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靈壽縣的建制沿革、境域變遷和區劃演變

五岳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孫玉璞</h3> <b>一、靈壽建制沿革</b> 靈壽縣歷史悠久,夏商時屬冀州,周、春秋、戰國靈壽屬中山國,都城在牛城鄉故城村(縣城西北,距縣委9公里)。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魏滅中山國后屬魏;周赧王十九年(前296)趙滅中山國后屬趙國。秦時先后屬鉅鹿郡、恒山郡之屬縣。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為靈壽有確切紀年的置縣時間(治所在今牛城鄉故城村),靈壽縣仍屬恒山郡(韓信帶兵出井陘、定趙地、治恒山郡轄靈壽等十八縣),文帝元年(前179)諱帝名改為常山郡轄靈壽縣。東漢建武十七年(41),常山郡并入中山國,靈壽改隸中山國,建武二十二年(46),又析出中山國置常山郡,轄靈壽縣。永平五年(62),封常山郡為常山國,建初四年(80),國除為郡,永元二年(90)復封為常山國;建安十一年(206),常山國除,復置常山郡,此間均轄靈壽。三國魏時屬常山郡。 晉代襲用前制,靈壽縣治由故城村遷至今治(縣委大院所在地)。北魏屬常山郡。北周宣政元年(578)秋,在靈壽設立蒲吾郡,郡治在靈壽西偏南15里蒲吾村,轄靈壽縣。隋開皇三年(583) 罷蒲吾郡,改屬恒州,大業3年(607)恒州改為恒山郡,轄靈壽;義寧元年(617)置燕州,州治在靈壽縣今治所,轄靈壽縣。唐武德元年(618),廢燕州改屬并州、恒州、鎮州。五代后梁時先后屬鎮州、真定府;后晉、后漢分屬恒州、鎮州。宋初屬鎮州,熙寧六年(1073)并入行唐縣,熙寧八年復置靈壽縣,屬真定府。金代屬河北西路真定府。元代初屬恒州后屬真定府。明代因之,仍為真定府屬縣。清屬真定府,清雍正元年(1723)改真定為正定,屬正定府。宣統三年(1911)靈壽屬清河道正定府。民國元年(1912)屬清河道正定府;民國二年、三年分屬范陽道、保定道;十七年(1928年)廢道,靈壽縣直屬河北省統轄;二十六年(1937)屬第十一行政督查區。 1938年1月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邊區冀西區,同年秋劃屬冀西區三專區,1940年上半年改屬五專區。1941年1月建立北岳區,1942年2月、1944年6月、7月分屬北岳區五專區、四專區、冀晉區(北岳區分為冀晉、冀察兩區)。1945年8月24靈壽全境解放。1946年4月、1947年6月、1948年6月,靈壽分別改屬冀晉三專區、冀晉四專區、北岳四專區。1949年1月,建立新察哈爾省,屬察哈爾省建屏專屬。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靈壽屬河北省石家莊專區。1958年10月25日,靈壽與正定合縣(靈壽撤縣設立五個人民公社)。1962年1月1日,靈、正分縣,恢復靈壽縣。1993年6月,石家莊地市合并,靈壽縣屬河北省石家莊市至今。 <b>二、境域變遷</b> 據清康熙年間《靈壽縣志》載:“靈壽縣在府治西北五十里;至京六百五十里;東至行唐 縣界一十五里,至行唐縣治四十五里;西至平山縣界一十五里,至平山縣治三十里;南至平 山縣界八里;北至阜平縣界七十里,至阜平縣治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正定縣界一十五里;西 南至平山縣界一十五里;東北至行唐縣界二十里;西北至山西五臺縣界一百九十里,至五 臺縣治二百九十里”。<br>其范圍是:南循滹沱河而東,沿忽凍、南合村、同下諸村與獲鹿以河為界;東循義和莊、 北紀城、溯慈河而上,至慈峪跨慈河東岸,經康家莊(今康莊)、龍王溝、程家莊到文山腳下, 依次與正定、新樂、行唐為界;北循文山向西至汊河、富豪寨、銀洞山、白草山、墨黑駝與卑 平縣、山西五臺縣為界;西循墨黑駝東南行至車轱轆駝、玉母觀山、狼窩溝、南廣化、東金 山、楊家洼(今東洼)、東王角與平山縣為界。 