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人都有癌細胞,人人需要抵御癌癥;在抵御癌癥的“戰爭”中,自己的有效“武器”是建立和堅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這是筆者閱讀《每個人的戰爭:抵御癌癥的有效生活方式》的核心歸納。</p><p class="ql-block">書作者[法]大衛博士在美國兼具臨床醫生、心理治療師、醫學研究者和癌癥患者等多重身份,尤其是他31歲發現腦部腫瘤后,在常規醫治和改善生活方式的雙重努力下,能夠正常工作和生活,包括寫出這本全球暢銷書,又生存了18年。這足以稱量出這本書的分量和價值,令人們珍惜作者用生命分享的抗癌經歷和為了生存而發憤學習防治癌癥科學文獻并實踐獲得的成果。</p><p class="ql-block">一、癌癥發動的“侵略戰爭”</p><p class="ql-block">癌潛伏在我們所有人體內。同一切生物一樣,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生成有缺陷的細胞,這些缺陷細胞就是腫瘤形成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癌癥一般會在人體內潛伏4-40年。癌癥運用以下主要“戰術”,伺機發動對人體的攻擊。</p><p class="ql-block">1.癌癥發動“戰爭”的地利:變差的生存環境</p><p class="ql-block">大部分癌癥是環境污染物引起的,這一點已經得到普遍認可。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在國際癌癥研究署報告的引言上總結道:“高達80%的癌癥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比如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p><p class="ql-block">今天生物學界和醫學界普遍認同,生物體內第一個癌細胞的出現及隨后更具侵略性的腫瘤的形成,都受到環境中很多有毒物質的影響。</p><p class="ql-block">從1940年代以來,所有工業化國家里癌癥患者就一直在增加。</p><p class="ql-block">20世紀出現了三個劇烈破壞人類身體環境的主要因素:(1)飲食中增加了大量的高精制糖類;(2)種植和飼養方法的改變從而改變了食物;(3)與大量化學產品接觸。</p><p class="ql-block">世界衛生組織國級癌癥研究署列出一份環境中致癌物質清單:過去30年,該組織檢測了900種有嫌疑的化學物質,只有1種物質被認定無致癌作用;有95種物質被確定為“已知的致癌物質”;有307種物質是“極有可能”或“有可能”的致癌物質;有497種物質依然“未分類”(并不代表這些物質是安全的,僅僅說明其效果還沒有得到充分研究,通常是因為缺乏研究資金)。</p><p class="ql-block">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在全年齡段的美國人的血液和尿液中,發現了148種有毒化學物質。</p><p class="ql-block">殺蟲劑是環境毒素的主要來源。</p><p class="ql-block">人類接觸到的污染物中,90%來自于肉類、乳制品以及大型魚類。</p><p class="ql-block">動物在食物鏈的位置越高,脂肪中含有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就越多(很多致癌物質囤積在脂肪中)。人類盤踞在食物鏈的頂端。</p><p class="ql-block">地球不健康,人類難以健康。</p> <p class="ql-block">2.癌癥發動“戰爭”的天時:免疫力變弱之際</p><p class="ql-block">人類的著名的“自然殺傷”細胞(又稱NK細胞),也能殺死各種癌細胞(筆者注:像用鼠試驗的那樣),尤其是肉瘤細胞,以及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和結腸癌細胞。NK細胞殺傷癌細胞的過程:NK細胞在生物體內不斷巡弋,搜索細菌、病毒或新的癌細胞,發現后會立即包圍,并奮力將自己的細胞膜貼上癌細胞的細胞膜→NK細胞用細胞泡(泡內充滿毒素)“轟擊”癌細胞,釋放穿孔素和顆粒酶,穿孔素分子聚集成管狀形成一條可供顆粒酶穿過癌細胞膜的通道→顆粒酶進入癌細胞核,激活癌細胞自我摧毀機制,致使癌細胞的細胞核碎裂、癌細胞死亡——巨噬細胞將死亡的癌細胞吸收、清除。</p><p class="ql-block">當免疫系統變弱時,微腫瘤就有可能掙脫束縛,開始增殖;當保證飲食健康、保持體內環境潔凈,并進行身體運動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時,免疫系統則會變強,免疫細胞就會忠于職守——殺死癌細胞。</p><p class="ql-block">3.癌癥發動“戰爭”的幫兇:炎癥</p><p class="ql-block">一切生物都能在受傷后自然修復傷口——在動物和人類世界,這個修復過程的基本機制就是炎癥(筆者注:有些炎癥沒有傷口)。</p><p class="ql-block">炎癥的兩面性:炎癥能形成新組織、愈合傷口(筆者注:或恢復組織),也能促進癌癥的生長。</p><p class="ql-block">癌癥利用炎癥:在致癌的情況下,炎癥化學物質會持續不斷地生產,附近組織中過剩的炎癥化學物質又會反過來阻礙細胞凋亡的自然過程,因此,導致腫瘤的逐漸膨脹。同時,過度生產的炎癥化學物質會造成附近白細胞陷入混亂,NK細胞和其他白細胞“失職”——不去殺傷癌細胞,癌細胞得以生長乃至轉移。