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騎游歸來為自己記一筆流水賬。免得人家笑話老年人旅游:“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來一問,啥也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安陽,游覽世界文化遺產--安陽殷墟。殷墟位于安陽市洹水兩岸,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p> <p class="ql-block">這是殷墟博物苑的大門,是根據甲骨文象形字“門”的構形和殷商紋飾設計的。門兩側的浮雕是根據1976年婦好墓出土的龍形玉玦放大仿制而成,這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之一。 殷墟發現的大量都城建筑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奠定了殷墟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個有文字可考的古代都城地位。</p> <p class="ql-block">婦好墓是殷墟科學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根據該墓的地層關系及大部分青銅器上的"婦好"銘文,考古學者認定墓主人為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也許那個年代還沒有王后和王妃的封號。</p><p class="ql-block">據發現的甲骨文記載,“婦好”能征善戰,經常統兵出征,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巾幗英雄。</p><p class="ql-block">這是婦好墓前婦好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這是婦好墓地宮入口。婦好墓是整個殷墟遺址唯一沒被盜過,保存完好的王室墓葬。婦好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陪葬品,對研究商代的歷史有重大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這是還原的婦好墓室。墓室有殉人16人,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隨葬品,其中青銅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貝6800枚。隨葬品不僅數量巨大,種類豐富,而且造型新穎,工藝精湛,堪稱國之瑰寶,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發達的手工業制造水平,和“婦好”在商代王室中的顯赫地位。</p> <p class="ql-block">“婦好”墓中專有一個陳列柜展示墓中陪葬的武器。這些應該是“婦好”生前使用過的武器。</p><p class="ql-block">其中兩把青銅大板斧(龍紋鉞與虎紋鉞)讓我很吃驚。過去只是在“水滸”書中看到,李逵揮舞兩把板斧勇不可擋。“婦好”是商王的配偶,一定是貌美如花。而一個絕代佳人能揮舞兩把板斧上陣殺敵,把一個個彪形大漢砍翻,可見功夫和力量都相當了得。</p> <p class="ql-block">這些陪葬的武器,我都不知道應該怎么使用。這確實是一位巾幗英雄。</p> <p class="ql-block">殷墟出土青銅器種類繁多,器形厚重,紋飾繁縟,鑄造工藝高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尤以王陵遺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最負盛名,大鼎高達133厘米,器口長79.2厘米,重量達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發現最大的青銅器,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最高水平。原件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是殷墟博物苑中按原件仿造的“司母戊鼎”。</p> <p class="ql-block">在殷墟博物苑有大型的灰坑遺址,這應該最早的公共垃圾場。隨便亂丟垃圾是要剁手的。好像太嚴厲吧。??</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苑的甲骨窖藏展廳。展廳是按甲骨片上的圖案設計的。</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刻在龜甲上的像形文字。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p><p class="ql-block">這是殷墟博物苑展出的刻有像形文字的龜甲。</p> <p class="ql-block">殷墟甲骨文主要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中國古代甲骨占卜有著悠久的歷史,殷墟時期則是占卜最盛行的時期。