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大寨村搬遷始末(李明臣)

大漠蒼客遠

<p class="ql-block">  截止到2024年5月,大寨村已經在博山地圖上消失37周年了。37年前的那次搬遷情況,我還記憶猶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寨村是博山區源泉鎮一個行政村,位于源泉鎮東南,海拔768米,是淄博市最高的山頂村。《李氏族譜》載:“吾李氏于明洪武初年自直隸棗強縣遷居青州府益都縣東崮山。始祖興溫從此又遷麻莊定居。清咸豐二年光友祖遷大寨定居。”據村民李同仁講:早年李光友自麻莊村遷此開荒謀生。村人為了安全,遂先后遷于崇山峻嶺之上以避兵燹之患,因寨群星羅棋布,該寨最大,故命名為“大寨”。據此,清咸豐年間(1851年)建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著陡峭崎嶇的山間小路徒步上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大寨所處之地的四周幾乎為懸崖,根本無法修路上山,山路幾乎都是原始的石頭路和土路,僅容一人通行,有些地方還十分陡峭險要,須手腳并用。可以想象,當年的大寨村人最大的困難,無疑就是交通出行不便。由于地處山頂,當年村里上、下山運輸物資全靠肩挑、人抬,村民們買個小豬用籃子提回家,辛辛苦苦喂養大了再抬下山賣了,賣的錢就是一家人一年日常生活的花銷。說起這些,一件件往事涌上心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從左到右:孫迎宏(區農工委科員),李明臣(區農工委科長)</h3></br><h3>? ? ? 一、姜書記吃了閉門羹。</h3></br><h3>? ? ? ? 村子僅有24戶人家,108口人,有張、王、李、趙、馮、謝、孟,焦八個姓氏。以前大寨歸麻峪村,1952年才獨立成村。在人民公社體制時,大寨是一個“筒子村”。所謂“筒子村”就是人口少,既是一個大隊,也是一個小隊,隊長就是這個村的領導。有幾十畝薄地,靠天吃飯。糧食作物小麥、玉米、谷子,紅蘿卜等。經濟樹有杏、棗、桃等,全村年收入1600元,人均只有十幾元。</h3></br><h3>? ? ? 那時,時任區委書記的姜新民,在源泉公社黨委副書記焦方恕的陪同下,來到寨上,這也是自古以來第一位來到大寨的縣官。找到該大隊支部書記孟憲法。孟正在天井給羊耪羊絨。焦方恕說:“憲法書記,區委姜書記來看你了!”孟抬頭看了看,不緊不慢地說:“別說區委書記,就是中央書記來了我也不接待。這個大隊書記我早就不干了!”又低下頭繼續耪他的羊絨。</h3></br><h3>? ? ?無論我們怎么說,他就是一句話:別找我,不干了。</h3></br><h3>? ? ? 氣得焦方恕搶過鐵鈀子用力摔在旁邊一石崖上,鈀子嘭的一聲彈出去好遠。孟也不生氣,撿起來繼續耪羊絨。</h3></br><h3>? ? ? 沒辦法,他們只好往前走去找村委主任李百海。大寨東西五里路,南邊是懸崖,下面是一條大峽谷,峽谷南邊有個“三山劍”的絕妙景點,山形似三根手指,巧奪天工,如同飛來仙景。李百海家與孟憲法家相隔有一里路,沒有院墻,三間低矮的茅草屋。兩口人都在家,卻說法與孟一個樣,也是說村干部早就不干了。焦方恕說:“你干不干先不說,這么遠上山來,大家都渴了!你弄點水讓姜書記喝還不行?”</h3></br><h3>? ? ? 李說:“燒水行,燒水行,其他的我一概不知道。”</h3></br><h3>? ? ? 在那種體制下,隊長既要干活,又要操心,又不能多得,沒人愿干,一年選一次。那時流傳著:“拔了棉花柴,隊長就下臺;切了地瓜干,干部就換班。”每到冬季,公社包村干部都要給許多村干部特別是小隊長“蜷腿”(勸和),那是一項重要工作。</h3></br><h3> <h3>大寨村落遺址</h3></br><h3>二,肖書記上山定搬遷方略。