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安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誕生于淮河流域的老莊道家學派與儒家學說一起構成中國傳統文化兩大支柱。這片廣袤富饒的土地更是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和門類眾多的文學藝術流派。</p> <p class="ql-block"> 徽文化是我國三大區域文化之一,也是江南文明的重要源頭。古徽州所處地理位置非常獨特,在遙遠的古代,由于重重高山峻嶺的阻隔,這里是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所在,受戰亂沖擊也少。在歷史上,這里曾經歸屬過吳越楚等國,這里與外界的聯系,除了新安江外,還有徽杭古道、徽浮古道等,是徽商走碼頭的重要通道,也是官方文書快遞路線。徽州人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燦爛的徽文化。</p> <p class="ql-block"> 這次我有幸陪同孔夫子第74代孫、人民大會堂畫師、黃賓虹關門弟子孔風芾老師探訪徽州,考察徽文化,并沿途寫生創作。</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 齊云山 </p><p class="ql-block"> 齊云山,對于杭州的游客來說,名不見經傳,而其恰是安徽晥南三大名山之一(黃山、九華山、齊云山)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史傳唐朝乾元年間(758—760),道士龔棲霞云游至此,隱居山中天門巖修煉。歷代秉承,香火不絕。道教太師張三豐亦在此山修道傳教,并依據周邊地理悟出陰陽二極(太極圖)及太極拳,為后世道教傳播奠定深厚基礎。</p> <p class="ql-block"> 齊云山主祀真武大帝,仿湖北武當山建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齊云山鼎盛期有各名號觀、殿、館、樓、閣、堂一百多處,后因年久失修及兵火不斷,許多建筑相繼被毀。1994年,齊云山被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被批準為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 游人上山大多乘纜車。齊云山系丹霞地貌,懸崖、洞窟比比皆是,摩刻、石碑不計其數,“道”、“壽”,題書多處,真人修煉巖穴遺跡讓人躬身祭拜,深壑、碧池也一一盡現,慰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 從一天門至三天門,山道迴回、石階盤旋,翠綠庇蔭,游人拍照、賞景、拜仙、小休,不亦樂乎</p> <p class="ql-block"> 望仙樓,是索道上站附近的齊云山景區入口。游圣徐霞客曾二到齊云山古道。</p> <p class="ql-block"> 壽字巖,相傳此壽字為朱熹遺墨。</p> <p class="ql-block"> 山上有大量古代摩崖石刻,極其珍貴,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p> <p class="ql-block"> 山中還有大量各年代道觀,簡直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高山之中,道觀民居成街,山與云霓齊平,極有觀賞性。</p> <p class="ql-block"> 我們到此一游,雖成不了“仙”、當不了“道”,卻也見識何謂“仙風道骨”、偉崖幽境,時空悠悠,順其自然,心安自寬。</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 萬科黃山文化村</p><p class="ql-block"> 房地產公司中,萬科是比較講文化內涵的,他們開發的國內幾處文化村,都比較成功。</p> <p class="ql-block"> 黃山文化村主體建筑和周邊的主題園林組成。它們是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體建筑由世著名建筑大師設計,與黃山景色有機結合,其本身就以獨特審美價值。</p> <p class="ql-block"> 進入文化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沿月山門,沿著小徑向前是一片寬闊的草坪,十八茶園錯落分布,在草坪周圍環抱著整個山路,春天的時候可以來這里體驗采茶和品茶。</p> <p class="ql-block"> 以徽派建筑風格打造,來自設計建造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樣美好的地方,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像飛鳥一樣自由的親近自然。</p> <p class="ql-block"> 遠處的群山和近處的廬村仿佛都是這里的親密朋友,在暖風和煦的時光中,相互欣賞和守候,等待著遠方歸來的人們。</p> <p class="ql-block"> 參觀結束,孔老師用文化村員工使用的普通筆紙即興創作《齊云山景》。