</p><p class="ql-block">另外,精神壓力下,“壓力激素”皮質醇和去甲腎上腺素(俗稱“或戰或逃激素”)會增多,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炎癥物質增多;同時,這些激素也是已經形成但處于潛伏階段的癌性腫瘤的養料。</p><p class="ql-block">超過1/6的癌癥與慢性炎癥狀態有直接的關聯。</p><p class="ql-block">癌細胞的生成和擴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一種由腫瘤細胞分泌的特殊促炎因子,阻止這種因子的產生就可以阻止癌癥的生成、擴散。</p> <p class="ql-block">4.癌癥發動“戰爭”的后勤運輸:血管</p><p class="ql-block">如果癌細胞無法接觸到像人頭發絲那么細微的血管,它們就都活不了。因為,毛細血管為癌細胞帶來必須的氧氣和養料,并帶走細胞代謝生成的垃圾,癌細胞才能存活。</p><p class="ql-block">微腫瘤為了建立提供氧氣和養料的血管網絡,會產生一種叫血管生成素的化學物質,可強迫血管靠近自己,并使血管萌生新的分支,從而生成癌癥;原發腫瘤會生產另一種叫血管抑制素的化學物質,來阻礙其新領地的血管生成,當原發腫瘤被手術摘除后失去了血管抑制素的作用,在新領地會突然生長出癌細胞——癌轉移。</p><p class="ql-block">至今,制藥企業已經制造出很多類似血管抑制素的藥物(如阿瓦斯汀),但單獨使用的效果卻令人大失所望——盡管能夠成功延緩某些癌細胞的生長,甚至使某些腫瘤大為退化,可效果總不如在老鼠身上看到的那樣持久,且副作用還是比預計的嚴重。</p><p class="ql-block">癌癥治療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控制癌細胞所需血管的生成。除了坐等出現奇藥,還可以采用效果顯著、無副作用的自然方法來控制血管生成。這就是食用菌類、綠茶、辣椒、香草等和一切有助于減少炎癥的行為。</p><p class="ql-block">(筆者:相應地,人類抵御癌癥的“戰爭”,其主要“武器”就是: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增強自身免疫力,減少和盡快消除炎癥,阻止和延緩癌細胞所需血管的生成。</p><p class="ql-block">本書觀點、結論、數據都有引用論文、書籍、實驗報告、在線資源等來源,注釋共526條。)</p><p class="ql-block">二、生活方式與癌癥的相關性</p><p class="ql-block">科學已經證明我們所有人都有能力預防癌癥,也有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幫助治愈癌癥。</p><p class="ql-block">世界癌癥研究基金研究報告:至少有40%的癌癥可以通過簡單的營養調理和身體鍛煉來預防。</p><p class="ql-block">一項在11個歐洲國家歷時12年和另一項在英國耗時11年的這兩項大型流行病學研究的報告結論:在研究過程中采用較為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人,其癌癥死亡率降低了60%以上;那些生活方式較為健康的人,其生理年齡要比實際年齡小14歲。</p><p class="ql-block">改變飲食習慣、加強身體鍛煉、排解身心壓力,事實上改變的是癌細胞內部的基因表達。生活方式的改變促進了有抗癌功能的基因的活動,并抑制了能促進癌癥生發的基因的活動。如果不受到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觸發,“癌癥基因”也許并沒有那么大的危害。所有的癌癥研究一致認為:最多只有15%的癌癥死亡病例是由基因導致的。</p><p class="ql-block">“全美婦女健康計劃”的最新分析證實:控制精制糖和白面粉的食用對癌癥預防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每天飲用幾杯綠茶可以使乳腺癌和前列腺復發的概率降低50%以上。</p><p class="ql-block">那些帶有患病風險基因的婦女越多吃水果和蔬菜,患癌的風險就越低。有一些婦女一周內吃27種不同的水果和蔬菜(蔬菜的多樣性似乎更為重要),她們的患病風險下降了73%。</p><p class="ql-block">定期食用魚類(富含ω-3脂肪酸)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可下降50%。</p><p class="ql-block">印度人平均每天食用1.5-2克(1/4-1/2茶匙)姜黃,其肺癌發病率是西方同齡人的1/8,結腸癌發病率是西方同齡人的1/9,乳腺癌發病率是西方人的1/5,腺癌發病率是西方人的1/10,前列腺癌發病率是西方人的1/15。</p><p class="ql-block">大量食用蘑菇的日本農民的胃癌發病率,要比其他農民低50%;每天食用10克蘑菇的中國女性,其乳腺癌的發病風險降低了64%。</p><p class="ql-block">大量食用大蒜可降低腎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p><p class="ql-block">一項針對乳腺癌患者長達6年的追蹤研究顯示,多吃富含胡蘿卜素食物的患者要比少吃這些食物的患者活得更久。</p><p class="ql-block">每天飲用石榴汁,可使前列腺的擴散速度降低67%。</p><p class="ql-block">已有多項研究表明,每周至少吃兩次魚(富含ω-3脂肪酸)的人,各種癌癥的發病風險會大大降低。