</h3></br><h3>? ? ? 1987年春節剛過,我在區農村工作委員會(簡稱農工委)任政策調研科科長,一日,發現“淄川區山頂上的海上房村搬下山”的信息,想到我區的大寨村,請示領導后,便給區委區政府寫了一份《關于大寨村整村搬遷的申請報告》。時任區委書記的肖永蕃對報告很重視,簽署了意見,并要近期親自去一次大寨。</h3></br><h3>? ? ? 是日,同去大寨的有,區委肖書記,區委常委、區委辦公室主任王欽佩,區農工委調研員鄭玉秀、人秘科長劉思恭、科員孫迎宏,時任源泉鎮黨委書記王文秀,加上我共7人。車開到麻峪村二叉,上山時,劉科長50多歲,人胖腿短走的慢,陡峭處要手腳并用,大汗漓,我們爬一段要等他一會,一個小時的山路多用了半個小時。</h3></br><h3>? ? ? ?肖書記說:這次去的目的,是動員大寨人搬下山去。</h3></br><h3>? ? ? 50多歲的調研員鄭王秀之所以參加這次行動,是因了他是源泉公社的老黨委書記,對大寨很熟悉。“文革”時期,該村成立了“孫悟空戰斗隊”,晚上把他揪到村上批斗,黑燈瞎火的,結果兩派又吵了起來,他趁機溜出會場,消失在夜色中,自己一人下了山,逃過一劫。</h3></br><h3>? ? ? 經過近一個多小時的攀登,一道完全由石頭堆砌而成的石墻出現在眼前,橫亙于山崖之間,這里就是原先大寨村北門所在之處。據了解,大寨村原有東南西北四座寨門,如今僅剩南門完好,其余均已倒塌。</h3></br><h3>? ? ? ?到了寨門,就等于已經進入了大寨村的范圍之內。大寨村整體呈東西走向,面積不小,可人口并不多。村里人幾乎都是分散居住在方圓5里長的山頂上。</h3></br><h3>? ? ? 此時,大寨村已經有了一些變化,一是拉上了電,解決了照明;二是從山下安裝管道頂上了水,建了蓄水池,解決了吃水問題。還建有一個小學,幾間教室,七八個孩子,有一個在“文革”時期錯劃成“右派”的姓司的老教師任教,因為孩子少,采取“復式班”,幾個年級在一個班里上課。那時鎮上放影隊每月上山放一次電影,由于村里無收入,8元錢的放影費由鎮上承擔。</h3></br><h3>? ? ? 我們來到了學校,這是大寨的中心點,找了一間教室,召開了會議,讓村負責人和幾個農戶代表參加,區委常委、區委辦公室主任王欽佩通報了區里的決定,肖書記講了意見:(一)、區委區政府決定大寨全村整村搬遷,一戶不留,全部安置到近郊強村;(二)、鎮上幫助做好農戶思想動員工作和搬運工作;(三)、區農工委做好近郊接收村的選擇工作,拿出農戶分配方案;(四)、從現在起做好一切準備,力爭在五月上中旬完成全部搬遷;(五)、搬遷后大寨原址歸鎮上管理,并拿出管理意見。</h3></br><h3>? ? ? ?一切布署完畢后,又看了莊稼,下山到鎮上吃午飯時已經下午三點半。</h3></br><h3> <h3>從左到右:孫迎宏(區農工委科員),李明臣(區農工委政策調研科長),劉思恭(區農工委人秘科長),鄭玉秀(區農工委調研員),肖永蕃(區委書記),王欽佩(區委常委、區委辦公室主任),王文秀(源泉鎮黨委書記)。</h3></br><h3>? ? ?三,落實接收村。? ? ? ? ?</h3></br><h3>? ? ? ?回去以后,我們按照肖書記的意見,先去淄川了解情況。淄川區海上房村在太河水庫東岸山頂上,海拔716米,有60戶近300口人,也是吃水行路困難,他們分兩批進行了搬遷,都落到近郊強村。比大寨村好的一點是一條能走拖拉機的簡易小道通到村里,搬遷時用拖拉機運輸大件。</h3></br><h3>? ? ? 我們去該村的時候地里小麥已經返青,俗話說”三月麥子漫老鴰”。等麥子成熟了允許原村民回來收小麥,收了小麥就不允許再種玉米了。土地由當地臨村接管,接管人員笑著對我們說:“如果他們再回來種玉米,我們就給他們砸斷腿。”我們都笑了!</h3></br><h3>? ? ? ?笫二步就是落實近郊接收村。先跑近郊強鎮,又跑近郊強村,經過反復開會協商,落實了三個鎮五個村,即八陡鎮的東頂村,域城鎮(現開發區)的小喬村,白塔鎮的小莊村、白塔村、國家村。