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攝影/制作:南飛霜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篇號:2246675</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行程時間:2023/09</b></p> 承接上篇……<div><br></div><div>下個目的地:孜珠寺。邊壩-桑多鄉-丁青縣,山路行程80公里。</div><div><br><div>D8:離開邊壩這個美麗令人難忘得小鎮時,我們遇到了道路施工和斷路的實際問題,導航給出的繞行路線讓人暈倒。原本只要七、八十公里的路卻要走出三百多公里。</div></div> <p class="ql-block">最后斷然決定還是走鄉道。所幸的是山路雖窄,還有少量山體滑坡,最窄的地方只能允許一輛車通過,另一側就是懸崖,沒有退路,趕上沒有降雨,陽光明媚,最后還是有驚無險地通過了80公里險惡的山路到達丁青縣孜珠寺山腳下。</p> <p class="ql-block">孜珠寺。</p><p class="ql-block">孜珠寺位于丁青縣沙貢鄉境內的孜珠山上。名副其實地被稱作隱藏在國道G317旁的天空之城,一個絕對缺氧但不缺信仰的地方。這里異峰突起,挺拔險峻,怪石嶙峋,禪祠疊疊。</p> 寺廟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成為研究藏族古老雍仲苯教的重要場所。從山腳下到山頂11公里碎石路,需要經過43個回頭彎,沿Z字型陡峭的盤山路一路顛簸才可到達。海拔落差1500米,路面崎嶇陡峭堪比丙察察。 <p class="ql-block">孜珠寺是一座建在山崖上的巨大寺廟。經典記載:孜珠寺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孜珠”意為“六座山峰”,象征觀音菩薩用慈悲和智慧度化所有六道眾生,幫助他們從煩惱中走向解脫之路。代表著六度萬行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以及對眾生的貪婪、愚癡、嗔怒、傲慢、嫉妒、邪見的對治之道。</p> <p class="ql-block">苯教有四大神山之說,主要有阿里的岡底斯山、林芝的苯日神山,昌都的孜珠山、德欽的梅里雪山。這里的六座山峰上,到處是大殿、經堂、僧舍,繁盛時期僧人多達二、三千人。</p> <p class="ql-block">佛祖辛繞彌沃在弘揚佛法時,曾在孜珠山傳法,給予巨大的加持。并且授記,今后孜珠山會對苯教佛法的發展和傳播有著深遠的影響,會有許多利益眾生的大成就者出現。此后歷代在神山修行者中涌現出了80位大成就者,并留下了他們的珍貴遺跡。</p> <p class="ql-block">如有辛美祖普、東炯大師、占巴南喀大師、才旺仁曾大師、羅丹尼布大師、桑杰林巴大師等,以及他們和蓮花生大師修行的山洞,并在石壁上留下了手印和腳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里散布著大大小小的的僧舍,層層疊疊依山而建,渾然一個與世隔絕的藏傳佛教的凈土。</p> <p class="ql-block">孜珠山的圣跡比比皆是,巖壁和洞穴里自顯的佛像、壇城、真言,令人目不暇接,它將如此豐富的本教寶藏集于一山。同時孜珠山也有代表六道輪回的繞山隧道,許多藏民虔誠的不遠千里來此轉山朝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高的山崖上,天門左側有僧人修行的山洞。后來修建的小小的僧舍是人們為紀念苯教的活佛占巴南喀在此修行過而建。天門右側是占巴南喀的大兒子次旺仁增修煉的一個洞穴和二兒子蓮花生修行的地方。目前也修起了小房子以示紀念。可見修行的僧人們的生活環境與條件的艱辛。這里離城市最遠確離天空最近。</p> <p class="ql-block">孜珠寺地處險峻高山,遠離世俗社會,使其一直保持著純凈的修法氛圍。三千年來,無論災荒、法難、戰爭還是動亂,雖然孜珠寺會受到干擾甚至遭到拆毀,但佛法的火種始終能在這里薪傳不滅;許多苯教佛法的經典、儀軌只在孜珠寺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繼承,例如每十二年演出一次的盛大神舞——《極樂與地獄》。</p> <p class="ql-block">孜珠寺弘揚顯宗、密宗、大圓滿等圓融無二的佛法,擁有著完整無漏的大圓滿傳承系統。宣揚去惡從善、因果報應、輪回痛苦和涅槃快樂等基本教理,主張廣學博聞與實踐修習并舉,尤其注重修煉大圓滿密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海拔4800米的高山上建造出如此氣勢磅礴的建筑,可見藏傳佛教在藏民心中的地位之高。站在此處放眼望去,寺廟就像巨大的磁石,吸引著所有來的這里的人走向她。</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被藏民稱作圣潔的佛學院,教民們也為能到這里修行而感到無上榮光。</p> <p class="ql-block">可見自然條件極為的艱苦。僧人們是在非常艱苦的情況下,在此拋開雜念妄想,潛心修煉本教的佛法。照片中稍大些的長方形的紅色建筑是佛學院。</p> <p class="ql-block">孜珠寺有200多個僧人,寺廟為他們開辦了內明、辯論、禪定3所學校,僧人在孜珠寺從內明開始修學到禪定,要把本教現有甘珠爾(祖師敦巴辛繞口述的本教知識)187部顯宗、密宗、大圓滿經典學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有個空洞的山峰是孜珠山的第三峰,據說是大鵬鳥穿山飛過時留下的空洞,也有說是格薩爾王的??曾穿過此洞形成了天門。</p> <p class="ql-block">孜珠寺的苯教禪院可系統地講述苯教經典、傳授包括神秘而古老的本教無上瑜珈等各種修習方法。