商王和貴族幾乎每事必卜,占卜成為商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這是發掘出的甲骨文保存窖。這個窖里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片。每次占卜后,用過的甲骨會被保存在窖里。這是最早的國家檔案庫。</p> <p class="ql-block">這是殷墟博物苑的甲骨文長廊。目前殷墟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5000多個單字。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甲骨文已具備了現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甲骨文也因此成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p><p class="ql-block">沿著長廊走到頭,一個甲骨文也不認識??。估計能認識的人也不多。我們來這里能了解、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就夠了。</p> <p class="ql-block">曬幾張長廊中的甲骨文像形文字,供朋友們欣賞。真的很形象,好像能猜個八九不離十。</p> <p class="ql-block">但朋友們不要以為甲骨文很好辨認,現在已經發現的甲骨文字,大部分都還不能確認。聽導游講殷墟博物館懸賞10萬元確認一個甲骨文字。不知道真假??。</p> <p class="ql-block">此次騎游有幸趕上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開館。新館造型古樸莊重,氣勢恢宏。</p><p class="ql-block">這是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新館坐落于安陽市洹河北岸,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展廳面積約2.2萬平方米,展出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大門上的甲骨文,我是不認識,估計也沒了有幾個人能認識。我們普通人就把它當成一件藝術品欣賞,辨認識別甲骨文,是專家學者的事。</p> <p class="ql-block">這是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是殷墟出土青銅器中僅次于“司母戊”鼎的第二大鼎。</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展出殷墟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銅器。這表明36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的冶金鑄造工藝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照了很多青銅器的照片,由于篇幅關系,選兩張給朋友們欣賞。</p> <p class="ql-block">這件展出的青銅器太漂亮了,但叫不出它的名字,真不認識那個字啊??。</p> <p class="ql-block">36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可能就有了開顱手術技術。據本人所知現在的腦外科手術,也是先在患者頭上打孔,然后用鋼絲鋸揭開患者的顱骨,再進行下一步的治療。看來三國演義中華佗要為曹操作做開顱手術,也不是“羅貫中”杜傳的。</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館負一樓車馬展示廳,展示從殷墟整體遷移來的,王室墓陪葬車馬坑。這也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車輛的國家。</p> <p class="ql-block">這輛車前有兩匹殉馬和一個殉人。估計殉葬的人是墓主生前的駕車馭手。</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輛人力車。殉葬的兩個人應該是墓主生前為他拉車的車夫。野蠻的奴隸社會殉葬制度。</p> <p class="ql-block">從安陽騎游去邯鄲,離開河南進入河北。沿途麥田長勢喜人。</p> <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邯鄲。邯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是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戰國時期是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之后又有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共六個朝代相繼在邯鄲建都。