</p><p class="ql-block">俄亥俄大學做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227位身患乳腺癌且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結的女性。研究結果非常驚人,在11年時間里,那些接受了行為建議而改變了生活方式的患者,死亡率比其他患者低56%。</p><p class="ql-block"> IGF(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含量最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幾率是那些IGF含量最低的女性的7倍;IGF含量最高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是IGF含量最低男性的9倍。此外,還有研究證實高血糖指數與胰腺癌、結腸癌、卵巢癌有同樣的聯系。(筆者注:攝入糖多則血液中IGF含量高)</p><p class="ql-block">肥胖是致癌風險最高因素之一。</p><p class="ql-block">反式脂肪就是富含ω-6脂肪酸的“氫化”或“部分氫化”的植物食用油,幾乎所有的加工食品都使用反式脂肪。反式脂肪甚至比車禍更要命。反式脂肪與癌癥具有相關性,其中,食物中反式脂肪含量偏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會提高近1倍。</p><p class="ql-block">人類飲食中ω-3脂肪酸與ω-6脂肪酸的含量失衡,導致炎癥增加,促進凝血,加速脂肪細胞和癌細胞生長,促成了癌癥與肥胖同時流行。</p><p class="ql-block">動物脂肪富含ω-6脂肪酸,且充滿了有毒化學物質,在與ω-3脂肪酸攝入不平衡的情況下,會使患癌風險提高1.5倍到8倍。</p><p class="ql-block">一天至少吃兩頓紅肉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是那些一周吃紅肉不到3頓女性的2倍。</p><p class="ql-block">食肉量大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是那些每天食肉量少于20克的人的2倍。</p><p class="ql-block">食品添加劑會加快非小細胞肺癌的擴散。</p><p class="ql-block">煙草是肺癌患者陡然上升的直接誘因。每天抽一包煙以上的男性,患肺癌的風險會提高30倍之多。</p><p class="ql-block">法國一項歷時25年、研究對象接近10萬人的大型研究得出的結論:酒精確實有引發多種癌癥的風險。</p><p class="ql-block">三、抵御癌癥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世界癌癥研究基金2007年度報告中強調:加強身體抵抗機制的方法,如營養學和身體鍛煉,確實能起到預防癌癥的效果,并對治療癌癥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醫生不大可能建議使用改善生活方式預防或幫助治療癌癥的方法,而是習慣用藥物解決問題,乃至形成“有病就吃藥”的醫學文化(筆者:這也深入、廣泛影響了人們)。因為,改善生活方式不能申請專利,改善生活方式也用不著處方。因此,用不用改善生活方式的方法,取決于自己。</p><p class="ql-block">人們不能指望政治家和企業家代替自己來做艱難的抉擇(例如,煙草致癌但至今香煙制造、營銷和消費在世界各國卻仍然是合法的),人們有權利自己采取預防措施。</p><p class="ql-block">良好的生活方式,在預防方面,能夠阻止所有人都攜帶的微腫瘤發展成腫瘤;在治療方面,能夠強化手術、化療和放療的作用,防止癌癥復發。</p><p class="ql-block">1.抗癌之食物</p><p class="ql-block">一些食物是癌癥促生因子,為癌癥發展提供養料;還有一些食物是癌癥“反促生因子”,可抑制癌癥發展,或者迫使癌細胞自我凋亡。</p><p class="ql-block">癌細胞在身體內的產生,主要取決于人的基因和環境中的毒素(輻射、致癌化學物質等);癌細胞在身體內的生長和擴散,則取決于癌細胞周圍的環境中的炎癥因子。而炎癥因子直接來源于飲食——精制糖(會提高促進炎癥的胰島素和IGF的含量)、ω-6脂肪酸過量(會轉化為炎癥分子)、生長激素(肉類和非有機乳制品中含有,會刺激IGF的分泌)等。</p><p class="ql-block">飲食也能提供“反促生因子”,例如某些蔬菜和水果中含有的植物化學成分,就能直接打破炎癥機制的平衡。在自然界,當植物遇到侵害時,它既不能反抗也不能逃跑,于是為了生存,植物必須進化出能夠防御細菌、昆蟲和壞天氣等侵害的強大分子,這些分子就是植物化學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真菌和殺蟲等功能,可影響潛在入侵者的生理機制。這些化合物還具有抗氧化功能,以保護植物細胞不受潮濕條件和太陽射線的侵害。(筆者:因此某些蔬菜和水果具有抗癌功效)</p><p class="ql-block">患癌率最高的人群與患癌率最低的人群之間,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就是食物。</p><p class="ql-block">抗癌食物發揮抗癌作用的方式:①清除致癌物質;②支持身體免疫系統;③阻礙腫瘤生長所需血管的生成;④阻止腫瘤制造炎癥為其自身提供養料;⑤阻礙能使腫瘤侵入周邊組織的作用機制;⑥促使癌細胞自我凋亡。