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人朝臺-五臺山殊勝之地</p> <div>朝臺不同于觀光旅游,每一個臺頂都需要依靠自己的雙腳抵達,每一步都寄托著對自己,對家人的關心和祝愿。更是對未來和未知的期許,每一次朝臺,在佛家看來,都是500年的修為,對自己不僅是一份美好的記憶,更可能遇見最美的自己!五臺朝拜之路天氣多變、路途漫長,徒步完五臺不只需要良好的體能、更需要堅定的信念與優良的裝備。<br></div> 6月8日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從不同的集合點上車,高高興興的前往五臺山,進入6月份大家都在期待中準備著出現前的行裝,本次朝臺選擇與傳統的節日端午節疊加,多了一份思念,也是對美好未來的期盼<div>13:30到達大坪村,有塊大平地,大家下車收拾休整后開啟了第一天的朝臺之路:大草坪村-古南臺-南臺-水草灘村(有隊友第一天晚上直接獅子窩)</div> 朝臺,原本指虔誠的佛教信徒朝拜五臺山的壯舉,朝拜黛螺頂為小朝臺,上五個臺頂,朝拜五方文殊為大朝臺?,F在增加了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徒步大朝臺,他們以“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為目標,成為五臺山另一道靚麗的風景?!}記 今天有好幾個戶外(天津、山西、河北)的徒步愛好者從這里出發上山,保守估計有300人從同一地點出發,從下車的地方到古南臺距離1.5公里左右,但是有900的爬升,走幾步小水泥路,就開始了爬升,上升過程中有3個小的平臺,第一段小草地,牛路,上到一個打卡斷崖,第二段為小樹林,高高的小松樹,第三段就是今天最難走的龍翻石,大小石頭錯落的堆放在一起,這里也是最后一段路,過了這里就看到古南臺的紅墻了 端午節前后的五臺山是最美的,該綠的全部綠,山上有各種野花,這段爬升最多的就是:狼毒花(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圓柱形。莖叢生,平滑無毛,下部幾木質,帶褐色或淡紅色。單葉互生,較密;狹卵形至線形,長1~3厘米,寬2~10毫米,全緣,兩面無毛;老時略帶革質;葉柄極短。頭狀花序頂生,直徑約2.5厘米,花多數;萼常呈花冠狀,白色或黃色,帶紫紅色,萼筒呈細管狀,先端5裂,裂片平展,矩圓形至倒卵形;雄蕊10,成2列著生于喉部;子房上位,上部密被細毛,花柱短,柱頭頭狀。果卵形,為花被管基部所包。種子1枚?;ㄆ?~6月。) 感恩一路為大家付出的師傅<div>朝臺路上有補給點,還是西瓜,最關鍵是超級的甜,截止目前這個西瓜也是吃過最好吃的,帶著甜蜜祝大家端午節安康,一切順風順水,2024的學子們心想事成,王哥給我們展示刀工</div> 五臺山古南臺也叫皇圖垴、南神頂、小南臺,俗名南神垴,垴即山崗、丘陵較平的頂部。古南臺是相對原始。古南臺所建之寺廟是五臺山地區最早的寺院,漢文帝代王期間(公元前197年)游獵于此。《魏書?地形志》中即有記載,早于佛光寺和顯通寺大約680多年。<div>古南臺的山勢前人用“孤峰突起,層戀疊嶂,怪石嶙峋”描繪,“突起”表示不與鄰山連接,“層戀”主指上中部紅砂石層層相戀,并且相戀出許許多多巧奪天工的奇石,可謂靈跡遍地、奇景滿山。<br>由于古南臺是五臺山最有靈氣的寶地之一,曾來此休息,被當地人民成為“南神垴”。漢文帝是一個有福之人,莫名其妙皇位就落到了他的頭上,他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br>南神垴靈跡:<br>古南臺的東側腹部有漢窯,是五臺最早的文化遺址之一。<br>古南臺東側古建有名寺西明寺,是佛陀波利取回“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徒經寺院,是朝臺古道第一寺。<br>古南臺東北部懸崖絕壁上有“天然西明大佛”<br>古南臺東部有高聳入云的文殊石佛。<br>古南臺東部懸崖高處有石猴。<br>古南臺最高峰有文殊茶海。<br>古南臺東側有58年大鬧鋼鐵的小貨車道和鐵礦坑遺跡。<br>古南臺南側有通告9米的靡馬座,相傳漢文帝拴馬休息之地。<br>古南臺制高點有佛腳印巨石。<br>古南臺西側南屏山建有奶奶廟一年一度的廟會在這里舉行。<br>古南臺頂部有棋盤石、抗日炮臺三座、工事等軍事遺跡。