</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 賽金花故居</p><p class="ql-block"> 故居地處兩處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之間,修繕過程中運用了徽州傳統的造園手法,其疊山、理水、建筑、植物與蘇州、揚州等江南園林相比,有著很多不同之處。</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了解賽金花是從江青早年飾演過賽金花一角,只知道她是青樓女子,今探訪故居后,卻對她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一時間狼煙四起,山河殘破。在清政府與洋人談判未果的情況下,賽金花不顧個人榮辱安危,挺身而出,說服舊識瓦德西對聯軍嚴加約束,從而保住北京城及百姓免遭更大的災難。一位出身風塵的弱女子拯救了一個偌大的北京城,賽金花的傳奇故事至此推向光輝的巔峰,無數北京市民感念其救國救民之舉,稱其為"九天護國娘娘"。賽金花這位奇女子,用她熾熱的愛國之情,踐行了中華民族"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傳統品格。</p> <p class="ql-block"> 景區內有賽氏舊居、賽金花書齋、用過的水井、海棠花梨花伴月、雙橋截春、靜寄弄魚、遠風聳逸、環碧秀色等,從人物、歷史、文化、旅游角度來看,是一筆寶貴財富。</p> <p class="ql-block"> 賽金花去世后,齊白石為她題寫墓碑,國畫大師張大千為她作肖像畫《彩云圖》;文學巨匠魯迅,文學大家胡適、林語堂、夏衍,京劇大師梅蘭芳、馬連良等,都用不同方式撰文紀念賽金花。</p> <p class="ql-block"> 作為一代名妓,她時而是備受凌辱的妓女,時而是出沒于各國貴族之間的公使夫人;時而是促成兩國和談、精明干練的斡旋人;時而是貧病交加、愁窮潦倒的乞丐。她那大起大落的一生,既有傳奇性,更富有悲劇性。可以說,賽金花一生的遭遇,決不比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遜色。</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站 太平湖</p><p class="ql-block"> 說起太平湖,人們并不太熟悉,太平湖是安徽省最大人工湖。它介于黃山和九華山之間。湖水清澈碧透,島嶼散落如珠,島上林木蔥龍,沿岸青山連綿伏,山水相連,景色絕佳,有“黃山情侶”、“皖南翡翠”、“東方日內瓦湖”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 太平湖不像黃山、宏村那樣熱門的景點,很少可以看到紛至沓來、熙熙攘攘的游客,因此算是那種適合小住數日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駐足岸邊,憑欄眺望,盡情地欣賞湖光山色之美。青山隱隱,炊煙裊裊,好一派美麗恬靜的山野風光。</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您可以體驗各種或刺激或悠閑的水上運動。有水上自行車、動力帆船、水上碰碰船、水上摩托車、歐式皮劃艇等各種水上項目,盡情地體驗水上運動的別樣風味。</p> <p class="ql-block"> 太平湖可以說是真正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漫步在景觀木棧道上,靜觀湖畔遠山,放下塵世的勞累,遠離城市喧囂,感受湖水之恬靜安寧,獨享此刻</p> <p class="ql-block"> 第五站 桃花潭</p><p class="ql-block"> 這里是歷史上送別最著名的地方。它不是長亭外古道邊,也不是陽關玉門關,而是在皖南深山的桃花西岸邊,它叫:桃花潭。</p> <p class="ql-block"> 桃花潭景區位于安徽涇縣青弋江上游桃花潭鎮。景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既有蒼巒疊翠、波光粼粼的皖南山水;又有披滿滄桑、深含底蘊的古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走進桃花潭,一片田園風光,道路兩旁種滿了結著毛桃的桃樹,樹雖還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 不遠處一座古閣高高矗立,這是桃花潭重要景點文昌閣。</p> <p class="ql-block"> 文昌閣建于乾隆32年,由當地望族翟氏共同籌資興建</p> <p class="ql-block"> 文昌閣不是隨便什么家族都可以建的,必須要一族或是一村有一定數量的舉人進士才有資格建造。</p> <p class="ql-block"> 僅明清兩朝,桃花潭翟氏家族共有7位翰林、15位進士、68位舉人、千余名秀才。</p> <p class="ql-block"> 說到桃花潭翟氏,真是原來不知道,現在嚇一跳。看看這座宏大的建筑,是號稱“中華第一祠”的翟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祠堂建于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建筑面積6700多平方米,是翟氏家族的傳世之寶。</p> <p class="ql-block"> 在翟村村口有一處過街門樓,上面刻有“南陽鎮”三個大字。據說這里古稱南陽。