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鄉村舊事(二十三)——火盆

草原閑云

<p class="ql-block"> 鄉村舊事(二十三)</p><p class="ql-block"> ——火 盆 </p><p class="ql-block"> 說起火盆,在北方農村長大的人,應該都不陌生。尤其對五六十歲以上的人們來說,火盆,應該是冬天里最溫暖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火盆,大多是鐵制的(也有用紅泥做的土火盆),其形狀,和瓦盆、搪瓷盆不一樣。平日里常用的面盆、洗臉盆,盆口和盆底大小差不多,盆沿兒都很細窄。火盆則是盆口大盆底小,盆沿兒差不多有巴掌寬,向外撇列著。火盆的外沿兒整那么寬,可能是為了來回端火時不燙手吧。</p> <p class="ql-block">  我們家有兩個火盆,都是鐵的,一大一小。大的放在西屋炕上,那是爺爺奶奶的屋,小的放在東屋炕上。小火盆配的是一雙鐵火筷子,大火盆比較講究,是一副銅火筷子,連接兩根銅火筷的,是一串精致細小的瑪瑙珠子,那珠子高粱粒大小,用一根細線穿著,看上去又精致又美觀。 </p><p class="ql-block"> 北方的冬天特別冷,滴水成冰。尤其是夜里,雖然火炕被窩兒里熱乎乎的,可腦瓜兒頂上卻嗖嗖冒涼風,缸里的水,鍋里的壓鍋水,都掛冰茬兒。到了早晨,格子窗中間那塊小玻璃上掛了厚厚的一層霜,用嘴哈半天熱氣,再用手指頭使勁蹭,才蹭出一小塊透亮的玻璃,用一只眼往外看。</p><p class="ql-block"> 早晨醒了,遲遲不愿意出被窩,不愛穿衣服。要等著媽媽做好飯,把灶堂里的火掏在火盆里,把火盆端到炕上,再把棉褲棉襖翻過來在火盆上烤熱乎了,這才趕緊起來穿衣服穿褲子。</p><p class="ql-block"> 古希臘神話里說,火,是普羅米修斯從天上盜來的,可在我的童年記憶里,火是媽媽從灶火堂里扒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  火盆里的火也是有檔次的。農戶人家,買不起煤,平日里燒的都是柴草,玉米秸稈、玉米茬、高粱茬、谷子茬等,燒柴草秸稈扒出的火,挺不了多長時間。為了讓火盆里長期有火,扒火時下面埋上點高粱帽子(高粱殼),這樣當火盆的火不熱時,把上面的浮灰輕輕刮一層。下面就會露出通紅的火來。如果燒火做飯燒的是木柴,火盆里的火就能熱好長時間,甚至堅持一天。</p><p class="ql-block"> 過年的時候就不一樣了,臘月趕集,從集上買回一些木炭,正月里,火盆上就炭火不斷。木炭放在火盆里,著的快,不冒煙,時間長。木炭在燃燒時,偶爾還會啪啪的爆出一些小火花。</p><p class="ql-block"> “人要實心,火要空心”。要想讓火盆里的火著的好著的旺,就把木炭煤塊兒等圍一圈架起來,中間空著,這樣火就越著越旺。</p><p class="ql-block"> 炕上火盆旁邊,放著煙箥籮,爺爺抽煙時,先把煙袋鍋裝滿,伸到火盆里,使勁吮煙袋嘴兒,煙袋鍋里一閃一閃亮起火光,煙就點著了。</p> <p class="ql-block">  小時候,火盆對我來說,可不僅僅是取暖。冬天外邊太冷,不能長時間在外面玩耍,就貓在家里,圍繞著火盆琢磨事兒。大人不在家時,趕緊跑去抓把黃豆,或拿根棒子搓點兒棒子粒兒,在火盆里燒著吃。把黃豆粒兒玉米粒兒埋在熱灰里,過一會兒就熟了,用火筷子扒拉出來,和弟弟妹妹你一粒我一粒分著吃,可好吃了。玉米粒兒有時會爆,爆成包米花,跳到火盆外邊,把灰崩的哪都是。燒土豆要埋的稍深一點,時間長一點。熟透的土豆扒拉出來,拿在手里燙得慌,左手倒右手,來回顛著,稍涼一涼,把上面的灰吹干凈再掰開,熱氣騰騰的又軟又面,比鍋里烀出的土豆要好吃,連土豆皮都舍不扔,嚼著又脆又香。無論燒玉米粒黃豆粒還是燒土豆,都必須在火盆靠邊的溫灰里,不能在中間熱火里燒,如果在熱火里燒,皮兒糊了,里面不熟。</p><p class="ql-block"> 有時在外邊玩兒餓了,跑回家吃干糧,可干糧又涼又硬,就把火筷子橫搭在火盆上,把干糧放上面烤,兩面都烤出金黃的嘎巴再吃,嗄嘣脆!</p><p class="ql-block"> 最奢侈的是在火盆里燒餃子。那時候困難,平日里吃不上餃子,只有過年正月里才吃上幾頓。