<br></div> 五臺山隨處可見的瑪尼堆,都是瑪尼堆,但是每個地方有著不一樣的寓意,云南有更大的,為家族的冢 五臺山南臺,位于臺懷鎮南12公里,海拔2485米,面積200余畝。五臺山其它四座臺頂皆連起伏的系列山脈,唯有南臺是另為一峰。遠望山形,莞如一匹臥馬,站立山巔,又覺得好像立于覆盆。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繁花似錦,千巒彌布,五彩繽紛,因之取名為“錦繡峰”。<br><br> 南臺頂上現存寺廟一處,名普濟寺。據《清涼山志》載:普濟寺建于宋,明成化年間予以重修。性善詩中對普濟寺有這樣的贊頌:“策杖尋幽上翠巔,清涼春盡景芳妍。千崖花綴千崖錦,五頂峰連五頂天。梵召繞陵日月,經堂寂寞鎖云煙。真容欲睹知何在,極目蒼蒼意惘然?!边@足以說明南臺風光之秀麗。原普濟寺內有明洪武二十年(1387)晉王、穎國公等游臺碑記和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康熙五十三年(1714)修葺碑記。寺內3間前殿,內供脫沙彌勒佛像;5間正殿為文殊殿,殿前有文殊畫像碑;后殿為石窯洞3間,內置一尊石雕佛像和兩尊菩薩塑像,其中,石雕普賢菩薩像,做工精細,色澤古樸,當為宋,元時期遺物。普濟寺現有三佛殿和后殿兩處主要建筑,三佛殿內供橫三世佛,而后殿內則供獅子吼文殊菩薩,佛相莊嚴古樸,筆觸細膩遒勁。 南臺的古塔 從南臺下來,快到氣象站的位置,天空出現了祥云,一片烏云遮擋 了太陽,但是無法阻擋它的光芒,灑向大地,給有緣人光 我們晚上在水草灘農家樂入住,第二天早上起來,今天大家準備6點準時出發,但是男隊友們4點吃完早餐就躍躍欲試,想立馬走,女隊友早餐相對晚一些,這次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們第二天走的路做了調整,大家基本都是第一次走,都在等到6點的到來.......<div>水草灘-金閣寺-愿誠寺-靜心圓-般若寺-火燒寺-獅子窩-清涼橋-吉祥寺-西臺-八功德水-中臺-澡浴池(掛單)<br></div><div>從農家樂出來走一段公路,路過金閣寺,從小山溝進山,要路過一片塔林</div> 晨曦在山坡上的老黃牛,迎接前來的我們 他來了,他來了 一路有很多造型各異的十隊,就是以前的煙囪,又像堡壘 般若寺是歷史上三部《清涼山志》有載的古剎精藍,唐代大歷二年(公元767年)著名高僧無著入化,正式取名大般若寺;到明代,成化年間曾在大螺頂參禪三十余載的高僧立禪和尚又在此重建寺宇,弘揚佛法,成為當時香火極盛的道場之一。著名詩僧覺玄有詩道:“有緣尊者信前生,童子開門遠方迎。盡說曾游般若寺,不知誰在里頭行?!?;另有瞿太虛大師、性善法師作詩贊嘆,均描述了大般若寺的殊勝景象和道場莊嚴。<br><br>般若寺是核心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始建于盛唐,重修于明清的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出家披剃多年,且又德行廣布的妙性法師入住大般若寺后,發愿予以全面修復。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獲批“山西省五臺山大般若寺管理委員會”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并已初步修復了一座大殿,多次邀請專家學者,資深古建研究人員進行了論證,作出了修復的分期規劃,有望得到徹底修復。妙性法師愛國愛教,一切以戒為師,多年來精研佛法,決心以史為鏡,仿效先賢,恢復古剎面貌,傳承歷史文化精華。 獅子窩<div>獅子窩座落在竹林嶺(又稱獅子嶺)上,它東鄰竹林寺,南近金閣寺,是中西二臺的要沖,與五臺相連,獅子窩是五臺山著名的大道場之一,這里崇山峻嶺,云霧繚繞,蒼松翠柏,郁郁蔥蔥。真可謂景色迷人的人間仙境。<br>清朝康熙帝,尋父曾路經此地,被山風吹落頭綸,遂入寺朝拜萬佛塔并題詩一首(已失傳),其孫乾隆皇帝為獅子窩賜名《大護國文殊寺》。事后派大太監王忠送金佛兩尊,供奉在萬佛寶塔上下兩處,并施銀數千兩,寺院萬佛塔再度重修。<br>自清乾隆年間至十九世紀末,幾百年間,《大護國文殊寺》和萬佛寶塔,歷經蒼桑,屢遭破壞,所有佛殿毀壞殆盡,寺中及塔中佛像,文物被洗劫一空,文革其間,曾有人以破“四舊”為名幾次炸毀萬佛塔,所幸蒼天有眼,炸塔未遂,萬佛塔雖幸存下來。