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巴音布拉格大峽谷游記<br> 夢回唐朝<br> 巴音布拉格峽谷位于烏拉特中旗原楚魯圖鄉張三壕界內,從楚魯圖往南行車大約二十公里,便可找到隱藏在陰山深處的大峽谷。巴音布拉格,譯為“富饒的泉水”,據說以前整個峽谷內植被茂密,郁郁蔥蔥,是蒙古族人民夏季天然的好牧場。現在的大峽谷依舊泉水淙淙,古柏盎然。群山連綿重疊,高聳入云,谷底河灘則遍布奇石,盡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可謂是充滿原始力量與奇幻色彩的還未被打上人工烙印的神秘而迷人的旅游勝地。<br> 幾年前,有幸偕同六七文友,前去大峽谷采風。兩天的經歷實為此生從未經歷過,第一次在野外宿營,第一次在帳篷中聽雨,第一次在山澗中遇到下雨,第一次經歷險境,第一次與一座千年突厥古墓比鄰而居……<br> 野外聽雨<br> 走之前,就對野外宿營充滿新奇與期待,然而絕沒想到會在野外遇到暴雨天氣。<br> 山里的天氣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瞬息萬變,尤其是在下午時候,剛才還是天空湛藍、陽光火辣,朵朵白云仿佛是吸滿陽光的熱烘烘的蓬松棉。漸漸,這些大團的棉花似乎被一雙無形的手扯成棉絮,接著越來越薄,太陽突然就沒有了影蹤,天空成了冷青色,風也趁機來助威,雖然風力并不猛,卻也颯颯有聲,帶來陣陣涼意。<br> 這個時辰這種情況根本不適宜進山下峽谷,只能于野外搭起帳篷。 當帳篷里亮起黃暈的光時,再看野外,真是墨一般的黑,伸手不見五指。遠遠的天際聽不到雷聲,卻有閃電如小金鏃一般將黑色的天幕劃開細長的縫隙,如象形文字中的“川”字,更顯詭異,讓人恐怖。<br> 很快,雷聲似以狂奔的野馬之勢轟隆隆而來,再近些,就直接在頭頂炸響。聲音之巨大,令人膽戰心驚。緊接著雨也來了,時緩時急,疏密有致。緩時,啪啪作響,有如獨奏,清脆入耳;急時,嘭嘭有聲,宛若合奏,直擊人心。疏時,有如珠玉叮當;密時,恰似千軍萬馬。此時正有文友講到突厥古墓,才知道我們所住的帳篷西南角便是一座周圍用幾十塊石塊圈起來的突厥墓,才知道突厥人喪葬的習俗。<br> 山中遇雨<br> 第二天早上,呼吸著雨后清新的空氣,吃過早飯,我們便開始了我們的探險之旅。一路上邊賞景邊把每一處美景攝下來。<br> 這樣一路走走停停,每到一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都要使我們不由發出驚嘆之聲,都不由地想將所有美景裝在眼睛里,刻在大腦里,儲存在相機里,像個貪婪的財主。不知過了幾座山,我們順著石階來到一處高闊的平臺上。縱目遠眺,群峰環繞,山勢險峻,云嵐氤氳;探身俯瞰,大峽谷蜿蜒曲折,谷底洪流明滅縈回;迎風而立,衣袂翩然,恍若神仙;凝神細聽,遠遠的山澗間松濤陣陣,虎嘯龍吟,再細聽,才知是山洪自山石間傾瀉而下發出的巨響,離得遠了,便會產生聽覺上的錯覺。此處平臺,絕對是觀景的最佳處所,尤其是它北面正對的那座山讓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在吟誦毛主席詩詞時的那些宏大背景,譬如磅礴的烏蒙山、險峻的岷山等。如果主席當年能夠在此觀景,會不會又有一首壯詞誕生呢。