這五個村都是當時的強村中的強村,一是領導班子強,二是經濟實力強,有責任,敢擔當,每個村接納四五戶無問題。對五個村留出來的每一處房子,我們都要去查看,包括房子面積、伙房大小、廁所有無、衛生狀況,都提出意見,該修的修,該建的建,該刷的刷。當時的想法是先讓搬遷戶無償居住,然后再解決落戶,劃分責任田,工作崗位,孩子上學等一系列問題。讓搬遷戶感到舒適,暖心,溫馨。</h3></br><h3>? ? ? 為了掌握一手資料,我又與政策調研科副科長岳國喜上大寨一次,把戶數人口進行了核實。有個別老人故土難離,我們也做了開導工作。我們還專門去市委農工部作了匯報,得到上級的肯定。</h3></br><h3>? ? ? 各項工作緊鑼密鼓進行的同時,由我執筆,草成了《博山區農工委關于大寨村整村搬遷意見》,并由肖書記修改同意后,以區委的文件下發到全區各鄉鎮及有關接收村。</h3></br><h3>? ? ? 轉眼到了1987年5月中旬的一天,大寨24戶108人舉家搬遷,我們早早就到了山下。五個接收鎮村都派來了運輸車輛,鎮上也派出人員幫忙,搬遷戶的親戚朋友也都來了,山上山下,人聲鼎沸,鑼鼓聲聲,鞭炮陣陣,人們抬著家具,抱著希望,如同螞蟻搬家,穿梭在山間小路上,比過年還熱鬧。風展紅旗如畫,構成一幅奔向幸福家園的美麗圖畫。</h3></br><h3>? ? ?就這樣, 大寨這個山頂村第一個從博山區地圖上消失了。</h3></br><h3>? ? ?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博山區廣泛開展了“姊妹村”結對互助活動,有30多個窮村與富村結對,形成了“先富幫后富,共走富裕路”的博山特色,有19個邊遠窮困村被搬遷、合并,全區的行政村由最初279個減為254個(村居)。</h3></br><h3>? ? ? 在區農工委工作期間,正趕上那個偉大的變改年代,作為自始至終從事和熱愛這項工作的我,每天穿梭于崇山峻嶺之中,不止一次的深入山區邊緣的每一個窮鄉僻壤,如李家鄉的東白石村、平安峪村、銅井村、杏樹峪村、新峪村、葦園村、小南峪村、廉家峪村、柳溝村、東南峪、桃花嶺;池上鄉的河南村、后峪村;源泉鎮的東皮峪村;石馬鎮的小田莊村;石門鄉的東廂村、上惡村、上黃村等,我都去過多次,有的甚至十幾次。雖然苦口婆心,工作辛苦,能讓他們擺脫貧困,過上美好生活,現在想來,內心感到非常欣慰。</h3></br><h3>? ? 如今大寨,三山劍,大峽谷,高山草甸,槐白櫨紅,吸引大批驢友一年四季前來游覽攀登,成為著名打卡之地。麻峪村一60多歲趙姓男子住在寨上,對樹木山林承包管護,用拖拉機頭作動力建一高空索道運送物資。</h3></br><h3>? ? ? 2017年5月13日,離開此地三十周年之際,原搬遷戶曾集體回來觀光一次,在麻莊村“源泉人家”飯店聚餐。人為建筑只剩碾磨水槽,斷壁殘垣,在向人們訴說著昔日時光。唯有東南方的石砌寨門還渾然挺立,昂首天外,雄風猶存,留給人們無限遐想。</h3></br><h3> <h3>大寨南門</h3></br>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4ib1wyd8J4DbEcxpV0sUA"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城县| 开远市| 湄潭县| 贵港市| 浦城县| 舟山市| 波密县| 东至县| 赤水市| 闽侯县| 恩施市| 西和县| 普兰县| 安义县| 黎城县| 林甸县| 乐昌市| 金华市| 息烽县| 南川市| 竹山县| 湖口县| 深水埗区| 溧水县| 天峨县| 波密县| 深水埗区| 内丘县| 墨竹工卡县| 凌源市| 阳高县| 青田县| 邹平县| 申扎县| 浑源县| 灵寿县| 梨树县| 平舆县| 洪雅县| 英超| 汤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