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工農兵,是工人、農民和士兵三個詞的合稱。</p><p class="ql-block"> 老爸是1970年(具體時間暫未查到)到江蘇生產建設兵團22團當知青,1972年12月從22團入伍在沈陽軍區(qū)炮兵第203團(81322部隊)服役,1977年3月退伍。兵團知青時期主要是干農活,當兵時期先干了一段時間建筑工人,然后又到軍隊農場干了一段時間農活,還在炊事班干了一段時間廚子,同時還要兼顧軍事訓練,算是一個“工農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亦工</span></p> <p class="ql-block"> 當年,因戰(zhàn)備的需要,部隊移防到吉林省盤石縣寶山公社鍋盔大隊的幾個山溝里。新的駐地沒有路,沒有水,沒有訓練場,更沒有營房。一切都要自己動手,自力更生。全團干部戰(zhàn)士每天都是邊訓練邊備戰(zhàn)邊建設,經過三年努力,圓滿完成了全部營建任務。 </p><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董存瑞團”機關和隨軍家屬,從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縣(現(xiàn)改為寧安市)馬河公社移防至吉林省海龍縣臨時駐防。當時,軍區(qū)已確定“董存瑞團”移防至吉林省磐石縣(現(xiàn)改為磐石市)寶山公社大鍋盔山腳下駐防。</p><p class="ql-block"> 5月下旬,全團近800名官兵奉命來到黑龍江省北安縣(現(xiàn)改為北安市)通北鎮(zhèn)執(zhí)行軍農生產任務。為使“董存瑞團”官兵順利移防至磐石縣寶山公社大鍋盔山腳下,師里抽調炮兵31團部分官兵,在大鍋盔山腳下的一個山溝里,修建了8棟臨時住房和5個窯洞,以解決“董存瑞團”官兵進駐時有一個落腳之地。</p><p class="ql-block"> 1970年11月,“董存瑞團”官兵完成了軍農生產任務后,陸續(xù)來到了磐石縣寶山公社大鍋盔山腳下。“董存瑞連”官兵先是住在北鍋盔村的老百姓家,后來搬到了炮兵31團修建的窯洞中。</p><p class="ql-block"> 1973年初,團黨委決定修建一個南北寬40米,東西長120米的軍人大禮堂。當時,十幾米高的墻體,砌磚是背上去的,砌筑砂漿是一擔擔挑上去的,二樓的預制板是人工從坡道抬上去的,20米長、3米多高、重達兩噸的木梁,是李清泉副連長、張會信班長帶領“董存瑞班”的戰(zhàn)士,硬是用人推絞盤一架架拉上去的。面對施工中的重重困難,“董存瑞班”的戰(zhàn)士,從來沒有被任何困難嚇倒,出色地完成了一項項營房建設任務,三年中榮立集體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p><p class="ql-block"> 施工中為了趕進度,官兵們每天都是6點鐘就到現(xiàn)場工作,一直干到天黑才能收工,除特殊天氣外,幾乎每天都工作10個小時以上。特別是在上大禮堂二樓樓板過程中是非常艱辛的,共124塊預制板,每塊350公斤,由8名戰(zhàn)士一塊一塊抬上去的。當時,官兵們喊著勞動號子一步一步將預制板抬到二樓安裝。</p><p class="ql-block"> 那段時間正是夏天十分炎熱,干部戰(zhàn)士穿著襯衣肩都壓得紅腫,卻無人叫苦叫累。那天正趕上團里召開連以上干部會,大家見到官兵這樣過硬的作風,紛紛稱贊“董存瑞連”的官兵個個都是好樣的。</p><p class="ql-block"> 老爸入伍后分在二營六連六班"董存瑞班",從軍人大禮堂建設描述中關于時間的記載"1973年初"、"那段時間正是夏天"可見,老爸應該是參與了大禮堂的建設。</p> <p class="ql-block">拍攝于1973年3月的"董存瑞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爸在軍人大禮堂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亦農</span></p> <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在看了總后勤部《關于進一步搞好部隊副業(yè)生產的報告》后,給林彪寫了一封信,其中提到:“人民解放軍應該是一個大學校,要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yè)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和與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這封信后來被稱為“五七指示”。