<br> 沿著盤旋的石階,一步步進入谷底,仰望蒼穹,只有四四方方井口的一片天,四面都是百米高的懸崖峭壁,有的石壁斷面整齊而光滑,宛如刀削,有的石壁奇峻崢嶸,好似隨時要砸下來卻又懸在半空。峽谷寬300多米,谷底巨石橫臥,有山洪穿石而過,激流沖蕩,聲如雷霆。我們是以從這一塊礁石跳到另一塊礁石的方式前行,騰挪跳躍,攀巨石,過險灘。耗時費力。<br> 整個大峽谷東西走向近十公里,需轉九個“S”形的彎才可走出去。也不知道轉到第幾個彎時,剛剛還是清明的天一下子陰了起來,不好,要下雨了。昨夜的雨已使山谷中一路急流,現在如果再下雨,山洪流下來,我們就會被困在山里。<br> 眼見西邊的黑云滾滾而來,一道亮光閃過,雷聲在頭頂炸響,雨點打了下來。不能藏到樹下,身后是刀削般的峭壁,我們只能冒雨前行。好不容易看到一處峭壁下有一處凹進去的小穴,幾個人擠了進去,可一會兒功夫,腳下水流成河,頭頂雨流成簾,才明白僅僅是幾分鐘的時間,山洪便下來了,忙逃了出來,身后是奔流下來的山洪,眼前是澗中急流,頭頂是一聲聲的硬雷,我只能站在中間較髙的地帶,打著傘呆在原地。原來在自然的淫威下,我們真的是無處躲藏,仿佛是無法遁形的妖精。<br> 后來雨勢稍小些,我們繼續前行。左前方一處髙崖山洪垂直而下,真真見識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景觀,驚心動魄 !而山澗里的水位眼見著往起漲。因為怕前方水位也隨之漲起來,我們又加快了腳步,沒來得及拍下這處奇觀,真是遺憾。雨停后,當我們淌過一處淺灘時,終于望見了盡頭的那棵百年大柳樹。<br> 真是令人難忘的歷險經歷啊!倘若雨再下得時間長些,我們被困信息不通的谷中也不無可能,那令人膽顫的硬生生的響雷,那傾瀉而下的山洪,那亂石嶙峋的山崖,現在想來都心有余悸。<br>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樣一個原始而又神秘的地方。置身其間,莫說那高聳的石壁,莫說那奔涌的洪流,莫說那井口大的天空,只一株于石隙間彎曲上伸的嶙峋古柏,就足以讓人震撼。你不知它是什么時候就在這里,而之后的萬年的時光里,也許它依然于此挺立。在宇宙無窮空間里與無涯的時間里,人類真是太渺小;而在大自然的巨大威力面前,人類又是多么脆弱。敬畏應是我們對自然最正確、最虔誠的態度。<br></h3> <h3> 游白云洞<br> 張家豪<br> 傳說上古時期,世界充盈著仙氣,無數動物正道成仙。武漢一巖洞中就曾有一條長蛟,呼風喚雨,駕霧騰云,上達天庭,化為金龍,司掌云雨,而它曾居住過的這一巖洞,便得名白云洞。<br> 癸卯年夏,我來白云洞游。白云洞洞口較大,一條小溪自洞中流出來,洞里漆黑一片,如烏龍洞吐涎。尚未走進去,一種森然冷氣便似乎在周身環繞。<br> 走進洞中,洞道凹凸不平,兩側怪石嶙峋,有的如尖塔,有的如長蛇,有的如葫蘆。再向前行數十步,道路叉分為二,右側蜿蜒前伸,通往洞的最深處。左側有一陡峭石階,約與地面成七八十度的夾角,石階兩側掛著粗長的鐵鏈,據說這便是當年飛龍自洞中升天的地方。 我壯了壯膽,把隨身包裹扔在一旁,雙手抓住一條鐵鏈,要蹬一蹬這天梯。<br> 其時正是雨季,石級濕滑,每一步都難于發力,距地面約七八米時,忽地一腳滑下去,下身無處著力,渾身重量吊在鐵鏈上,鏈條猛一吃力,開始搖動,人也隨之搖動,好像風中孤旗。<br> 我心驚膽戰,死命的抓住鐵鏈,心跳加速,血液倒灌天靈蓋,在頭腦中橫沖直撞,攪得我神志不清。