民國31年(1942)5月,阜平縣的牌房、瓦房臺、寨南、劉家溝、板峪、大夫莊、杜家溝、 松陽8個村劃給靈壽;平山縣的九嶺村劃給靈壽。32年(1943)5月29日,靈壽縣第六區劃 給正定縣。同年7月,西洼村由平山劃給靈壽。34年(1945)8月,原靈壽六區各村由正定 復歸靈壽。1956年7月,行唐縣北洼鄉5個村和新樂縣黨家莊村劃歸靈壽。1957年,靈壽 康莊、南霍營兩村劃歸行唐;行唐縣劉庫池村劃歸靈壽。1958年10月25日,靈正合縣,改名正定縣。原屬靈壽的牛城、東王角、西王角、東洼、西洼5個大隊劃歸獲鹿縣。1975年,王角公社(包括牛城、東王角、西王角、中王角、東洼、西洼)從獲鹿劃歸靈壽。1981年,王角公 社所屬6個大隊從靈壽劃歸黃壁莊特區(由平山縣代管,大事記記載為石家莊郊區)。1984年,王角公社所屬6個大 隊劃歸靈壽。 1987年,縣境東西最寬處約15公里,南北長達100公里,總面積1066·2平方公里。 其四至為:<br>南循滹沱河而東,自忽凍、南合村至同下與獲鹿縣以河為界。<br>東自義和莊而北,至東紀城、黨家莊與正定為界;逆慈河而上,至慈峪跨河到中霍營, 向西北面行,沿程家莊、文山到劉庫池、大夫莊、杜家溝、牌房、瓦房臺與行唐縣為鄰;<br>北自瓦房臺的店子莊西行,沿土嶺、磨子駝、南駝與阜平縣和山西五臺縣接壤;<br>西南循南駝面東南行,自頭道嶺、閻王鼻子、車轱轆駝、康回頭、炮臺頂、尹家莊、棗園、 王母觀山、長峪、白家溝、南莊、塔上、東金山、蒲北、城西、西洼、西王角與平山縣毗連。 <p class="ql-block"><b>三、靈壽縣區劃演變</b></p> 靈壽置縣,悉遵秦、漢制度“十里一亭、亭一鄉”,亭有亭長主管,鄉有三老、有秩、嗇關、游微分司,此后歷代王朝,或劃為鄉,或劃為里或劃為社,名稱雖異,職司如一,直到清末,世代沿襲,只是年代久遠,失于記載,清代之前,難以詳敘。迨至民國時期,始推行村里制和試辦自治會,改革區劃制度:縣下設區,區轄鄉、鎮。中國共產黨執政初期,基本沿用舊制。1953年春開始到1958年初,逐步撤區擴鄉、合鄉并鎮。1958年撤鄉建立人民公社,村名改為生產大隊。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鎮)、村建置。1996年再次合鄉并鎮,基本保持至今。<br>1、清康熙24年(1685)《靈壽縣志》載,靈壽轄12個社(在城、同下、北托、青廉、慈谷、文城、叉頭、燕川、白石、朱樂、菅村、牛城社),146個村。西至陳莊村、燕川洞里、樂羊溝。 2、民國初年沿襲舊制,民國十八年(1929年底),依照《縣組織法》、《區鄉鎮自治施行法》及河北省《劃區辦法》,劃分行政區,編定鄉鎮閭鄰。1930年春,正式成立區公所,共編分3個區,116鄉,350村,911閭,4349鄰。1932年中旬,靈壽黨組織三線歸一,仍保持三個區。一區所轄村莊基本分布在現今三圣院鄉、北洼鄉、南寨鄉、牛城鄉、靈壽鎮、狗臺鄉、青同鎮的幾個朱樂。基本上是以北湖、青廉、漂里、護駕疃一線以南地區的村莊。二區所轄村莊基本分布在現今的青同鎮(除幾個朱樂外)、塔上鎮、燕川鄉、慈峪鎮,譚莊鄉的南文城、南譚莊、北譚莊、南北陽溝、霍營、以及后屬行唐縣的康莊,岔頭鎮的東西岔頭。基本上是西岔頭以下、東青同以上,東西橫向所含村莊(塔上、阜安、菅村、燕川、白石以里)。三區包括岔頭高陽莊以里山區的所有村莊(即現今三個山區鄉鎮的大部分村莊)。 <p class="ql-block">民國26(1937)年6月,國民黨靈壽縣政府在日本進逼下撒逃,全縣陷入無政府狀態。1938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靈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仍沿用原有行政區劃。12月,縣抗日政府為便于開展對敵斗爭,將原來的3個區劃為6個區,并將日偽控制的縣城及其附近10個村莊,分別劃入五、六區所轄范圍之內。</p><p class="ql-block">1939年初,二區區政府住團泊口,區委書記李學忠,區長楊廷智,包括漆油溝、寨頭、任家莊以上山區所有村莊,共35個村。