</p><p class="ql-block">游覽邯鄲市博物館。博物館造型設計獨特,有點像一頂巨大的帽子。</p><p class="ql-block">邯鄲因為是很多成語、典故的起源地,又被稱為成語之都。在博物館專有一個展廳介紹在邯鄲起源的成語、典故。</p><p class="ql-block">奉公守法,完璧歸趙,胡服騎射,梅開二度,一言九鼎,價值連城,紙上談兵,奇貨可居,邯鄲學步,鷸蚌相爭,黃粱美夢,一枕黃粱,不遺余力,南轅北轍,破釜沉舟,毛遂自薦,背水一戰,圍魏救趙,智者千慮,舍本逐末,攻難守易,奉公守法,曠日持久,利令智昏,猶豫不決,頂天立地,三人成虎,以卵擊石,賞罰分明,瓜田李下,路不拾遺,鹿死誰手,市道之交,言猶在耳,步履蹣跚,坐懷不亂,補天浴日,河伯娶婦,退避三舍,等成語、典故都出自邯鄲。</p><p class="ql-block">邯鄲還是從建城到今天,3000多年都沒改過名字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大廳中央有一組以趙王陵出土的青銅馬,為原型而創作的青銅馬群雕,氣勢磅礴,突出了光輝燦爛的趙文化精神。</p> <p class="ql-block">這是漢代帶支架的青銅熨斗。熨斗的長手柄上帶有刻度。不熨燙衣服時,可以當尺子用。</p> <p class="ql-block">這是館藏的漢代青銅燈,在“國寶檔案節目”中與它見過面。青銅燈造型優美,燈煙通過鵝頭和鵝頸進入鵝腹腔的水中,而不污染環境。這是兩千多年前的環保燈。另外它的燈罩可旋轉,可360度調整燈光方向。</p> <p class="ql-block">這座東漢時期的通體鎏金大酒樽,是邯鄲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據說全國僅有兩座,另外一座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這座大酒樽的全稱是“蜀西工”造金銀涂乘輿大爵酒尊。據導游講這座大酒樽是蜀國制造的,是蜀王送給趙王的禮物。可見當年的“物流”也很發達。</p> <p class="ql-block">館藏的菩薩佛首。菩薩面容端莊慈祥,和藹可親。少了幾分西域佛像的莊嚴,多了幾分東方佛像的人間煙火氣。</p> <p class="ql-block">游覽黃粱夢景區。黃粱夢呂仙祠,位于邯鄲城北10公里處,始建于宋代,明清曾進行重修和擴建。占地約20畝,是一組規模宏偉、保存較好的明清時代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成語:黃粱美夢、一枕黃粱就出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進大門院南照壁上嵌有“蓬萊仙境”四個草書石刻,筆勢飛舞,蒼勁有力,相傳為呂洞賓手書。</p> <p class="ql-block">黃粱夢呂仙祠的中門,門上橫匾為“神仙洞府”。</p> <p class="ql-block">這是黃粱夢呂仙祠中的盧生祠。這位盧生是黃粱夢的主角。我第一次知道“黃粱夢”,是毛主席詩詞中的一句“一枕黃粱再現”。</p> <p class="ql-block">盧生名盧英,字粹之。久試不第,再次趕考途中在邯鄲旅舍遇道者呂翁(后傳為呂洞賓),呂授其瓷枕,遂入夢,夢中娶富女,登高科,做大官,享盡人生富貴,壽至八十而終。盧生夢醒時,旅店主人煮的黃粱飯尚末熟,由此感悟人生如夢,不應為名利所誤。隨既出家求道,終成正果為仙。</p><p class="ql-block">盧生祠國內僅此一座,殿內盧生青石雕臥像,為明代所制。相傳撫摸其軀可祛病,香火甚旺。</p> <p class="ql-block">這是“黃粱夢呂仙祠”西院的慈禧行宮。當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避難。一年后返回北京,途中在邯鄲“黃粱夢呂仙祠”住過幾天。</p> <p class="ql-block">這是“黃粱夢呂仙祠”內的中國名夢館。館內介紹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夢。有農夫、魚夫的夢,才子佳人的夢,帝王將相的夢。其實這些夢都是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暢想。</p> <p class="ql-block">游覽邯鄲叢臺。叢臺相傳始建于戰國趙武靈王趙雍時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趙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處。</p><p class="ql-block">現存古臺雄偉壯觀,是明清時期的修復建筑,雖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獨特風格。它是趙都歷史的見證,成為古城邯鄲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游覽叢臺留下詩篇,這是叢臺上的乾隆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這是邯鄲市中心的趙武靈王塑像。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趙國第六代君主。