<br></div> 獅子窩的由來<br>相傳,很久以前文殊菩薩從離隔萬里的印度佛國乘獅東來,行至五臺山竹林嶺上,仙獅駐足不前,且吼聲不斷,恰似雷鳴,文殊菩薩乃大智圣者,頓悟到,我佛弘法喻獅子吼,看來此處必是弘法之地。遂點一道場,念其仙獅緣起,起名“獅子窩。”<br>從此之后,這位菩薩便云游五臺并逐一建寺演法,由此五臺山成為佛門圣地,文殊道場。 萬佛寶塔塔座為石砌八角束腰須彌座,座的上下部分雕仰覆蓮瓣,束腰浮雕動植飛潛圖案。座上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塔身,高三十五米。塔身中空,可登至五層。一至四層有專券拱門,供入眺望。塔身面部飾黃、綠、藍三彩琉璃,上置萬尊佛像。佛像側有太監、內宮監、商賈,平民等施主姓名。塔檐為仿木構件,檐角原懸一百零四枚銅鈴,現在已無。塔身上為仰蓮華蓋,內置風磨銅寶珠三枚。塔身第五層上嵌琉璃塔銘:直隸真定府年完工,名:“佛像典翠琉璃塔?!痹煨凸艠?,巍峨壯觀,是五臺山密檐式塔的典型。 從獅子窩出來可以沿著公路也可以沿著山脊,距離很時間基本是等同的,翻過山脊可以看到臥龍寺和吉祥寺 吉祥寺原名古佛庵,位於中臺南麓溪上,在繁峙縣茶鋪鄉富莊吉祥溝。創於唐代,思曇和尚重建,離塵和尚繼修。明弘治年間,比丘尼凈玉易庵為鐵瓦殿。<br>寺宇坐北向南,占地兩千六百平方米。北有羅漢屏,南有說法臺,東西兩峰飛翼夾鋪,上出瀑布流泉,奇花錦繡,碧草芬芳,游人至此,莫不光臨禮謁。<br>寺內原有山門,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寶殿和東西配殿,客堂、禪房,僧舍、經房,方丈院等建筑。<br>主要建筑是大雄寶殿五間,內供橫三世佛,兩山間為十八羅漢,像設莊嚴,金碧輝煌。文殊閣五間,內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和觀音菩薩三大士,法像造型優美,神態莊重慈祥。燈籠文殊菩薩身穿袈裟,面帶笑容,銀須飄灑,衣紋流暢,手提紅燈籠,坐在虎背上,姿態優美,神態自然,活似一位現實生活中的長者。若要站在佛像面前,倍感和藹親近;若要左右移動,便會覺得他那壑智的眼睛在隨你轉動,真是栩栩如生,瑞相天成,怪不得許多游人爬山涉水也要到此一飽眼福,禮拜燈籠文殊。<br>殿院兩側為方丈院、禪院、經房,僧舍,計五十馀間。經房內有《大正藏》、《磧砂藏》、《頻伽藏》、《龍藏》和《續藏》,專供僧人借閱研究。<br>在文殊殿前還有一座造型優美的覆缽式白塔和清代石碑兩通。此外,在該寺各殿中,都有幾尊帶有密宗特點的造像,是該寺為密宗道場的表像。 回觀我們從獅子窩到吉祥寺的路 從吉祥寺開始,我們一路爬升,前往西臺 這次帶著大家先尋找牛心石,從西臺的背面切道上西臺,這里有一條非常好的石板路,還有土地廟 八功德水西來寺后面的崖壁上有很多石刻雕像,但是大部分都已經被掏走,不知道是移走保護了,還是破壞了,目前只有一個坑<div>西來寺是一座具有1250年歷史的千年古剎,它位于西臺北側3 里處,縱覽五臺圣境八功德水位于五臺山的西北隅,海拔2500米。 <br></div> 八功德水:八定水:指具有八種殊勝功德之水。 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功德水。佛之凈土有八功德池,八定水充滿其中。所謂八種殊勝,即:澄凈、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饑渴、長養諸根。同時,包圍須彌山之七內海,亦有八定水充滿其中,彼具有:甘、冷、軟、輕、清凈、無臭、沐浴清香、用之不傷體等八特質。 <p class="ql-block">在八功德水的西北面,有兩塊石臺突兀地聳起,徐霞客在《游記》里描述道:“寺北面,左為維摩閣,閣下二石臺聳起,閣架于上,閣柱長短,隨石參差,有竟不用柱者。其中為萬佛閣,佛俱金碧旃檀,羅列輝映,不啻萬尊。前有閣二重,俱三層,其周廬環閣亦三層,中架復道,往來空中。當此萬山艱阻,非神力不能運此。”</p><p class="ql-block">?