該寺還存有一種古老的本教神舞。全藏地區,唯有孜珠寺保留和可以重現此舞的原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地處高山之上,我們人類顯得更加的渺小。</p> <p class="ql-block">身臨其境,感悟佛教對這片土地的歷史與文明的深遠影響。</p> <p class="ql-block">透過天門,俯瞰寺廟的層層僧舍。</p> <p class="ql-block">到達孜珠寺的過程,就像修行之路的艱辛歷程,體驗過身體在地獄中的煎熬,當眼前突然出現絕美畫卷內心充滿無比欣慰時,頓覺一切都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過天門可窺見藏東丹霞之紅。天空之廁的第一視角也是這里。腳下的道路就是G317。</p> D9:丁青縣-類烏齊-昌都市,國道G317-國道G214,行程231公里。 <p class="ql-block">走到了孜珠寺的背面,也就是我們在天門上能看到的丹霞紅的國道G317路旁。那曲折蜿蜒的山和6座刀削般的山峰,如同跨越人世間的六道輪回,真實地展現藏地佛教信仰的力量。</p> 無限風光 大地之色 秋天的曬草 游牧民的歇腳之所 無不體現著大自然的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昌都市(Qamdo)隸屬西藏自治區,古稱“康”或“客木”,別稱康巴、藏東明珠,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瀾滄江上游,地處三河一江地區(昂曲、扎曲、色曲、瀾滄江),藏語意為“水匯合口處”,是西藏自治區的東大門。</p> 唐代,昌都市為吐蕃王國的一部分,明清以后統稱此地為康藏地區,原西藏政府稱它為“朵康木”地區。 昌都地處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素有“雪域之門”的盛譽。<div><br></div><div>這座”解放橋“就是為紀念1950解放軍進軍昌都、解放西藏而建,是全面解放西藏的象征。</div> 昌都老街上人來人往。 足見昌都并不亞于內地的許多大城市。 午后陽光把茶馬廣場照得通亮。 格薩爾王的雕像。 格薩爾王的雕像總是騎馬的。 陽光是這里常見的福利。廣場的地面已被太陽照亮。 茶馬廣場上體會今天藏民的安逸、平靜、慢節奏的生活。 強巴林寺<div>強巴林寺位于昌都鎮內的昂曲和扎曲兩水交匯處,它巍峨地依附在橫斷山脈之之下,聳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紅壤層上。</div> 該寺是由宗喀巴弟子喜繞松布于公元 1444年創建的。 寺內主佛為強巴(大慈)佛,故對該寺的起名為昌都強巴林寺。 強巴林寺與內地王朝的關系歷來極為密切。從清朝康熙帝開始,該寺主要活佛受歷代皇帝的冊封。寺內保存有康熙58年5月頒發給帕巴拉活佛的銅印。 乾隆56年,乾隆帝為昌都寺書贈“祝厘寺”的匾額。昌都強巴林寺有五大活佛世系,十二個扎倉,僧人最多時達5000余人,并轄周圍小寺70座。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為該寺第一大活佛,現已轉世至11世。 該寺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經堂內塑有數以百計的各類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畫以及眾多的唐卡畫,可以說是匯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帶的最高水平。 這座寺廟,建立于明朝年間,是宗喀巴改革西藏佛教以后,他的弟子所建立的。按格魯教派規定,昌都寺可擁有僧人二千五百人。 傳說格魯派宗師宗喀巴16歲時由青海到拉薩學經途中,路過這兩水交匯的秀美之地時預言這里將是弘揚佛法之地。后在1444年由宗喀巴的晚年弟子西饒桑布在此歷時八年建成。 <div>建寺時西饒桑布在一千戶家去講經化緣,該千戶就將自己家的草場奉獻了出來作建寺之址。據說寺廟五大扎倉之一的桑堆扎倉的位置,就是當年千戶搭牦牛帳篷的地方。<br></div> 宗喀巴1373年入藏途經昌都時曾預言,將來在此地定能興寺弘佛。后來到公元1437年(明英宗正統二年)宗喀巴的弟子西繞桑布在這昂曲和雜曲兩水間雄鷹落地式的巖島上倡建寺廟,寺內主佛為強巴(大慈)佛,故對該寺起名為昌都強巴林寺。 D11:昌都-邦達-怒江72拐-八宿縣<div>國道G317、國道G214轉國道G318。</div> 路過海拔最高的機場:邦達機場。海拔4300米,比拉薩機場的海拔還要高,不建議第一次來西藏旅游的朋友飛機降落邦達機場。身體適應高原環境過程要慢慢來。 國道G318沿途的無限風光。 <p class="ql-block">怒江72拐,終于品嘗到了國道G318的堵車的特有滋味。</p> 這是在高原地區看到的上千年的核桃樹 巨大的樹冠,粗壯的樹干講述著高原上成長的力量 雨過天晴遇見彩虹。預示著又是個好天氣。西藏總是給人無盡的美景。我們距離墨脫越來越近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謝觀看!未完待續......!</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寿县|
昌都县|
芜湖县|
兴仁县|
惠水县|
莆田市|
浮山县|
甘泉县|
乌拉特前旗|
青田县|
民勤县|
温宿县|
罗平县|
嘉义市|
淮安市|
宜丰县|
信宜市|
宜城市|
渝中区|
钟山县|
衢州市|
晋宁县|
丰镇市|
丹棱县|
襄汾县|
五华县|
霍城县|
板桥市|
正阳县|
东台市|
连南|
永昌县|
拉萨市|
饶平县|
济南市|
黄大仙区|
梧州市|
扬州市|
遵义县|
咸丰县|
汤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