一區區政府住陳莊,區委書記樊德智,區長安廷彬,所轄地區包括東岔頭、高陽莊以上,牛莊、大灣以下所有村莊(含新開、北莊兩個溝域),共48個村。三區區政府住燕川,區委書記張建明,區長鄭披星,包括山門口以下,南霍營(現屬行唐)以上,譚莊、柏山、五河、燕川大部分村莊。四區區政府住柳溝,區委書記曹玉辰,代理區長孫鳳武,包括慈峪以下南青同以上正南路西側(塔上、嶺北、東西劉莊、寨里、胡家莊等)大部分村莊,共46個村。五區區政府住崗北,區委書記尚會文,區長趙化風,主要管轄分布在護駕疃、漂里以南,正南路以西(不含小東關關)的大部分村莊(牛城、狗臺、阜安朱樂、東西合村、南崗等),共53個村。六區區政府住北賈良,區委書記劉振國,區長鄭凡三,管轄包括北崗以南沿正南路以東、北賈良、含馬家墳以南的青同鎮東部、北洼、南寨、三圣院所有村莊(及靈壽鎮四關的小東關村),共33個村。</p> <p class="ql-block">1940年1月,為加強慈河中游一帶的工作,以適應抗日斗爭、經濟建設的需要,縣委、縣政府決定將即橫山嶺以下、慈河沿岸的一些村莊:李家溝、石佛峪、郝家河、胡家莊、臺頭、橋塘沿、東西岔頭、南至康莊等 21個村莊劃為七區,區委書記高振國,區長楊廷志,區公所設在北譚莊。次年1月中旬,撒銷七區,各村莊分別劃歸原轄區。</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晉察冀邊區政府將白石嶺溝的牌房、瓦房臺、寨南、劉家溝、板峪、大夫在、杜家溝、松陽等村由阜平縣劃歸靈壽縣,屬一區管轄;將九嶺村由平山縣劃歸靈壽縣,屬二區管轄。</p><p class="ql-block">1943年7月1 日,邊區行政委員會發布通告,為便于正定縣委開展工作,正式決定將靈壽六區(北賈良以南縣城以東的縣境東南角)劃歸正定。先此,反蠶食斗爭之初(1941年前后),正定全縣遭淪陷,正定縣政府已經遷移靈壽六區之青廉、賈良一帶,借占六區。駐地在嶺北村。1945年8月24日靈壽全境解放,9月六區重新劃歸靈壽。八月底,廢除縣城的敵偽保甲制度,建立靈壽市人民政府,由田春林任市長,轄城內、大東關、小東關、北關、西關、胡莊、崗頭、東合村、西合村、南合村、南崗、大吳莊。9月,劃給正定縣的原六區村莊全部劃回靈壽,仍為六區。</p><p class="ql-block">1946年2月,全縣7個行政區(即六區一市)并為5個區,即撒銷市區劃歸五區;撒銷六區,將六區南部所轄村莊劃歸五區,北部劃歸四區。</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1949.10--1956.12)</h1><h3>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仍沿用原來行政區劃。1953年春建鄉后,健全了領導機構,改進了組織領導形式,加強了基層領導力量。1953年7月4日,歷時兩個多月,完成新的行政區劃工作。此項工作自4月下旬開始到7月中旬結束,全縣251個村劃為69個一般鄉,兩個區轄鎮(陳莊、慈峪),一個縣轄鎮(城關)。5個區下轄69鄉3鎮共72鄉(鎮)、<font color="#333333">256個村(《大事記》20頁,縣志64頁)。1955年6月5日,靈壽縣人民政府改稱“靈壽縣人民委員會”。1956年,農業合作社已完全由初級社轉為高級合作社, 鄉轄單位減少。為了適應新形式發展的需要,撤銷區級,擴大鄉級機構,減少領導層次,加強基層政權建設,靈壽縣委于1956年6月23日制定了《關于撤區并鄉的規劃》,適當擴大了鄉的行政區劃,逐步撤銷區級機構。1956年6月新樂縣黨家莊鄉(只有黨家莊一個村)、行唐縣北凹(</font>洼<font color="#333333">)鄉(原東孫家樓、西孫家樓、南凹、北凹、小韓家樓5個村)劃歸靈壽(《行唐縣志》記載為1955年),全縣共有5個區,增為74鄉鎮。根據減少領導層次、充實縣級加強對鄉級直接領</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導的精神,將五區(城關)、四區(青同)、三區(慈峪)撤銷,原轄范圍內的鄉鎮直接受縣級領導。