</p><p class="ql-block">趙武靈王親政后,奮發圖強,鋭意改革。提倡胡服騎射,既摒棄貴族們引以為傲的寬袍大袖禮服,改穿胡人的緊身衣褲。改變戰國時代以戰車為主的作戰方式,學習胡人騎馬作戰。因此有觀點認為他是中國騎兵的始祖。在他的領導下趙國日益強大,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p> <p class="ql-block">在叢臺公園內,有一座仿古小院。這是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秦始皇“贏政”的父親“子異”還是王子的時候,作為“質子”也就是人質來到邯鄲。在邯鄲他結識了呂不韋,呂不韋把趙姬送給他,他與趙姬生下贏政。贏政9歲前一直生活在邯鄲。</p><p class="ql-block">贏政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既“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p> <p class="ql-block">傳說戰國時候,燕國有個青年人,他聽說趙國都城邯鄲的人特別有風度,他們走起路來,不緊不慢,又瀟灑又優雅,姿勢特別好看。于是這位燕國青年決定去趙國學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結果不但沒學會邯鄲人的走路姿勢,最后連自己怎么走路都忘了。</p><p class="ql-block">這就是成語“邯鄲學步”的由來。這是邯鄲的“學步橋”,也許當年那個燕國青年曾在這里跟著邯鄲人學步。</p> <p class="ql-block">這是邯鄲的“回車巷”。相傳戰國時藺相如因“完璧歸趙”被奉為上卿,趙國將軍廉頗心生不服,處處與藺相如做對。藺相如為了保證朝堂和睦,始終回避。一日藺相如的馬車與廉頗的馬車,在這條小窄巷內相遇。藺相如的級別比廉頗高,按規定廉頗應回避。但藺相如主動回避,還告訴隨從這是為了國家。</p><p class="ql-block">廉頗知曉此事,自覺羞愧就脫掉上衣,背上荊條去藺相如府上請罪。雙方和好如初。</p><p class="ql-block">這就是成語“負荊請罪”與典故“將相和”的來由。</p> <p class="ql-block">受同學之邀,前往“武安市”游覽。武安是老革命根據地,抗戰時期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部曾駐在武安。</p> <p class="ql-block">武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千年古縣”,境內煤鐵資源豐富。</p><p class="ql-block">武安冶鐵歷史悠久。境內至今仍保留有多處漢至宋、元時代煉鐵遺址。</p><p class="ql-block">武安是國內最早發現磁鐵礦的地方。而“指南針”是利用磁鐵礦發明的,因此武安人大膽的推斷,“指南針”應該是在武安發明的。</p><p class="ql-block">這是武安市區巨大的不銹鋼“司南”雕塑。我國最早的指南針就是“司南”,司南呈勺型,勺柄指向南方。</p> <p class="ql-block">武安舍利塔為原妙覺寺主要建筑之一,如今寺已毀,惟塔存。塔與寺均建于宋元佑六年(1091年),磚制,樓閣式,是河北省南部現存最高的宋塔。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級,一至二層較高,以上逐層遞減,外觀挺拔秀麗。</p><p class="ql-block">文獻記載,妙覺寺舍利塔,始建于宋代,雖經多次大地震,然而至今仍矗立無恙。道光十年的大地震,塔附近的建筑物幾乎全毀, 而古塔卻巍然不動,其堅固程度及抗震性可見一斑。</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武安舍利塔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這是武安市的神鉦廣場。鉦是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作用可能相當于戰鼓。清代乾隆四年《武安縣志》記載:“鼓山在縣南三十里,一名滏山。舊傳有二石如鼓,扣之有聲,又名神鉦,鳴則兵起。”神鉦為武安曾用名。</p><p class="ql-block">“神鉦臺”臺頂中央設置高11米的仿銅神鉦雕塑。神鉦造型有點像酒樽,同學開玩笑說,武安人講究吃喝,城市的兩個大型雕塑,一個是勺子,一個是酒杯。</p> <p class="ql-block">同學陪同游覽了武安市白沙村。白沙村是河北省唯一沒有分田到戶,還保留集體經濟的村莊。</p><p class="ql-block">據說過去白沙村是有名的窮山村,現在成了總資產18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0萬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p><p class="ql-block">白沙村先后獲得了“全國文明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國家森林鄉村”;“中國幸福村”等榮譽稱號。</p><p class="ql-block">這是白沙村村委會的大樓。