品的閱讀,自身經歷理想與現實,人物與故事根植在腦海,寫起來還是得心應手的。300字的稿紙,我曾一氣寫下過10頁,2000年完成一稿。</p><p class="ql-block">只是一個采煤人,沒有休班與節假日,又我一個人上班,兩個孩子上學,一個本科,一個讀研,五口人的生活重擔。撿拾磚頭建房,跑遍了寶日希勒的街巷與小煤窯,又自己砌墻,裝修,房架子連橋的爸爸做的。養牛打草,做小本生意,甚至撿過破爛,創作之路十分艱難,故2016年3月,才修改三稿并輸入電子版。若在創作上傾注太多時間與精力,怕是早就累趴窩了。</p><p class="ql-block">我的山東巨野的老家,地處偏僻,村子里原在縣里有一位最高職務領導,任期修了一條龍固至柳林的鄉村公路穿行村頭,后來廢棄切斷。即便現在,最近的章縫至張表公路,距離其也有約2公里。村民大多很窮,連我兩度高中畢業,又是中學教師,都窮得討不上老婆。家里稍有積蓄的,又只能花錢買媳婦,甚至換親。我是在霍林河巨野工地做收料員兼電工時,與老婆認識的,訂婚時花了八百元買彩禮,還是賒賬,由工資結算相抵,打工也沒能改變窮的命運。多年后,夢里常常還是孤身一人,誰來改變農村貧窮面貌,是包括我在內所有貧窮農民的一致期待,我要用筆塑造這么一位人物,潘國慶便時時縈繞在我的心頭。</p><p class="ql-block">潘國慶沒有原型人物,若說有那便是我靈魂的影子。潘國慶生于1949年10月1日故名,母親葛明是省城人,高中畢業,解放時家道敗落,是一位工人女兒。父親是軍人犧牲在朝鮮戰場,是爺爺奶奶把他和哥哥養大。我呢,1960年生人,父親是地道農民,母親連自己的姓名都不會寫,我出生那年爺爺就告別人世。高中畢業后,曾暗戀一位同學,讓我塑造一位女主人公安媛朝典型人物(其父縣長,幾十年后才知道與潘父是同一戰壕戰友),作為其化身,可這位同學的父親,并不是縣長。在我完成三稿電子版2016年3個月后,聞訊她病逝,并得知其父不過是一位村干部,日子過得比普通人家殷實。</p> <p class="ql-block">潘國慶是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忠實踐行者,上不愧黨,下不愧民,胸懷儒家思想,追隨毛澤東思想腳步,汲取特色社會主義精華。他勤奮好讀,知識淵博,又不圖名利,一心撲在家鄉這塊心愛的土地上,帶領鄉親們集體致富,一個家庭也不落下,故書名《土地情》這和二十大提出的“共同富?!睍r代旋律,是十分吻合。準備擱筆了,值得一提的是河南臨潁南街村黨委書記王宏斌,在其身上不少潘國慶的影子,我不是攀附名人,只有讀完并理解了我的作品,才能曉得。在我的骨子里,期望所有的農民都過上好日子,如果農民沒有一位“全心全意”為鄉親們服務的致富帶頭人,再美好的愿望都是妄想。很欣慰,2016年03月完成三稿電子版后,河南臨潁城關鎮南街村黨委書記王宏斌進入我的視野,仿佛讓我在其身上看到了潘國慶的身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浪县|
新密市|
闸北区|
河南省|
芜湖县|
晋宁县|
新密市|
达尔|
江津市|
科技|
永修县|
阿拉尔市|
恩施市|
阿瓦提县|
开化县|
江油市|
曲沃县|
颍上县|
廉江市|
鄂托克旗|
菏泽市|
黄冈市|
通江县|
柯坪县|
新巴尔虎左旗|
龙泉市|
武川县|
象山县|
嘉兴市|
凌源市|
阿荣旗|
阿巴嘎旗|
乌拉特中旗|
漯河市|
富民县|
监利县|
洪江市|
饶河县|
宝山区|
喀喇|
南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