</p> <p class="ql-block">(1)綠茶</p><p class="ql-block">富含多酚,尤其是茶多酚(又稱兒茶酸),可減緩腫瘤生長、轉移所需血管的生成,也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和解毒劑(清除體內毒素的肝臟激活酶),并會促使癌細胞自我凋亡。在實驗室里,茶多酚還可以加強放射療法的效果。把綠茶與大豆一起食用,會加強抗癌效果。</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用茶壺泡2克綠茶10分鐘,1小時內飲用,每天喝2-3杯。不要重復用泡過的茶,因為浸泡1-2小時后,茶中的多酚就會完全流失。</p><p class="ql-block">(2)橄欖和橄欖油</p><p class="ql-block">含有豐富的酚類抗氧化劑,如類葉生麻苷、羥基酪醇、酪醇和苯基酸,能夠抑制癌癥最初的滋生;橄欖油尤其是冷壓、特級初榨的橄欖油,還含有環烯醚萜、木脂素等已知的抗氧化劑,可以延緩癌癥的進一步發展;橄欖中含有的多酚和油酸,能夠抑制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基因表達(這種基因是近1/5乳腺癌的病因)。</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將橄欖油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用于烹飪食物。</p><p class="ql-block">(3)姜黃</p><p class="ql-block">姜黃是目前已確認的最強自然抗炎物質,可刺激癌細胞的自我凋亡過程(很大程度上源于對癌癥核因子-kB的直接妨礙能力),抑制癌細胞所需血管的生成。在實驗室里,姜黃可增強化療的效果,并減緩腫瘤生長。</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必須把姜黃與黑胡椒混合食用(姜黃不與黑胡椒混合食用則難以越過腸粘膜屏障,即難以被身體吸收,而混合食用可將人體對姜黃的吸收提高20倍);理論上還必須把姜黃溶于油中(橄欖油、亞麻籽油、菜籽油更佳)。將1/4湯勺姜黃粉與一大撮黑胡椒、1/2湯勺橄欖油混合在一起,加入蔬菜、湯汁或沙拉醬等食物中一起食用。</p><p class="ql-block">(4)姜</p><p class="ql-block">生姜有強效的抗炎作用和抗氧化效果(其抗氧化效果比維生素還要好),有助于減少癌細胞所需血管的生成,姜茶可減輕化療和放療產生的惡心反應。</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用炒鍋或煎鍋烹制蔬菜時,放入搗碎的姜末(筆者:即用姜爆鍋或調味。各種烹飪方法都可以放入姜);自制姜茶飲用。</p><p class="ql-block">(5)蘑菇</p><p class="ql-block">香菇、灰樹花菇、金針菇、平菇等蘑菇都含有多糖和香菇多糖,可刺激免疫細胞的活動和繁殖,從而增強對癌細胞的免疫力。其中,側耳屬的蘑菇(平菇是其中一種)防御乳腺癌的效果最佳。</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可做湯,也可作為調味品加入蔬菜、雞汁等菜肴中,或與其他食材混合制作菜肴。</p><p class="ql-block">(6)十字科蔬菜</p><p class="ql-block">西蘭花、卷心菜、花椰菜、大白菜、小白菜、抱子甘藍等十字科蔬菜(筆者:包括紅皮蘿卜),含有蘿卜硫素和吲哚-3-甲醇(13Cs),這些都是強效的抗癌分子。蘿卜硫素和13Cs可凈化某些致癌物質,可阻止尚未成癌的腫瘤發展成惡性腫瘤,還可促使癌細胞自我凋亡,以及阻止癌細胞所需血管的生成。</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加蓋稍稍蒸一會,或者在鍋里放少許橄欖油迅速爆炒(不要煮卷心菜和西蘭花,可能會破壞蘿卜硫素和13Cs)。(筆者:簡便易行的方法是用攪拌機(榨汁機)將西蘭花等與過濾水混合攪拌后飲用。十字科蔬菜還有確切的降尿酸(促進尿酸排泄)的作用。)</p><p class="ql-block">(7)蔥蒜</p><p class="ql-block">大蒜、洋蔥、大蔥、香蔥、韭蔥等蔥蒜植物含有的硫類物質,可降低由烤焦的肉類或吸煙所產生的亞硝胺和亞硝基化合物的致癌效果,還會促進結腸癌、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以及白血病的癌細胞自我凋亡。此外,蔥蒜植物都可以調節血糖含量,從而減少胰島素和IGF的分泌,進而控制癌細胞的生長。</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可用少許橄欖油稍微煎一下切好的大蒜,將其拌入蒸過或爆炒過的蔬菜中,再加入姜黃。或生吃等。</p><p class="ql-block">(8)番茄和番茄醬</p><p class="ql-block">番茄含有一整套的抗癌營養物。</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番茄必須經過蒸煮才能釋放其含有的營養物質,橄欖油可增進人體對番茄營養物質的吸收。</p><p class="ql-block">(筆者:番茄含糖量較高,在吃番茄和番茄醬時應該注意控糖。在購買番茄醬(包括其它所有市場上銷售的食品)時,要查看配料表,應該盡力選擇無麩質、無糖(或少糖)、無鹽(或少鹽)、無添加劑、無防腐劑的健康食品。)</p><p class="ql-block">(9)富含胡蘿卜素的蔬菜和水果</p><p class="ql-block">胡蘿卜、山藥、甘薯、南瓜、西葫蘆、西紅柿、甜菜、柿子、杏等所有含有維生素A和番茄紅素的亮色水果和蔬菜,其所含的番茄紅素具有抑制神經膠質瘤等數種癌細胞生長的作用,所含的葉黃素、番茄紅素、八氫番茄紅素、角黃素可刺激免疫細胞的生長和提高免疫細胞攻擊腫瘤細胞的能力。