鐵鏈的晃動持續了好一會兒,但我是幸運的,在晃動過程中,我的腳成功找到了一塊兒立足之地,穩當地站住了。<br> 登上最高處的那一刻,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種自豪感,當年天龍走過的路,我也走了一遍。<br> 下去后,我往洞深處走去。剛開始時,洞到狹長幽深,一片漆黑。但再往前走,反而看到前方有一絲光亮,光亮漸漸擴大,由一絲到一縷、一團、一片,到滿眼、滿心。<br> 原來,白云洞并非一個洞,而是一個形如巖洞的隧道。走出隧道,便見下方有一小潭,潭水清澈若空,潭上架著一座橋,橋為木制,還用了山中老藤做連接。幾片木板顯出陳腐的跡象,看上去經年已久,使人不禁疑問“這橋有何來歷?”<br> 抗日戰爭時期,武漢成了正面戰場抗戰的主要城市之一。白云洞洞道曲折幽深,僅需稍加架設,便易守難攻。白云洞所在山地,植被茂密,到處有深溝峽谷,是抗擊敵軍的好所在。<br> 為保證此地守軍機動靈活,充分發揮地形優勢創傷敵人。當地人民架起這座“神仙橋”,為抗擊日軍提供了助力。<br> 這座橋雖名“神仙橋”,卻是名副其實的“百姓橋”。而先前“登天”的石階,原本不過是一洞窟,是當地人民將之改為石階,鋪設鐵鏈,當軍隊退守白云洞時,可利用石階出奇兵偷襲敵軍。<br> 白云洞的傳奇是關于神龍的,但歸根到底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此言不虛。<br> 此時,我心中升騰起一種無與倫比的自豪感:當年的勞動人民和戰士們走過的路,我也走了一遍。在白云洞里,發生過多少動人的故事?我們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我們的幸福生活就是這些故事的續集。</h3> <h3> 游莫干山<br> 楊雅涵<br> “夾道萬竿成綠海,百尋澗底望高樓。”青竹碧水何嘗不是夏日中美的享受。一個夏天,我便與父母一同前往莫干山游玩賞景。<br> 去往莫干山的路上,山巒起伏連綿,層層疊疊,近處是濃綠,遠處是青蒼,恰似中國古代的山水畫。天空澄澈湛藍,白云如絲如縷,山間吹來的風都帶有植物的清香,車內放著舒緩的音樂,我的心漸漸變得寧靜平和。<br> 到了莫干山,我抬頭仰望,正如唐靖所言“泉聲飛百道,鳥徑仄千盤。”,整個山體郁郁蔥蔥,滿目清涼。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br> 我們走在上山的小道上,兩旁樹林茂密濃綠。陽光穿過葉片間的縫隙,留下點點斑駁的光影。莫干山上有許多別墅,有西歐田園式鄉村別墅,也有中國古典建筑,或莊重,或輕巧,或舒展,或雄渾,風格迥異,卻和諧而自然。<br> 蔭山山谷綠蔭中藏有一瀑布,名為劍池飛瀑。陳毅曾言“飛瀑劍池滌俗慮,塔山遠景足高歌”。這瀑布是由兩股溪水合流后形成飛流,滴滴清清飛濺,觸時有聲,水聲清亮,氣勢磅礴,清冽的水流沖去夏日的浮躁與焦熱,晶瑩透明的水花綻開又消逝,駐足凝視這一飛瀑,我的心也仿佛被流水沖刷,洗去繁雜而沉重的思緒。回歸了小時候的純真無邪,輕松自在。我坐在一塊大石上,聽著耳邊水聲清越,望天空中的云卷云舒,鼻間消過植物自然而淡雅的氣息。近處竹林隨風而動,修長挺拔,清葉如劍,遠處山色灰蒼端莊,放空大腦,伸出自然美景中便是一種享受。<br> 我們又欣賞了優美的蘆花蕩和奇異的怪石角,便悠閑地下了山。