</p> <p class="ql-block"> 穿過村子,前面就是青弋江了。剛才我們一直在以翟姓為主的江東。</p> <p class="ql-block"> 為紀念李白,明嘉靖年間在汪倫送別李白的渡邊修建踏歌岸閣。乾隆十三年重修,民國和解放后又進行過維修。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青弋江是源自黃山、九華山,匯合水陽江后注入長江的一條重要水系。</p> <p class="ql-block"> 水面波光粼粼,清澈如鏡。人行其上,如游畫中。</p> <p class="ql-block"> 我們乘船渡過青弋江,來到了西岸。</p> <p class="ql-block"> 河西主要是萬氏家族的聚集地。岸邊的“桃潭西岸”門樓也是重點文物。進了門樓就是萬村。</p> <p class="ql-block"> 據說這是當年李白踏過的門坎。</p> <p class="ql-block"> 這是汪倫祠。</p> <p class="ql-block"> 桃花潭水深千尺,到底有多深?既然已經身臨其境,何不試試?我好奇地撿起一個石塊,投向桃花潭,從石入深潭濺起的水聲判斷,起碼幾十米深。</p> <p class="ql-block">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大唐李白寫下如此膾炙人口、盛贊友情的曠古佳句,雖然僅僅短短四言,卻口耳相傳,經年不絕。它豈止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其釋放的拳拳真情,古往今來,深入人心,感動了萬千讀者……</p> <p class="ql-block"> 第六站 江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江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有1400余年的歷史。據記載咸豐初年(1851)江村人丁達8萬余口,號稱“小杭州”。</p> <p class="ql-block"> 江村枕山環水,阡陌縱橫,山川靈秀,前有山峰聳然侍立,后有幽谷深藏,金螯雄居其中,獅山,象山臥居江村村口左右。村中龍溪、風溪環繞,匯鎖村口聚秀湖。</p> <p class="ql-block"> 江村孝子祠,建于明嘉請十四年(1535年),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成祠。據說是全國唯一一座以孝道為主建立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 江氏宗祠是一處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20年)的家族祠堂,屬于江氏家族社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屬于江氏家族的總祠。最初為江允宗公而建,所以又叫允宗公祠,距今近600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 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宗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 第七站 龍川古鎮</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皖南績溪縣的古村龍川,融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于一體。歷史底蘊源遠流長,具體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是胡氏聚族而居的古老村落。</p> <p class="ql-block"> 龍川是坑口村的古稱。龍川,又稱坑口,距績溪縣城約10公里,是一個古老的徽州村落。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綿長的歷史文化淵源,形成了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現,現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p> <p class="ql-block"> 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山環水繞,景色秀麗。龍川村地形如靠岸之船,東聳龍須山,緊依登源河,南有龍川匯集,西偎鳳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嶺,獨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龍川不僅山水清麗,自古也是文風昌盛、人才薈萃之地。龍川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進士村”。尤其到了明代,該村發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p> <p class="ql-block"> 周圍山水秀麗,人文薈萃,有大量徽文化遺存景觀,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歷史。