由于一區(陳莊)、二區(團泊口)距縣城遠,交通不便,兩區仍舊保留,改為辦事處,代表縣領導鄉級工作。根據有利生產、便于領導的原則,并根據自然條件、人口密度、村莊多少、距離遠近等情況,將原有的72(74?)鄉鎮合并為39個鄉。</span></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全面開始建設社會主義時期</b></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7--1966.4)</b></div><p><font color="#333333">1957年,南霍營、康莊兩個村(從中霍營鄉)劃入行唐縣(南翟營鄉),同時將劉庫池劃入靈壽縣(《行唐縣志?境域變遷》)。1958年2月再次合鄉,將39個鄉合并為30個,各鄉均設黨委,仍保留一、二區委。1958年8月(即大躍進、人民公社時期)撤銷30個鄉鎮,建立城關、護駕疃、慈峪、陳莊、團泊口5個人民公社,同時撤銷一、二區兩個辦事處(大事記P56)。10月,靈壽與正定合縣(《正定縣志》大事記記載為11月5日,12月20日國務院批準p55;《石家莊大事記》亦記載為兩縣自11月5日按新建制辦公),同時將東王角、牛城、西王角、東洼、西洼5個村劃歸石家莊郊區。1959年1月將原屬靈壽的5個公社改名為火箭公社(靈壽)、衛星公社(青同)、東方紅公社</font>(慈峪)、鋼鐵公社(陳莊)、奮斗公社(團泊口),同時下轄63個生產管理區(靈壽13,青同11,慈峪13,陳莊15,團泊口11),1959年4月又調整為36個;1961年5月,撤銷各生產管理區,原屬靈壽的5個人民公社改建為33個人民公社(大事記P71有明細 );1962年1月1日分縣(與《正定縣志》大事記一致,其縣志補記為3月27日國務院批準P58,《石家莊大事記》記載為3月27P100),靈壽縣轄以上33個人民公社;1962年10月10日,黃土梁公社社址由黃土梁村遷至團泊口村,改名為團泊口公社;10月,撤銷了五個工委?,建立了“中共靈壽縣陳莊工作委員會”(《大事記》77頁)。1964年4月30日,縣委發出《關于合并幾個公社的通知》,漫山、李家溝并入南營人民公社;九嶺并入寨頭;南溝并入陳莊;橫山嶺并入岔頭;撤銷青廉公社,將南、北賈良大隊并入青同公社,將秋山、青廉大隊劃歸南寨公社。全縣合并為27個公社(《大事記》91)。1964年5月21日,撤銷團泊口辦事處(《大事記》92)。</p></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化大革命”時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66.5-1976.10)</b></p><p class="ql-block">1966年2月1日,縣人委(注:1955年6月靈壽縣人民政府更名為靈壽縣人民委員會)發出通知,大莊、寺家莊、白家河三個大隊合村,名為“張家臺”大隊(《大事記》103頁)。</p><p class="ql-block">1966年8月12日(縣志記載11月28日P42頁),經河北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獲鹿縣的王角人民公社劃歸靈壽。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實<font color="#333333">際上一直沒有被靈壽接管(《大事記》107頁)。1967年11月15日,靈壽縣革命委員會成立,不久,縣直各單位、農村各公社大隊亦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1975年8月,王角人民公社所轄6村(東、西、中王角、牛城、東、西洼)劃歸靈壽,全縣28個人民公社,276村(2023.6.7張國芹提供《河北省行政區劃資料》1975年8月河北省革命委</font>員會民政局,缺慈峪公社鳳凰樓、柳溝村和團泊口公社銀洞村)。