院子中央是毛主席的巨型塑像,大樓上懸掛著從毛主席到習主席,國家五代領導人的巨幅畫像。</p> <p class="ql-block">白沙村經濟以村辦企業為主。全村擁有建材、鐵礦、油泵廠、焦化廠、加油站、秸稈汽化站、牧業公司等28家企業,全村95%的勞動力都在村辦企業上班。</p><p class="ql-block">這是村子的公園里,村委會領導班子成員的塑像。中間那位是村委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沒記住姓名。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是白沙村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p> <p class="ql-block">這是村子里的居民區,由村集體承建,免費分給村民使用。全村580戶村民全部住上通水、通電、通煤氣、通暖氣的新樓房。</p><p class="ql-block">據介紹村里的各種普惠制福利待遇也在不斷完善。村里免費向村民提供米、面、油、肉、蛋、奶、蔬菜等生活用品;水、電、暖、燃氣、醫療和養老保險費用全部由集體承擔。村民家婚喪嫁娶由村里按統一標準承辦。村民的子女考上大學或中專,村里按考取的學校給予不同的獎勵。</p> <p class="ql-block">這是白沙村的體育館,我們去游覽的時候,全國中老年蘭球賽(民間舉辦的)正在白沙村體育館進行。</p><p class="ql-block">白沙村的學校是小學帶初中。學校各種設施非常完善,教學樓、辦公樓、宿舍樓都很漂亮。放在任何一個大城市都是一流的。</p><p class="ql-block">當然白沙村取得的成就并不能說明,集體經濟就比分田到戶好。只不過是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適合發展集體經濟,是改革開放的政策好。</p> <p class="ql-block">同學陪同游覽“東太行”景區。</p> <p class="ql-block">景區位于武安市境內,因所處太行山東麓而得名。景區總面積2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428米,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同屬丹霞地貌。</p> <p class="ql-block">抗戰時期八路軍一二九師曾在這里英勇抗擊日寇。這支軍號還在激勵我們。</p> <p class="ql-block">進入景區是一座巨大的巖壁,被命名為的南天門。</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處集太行山雄、奇、險、峻和巧石、云海、清幽、變幻于一體的山岳型自然景區。</p> <p class="ql-block">這是景區修建在懸崖絕壁上的玻璃棧道。因為恐高,買了票不敢走的大有人在。幸好我不恐高,可以漫步玻璃棧道欣賞美景。</p> <p class="ql-block">景區建在百丈絕壁上的棧道。一座小橋架在一道巨大的巖石裂隙上。</p> <p class="ql-block">修建在海拔1000米絕壁上的棧道,蜿蜒盤旋于山脊之上,神似游龍。是華北地區最長的山脊棧道。</p> <p class="ql-block">據說此處因地勢高,雨后乍晴,常有繚繞的白云沿著山谷升起,沿著棧道綿延。此時行走于棧道之上,如踏云而行。因此有"云端棧道"之美譽。可惜我游覽的當天晴空萬里,沒看到這一奇觀。</p> <p class="ql-block">景區的登山電梯。這些年東奔西走,去過不少景區。感覺這部電梯在國內應該是比較高的。</p> <p class="ql-block">太行一柱</p> <p class="ql-block">東太行風光。</p> <p class="ql-block">游覽武安京娘湖。京娘湖距武安城西北約30公里,位于太行山脈腹地。湖面呈倒"人"字型,分東西兩支,長短各3公里。這里山水環繞,群峰競秀,林木茂盛,波光粼粼,風景秀美。</p><p class="ql-block">相傳宋太祖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便發生在這附近。為增加游覽的趣味性,景區將這個湖定名為京娘湖。</p> <p class="ql-block">這是京娘湖畔山上的京娘祠。宋太祖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大概如下:</p><p class="ql-block">民女趙京娘隨父去北岳還愿,不料路遇響馬,趙匡胤救下了京娘。又怕她還會遭難,便護送她返鄉。為了行路方便,二人結成兄妹。一路上京娘敬佩趙匡胤的仗義助人,對他表示了愛慕之情, 而趙匡胤堅守兄妹之禮。返家之后,京娘之父欲將京娘許配給趙匡胤, 趙匡胤不想讓別人說自己的義舉是另有所圖,故拒絕而去。在家人的冷言冷語下,京娘為表貞節自縊身亡。</p> <p class="ql-block">這是京娘祠內的京娘塑像。宋太祖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傳說故事有多個版本。</p><p class="ql-block">京娘湖景區給出的版本是:京娘受不了別人的風言風語,外出尋找趙匡胤。走到京娘湖邊沒找到,就投湖自盡了。