水街兩岸古民居鱗次櫛比,流水潺潺,村巷幽幽,而胡氏宗祠就是整條街上最氣派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胡姓作為冠蓋云集、弦歌不輟的望族大姓,在龍川這塊風水寶地熠熠生輝,曾誕生了諸多歷史名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忠憲、遼東御史胡忠明、清代“中國首富”二品紅頂商人胡雪巖。等眾多的官員富商均出自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也在龍川村,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間大修。宗祠采用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的建筑手法,坐北朝南,前后三進,由影壁、平臺、門樓、庭院、廊廡、尚堂、廂房、寢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組成。</p> <p class="ql-block"> 宗祠是一個家族的族徽,徽州尋根文化底蘊十分厚重,徽州人在與同姓人交談時常用的一句話就是“都是一個祠堂的”,可見祠堂在尋根之旅中有標志作用。胡氏宗祠又是全國現存的最好的宗祠之一,素有“木雕藝術博物館”和“民族藝術殿堂”之美稱。</p> <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結構的特點,不是以單一的獨立個別建筑物為目標,而是以空間規模巨大,平面鋪開,相互連接和配合的群體建筑為特征,它重視的是各個建筑物之間的平面整體的有機安排。</p> <p class="ql-block"> 宗祠的長度是寬度的兩倍,它展現了嚴肅、方正、井井有條的理性精神。其空間布局雖講究嚴謹均衡,但又求靈活舒暢。這種既服從自然環境又能巧妙地利用自然環境的空間觀念,構成胡氏宗祠總體空間的寬松、和諧、舒暢、均衡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的空間觀念,是徽派建筑的平面布局的設計法則,與《園治·相地》中“得景隨形”相一致。宗祠的門樓、廊廡、天井、正廳、廂房、寢樓以及特祭祠的巧妙組合,使整個建筑既擴大了空間,又使各個獨立的建筑相互連接,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p> <p class="ql-block"> 兵部尚書胡忠憲。</p> <p class="ql-block"> 戶部尚書胡富。</p> <p class="ql-block"> 第八站 徽州古城</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于安徽黃山市歙縣徽城鎮,總占地面積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分內城、外廓,有東西南北4個門。此外還保留著甕城、城門、古街、古巷等。</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國家5A級景區古徽州文化旅游區的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城內景區包含徽園、漁梁壩、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新安碑園、太白樓等七處。覆蓋了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p> <p class="ql-block"> 東南鄒魯,禮儀之邦,你是否只去過黃山,卻錯過了徽州古城,這兒有全國唯一的一座八角牌坊。</p> <p class="ql-block"> 中國古城古鎮眾多,四大古城居首,分別為云南的麗江古城、山西的平遙古城四川的閬中古城和安徽的徽州古城,徽州古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p> <p class="ql-block"> 這是古城內的黃賓虹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保存有大量的黃賓虹的真跡。</p> <p class="ql-block"> 十分罕見。</p> <p class="ql-block"> 徽州,中國四大文明古城之一,黛瓦白墻,水墨皖南。獨成一派的地域文化,是被歷史遺留的明珠,愈發閃耀著奪目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第九站 棠樾牌坊群</p><p class="ql-block"> 棠樾牌坊群,位于歙縣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為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筑藝術的代表作。棠樾的七連座牌坊群,不僅體現了徽文化程朱理學“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內涵極為豐富的“以人為本”的人文歷史,同時亦是徽商縱橫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見證。</p> <p class="ql-block"> 棠樾,古稱“唐越”,相傳唐代初年,東晉新安太守鮑弘的后裔鮑安國與妻弟汪華捐資濟民有功,唐高祖劾封為“唐越國公”,他們居住的村莊稱作“唐越”。