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艾草生長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qū)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于森林或草原地區(qū),局部地區(qū)為植物群落的優(yōu)勢種。艾草不挑土地,隨遇而安,隨處可見它的身影。</p><p class="ql-block">艾草又名艾蒿、醫(yī)草、灸草、香艾等,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略呈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幽幽艾香,兩千多年前《詩經(jīng)》里就有“艾草”,《采葛》篇曰:“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古人一邊采艾,一邊情思綿綿,給艾草披上了一層浪漫相思的色彩。把艾草與熱戀的情人聯(lián)系在一起,可見彼時的人們對艾草是多么的喜愛!艾草還有一些比較生僻的名字,如蓼蕭,《詩經(jīng)·小雅·蓼蕭》篇寫道:“蓼彼蕭斯,零露湑兮。既見君子,我心寫兮。”關(guān)于“蕭”的釋義,《說文》解釋為“艾蒿也”,可見《詩經(jīng)》里出現(xiàn)的“蓼蕭”便是艾草。</p><p class="ql-block">艾草是古時郎中鐘愛的藥材,主要原因是艾草具有治病祛邪的奇特功效,《孟子》一書便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的記述。唐代孟詵《食療本草》介紹艾葉食療方法:“若患冷氣,取熟艾面裹作餛飩,可大如彈子許。”每逢端午,人們在家門口懸掛艾草,這個習(xí)俗始于晉朝、興于宋朝,正如民諺所說“遍插艾草在庭間,百毒百邪不敢侵”。</p><p class="ql-block">作為一種中藥材,艾草的醫(yī)用價值很高,具有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祛風(fēng)止癢、抗菌殺毒等功效。《本草綱目》載:“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zhuǎn)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jīng),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古籍《廣群芳譜》載:“艾,一名醫(yī)草,一名冰臺,一名艾蒿,一名黃草,處處有之。宋時以湯陰復(fù)道者為佳,近代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到了明代,李時珍在家鄉(xiāng)湖北蘄州又發(fā)現(xiàn)一種艾草“蘄艾”,并在《本草綱目》中記錄了“艾葉能灸百病”的功效。因此,艾草又被稱為“醫(yī)草”。</p><p class="ql-block">除了用于治病,艾草還是一種不錯的食材。春季的艾草可用于食療,富含礦物質(zhì)、脂肪、蛋白質(zhì)、多種維生素等。《食療本草》記載:“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餛飩?cè)鐝椬樱倘迕叮我磺泄韾簹猓L服止冷痢。”千百年來,中國民間一直流傳著“插艾”的習(xí)俗,除了因為艾草有“辟邪”的功能,更因其獨特的香氣有著驅(qū)趕蚊蠅、蟲蟻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艾草的植株氣味獨特,有人理解為香,也有人理解為臭。屈原所作《離騷》中的“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把芝蘭、芳草與蕭艾作對比,烘托了蘭草,贊揚了君子的崇高美德,卻也貶低了艾蒿。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在他憤而投江之后的兩千多年里,人們卻將他貶為濫草的“蕭艾”,與紀(jì)念他的節(jié)日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把艾視為“臭草”的還有唐代詩人白居易,他在《問友》中寫道:“種蘭不種艾,蘭生艾亦生。根荄相交長,莖葉相附榮。香莖與臭葉,日夜俱長大。鋤艾恐傷蘭,溉蘭恐滋艾。蘭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沉吟意不決,問君合何如?”當(dāng)然,詩人對艾草沒有什么偏見,不過是借題發(fā)揮表達(dá)內(nèi)心的情感而已。</p><p class="ql-block">端午就要到了,風(fēng)中又搖曳起淡淡的艾草之香。隨遇而安的艾草,因為自身的神奇功效,成為人們生活和民俗的一部分;又因為與屈原、白居易等文人相關(guān)聯(lián)的故事,讓這種本來普通的植物香氣中多了一層文化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閱讀《中國教師報》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工布江达县|
苍溪县|
平武县|
盘山县|
于都县|
温泉县|
大英县|
肃宁县|
北京市|
深圳市|
河北区|
土默特右旗|
阜城县|
沅江市|
庆元县|
兴安县|
双江|
龙山县|
唐山市|
平阳县|
崇左市|
泰和县|
永新县|
南漳县|
礼泉县|
大宁县|
新化县|
榆林市|
西青区|
南木林县|
义马市|
宁波市|
乌兰察布市|
南部县|
毕节市|
马关县|
从化市|
柘城县|
江西省|
大连市|
松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