</p><p class="ql-block">(10)香草和香料</p><p class="ql-block">迷迭香、百里香、牛至、羅勒和薄荷等烹飪用香草,富含基本的萜烯油脂,可促進癌細胞自我凋亡,并可阻礙癌細胞入侵附近組織所需的酶,從而減緩癌細胞的擴散。</p><p class="ql-block">迷迭香所含的鼠尾草酚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和抗炎物質,具有增強某些化療效果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芹菜和荷蘭芹含有芹菜素,是一種可促進癌細胞凋亡的抗炎物質,并可阻止癌細胞所需血管的生成。(筆者:芹菜汁具有確切的降壓作用)</p> <p class="ql-block">(11)漿果</p><p class="ql-block">覆盆子(筆者故鄉稱為婆婆頭兒)、草莓、藍莓、黑莓和蔓越橘等漿果,都含有鞣花酸和大量的多酚物質,可刺激清除致癌物質的身體機制,并能夠抑制癌細胞所需血管的生成,花青素和原花青素還可以促使癌細胞自我凋亡。</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吃早餐時,將漿果與豆奶和雜糧谷物混合食用;在正餐之間,可單獨吃漿果。</p><p class="ql-block">(12)核果</p><p class="ql-block">桃子、油桃和其它核果,尤其是李子,含有同漿果一樣多的抗癌物質,具有與漿果同樣的抗癌功效。</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如同漿果。</p><p class="ql-block">(13)柑橘類水果</p><p class="ql-block">橙、橘子、檸檬、葡萄柚等柑橘類水果,都含有抗炎類黃酮,可刺激肝臟對致癌物質的凈化機制;橘子皮內含有的黃酮物質、柑橘黃酮、川陳皮素,可滲入腦癌細胞,加速腦癌細胞的自我凋亡,并可降低腦癌細胞侵入周邊組織的能力。</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可將碾碎的橘子皮撒在沙拉醬上,或摻入早餐谷物中,也可用橘子皮泡茶或熱水泡著喝。若食用橘子皮,務必選擇有機柑橘。</p><p class="ql-block">(14)石榴汁</p><p class="ql-block">石榴汁含有的抗炎成分和抗氧化成分已經得到證實。</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每天早餐時飲用一杯石榴汁。</p><p class="ql-block">(15)海藻</p><p class="ql-block">主要的食用海藻有海帶、裙帶菜、紫菜、海草、紅皮藻,都含有可減緩癌細胞(尤其是乳腺癌、前列腺癌、皮膚癌、結腸癌)生長的分子;海帶和裙帶菜含有褐藻多糖,可刺激免疫細胞(包括NK細胞);紫菜含有極其罕見的長鏈ω-3脂肪酸,具有高效抗炎作用。</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海藻可做湯、沙拉,也可與豆類一起食用(海帶與豆類(包括豆腐)一起烹調,可使豆類更容易消化)。</p><p class="ql-block">(16)大豆</p><p class="ql-block">含有的異黃酮(包括染料木黃酮、大豆黃素和黃豆黃素),可阻礙性激素(如雌激素和睪丸素)對癌細胞的刺激作用,還可以阻止癌細胞所需血管的生成。</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早餐用豆奶或豆酸奶或豆腐代替乳制品。豆腐也可以作為肉的替代品。(筆者:作者指的應該是紅肉。但不宜完全用豆類蛋白質替代肉類蛋白質)</p><p class="ql-block">(17)紅葡萄酒</p><p class="ql-block">紅葡萄酒富含多酚物質,包括著名的白藜蘆醇。白藜蘆醇會對名叫乙酰化酶的基因產生影響,已知該基因的作用是防止健康細胞老化,并可通過妨礙核因子-kB的作用延緩癌癥發展的三個階段——起始、生長和變化。白藜蘆醇還具有抗癌細胞所需血管生成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以上研究結果均是在一定濃度的白藜蘆醇下觀測到的,大致與每天一杯紅葡萄酒所獲得的白藜蘆醇相當,因此,每天飲用的紅葡萄酒不可超過一杯,否則可能會導致癌癥發病風險的上升。</p><p class="ql-block">孕婦不宜喝酒(即使是葡萄酒),因為白藜蘆醇能夠像薩力多胺(一種鎮靜劑藥品)那樣干擾胚胎發育。</p><p class="ql-block">(18)黑巧克力</p><p class="ql-block">可可含量超過70%的黑巧克力含有大量的抗氧化成分、原花青素和多種多酚物質(一塊黑巧克力含有的多酚物質是一杯紅葡萄酒的2倍,與一杯綠茶差不多),具有延緩癌細胞生長和限制癌細胞所需血管的生成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推薦用法:飯后吃一小塊黑巧克力,并配以綠茶。不要將黑巧克力與日常食品混合食用,那樣會抵消可可分子的有益效果。</p><p class="ql-block">(19)維生素D</p><p class="ql-block">每天攝入1000國際單位的25-羥基維生素D,可使癌癥發病率降低75%以上。</p><p class="ql-block">中午全身接受日光照射20分鐘,體內會產生8000-10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3。