</p> <h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76.10----2000.112)</b></p><p class="ql-block">1981年1月1日,縣委、縣革委會分設辦公(12月27日撤銷“靈壽縣革命委員會”,<font color="#333333">“靈壽縣人民政府”成立)。1981年,王角人民公社6個村劃歸平山縣,全縣27個人民公社(273個生產大隊,增加柳溝、鳳凰樓和銀洞村;1624個生產隊)。1984年1月,恢復鄉鎮體制,改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為鄉(鎮)、村,將原來27個人民公社劃為24個鄉、3個鄉鎮(城</font>關、慈峪、陳莊),下轄273個村。5月牛城公社6個村劃歸本縣,增1鄉,成為28個鄉鎮,279個村。</p><p class="ql-block">1990年12月19日經報請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靈壽縣陳莊區公所(大事記P235)</p></h3> 1996年初(一月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實行合鄉并鎮,由28個鄉鎮合并為15個鄉鎮,轄6鎮:靈壽鎮、青同鎮、塔上鎮、慈峪鎮、岔頭鎮、陳莊鎮;9鄉:三圣院鄉、北洼鄉、牛城鄉、狗臺鄉、南寨鄉、燕川鄉、北譚莊鄉、寨頭鄉、南營鄉;279個行政村(自然村2020年統計676個)。2002年1月,適應城鎮化需要,建立城東、城西、東興3個臨時居委會,2019年又改變為五個社區:牌樓社區(東至城東南街,西至京贊線,南至南環西路,北至人民西路)、中山社區(東至城東北街,西至京贊線,南至人民西路,北至京贊線)、松陽社區(東至正南南大街,西至城東南街,南至南環東路,北至人民東路)、育才社區(該社區四至范圍,東至正南北大街,西至城東北街,南至人民東路,北至京贊線)、龍崗社區(南至南環東路,北至京贊線,正南大街以東)。擁有1個省級開發區——河北靈壽經濟開發區。此區劃一直沿襲到1996年合鄉并鎮。 <h3><b>四、更名情況</b></h3><p class="ql-block">1978年冬,全縣276個大隊撤銷"革命委員會"組織,全部恢復大隊管理委員會建制,初步解決了長期以來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不合理管理體制。縣志P47。</p><p class="ql-block">1981年12月24日,西岔頭公社胡家莊更名為胡家坪;劉莊公社更名為蘇家村;南營公社李家溝更名為油盆;燕川公社李家莊更名為魯柏山;北莊公社李家莊更名為李家寨。</p><p class="ql-block">1981年12月27日,撤銷縣革命委員會,恢復靈壽縣人民政府,同時設立政府黨組。</p><p class="ql-block">1987年12月31日,縣委縣政府將靈壽縣城關鎮更名為靈壽鎮。</p><p class="ql-block">1992年6月,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塔上、西岔頭、南青同三個鄉,相應設立塔上、西岔頭、南青同三個鎮(新版縣志18頁)</p><p class="ql-block">1996年,合鄉并鎮,南燕川鄉改名燕川鄉,北狗臺鄉改名狗臺鄉,北譚莊鄉改名譚莊鄉,南青同鎮改名青同鎮。西岔頭鎮改名岔頭鎮。</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顺县| 思茅市| 黄平县| 沙洋县| 买车| 金山区| 三亚市| 莫力| 黄平县| 新龙县| 肃宁县| 奉化市| 巨野县| 海口市| 安龙县| 犍为县| 永平县| 昔阳县| 锡林郭勒盟| 呼图壁县| 金平| 神木县| 瑞金市| 高平市| 盐津县| 上虞市| 喀什市| 柘城县| 山东| 秭归县| 罗城| 孟州市| 澎湖县| 古交市| 阳西县| 清河县| 贺州市| 红桥区| 巢湖市| 普兰县| 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