趙匡胤即位后得知此事,甚是嗟嘆,并專門為京娘進行了敕封立祠。</p><p class="ql-block">我們是來游山玩水的,對這些傳說故事都不必當真。</p> <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邢臺市。第一次聽說邢臺這個地名,是因為1966年這里曾發生過一場大地震。邢臺也是一座古城,有3500多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游覽邢臺大開元寺。大開元寺原名開元寺,又稱東大寺,始建于隋唐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隋文帝時名"泛愛寺",建塔供奉舍利。唐武則天敕封為"大云寺",唐玄宗更名為開元寺。元朝忽必烈曾兩次幸臨,賜名為大開元寺。唐、元時期皆為皇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邢臺市政府在老開元寺旁,又新建一開元寺。新建的開元寺氣勢宏偉,富麗堂皇。寺前建有廣場,林木蔥郁,湖水青碧,新建牌樓高大壯觀。</p> <p class="ql-block">但個人覺得原來的老寺更值得一游。原寺歷代屢有修葺,現存殿閣,主要為明代建筑風格。</p><p class="ql-block">原寺有幾件真正的歷史文物。這是原寺門前的大型影壁,影壁上雕有一百多位佛教人物,講述佛祖的故事。雕塑的人物形象各異,形態細膩逼真。實為佛教石雕藝術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明朝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在開元寺觀音殿前增加了四根雕花滾龍石柱,這四根石柱各高4.5米,柱圍2.5米,雕藝精湛,線條流暢。柱上游龍或盤旋而上,或蜿蜒而下,或回首凝視,且龍首龍體皆突出柱外20-35厘米,力度感強烈,儼然真龍游躍騰舞,造型生動,風格粗獷,堪稱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之瑰寶。據說只有山東曲阜孔廟中的雕龍石柱可與之媲美。</p> <p class="ql-block">寺內還遺留金代巨型鐵鐘一座。該鐘高2.70米,下沿圍長7.2米,鐘厚半尺,重達3萬多斤。該鐘鑄成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雖歷經風雨侵蝕,但并不顯氧化銹蝕痕跡,綜紅色的鐘體仍然熒熒發亮。</p><p class="ql-block">因工作關系,本人對金屬冶煉略知一二。這座大鐘應該是由不同比例的,多種金屬元素合金鑄造的。</p><p class="ql-block">據說"十年動亂"期間曾有瘋狂的造反派掄大錘砸鐘,但只聞嗡嗡聲,不見鐘破損。可見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工藝的高超。</p> <p class="ql-block">這是開元寺內一座建于后梁乾化年間(911一915年)的尊勝陀羅尼經幢。<span style="font-size:18px;">經幢上</span>刻《陀羅尼經》一部,并題有"印度副使李逢書"等字樣,雕刻精美,是不多見的古代浮雕珍品。</p> <p class="ql-block">游覽邢臺郭守敬紀念館。郭守敬(1231-1316),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和儀器制造專家。字若思,漢族,順德邢臺(今河北省邢臺市)人,曾出任太史令。</p> <p class="ql-block">這是紀念館內郭守敬的雕塑。郭守敬曾擔任元朝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京杭大運河段。</p><p class="ql-block">史料記載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運河工程動工。開工之日忽必烈命丞相以下官員一律到工地勞動,聽郭守敬指揮。此舉雖然只是個象征,但卻反映了忽必烈對這條運河的重視程度和郭守敬在水利方面的權威。</p> <p class="ql-block">這是紀念館內的觀星臺。郭守敬還是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1276年郭守敬主持修訂新歷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歷》,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p><p class="ql-block">1981年為紀念郭守敬誕辰750周年,國際天文學會以他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p> <p class="ql-block">這是紀念館展出的,郭守敬發明的“簡儀”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這是郭守敬發明的“渾儀”的復制品。這些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p> <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保定,游覽游覽直隸總督署。