</p><p class="ql-block"> 自那以后,各個部隊都迅速開辦了自己的農場。在“董存瑞連”的歷史上,連隊官兵在1966年第一次到黑龍江省北安縣(現(xiàn)改為北安市)通北公社炮兵10師農場執(zhí)行軍農生產任務后,又于1968年、1970年、1975年和1976年繼續(xù)執(zhí)行軍農生產任務,每一次都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受到了上級黨委的通報表彰。</p><p class="ql-block"> 1975年春天,“董存瑞連”奉命來到黑龍江省北安縣師部農場執(zhí)行軍農生產任務。連隊的官兵,穿軍裝種地已成為家常便飯,以高漲的革命熱情完成每天的生產任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都有條不紊地干著農活。</p><p class="ql-block"> 可有一件事卻始終困擾著官兵,就是當時的生活條件實在太艱苦,官兵每人每天只有四角五分八厘錢的伙食費,去掉主食的糧食錢,蔬菜、食油等副食品的錢只剩下二角二分左右。所以官兵餐桌上的飯菜實在是太差,平時主食是一天一頓二米飯(高粱米與大米)兩頓高粱米飯,副食幾乎每天都是土豆、蘿卜和白菜“老三樣”。</p><p class="ql-block"> 一個“窮”字,是連隊建設中的突出問題。 當時,連隊炊事班雖然在農場周邊種了蕓豆、茄子、辣椒、大頭菜等10多種蔬菜,盡最大努力來改善官兵的生活,可由于缺少資金使官兵的伙食得不到很好的解決。 </p><p class="ql-block"> 為了解決“董存瑞連”窮的問題,當時連隊黨支部先后幾次開會研究,都沒有找出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后來,在一次支委會上副連長李清泉提出官兵自己種甜菜的建議,得到了連長焦國慶和指導員鄭繼友的支持,并決定由李副連長找農場領導協(xié)調此事。</p><p class="ql-block"> 李副連長多次找農場領導反映官兵伙食較差,無法長時間完成體力繁重的生產任務,請農場領導撥一塊地給連隊,官兵自己種甜菜搞創(chuàng)收改善伙食。農場領導經開會研究決定,給連隊劃撥了20畝地。 連隊官兵在完成正常生產任務的前提下,利用業(yè)余時間在20畝黑土地上種甜菜。并把20畝土地分成6份,承包給各個班來管理。通過承包的方法管理菜地,進一步調動了戰(zhàn)士們種甜菜的積極性。 官兵辛勤勞動,換來豐碩成果。這年秋天,連隊的20畝甜菜獲得了大豐收,共產了5萬多斤的甜菜,為連隊創(chuàng)收5000多元。</p><p class="ql-block"> 1976年12月,“董存瑞連”官兵第五次完成執(zhí)行軍農生產任務后,從黑龍江省北安縣炮10師農場,回到了闊別兩年之久的吉林省磐石縣大鍋盔山腳下的軍營。此時的“董存瑞連”不僅圓滿地完成了軍農生產任務,而且還成了全團最富裕的連隊,其家底有了相當不錯的積累。 </p><p class="ql-block"> 當時連隊養(yǎng)了20多頭豬,這些豬吃上農場的豆餅飼料后,個個長得膘肥體壯,每頭豬都有300多斤。當連隊返回磐石營房時,這20多頭膘肥體壯的大肥豬,可讓全團的官兵羨慕得直流口水。</p><p class="ql-block"> 老爸當兵期間正好趕上了1975年、1976年的黑龍江省北安縣(現(xiàn)改為北安市)通北公社炮兵10師農場軍農生產任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亦兵</span></p> <p class="ql-block"> 老爸是1972年12月入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入伍后一直在炮兵203團(81322部隊,"董存瑞團")二營六連("董存瑞連")服役,在“董存瑞團”有一個硬性規(guī)定,每年新兵下連前,政治處都派專人到新兵連,為“董存瑞班”挑選新兵。每年補充到“董存瑞班”的2至3名新兵,是在全團新兵范圍內選拔的,老爸一開始在六班("董存瑞班"),后來又去了炊事班,直至1977年3月退伍。</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达县|
色达县|
息烽县|
东海县|
精河县|
南漳县|
察哈|
扎兰屯市|
沅陵县|
康乐县|
故城县|
丽水市|
新密市|
北流市|
乐山市|
景洪市|
浪卡子县|
宁陕县|
台北市|
屯门区|
西贡区|
峨边|
嘉义市|
南充市|
上虞市|
莱州市|
安图县|
襄垣县|
崇信县|
凤冈县|
友谊县|
潞西市|
金溪县|
镶黄旗|
肃北|
沈丘县|
清水河县|
玛多县|
翁源县|
阜宁县|
古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