但過度暴曬有增加皮膚癌患病的風險。</p><p class="ql-block">維生素D含量最高的食物有:魚肝油(一湯匙含1460國際單位),三文魚(100克含360國際單位),鯖魚(100克含340國際單位),沙丁魚(100克含270國際單位),鰻魚(100克含200國際單位)。</p><p class="ql-block">應避免攝入維生素D2或鈣化醇,因為血鈣過多可能造成中毒;不要過度攝入維生素D3,可能導致結石,或導致血鈣過高,在某些極其罕見的情況下血鈣過高會使人患癌死亡。</p><p class="ql-block">服用維生素D補品期間,應該每隔3個月測量一次血液中的維生素D3含量以及血液和尿液中的鈣含量。</p> <p class="ql-block">(20)ω-3脂肪酸</p><p class="ql-block">ω-3脂肪酸可減少炎癥;在培養細胞中,長鏈ω-3脂肪酸可減緩多種腫瘤的癌細胞生長,還可延緩腫瘤以轉移的形式擴散。</p><p class="ql-block">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魚——富含ω-3多不飽和脂肪酸,其中小魚最佳,如鳳尾魚、沙丁魚、小鯖魚、三文魚等,凍魚會損失部分ω-3脂肪酸;橄欖油——富含ω-3單不飽和脂肪酸(這是筆者加上來的);亞麻籽油——富含ω-3多不飽和脂肪酸(筆者:但同時含有ω-6脂肪酸。ω-3脂肪酸占57%,ω-6脂肪酸占14%),還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筆者:魚是最佳動物類蛋白質的食材,多吃魚益處多多——有助于聰明基因表達,健腦,抗癌,消炎,解毒等。)</p><p class="ql-block">(21)益生菌</p><p class="ql-block">益生菌可抑制結腸癌細胞的生長,還有解毒作用,可改善免疫系統功能,并可增加NK細胞的數量。</p><p class="ql-block">益生菌的主要來源:有機酸奶(筆者注:包括有機酸乳和發酵乳,而風味酸乳、風味發酵乳因沒有菌的限定和有添加劑,應該排除)和酸乳酒,豆酸奶,德國和韓國泡菜(筆者:也應該包括四川泡菜),大蒜、洋蔥、西紅柿、蘆筍、香蕉等。(筆者:還應該包括益生菌補品)</p><p class="ql-block">(22)富含硒的食物</p><p class="ql-block">硒可刺激免疫細胞的作用,尤其是NK細胞——可增加多達80%的NK細胞,還可增強身體抗氧化機制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有機蔬菜和有機谷物中都含有大量的硒,魚類、貝殼類、動物內臟中也含有硒。</p><p class="ql-block">(23)蔬菜的混合漿液(汁)</p><p class="ql-block">把抗癌食物組合起來食用,發揮食物的協同作用,比分開吃更有效。無需擔心這些食物相互之間會產生任何消極影響,即吃這種食物會減弱那種食物的抗癌效果。</p><p class="ql-block">蔬菜的混合漿液(汁)就是抗癌食物的組合形式之一。</p> <p class="ql-block">2.抗癌之身體</p><p class="ql-block">已經有研究證明,身體鍛煉可以直接刺激身體中有助于對抗癌癥的抑制和防御機制。</p><p class="ql-block">很多研究表明,身體活動頻繁的人較少得癌癥,并且在身體活動頻繁的癌癥患者中,其癌癥復發的病例要比其他癌癥患者少很多。</p><p class="ql-block">一些癌癥患者在專家指導下進行身體鍛煉,結果這些癌癥患者的癌癥復發的幾率降低了50-60%。</p><p class="ql-block">有研究表明,對于65歲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身體鍛煉能使死亡風險下降多達70%。</p><p class="ql-block">有實驗證明:每周一次、每次30分鐘、為期3周的按摩,能夠減緩人體壓力激素的分泌,同時會增加乳腺癌患者體內的NK細胞數量。</p><p class="ql-block">身體鍛煉可通過大量的生理機制改善全身的生理機能。會減少最主要儲存致癌毒素場所的脂肪含量;能夠改變人體內的激素平衡情況,減少過剩的雌激素和睪丸素(這兩種激素會刺激癌細胞的生長,尤其是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子宮癌、睪丸癌);還能降低血糖含量,從而減少胰島素和IGF的分泌(胰島素和IGF會顯著加劇炎癥,促進腫瘤生長和擴散);身體鍛煉與冥想一樣,對免疫系統有著積極的影響。</p><p class="ql-block">身體鍛煉不存在對每個人都有效的“神奇”速度和距離(即要因人而異。乳腺癌患者以正常速度每周步行3-5小時就能產生可測量的效果,結腸癌患者和直腸癌患者需要前者2倍的運動量才能產生相當的效果,前列腺癌患者每周需要達到相當于3個小時的慢跑量才會看到效果);不需要大運動量;養成一種身體鍛煉習慣最重要;鍛煉后的感覺要比鍛煉前輕松,而不是更疲勞;無論身體條件如何,幾乎所有人(包括癌癥患者)都可以做瑜伽、太極這種溫和的身體運動;參加運動團體有利于提高堅持鍛煉的毅力;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很重要,因感到快樂就容易堅持下去。</p><p class="ql-block">盡管有很多因素會引發癌癥,但是只有在人體的“體勢”合適的時候,癌癥才會發展和擴散。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體勢”,一旦癌癥在體內扎下根,就沒有辦法預防癌癥或減緩癌癥的發展了。(筆者注:所謂體勢指的是人體平素或患病時體質強弱,中醫又稱為“正氣”的虛實盛衰。