保定的直隸總督署是清代直隸總督的辦公處所。是直隸省的最高軍政機關,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p><p class="ql-block">清初所設置的直隸省,至光緒年間,其轄區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東、山西、河南、遼寧、內蒙古的一部分。直隸總督因直隸省獨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國八督之首。</p> <p class="ql-block">1730年(清雍正八年)直隸總督署正式建立。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帝。可謂是清王朝歷史的縮影,故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曾駐此署的直隸總督共59人66任,如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方觀承等,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遜位才廢止。民國初年是直系軍閥曹錕的大本營。</p><p class="ql-block">據介紹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期間,整修水利工程,恢復生產,賑濟災民,做了很多實事。</p> <p class="ql-block">總督署大堂是總督署的主體建筑。大堂正中有屏風一座,屏風中間繪有丹頂鶴、海潮和初升的太陽,象征一品文職大員。屏風上懸掛的"烙恭首牧"匾,為雍正皇帝的親筆御書,是雍正帝御賜直隸總督唐執玉的。大堂明柱上的抱柱聯,是直隸總督李鴻章70大壽時光緒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賜的聯匾。</p> <p class="ql-block">這是總督署的二堂。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是總督日常辦公和接見外地官員的地方。東側室為議事廳,西側室為啟事廳,是總督與幕僚議事之所。堂內懸有"政肅風清"匾額,正中豎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間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職大員。</p> <p class="ql-block">在總督署看到一份清代官員的“工資表”。工資分兩部分“正奉”和“養廉銀”。養廉銀高出正奉很多倍。看來高薪養廉自古就有,不是什么新鮮事。</p> <p class="ql-block">游覽保定市軍校廣場。因為它建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遺址上,故定名為軍校廣場。</p><p class="ql-block">這是廣場上的將軍搖籃銅制雕像。雕塑通高高19.02米,象征著保定軍校始辦于1902年。基座的臺階為9級,代表著保定軍校共培養了9期學員;中心圓柱以環形的浮雕進行裝飾。浮雕正面是5位軍官全身正像,代表保定軍校所設置的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五科。</p> <p class="ql-block">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設施最完整、學制最正規的一所軍事學府。</p> <p class="ql-block">保定軍校是清末北洋軍政集團,在引進德國和日本的先進軍事科學技術,和軍事教育體制的基礎上創辦的。它開創了中國近代系統軍事教育的先河,奠定了中國近代系統軍事教育的基礎。</p><p class="ql-block">這是保定軍校的校訓和歷任的八位校長。</p> <p class="ql-block">從最初的北洋行營將弁學堂算起,這里共培養出了10000多名軍事領導人才,僅后來成為將軍的就有1900多名,是名副其實的將軍搖籃。畢業生中有800多人先后在“黃埔軍校”任職。</p><p class="ql-block">保定軍校著名的畢業生有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蔣介石、張群、李濟深、葉挺、董振堂、張克俠、鄧演達、蔣光鼐、熊式輝、黃紹、張治中、傅作義、何基灃、余漢謀、劉文輝、陶峙岳、唐生智、郝夢齡、羅卓英、顧祝同、陳誠、白崇禧、錢大鈞、劉峙、上官云相、薛岳、陶鈞、等等。國民黨軍隊最高層的將領,大多畢業于此。保定軍校因為培養出了這些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叱咤風云的人物而蜚聲國內外。</p> <p class="ql-block">保定的驢肉火燒很有名,午飯時分找到一家據說正宗的驢肉火燒店。看到等候就餐的人從店內一直排到大街上。只好另尋一家人較少的店就餐。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但要吃好,還要吃品牌。</p> <p class="ql-block">游覽古蓮花池。