走到山下的街道上,兩旁是熱鬧而喧囂的人群,路邊書畫店的老者溫和地寫下祝福語,飯店老板熱情地介紹美食,幾個孩子蹲在屋檐下逗弄小貓……人語聲聲,笑顏融融,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br> 清涼而不失溫暖,自然與人間的和諧交融、延展便是莫干山給我留下的美好印象。人與萬物,共生共長,靈魂間低沉的共鳴聲悠長,我們應守護自然,善待自然。當時間奔流,我愿綠水青山永存。鳥語花香永駐,人與自然永恒。</h3> <h3> 游大召寺<br> 王昱蓉<br>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見到真正的寺廟,暑假時隨媽媽一同前往呼和浩特,一睹大召寺風采,時至今日我仍感謝當初做出的這個決定。<br> 在廣場遠遠望去,一片金瓦紅墻,屋頂上一排排脊獸無不彰顯著皇家的威嚴和氣派。我們是從側面的小門進去的,沿著寺內好似沒有盡頭的院墻走著,進到中心大院,四周被高大的綠植包圍,院子最中間的最粗壯的樹上,掛滿了如蛛網般稠密又凌亂交錯在一起的紅繩,紅繩上的小牌子重重疊疊,不知承載著多少夢想和希望。<br> 院子上空煙霧繚繞,香火味濃得嗆人,一把又一把的香被插進那巨大的香爐中,每個人都無比虔誠的閉著眼,香爐不遠處還有一個水缸,水上飄著紙幣,水下沉著硬幣,像里望去,缸口好似要把我吞掉,源源不斷的錢被扔進去,但應該是沒有人敢拿的。<br> 穿過主院再往里,又是一個個路口,一扇扇門,轉角的一個個屋檐讓我驚訝,那實在太精巧了,藍、白、綠、黃,不同部分靠結構拼接在一起,當真是鬼斧神工了。 其中的一小段路最讓人沉浸,路的兩旁被所有的花草樹木所占據,散發著帶有水汽的清香,綠得純粹,綠得自然,伴隨不知源頭在哪的潺潺的流水聲。閉著眼站立不動,感受周圍的一切,也足以使人放松愉悅,更有一份恬靜。<br> 最后一段路的途中見聞不是太深刻,全被那迎面而來的高大寺門和令人無比震撼的念經聲沖擊了大腦,室內燈光昏黃,正中間是兩排對坐的和尚,他們閉著眼,一遍又一遍念著聽不懂的經文,手里穩穩的盤著珠串,縱使游客人聲嘈雜,他們也絲毫不亂節奏,讓我看到了一份具象化的靜心。那低沉富有磁性的聲音不大不小,卻貫徹整個建筑內部,我甚至能感到自己的胸腔在震鳴,卻無比舒適,整個人也不想說話了,只想默默走著,看過那一幅幅古老的壁畫。<br> 最里面的房間是一尊巨大的佛像,一進去便感到前所未有的壓迫感,那房頂為了容下佛像也高到無邊,像浮在頭頂的蒼穹,這房間中的燈光更暗,可我卻好像被太陽光刺到般不敢直視佛像,我不知他的表情是什么,卻總覺得在被注視著,一面珠簾密密的擋在佛像和游客之間,可仔細一看,這珠子竟是人的頭骨狀,雖明知是假的,但過于逼真和背后那道身影還是使人屏住了呼吸,身后是隔了一面墻的念經聲,變得朦朧也更增添了這佛像的莊嚴,早已忘卻了要好好拍照留念的計劃,手軟到拿不起手機,哪里還敢拍?那是源自心底的敬畏,我只能呆呆的如同螻蟻般站著仰望佛像。也許人只有滿懷敬畏,才方知自身之渺小。<br> 從大召寺出來后,我終于得以長舒一口氣,緊跟在媽媽身邊,走遠后又回頭深深看了幾眼,再次感謝自己沒有錯過這一次旅行。</h3> <h3> 游平遙古城<br> 田雨鑫<br>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是我國的文化保護遺產之一,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了。