棠樾的名字也是鮑氏族人取的,借《詩經·甘棠》篇中“周賢呂臺伯”的故事,臺伯深入民間在一棵甘棠樹下辦公,那棵甘棠枝葉茂盛,清蔭滿地。“棠樾”意為甘棠枝葉繁茂,有紀念先賢、渴望德政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徽州地區的古村落中留下的古牌坊很多,但是一個村有七座牌坊,而且屬于同一家族的,棠樾獨一無二。</p> <p class="ql-block"> 棠樾牌坊群結構布局都采用嚴格的中軸對稱手法,給人以穩重感,在視覺的焦點處加以強調,精心雕刻。</p> <p class="ql-block"> 牌坊群兩側保留了永久農田,四周沒有建筑物,顯得格外突出。反映了古代村落選址、建設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p> <p class="ql-block"> 棠樾牌坊群,忠、孝、節、義俱有,是古徽州人倫理道德、宗法思想的表現。作為歷史的見證,不僅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是徽州石材建筑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鮑氏支祠,俗稱男祠,坐北朝南,三進五開間,五鳳樓門廳,整個祠堂的結構簡潔明了,銀杏為柱,樟木作梁、磚、木、石雕洗練不繁,處處透露出儒家人生哲理和文化內涵,顯示著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祠內現保存有宗族管理制度的碑刻,立有《嘉慶上諭三道碑》等,是研究宗法制度不可多得的實例。</p> <p class="ql-block"> 屋頂的十個翼角就像五對展翅欲飛的鳳凰,因此得名“五鳳樓”,屋頂的磚雕非常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皇帝為鮑氏宗祠題聯曰:“慈孝天下無雙里,袞繡江南第一鄉。”</p> <p class="ql-block"> 內壁上掛著鮑家祖訓“忠孝、廉節”。</p> <p class="ql-block"> 堂內還有保存完整的鮑氏宗族管理制度的碑刻,是鮑氏為宣揚祖德佑啟后人所立。</p> <p class="ql-block"> 考察結束,孔老師欣然潑墨,現場創作大作《西海排云》。</p> <p class="ql-block"> 晚間,在徽公館品嘗正宗的徽州菜。尋根徽文化活動圓滿收官。</p> <p class="ql-block"> 孔老師還拿出了珍藏的茅臺酒業專為孔夫子后人特制的三十年陳《孔氏家藏》酒,給大家品嘗。</p> <p class="ql-block"> 此次尋根徽文化活動,我們差不多圍著黃山角下轉了一圈,真正感受到徽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那么考察研究徽文化有什么意義嗎?</p><p class="ql-block"> 首先,徽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典型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氣神,是當時世界的先進文化。因此,研究、利用徽文化更有利于我們在新時代樹立文化自信,彰顯文化自覺。</p><p class="ql-block"> 其次,徽文化是漢唐文化在徽州地區傳承、融合、發展的產物,漢唐文化在徽文化的形成、傳承中發揮了主流文化的作用。這意味著通過研究、利用徽文化,可以吸收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因子,從而予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服務新的時代。</p><p class="ql-block"> 再者,漢唐時期的開拓創新、銳意進取、自強不息、開放兼容等文化精神在徽州地區得到了傳承,成為徽文化精神的主流。因此,研究、利用徽文化有助于我們在新時代堅持改革開放,攻堅克難,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p><p class="ql-block"> 最后,徽文化對于漢唐時代之開放兼容、中正協和等文化精神和尚德、崇禮、誠信、和諧等優秀文化基因的繼承、弘揚,使得研究、利用徽文化更加有利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中外文化交流,增進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和影響力,獲得日益廣泛的文化認同,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家人民一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中旗|
盘山县|
噶尔县|
正镶白旗|
静海县|
定安县|
沧州市|
陇南市|
镇康县|
嵊泗县|
东山县|
容城县|
永川市|
太和县|
阜平县|
汝阳县|
南投县|
渝中区|
丹阳市|
景谷|
凌云县|
浦江县|
宁陕县|
阿拉善右旗|
平阴县|
苗栗市|
锡林郭勒盟|
福鼎市|
湟源县|
东宁县|
武胜县|
顺平县|
白山市|
资兴市|
康乐县|
墨玉县|
淳安县|
渝北区|
威远县|
特克斯县|
郴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