古蓮花池位于保定市區中心,始建于金元之交的公元1227年,原名雪香園,距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1921年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親書了"古蓮花池"橫匾,該名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古蓮花池原為元代汝南王張柔的府邸。它歷經私人府邸、官府、書院、行宮(乾隆、嘉慶、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經保定均在此駐蹕。)和公共園林的歷史變遷。據說是中國十大園林之一 。</p> <p class="ql-block">這是建在古蓮花池公園內的“直隸圖書館”。是中國北方最早的政府辦的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古蓮花池風光。乾隆帝曾多次來這里并賦詩贊美古蓮花池。</p> <p class="ql-block">游覽大慈閣。大慈閣原名大悲閣。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由元代汝南王張柔所建。是一組寺廟建筑群體,因其主體建筑稱大慈閣而得名。大慈閣是保定市最高大的古代建筑。</p><p class="ql-block">游覽當天正好趕上一場宗教活動,信教群眾太多,院子里都坐滿了。</p> <p class="ql-block">保定的淮軍公所位于老城區的西南隅,是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后,為紀念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戰斗中陣亡的“將士”,于1888 年至 1891 年興建的。全稱"淮軍昭忠祠暨公所",并兼有安徽會館之功能。李鴻章是淮軍統帥,靠淮軍起家。</p><p class="ql-block">淮軍公所的正門是一座高大的牌樓門,是徽派祠堂式大門的一種。牌樓門下設有左,中,右三個券門,每個券門用漢白玉條石鑲嵌,上面雕刻著"雙獅戲球""蝙蝠捧喜"的圖案。中門上有"敕建李文忠公祠"豎匾。公元 1901 年,李鴻章病逝,淮軍公所的部分建筑,改為了"李文忠公祠"。</p> <p class="ql-block">淮軍公所是一座具有南方和北方建筑風格的混合建筑體。前半部分窄窄的巷子,高高的馬頭墻。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進入到公所的后半部分,就會發現這里已然全無徽派建筑的秀美,變成了具有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風貌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淮軍公所的戲樓是二層樓結構,戲樓四周是二層看臺,用隔扇隔成了包廂,戲樓內隨處可見磚雕、木雕、石雕,盡顯徽派建筑的"三雕之美",加上戲樓大量的彩繪,質樸與華麗合二為一。我游覽過很多會館里的戲樓,這是最漂亮的戲樓。</p> <p class="ql-block">戲臺四角各有立柱一根,戲臺頂部的藻井很有特色,呈穹窿狀。這種藻井不僅造型工藝精美,而且設計科學,能夠把舞臺以內的聲音自然的吸收到穹形頂內,起到攏音的作用,再將清晰的聲音回傳到戲樓各個角落。</p> <p class="ql-block">淮軍公所后院東廊邊完好保留著一個垂花月亮門,建筑工藝獨具匠心,月亮門上懸著一個木雕門樓,翹起的飛檐宛若展翅的巨鳥。</p><p class="ql-block">過去戲樓的后院就是祭祀李鴻章的“李文忠公祠”,和祭祀淮軍陣亡將士的“淮軍昭忠祠”。復建后好像變成了中國戲曲展覽館。在淮軍公所內沒找到祭祀李鴻章和淮軍陣亡將士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個人覺得還是恢復歷史的原貌比較好。其實淮軍中很多將領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但也抗擊過帝國主義侵略。比較著名的有:劉銘傳、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聶士成等。其中“鄧世昌”是婦孺皆知的民族英雄。他們應該受到后人的尊重和紀念。</p> <p class="ql-block">騎游數月,行程數千公里。當初從成都出發時北方還冰天雪地,計劃和春天一起回到北方。到保定已經是4月,北方春暖花開。保定到長春過去曾經騎行過,因此決定從保定乘高鐵返回長春,此次騎游順利結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口市|
山东省|
淳安县|
汤原县|
望谟县|
湟源县|
确山县|
普兰店市|
大同县|
招远市|
普定县|
虎林市|
虞城县|
增城市|
福清市|
温州市|
应用必备|
土默特右旗|
高雄县|
长治市|
礼泉县|
道孚县|
岳池县|
洪江市|
聊城市|
张家港市|
海安县|
万全县|
图片|
永仁县|
阳西县|
东乡县|
岢岚县|
霍城县|
潮安县|
石城县|
隆尧县|
中卫市|
保康县|
盐城市|
玉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