那里古香古色,別有一番韻味。去年八月,我便隨家人一起游覽了這美景。<br> 美麗的平遙古城,城美,巷美,店美,美的古樸,美的純粹。<br> 步行至古城外,仰望這高達十米,厚達數米的高大的城墻,我頓時感到了歷史的厚重感,一股莫名的敬意油然而生,令人嘆為觀止,歷經近代幾百年的風雨,城墻還仍然巍然屹立,步行從迎黛門進入,城門還是明清時的結構,一直保存至今。我邊走邊用手撫摸城門洞的墻,凹凸不平的墻面像飽經滄桑的老人的皮膚,上面滿是龜裂的痕跡和密布的皺紋,這一切都真實再現了平遙古城古老的面容。<br> 平遙古城的美,還美在石板小巷。<br> 在這座幾百年歷史的古城里,有很多古老的小巷,這些小巷用石板鋪成,上面滿是凹凸不平的歲月的痕跡,走在上面,仿佛回到了古代。它雖然不如都市的柏油大街,那么平整寬敞,也不如水鄉的青石板巷,那么優雅夢幻,但是它的古樸蒼老,卻讓每一個見過他的人都難以忘懷,漫步其中,幽深的小巷,曲曲折折,腳步踩碎了落葉,清脆里帶著寂靜,輕觸橫木,與歲月對話,這樣古樸的小巷,我認為是最美的。<br> 平遙古城的美,美在百年老店。<br> 走在小巷上,兩邊盡是著名的百年老店,飛檐吊腳的牌樓比比皆是,白墻黛瓦的屋舍排滿兩旁,我一邊散步,一邊欣賞路旁的古舍,忽然發現,即使是普普通通的平遙屋舍,也有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最氣派的要數“日升昌票號”了。走進這家曾經一時盛極的票號,滿眼盡是當年“匯通天下”的豪華氣勢,卻人掩蓋不住他散發出的古樸的氣息。如此古老的百年老店,讓平遙古城又增添了一番古樸的韻味了。<br> 平遙古城的古樸之美,美在這里的城墻、小巷、老店,美在這里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美哉,平遙古城!</h3> <h3> 游烏鎮<br> 沈炫然<br> 烏鎮,一個充滿歷史底蘊,風景如畫的水鄉古鎮,一直是我心中向往之地,而在上個暑假,我終于有了機會,踏上了烏鎮之旅。<br> 一進入烏鎮,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古老的房屋依水而建,青瓦白墻,錯落有致。河道縱橫交錯,小船穿梭其中,蕩起一圈圈漣漪。<br>我沿著河邊漫步,欣賞著兩岸的風景,河水清澈見底,小魚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動,河邊<br>的柳樹隨風搖曳,好像在向我招手,我不禁想到了一句詩;‘柳絮飛時,白衣蒼狗’。<br> 我來到了烏鎮東柵,這里保持著許多古老的建筑,我走進一座古宅,發現里面的家具擺設都是古香古色的,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人們的生活場景,感受到了他們的生活氣息、我坐在古椅上,閉上眼睛,仿佛能聽到古人的對話聲,能聞到淡淡的墨茶香。<br> 接著我來到烏鎮西柵。這里有許多特色小吃,我品嘗了當地的糕點、奶茶、還有清涼的薄荷雪糕,味道鮮美,讓我回味無窮。在西柵,我還看到了很多手工藝品,如繡品、木雕等,這些都是烏鎮居民智慧的結晶。<br> 在游覽過程中,我看到了兩個令人難忘的畫面。其一便是烏鎮東柵景區里一座名為“通安橋”的古老橋梁,這座石橋橫跨在河面上,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橋上的石欄桿已經斑駁,但仍然散發著歷史的氣息,石面上也刻著精美的圖案,顯示歷史的痕跡。