圖/二圣對談石</p> 這次我們從八功德水出來,沒有沿路返回,而是選擇了從山溝直接切到西臺牌坊的位置,在前往中臺的路上,行走在大草甸子上,開啟了我們的創意拍照模式 6月9日我們行程的第二個晚上,在澡浴池掛單,偶遇最美的日落,今天紙牌日落,沒有來得急去拍日照北臺 我們團隊最愛的義工們,給大家準備齋飯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早早的起來,今天我們準備4點出發,有的隊友一激動,居然2點就開始收拾了<div>西臺-西來寺-八功德水-中臺-澡玉池-北臺-華北屋脊-法云寺-鴻門巖-東臺-黛羅頂-停車場,完成我們63公里的行程<br></div> 北臺頂<div>靈應寺:靈應寺創建于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門三間,門額懸掛「敕建大臺北頂」巨型匾額。東西兩間,內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記載了歷代對靈應寺的興建等情況。 沿山門向北為北極玄宮,即靈應寺過殿。原殿內正面有韋馱菩薩像,韋馱菩薩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國年間李相之的游記中對靈應寺有這樣的記述∶兩殿擺設,都很整齊。正殿五間,特別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篤實。殿頂的瓦是黃綠色琉璃瓦,砌成棋盤形。門額巨匾上書∶毗盧真境,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慶年間(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對靈應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為三間石洞,內供無垢文殊菩薩。<br></div> 幸運的我們有與日出相遇了,北臺的日出超級的美,仿佛我們融入進去了,成為一副最美的畫 北臺頂龍王殿 回望中臺、澡浴池、美麗的山脊 行走在山脊的我們 法云寺<div>法云寺內有千佛塔,是中國現存古塔中排名第四的寶貴文化遺產,被譽為“華東第一塔”。這座塔為樓閣式建筑,底座寬3.4米,高29米余,青磚壘砌,四方、七級、中空,每層有腰檐、欄頂、普柏枋、圭形門,塔壁內外有磚龕560個,每龕雕有一大二小三尊微型佛像,共計1680尊。<br>在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法云寺雖未提及具體建筑特色,但其作為朝臺人們的庇護所,可見其在五臺山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br></div> 從法云寺開始,我們一路沿著山脊,徒步前往鴻門巖,一路的美景,行走在草甸的牛、馬,山下的臺懷鎮,游離中的徒步者 老牛帶著孩子迎接每一位路過的人 鴻門巖:鴻門巖為五臺山的北大門,地處海拔2500米的地方,是從大同前往五臺山的必經之路,也是去往華北高峰北臺頂的必經之處。大多數來五臺山的人,所能到達的頂處便是這里,因為這兒是比較接近北臺頂的地方。從此處到東臺頂約3千米,到北臺13千米,從這里到北臺頂約需1小時路程。鴻門巖處有一塊純白的牌坊,上書“清涼勝地”四個金燦燦的大字。牌坊旁立有兩塊石碑,一塊上寫著“鴻門巖”三個大字,另一塊上標注了鴻門巖到臺懷鎮、東臺頂、北臺頂等地的方向和距離。站在這里上可遙望北臺頂,下可俯視山野風光,視線很好,風景怡人。 和牛合影,變成了牛人 彩色牛 從鴻門巖前往東臺頂<div>從鴻門巖到東臺頂,路程大約是3公里,可以走盤山路,也可以走小路直接拔升,主要看個人體能,上升200米左右,耗時約30~60分鐘,到達這里的時間大約在8點左右,東臺作為朝臺路上的首站,是看日出的不二之選,也可以在臺頂吃齋飯,補充一些熱水。東臺又名望海峰,臺頂供奉的是聰明文殊菩薩,海拔2795米。在臺頂看完日出、吃完齋飯簡單休整一下就可以出發往下一個目的地:黛螺頂前進了。<br></div> 望海寺正殿文殊菩薩之一。東西配殿各為三間石窯洞,內供石雕文殊像。一九九八年,東臺頂又新增銅鑄聰明文殊像一尊,銅像通高兩米,金碧輝煌,令人敬仰。近年,望海寺又建蓮花殿一座,以全新的寺容喜迎八方來客。<br><br>東臺頂原建望海樓一座,高十六米,三層五間,四面有露明柱十六根。此樓是專為游客和信眾們觀日出而建筑的,后被毀。一九八五年,在政府的支援下,望海寺住持本如法師於原址重建望海樓。此樓巍然壯麗,極為壯觀。