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壩壩電影也叫露天電影,對于六七十年代的兒童來說,在那平淡艱苦的歲月中,是一道最迷人的風景,露天電影也是我們兒時的精神盛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記得我七八歲時就開始跟著大哥哥、大姐姐們追著放映員一個大隊一個大隊跑,一部電影連續看三四遍,離家實在太遠了才作罷。那時為了看一場電影,步行七八公里的崎嶇山路是常有的事。我記得最遠的一次是到相鄰公社看電影,走了十五六公里山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別是暑假,每次聽說哪里要放電影,不管多遠都要去。時常是家里還未煮晚飯,就邀約院子里的幾個同伴出發,看完電影回家。大人們早已入睡,我們也只好餓著肚子上床睡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在我們大隊放電影,就如同過年般興奮。我們放了學就迫不及待地回家,三扒兩咽地吃完晚飯,隨后扛著條凳到大隊的曬谷場,在緊鄰放映機的正前方搶占好位置,隨后圍著放映員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放映員說大家把銀幕桿立起,我們一群孩童跑向銀幕桿,大孩舉桿頂,小孩掌桿底,把銀幕桿立得直直的,這時放映員才把事先桿子上套好繩子的另一端系在周邊樹上或房屋柱子上,若是叫我們搬移放映箱,此時我們感到無上光榮,也夠我們在其他小伙伴面前炫耀好一陣子。除了我們小孩興奮快樂外,大人也一樣,下午勞動的狀態和勁頭跟平時就完全不一樣了,干勁十足,目的是早點收工回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散落各處的人們陸續向電影壩聚集,紛紛搶占著我們周邊的好位置。青壯年盡量擠到靠近中間區域站著看。真正苦惱的是像我們一般大小的鄰村孩子們,因為個頭小,又沒有帶條凳,只好站著。經常被前面的人擋住了視線,有時沒辦法,直接站到銀幕的最前面觀看,但離銀幕太近,需要仰著頭,看一場下來,脖子酸痛。有時,干脆就到銀幕的背面去看,那里人少觀看視野好,只是看什么都是反的,特別是字幕看得很別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還記得來我們大隊放電影的師傅叫黎昌海。由于時常放完電影后忘了把影片帶倒回去。第二晚又接著放,這里影像是從后倒著向前的。大家看見他,如同打招呼般說道:“黎昌海,放倒電影”。他脾氣特好,每次聽后只是笑笑。他每次在放映前便會念上一段順口溜:“老鄉們大家晚上好,放映之前聽我講一講,觀看電影不打鬧,矮板凳往前靠,高板凳往后放,樹上不能爬高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時文化生活匱乏,電影種類單調,一般都是戰爭片《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和《英雄兒女》。另外還有一些時代印記的樣板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等。幾十年過去了,那些電影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特別是經典臺詞依然是爛熟于心。如“我胡漢山又回來了”“不見鬼子不掛弦”“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等,更是成了口頭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今不忘《閃閃的紅星》中的潘冬子,《小兵張嘎》中的嘎子。他們是我們的偶像,嘎子用自制木頭槍頂著鬼子的腰“不許動,舉起手來!”成了我們兒時游戲的經典動作。《董存端》中的董存端舉起爆藥包高呼“為了新中國,沖啊!”也成了我們表達英雄氣概的標準造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壩壩電影,是我們兒時唯一有聲有形的精神食糧,承載了我們兒時永恒的記憶。伴隨我們度過快樂的童年。</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沽源县|
五大连池市|
林州市|
尼勒克县|
东乌珠穆沁旗|
霍城县|
金川县|
定安县|
桦川县|
庆安县|
苏尼特左旗|
孟连|
长垣县|
青河县|
宁武县|
湖南省|
和顺县|
咸宁市|
竹山县|
西和县|
平和县|
雅安市|
清水河县|
大英县|
兴和县|
兴山县|
两当县|
镇远县|
鲜城|
宁德市|
鹿邑县|
华坪县|
襄垣县|
成武县|
乐山市|
仁布县|
肇源县|
屏南县|
平阴县|
威远县|
九寨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