站在橋上,我可以俯瞰整個河道,看到小船在水中穿梭,看著河水潺潺流過,看著居民在岸邊洗衣,這一幕讓我感受到了烏鎮的寧靜與安逸。<br> 第二幅畫便是在西柵區的一座名為“通濟橋廟”的古老的廟宇。廟宇的建筑風格獨特,紅墻黃瓦,氣勢恢宏,我走進廟宇,看到香火繚繞,人們都在虔誠的祈禱。<br> 烏鎮之行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鎮的魅力。這里不僅有美麗的風景,還有豐富的歷史文脈,我被烏鎮的歷史底蘊所震撼,也被這里的寧靜與安逸所打動。我相信烏鎮的美景和歷史將會一直留在我的記憶中,成為我人生中的一段美好回憶。</h3> <h3> 錦里<br> 楊雨澤<br> 錦里是四川成都一處有名的街道,這里人來人往,絡繹不絕。<br> 我去錦里的時候,北方正皚皚白雪,而四川盆地里的成都空氣中卻彌漫著淡淡的白霧,岷江正喧囂奔騰著,日夜不停。成都人在略帶濕潤的氣候的滋養下也都溫潤如玉。<br> 錦里街道口人頭攢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都慕名而來,聽聞錦里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便聞名全國。成都的煙火氣都濃縮在這悠悠古街。青石板路,紅燈籠掛在兩旁的路燈上。順著蜿蜒的青石街道行進,古樸的客棧、商鋪、府邸錯落分布,卻顯得井然有序。瓦白的磚墻被蒼翠欲滴的竹林包圍,那人與自然的和諧之感屬實驚艷到了我。<br> 走得深了,那人間煙火味也顯露了出來,街旁小車上插滿了精致的糖人,晶瑩剔透。沁人心脾的茶香伴著茶樓里悠揚的樂曲飄出,幾個街口正擺著舞臺上演川劇變臉。這里美食薈萃,花燈閃爍,人聲鼎沸,成都的灑脫自在在錦里體現得淋漓盡致,真應了那句“錦里開芳年,蘭缺艷早年”。<br> 這里有綠意盎然的自然,原汁原味的人情,這里的街上有悠悠清泉汩汩流淌,這里的街上有遒勁古樹怡然矗立,這里的街上有人間煙火,這里的街上有市井繁華。<br> 等到了晚上,踏上天橋,整片錦里的景色盡收眼底,霓虹燈閃閃發光,路上人潮如涌,游客們興致勃勃的游覽著,手機的閃光燈記下一瞬又一瞬逝去的時光,一片又一片冒騰騰的熱氣沖上店牌,人聲喧鬧卻不顯嘈雜。幾株河岸旁的柳樹垂下纖細的發絲,挑逗水中的鯉魚,天橋下的荷花注視著人來人往,從漢服長袖變為長褲短袖,聽著知乎者也變為白話文。<br> 歲月一直在變遷,不變的是升起鍋中熱氣的華夏兒女,錦里的煙塵氣息是它的標志,是愛好和平的中華兒女對安穩幸福生活的永恒的渴望。</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丰县|
沧州市|
沿河|
东乌珠穆沁旗|
灵寿县|
新营市|
芦溪县|
武邑县|
隆安县|
洪泽县|
石林|
东阿县|
睢宁县|
新建县|
东宁县|
宜州市|
谢通门县|
双柏县|
军事|
忻城县|
电白县|
杭锦后旗|
申扎县|
榆林市|
泸溪县|
凤凰县|
嫩江县|
阿勒泰市|
社旗县|
鸡东县|
革吉县|
临澧县|
疏勒县|
肇东市|
杭州市|
马边|
宁津县|
博客|
台北市|
绩溪县|
宣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