登上望海樓,極目遠望,近可及河北省阜平,遠能望見山東省渤海,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登上東臺頂,極目到海瀛。<br><br>東臺日出是五臺山的一大自然景觀,歷來吸引著無數的僧俗登山朝日。每當旭日初升,霞光萬道,靜謐的望海寺完全浸沈在一片云山霧海之中,配上渾厚的晨鐘聲,愈發顯得莊嚴肅穆。 標準的造型來一波 開始下降了 山坡上的牛群 五臺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和黃廟共存的佛教道場,這次五臺山大朝臺,領隊把原計劃逆時針改為順時針朝臺,我雖然沒有全程徒步下來,但是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讓自己看到了堅持的力量。尤其第二天從西臺徒步到東臺,全程4萬多步,一步步走下來,很有成就感<br>我喜歡大朝臺路上的風景,藍天,白云牛兒馬兒自由自在,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佩服那些自始至終徒步走完的隊友們。 從去往水神廟的三岔路口開始,一路就出現了大片的松樹林 這里就是我們準備下山的地方,猜一猜在什么位置 路遇掛經幡,祈福端午節,濃郁的酥油味,清香的白酒味,迷人的香味,彌漫著整個山澗 11:20順利抵達黛螺頂 臺懷鎮 黛螺頂,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條件從三條途徑中首選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長108米,凈寬2.2米,全部用五臺山青石鋪成,共有1080級臺階,起名叫“大智路”。關于這路名和臺階的級數,都與佛教常識有點關聯。黛螺頂風景照(3張)要至黛螺頂,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輔成,全程共計1080個臺階。登上大智路,煩惱頓消,登頂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頂的牌樓,石獅和山門了。黛螺頂坐東向西,占地近27000平方米,有殿堂房屋50余間。殿建構筑華美雅致,布局嚴謹規整,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寶殿。與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本寺有一座旃檀殿和一座五方文殊殿,天王殿供奉的是彌陀菩薩,后面是韋馱菩薩,左右為四大天王。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文殊菩薩在諸菩薩中專司智慧,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為“大智路”。這條路如天梯般陡立奇峭,漸次登臨之間,鳥瞰四周景色,浩浩然若憑虛御風。且石階曲折處又多置平臺,還有圍墻小亭,邊登邊歇,領略佛國風光。這條路上,經常可以看到虔誠的佛教徒一步一叩首的情景。1080級臺階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稱六凡四圣。佛教將佛與眾生分為10大類,總稱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來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煩惱”等等。據僧人們講,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級臺階,能給人增添智慧,消除煩惱,逢兇化吉,一生平順。黛螺頂(40張)此路是由臺灣高雄宏法寺住持開證法師捐款50萬元人民幣,由山西省宗教局和省佛教協會等有關部門支持修建的。走這條路比較近,但直上直下,對于年老體弱的游客來講走起來比較費勁,左邊是古道,坡度舒緩,小徑回環,雖多少繞點遠,但攀登起來不太費勁。除此而外,還有條捷徑,那就是1995年8月修建的空中索道。坐在纜車上不用費力,幾分鐘便可到達離寺門不遠的平臺上。不過,坐纜車需要付費。穿過寫有“大螺頂”的木牌樓,可見山門外西南角有一漢白玉望景亭翩然立于眼前,玲瓏剔透,招人喜悅。站于亭內。放眼望去,遠處臺頂隱約可見。若是冬日,四周山峰盡皆紅妝素裹,分外妖嬈。