奶奶媽媽和姑姑們在那邊包餃子,我在旁邊看著有些等不及。奶奶就把包好的餃子埋在火盆里一個。火盆里燒出的餃子,味道別具一格,皮兒是脆的,餡兒油汪汪的,咬上一口,又酥又脆又香,還有點燒烤味兒。現在想一想那味道,還有點兒要流哈喇子。</p> <p class="ql-block">  每逢過年過節,火盆的地位就會顯著提高,作用也越來越重要。</p><p class="ql-block">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的同時也祭火,火是神圣的,祭火是蒙古族傳統。灶臺上擺上三盅酒,點著,灶臺邊兒點上三炷香,發表燒紙,燒完磕頭。屋里炕上的火盆,把炭火撥旺,旁邊插上三炷香,炭火上祭上兩塊兒燉好的肉,再來上一盅酒,呼的就著起來,屋里弄的煙熏火燎,熗嗓子熏眼睛。這些儀式都是爺爺弄,我姑姑她們反對,但反對無效。</p><p class="ql-block"> 接近年根兒,選個沒風的天,把火盆端到屋外臺階上,火盆上支個鐵支架,在上面烤制油浸高香。年三十晚上發表祭“騰格里”(祭天),要點燃一束油浸的高香(蒙語“極熬勒”天燈),三炷香一組,用新棉花薄薄的纏一層,共纏九組,再將這九組捆綁在一起,然后用油長時間浸烤。過去浸烤“極熬勒”都是用麻油,麻油浸烤的“極熬勒”點著后一般不會被風吹滅。后來見不到麻油了,都用菜籽油替代。這一切浸烤的過程,都要在火盆上完成。這項工作以前都是爸爸操作,后來由我接替。</p><p class="ql-block"> 從年三十那天開始,火盆上就多了一尊白色陶瓷茶壺,茶壺里沏滿茶水,煨在火盆一側。誰想喝茶,端起茶壺倒一杯,再把茶壺放回火盆里。茶壺里的水少了,要趕緊續上,不然容易把茶壺燒壞。家里來客人,親戚朋友來拜年,倒一杯熱茶奉上,顯得格外體面。</p><p class="ql-block"> 過年了嘛,吃飯的時候爺爺總得來上幾盅。炕上還沒等放桌子呢,我就先把爺爺的小酒壺給灌滿,放在火盆上煨著,燙酒要在炭灰里來回擰酒壺,這樣受熱均勻。如果火盆里的火太旺,可得看住了,不然酒一開鍋就竄出來了,酒浪費了不說,還鬧得煙灰四濺。</p><p class="ql-block"> 朋友請客,打電話催促晚到的客人,“到哪啦?還不快點兒,酒都燙竄了!”這燙竄一說,應該就是從火盆那兒來的。</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過年放炮杖,一掛小鞭兒,都抖落開,揣在兜里,點上一根香,滿營子跑著玩兒,一會兒“砰”一聲,一會兒“砰”一聲。香滅了也不怕,跑進誰家,往火盆上一杵,就又著了。那時候,家家炕上都有一個火盆。 </p><p class="ql-block"> 火盆除了上述用途之外,還有一項神圣使命,那就是“跨火盆”。農村娶媳婦兒,新媳婦下車,進門之前,要從一盆生的旺旺的火盆上跨過去,這一跨,預示著火燒人旺,預示著今后的日子紅紅火火,蒸蒸日上。結婚,是人生大事。“跨火盆”,是民俗,也是人們對火盆的厚重期許,是精神寄托,是文化圖騰。</p> <p class="ql-block">  追憶過往,那些漫長的冬季,是火盆陪著我們一起度過。數九寒天,冰天雪地,那些狗呲牙的日子,鄰里間串門,或走親訪友,進屋后最溫暖的一句就是:“上炕,快烤烤火”。</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代的進步,取暖設施幾經換代,小火爐,士暖氣,土鍋爐,空調。但不管怎么變,論取暖,炕頭上那個火盆,應該是祖宗輩兒的。</p><p class="ql-block"> 那火盆,那盆火,溫暖著兒時記憶,也溫暖著那段歲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西市| 南城县| 浑源县| 鲁甸县| 西藏| 奈曼旗| 桐梓县| 桦南县| 金华市| 贵港市| 深泽县| 罗平县| 新邵县| 汨罗市| 武定县| 商水县| 彩票| 临海市| 拜城县| 绥中县| 宜兰市| 读书| 稷山县| 锦屏县| 兰西县| 屏南县| 昆明市| 洛扎县| 阜阳市| 金秀| 新河县| 荥阳市| 思茅市| 师宗县| 开远市| 台山市| 乡城县| 宜兰市| 通道| 渭南市| 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