體勢包含機體的攝入、消化吸收、排泄、修復再生和抵御外邪等能力,也是人體五藏功能的具體體現。)</p><p class="ql-block">3.抗癌之精神</p><p class="ql-block">(1)精神狀態對癌癥患者的影響</p><p class="ql-block">心理因素(從而精神狀態)毫無疑問會影響腫瘤的生長。</p><p class="ql-block">有一項乳腺癌患者互助研究的結果是:10年后,互助組成員中(以8-10人為一組,每周都相互見面)有3人親自接聽回訪電話,鑒于她們病情的嚴重程度,這實在讓人難以置信,而對照組的36名女性已經全部去世;互助組成員的平均存活時間是對照組患者的2倍。</p><p class="ql-block">有一項對象為原本健康人群的研究結果:每位參與者首先必須對以下兩個陳述句給出“是”或“不是”的回答——“我覺得自己不可能達到自己努力奮斗的目標”,“我的未來似乎沒有什么希望,我不信情況會有所好轉”。6年后,在其他因素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回答“是”的人,其死亡率(綜合各種死因)要比回答“不是”的人高3倍。</p><p class="ql-block">有一項研究指出,當遭遇精神創傷時,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是其他女性的9倍。</p><p class="ql-block">有論文表明,精神創傷會影響人體內在的生理活動——觸發人體的壓力反應機制:釋放皮質醇、腎上腺素和炎癥分子,使免疫系統反應變慢,這種應對壓力的生理機制助長了癌癥的發展和擴散。</p><p class="ql-block">本書作者大衛離婚兩次,第一次離婚后發現腦部癌癥,第二次離婚后癌癥復發。</p><p class="ql-block">2008年,倫敦大學學院生物學家進行了一項規模宏大的“薈萃”研究(綜合了165項研究),研究者推斷:與壓力相關的心理因素會增加健康人患癌癥的風險,并降低癌癥患者的存活率。</p><p class="ql-block">事實表明,免疫系統的白細胞(NK細胞、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對無助感——一種認為自己不可救藥的想法——和接下來所產生的喪失生存意志的念頭極其敏感。相反,重新獲得生存意志常常會令病情發生決定性的轉折。</p><p class="ql-block">無助感會使身體分泌激素,這些激素會激活體內的“緊急救護”系統,比如可促進腫瘤生長和擴散的炎癥反應。如此同時,壓力還會延緩身體中消化、組織修復、免疫系統等功能。</p><p class="ql-block">(2)釋放壓力、調整心理、振作精神的方法</p><p class="ql-block">在過去5000年里,東方有偉大的醫學和精神傳統,比如瑜伽、冥想、太極、氣功等,是減小壓力的最佳方法,也是重建人體生理和諧,從而提升身體自然防御力的最佳方法之一。</p><p class="ql-block">瑜伽、冥想對身體的影響是可以客觀測量的,并不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的虛妄之談。實驗儀器記錄到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現象:在眾多研究對象用拉丁語誦出一串《圣母經》的經文或重復念誦佛教咒語“唵嘛呢叭咪吽”時,研究對象的呼吸頻率自動調整為每分鐘6次,與其他自發生理機能的節律一致。而一切會使生理機能節律變化幅度增強的事物(前述共振狀態下,就會發生生理機能節律變化幅度的增強),都對健康大有脾益——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減少炎癥,更好地調節血糖含量。</p><p class="ql-block">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證實:“正念禪修”對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有積極影響。</p><p class="ql-block">究竟是什么機制使冥想強化了免疫系統,還不得而知。最有可能的解釋是:較寧靜的心靈狀態可以減少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分泌,從而免疫細胞能更好地發揮防御作用。</p><p class="ql-block">4.防止手機輻射</p><p class="ql-block">有少量研究測量了長期使用手機(至少10年,每天至少1小時)的風險——這些用戶常聽手機的那一側腦袋里長腫瘤的風險提高了1倍。</p><p class="ql-block">雖然使用手機致癌還沒有充足的科學證據,但還是要預防(筆者:像有的專家主張的那樣,對待預防癌癥應該“疑罪從有”)。</p><p class="ql-block">(1)除極少數情況之外,不要讓兒童使用手機。</p><p class="ql-block">(2)當來電鈴聲響起時,要盡量遠離手機;當對方接通電話后。再把手機靠近耳朵。并要盡可能使用免提功能、耳機。</p><p class="ql-block">(3)要遠離正在使用手機的人。</p><p class="ql-block">(4)要避免長時間將手機帶在身上。夜里不要將手機放在身邊,例如放在枕頭下或床頭柜上。</p><p class="ql-block">(5)要盡量僅用手機進行短時間通話。最好用固定電話通話。</p><p class="ql-block">(6)在使用手機時,要不時換耳朵聽。</p><p class="ql-block">(7)在信號很弱或在疾駛的車上,不要使用手機。</p><p class="ql-block">(8)要多發短信,少打電話。