若是夏日,千山皆綠,排青滴翠;流水沉碧,風光如畫。星羅棋布的寺廟坐落于萬綠叢中,若隱若現,幾多玄妙,幾多神秘。多高的山上也有水,因之多高的山上也有樹,多高的山上也有廟。站于望景亭內,空氣清純,香風甜潤,神清氣爽,流連忘返。 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處與該山峰同名的黛螺頂古剎,相當于一幢130多層高的摩天大廈,也是夠高危的了,要想登頂,絕非舉足之勞。 山中有很多小黃花以為是金蓮花,這朵才是真正的金蓮花 中唐、傅姐實現了多年的愿望,更是把自己的大愛灑向人間<div>一路陪伴、鼓勵,等待....</div><div>tender這次對自己最大的戰勝,朝臺圓滿</div> 五臺山位于山西東北部五臺縣境內,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點北臺葉門峰海拔3058米左右,被稱為“華北屋脊”。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游區。<br>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臺之稱,五臺山,更與尼泊爾的藍毗尼花園、印度的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稱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于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為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br>傳說五臺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里稱五臺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肚鍥錾街尽贩Q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br>佛教傳入五臺山,普遍的說法是始于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永平十一年,攝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臺山(當時叫清涼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當時五臺山是道教根據地,他二人頗受排擠,因此奏知漢明帝。漢朝廷為辨別佛教與道教的優劣高下,讓僧人與道士表演、說明、驗證,因此雙方達成協議——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臺)。焚經的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完好如初,故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 和隊友們一起是最開心的時刻 每位隊友首先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這次去五臺的每位隊友都超級的優秀,我們用腳步丈量了五臺山的距離,讓我們有緣一起相伴前行<br>感謝每一位隊友<br>感謝蜘蛛,?糖,格格,忘不了、王哥為我們護航<br>我們端午節五臺山朝臺圓滿歸來,我們一起過了一個不一樣的端午<br>祝大家端午節安康<br>期待我們下次再聚,相約在山間<br>杰哥永遠等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饶县|
晴隆县|
武鸣县|
融水|
平阴县|
栖霞市|
丰台区|
道孚县|
甘谷县|
留坝县|
伽师县|
措美县|
崇礼县|
浠水县|
江源县|
靖宇县|
漾濞|
宝坻区|
上思县|
灌阳县|
绵阳市|
兴业县|
翼城县|
营口市|
柯坪县|
武冈市|
阿拉善右旗|
莒南县|
闸北区|
西藏|
游戏|
澄江县|
安福县|
南川市|
嵩明县|
德庆县|
喜德县|
娄底市|
威宁|
磴口县|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