</p><p class="ql-block">(9)要選擇一款比吸收率值最低的手機。</p><p class="ql-block">5.防騙</p><p class="ql-block">在治療癌癥中,要謹防有以下行為的可能的騙子和江湖郎中:</p><p class="ql-block">(1)拒絕同腫瘤醫生合作,并建議停止常規治療。</p><p class="ql-block">(2)建議采用的療法療效未經證實,但已證明會有危險。</p><p class="ql-block">(3)所建議的療法,花費與預期療效不相符。</p><p class="ql-block">(4)許諾其療法絕對有效,只要你真心想要痊愈。</p><p class="ql-block">幸運的是,人們并不是必須采用所有改變生活方式的方法,便能保護自己免受癌癥的侵害。</p> <p class="ql-block">四、筆者對人們難以改變生活方式的觀察和思考</p><p class="ql-block">以前筆者不怎么懂得生活方式深刻和廣泛地影響健康,在沒有閱讀本書時更沒有料到防治癌癥的全球暢銷書中踐行的竟然是有效的生活方式的方法。</p><p class="ql-block">雖然,生活方式是影響人們健康的主要因素——2012年全國居民慢性病(病程一般在6個月以上的疾病。癌癥是典型的慢性疾病)死亡率為533/10萬,占總死亡人數的86.6%;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慢性病的發病原因60%取決于個人的生活方式(其它因素還有遺傳、醫療條件、社會條件、氣候等)。在生活方式中,膳食不合理、身體活動不足、煙草使用和有害使用酒精是慢性病的四大危險因素。但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或并不想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p><p class="ql-block">1.缺乏健康意識。</p><p class="ql-block">現實中多數人缺乏健康意識。而慢性病的緩慢發病過程和一些慢性病不痛不癢的“沉默殺手”本性,又助長了人們的大意、懈怠、從眾甚至墮落,從而阻礙建立和提高健康意識。</p><p class="ql-block">缺乏健康意識,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健康行為。</p><p class="ql-block">2.缺乏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p><p class="ql-block">缺乏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就難以建立和堅持良好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例如,有些糖尿病患者連糖的外延都不清楚,他(她)的控糖之詞一定是自欺欺人,其病情往往會越來越重(其中包括患上代謝綜合征)。</p><p class="ql-block">例如,大多數人都認為只要允許生產和營銷的食品,都可以購買食用,也包括對此無意識者,這就是缺乏科學精神導致的。</p><p class="ql-block">3.習慣和病態難以改變。</p><p class="ql-block">往往不良生活方式是經過長年累月形成的,已經成為習慣,其巨大慣性致使難以“剎車”和“轉向”。</p><p class="ql-block">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口號是“享受快樂”和“快樂至上”,乃至上升到享樂主義。仔細辨認,他們(她們)的快樂來源,涉嫌對某種中毒成癮的滿足,這本身就是身心雙重病態。例如,滿足其煙癮、酒癮、糖癮、網癮、官癮等等。</p><p class="ql-block">用損害健康換來的所謂快樂,一般不會長久。只要在快樂低潮時,審視一遍自己的熟人群體,認清這個現實并不難。</p><p class="ql-block">4.自控力差和精神境界低。</p><p class="ql-block">雖然有的專家用科學研究為生活方式不良者辯護——不良嗜好不是自控力差導致的,而是中毒導致的,例如糖類中毒者嗜好吃糖。但是,戒除不良嗜好和毒癮(廣義的)最終還是離不開自控力。</p><p class="ql-block">精神境界低與不良生活方式正相關,精神境界低與自控力差相匹配。現實中,精神境界低者往往把自己局限于吃喝玩樂等——馬斯洛說的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且難以自拔。</p><p class="ql-block">社會地位高并不等同于精神境界高,也不說明其具有較強的自控力。不少職場上的高個、強人,在生活中卻是矮子、弱者,把自己搞得大腹便便、腦滿腸肥,因此疾病纏身甚至短命。人們應引以為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木秀林于2024年6月10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塘县|
长治县|
乐亭县|
宜君县|
临安市|
滦平县|
修武县|
乐都县|
昌邑市|
保山市|
玉山县|
册亨县|
南皮县|
马边|
贡山|
洞头县|
电白县|
皋兰县|
股票|
哈尔滨市|
来凤县|
临沧市|
石泉县|
花莲县|
论坛|
阜康市|
行唐县|
乡宁县|
巴彦淖尔市|
西平县|
英德市|
新宁县|
昭通市|
株洲市|
固始县|
青岛市|
定襄县|
昆明市|
南江县|
永泰县|
延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