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500年前,古越國選擇在紹興這樣一個背山(會稽山)臨水(錢塘江)、可攻可守的地方開始建設都城,是有其軍事意圖的。從勾踐小城到山陰大城,再到整個紹興古城,形制基本成形。在2500年中,這座城市在水上和沼澤灘涂上不斷生長擴大,由于河道湖泊眾多,被譽為東方威尼斯和漁米之鄉。而在這樣松軟的地質條件上建設城市,就需要大量的石材作為建筑材料才能使城市建筑穩固。紹興古代四大采石場:柯巖、羊山、東湖、吼山。因采石鬼斧神功,而使古四大采石場均成為紹興的山水景觀。</p> <p class="ql-block"> 柯巖風景區</p><p class="ql-block">柯巖風景區是紹興最具代表性的景區,有"游過柯巖等于游遍紹興"之說,景區分三大塊:①柯巖景區(體現石文化、佛文化和名士文化)擁有石佛、鏡水灣、越中名士苑、園善園四大景點;②鑒湖景區(體現水文化、橋文化、酒文化);③魯鎮景區:我國首個魯迅文化主題景區。將魯迅小說中虛構的平面故鄉還原成建筑實體,融匯了紹興水鄉的風俗民情建筑風情和自然風光,并為游客提供體驗式旅游環境。</p> <p class="ql-block">柯巖在三國時期,這里曾是一處采石場,歷代不斷采石,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姿態各異的石宕、石洞、石潭、石壁等石景。宋代開始這里就為攬勝之地。很多名人墨客都曾經來此打卡。</p> <p class="ql-block">古時采石分露天采集、半露天加地下采集兩種形式。露天采集最古老一般皇城及大型水利工程都是露天采集。以柯巖和東湖最為典型,小鎮鋪青石路、蓋民宅都是半露天加地下采集,這種方式最多且普及。圖中為地下采集坑。</p> <p class="ql-block">柯巖景區里第一勝景柯巖大佛,這座大佛從隨文帝楊堅的父親越國公楊素擴建越城時就開始鑿建了,歷經三代人時間到唐朝初期才建成。大佛為彌勒佛即是釋迦牟尼的轉世佛,高20.8米,是浙江省四大石佛之一,至今已有1800年歷史了。大佛佛面豐滿圓潤,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最讓人驚嘆的是:大佛雙耳相通,可容一人通過,世所罕見。</p> <p class="ql-block">大佛的右側就是"天下第一石"的云骨。給人的第一視覺感觀就是高矗入云,它高31米,底圍4米,最簿處不足1米,上豐下削,底腳細尖如錐倒立。說俗氣點遠看像一個大雞腿,近看則像歷經蒼桑的古人。</p> <p class="ql-block">云骨上寬下窄看似弱不禁風,實際采石工人巧妙的將重量集中于垂直線上,是古人精妙采石技術的一種體現。清代記載該石在三國東吳年間就已開辟建造出來了。距今1800年。同時還具有美感,從這個角度看,云骨頂端的石頭像人工建造的亭子,巧妙極了。</p> <p class="ql-block">穿過這道石門便來到柯巖鏡水灣。</p> <p class="ql-block">鏡水灣邊的鏡中鏡酒店。</p> <p class="ql-block">紹興三烏(烏蓬船、黑氈帽、霉干菜)之一的氈帽廣場。</p> <p class="ql-block">鑒湖原名鏡湖,相傳黃帝鑄鏡于此而得名。東漢永和五年(140),會稽太守馬臻修鑒湖,面積達200多平方公里。北宋時,官僚豪家在湖上建筑堤堰,圍湖造田鑒湖面積大大縮小只剩3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鑒湖水質非常好,馳名中外的紹興酒就是用鑒湖水釀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鑒湖湖面寬闊,水勢浩淼,泛舟其中,近處碧波映照,遠處青山重疊,有在鏡中游之感。</p> <p class="ql-block">鏡湖之中白玉長堤(古纖道)。</p> <p class="ql-block">紹興歷史上沒有魯鎮,魯鎮是魯迅心目中的故鄉。紹興將魯迅筆下的故鄉平面展示出來。</p> <p class="ql-block">這里不要門票,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水鄉的民俗風情,也可以和阿Q、祥林嫂互動,還可以品嘗具有紹興特色的各類小吃。如果有時間還可欣賞到一場社戲。</p> <p class="ql-block"> 東湖</p><p class="ql-block">東湖原為一座青石山,從漢代起石工相繼在此鑿山取石,是紹興古代四大采石場之一。經過千百年的鑿穿斧削,遂成為懸崖峭壁,奇潭深淵。1896年紹興名士陶濬宣(陶淵明45代孫)購得此地,以《桃花源記》為范本,精心布局園內的亭、臺、樓、閣,與崖壁、巖洞、石橋、湖面巧妙結合,歷時三年細緻打磨于1899年建成東湖園林,是紹興近代最早的公園。園林建成后眾多的名人來此。辛亥志士徐錫麟、秋瑾、陶成章亦在此聚會共商革命大計。蔡元培、魯迅、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郭沫若、陳從周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名士都被東湖的奇山異水所吸引,慕名而來</p> <p class="ql-block">網上下載的無人機拍攝的紹興東湖。紹興東湖很小,從入口處走到公園盡頭有800多米,坐船進去走出來一個小時多一點。但景色非常秀麗,像放大了的山石盆景。</p> <p class="ql-block">如果想俯瞰東湖,也可從水杉林烏蓬船碼頭右邊上山。山不高只有50米不到,十幾分鐘就可以登頂。</p> <p class="ql-block">東湖巧妙地將崖壁、巖洞、石橋與湖面融為一體,宛如一幅流動的水墨畫卷。</p> <p class="ql-block">東湖的每一山每一水都蘊含著深深的水墨意境。</p> <p class="ql-block">霞川橋用板墩板橋式樣靈輕簡潔,三橋洞二橋墩將湖巧妙地分成三行。使小橋在晚霞的照耀下在水面形成一個川字。</p> <p class="ql-block">仙桃洞。洞在山中,洞中有湖,洞中有門是仙桃洞的顯著特點。傳說中王母娘娘曾在此種下一棵仙桃樹,為防仙桃被偷,故派天將來此把守,天將椅就在石門洞口旁邊,因洞口外形如桃故名仙桃洞。</p> <p class="ql-block">嗽叭洞上小下大酷似嗽叭。又稱"空谷傳聲洞",在洞中說活,洞壁能回音,在遠處萬柳橋上都能聽見。</p> <p class="ql-block">陶公洞堪稱為東湖精華,為紀念修建東湖的陶濬宣而命名。洞內湖面距離山頂47米,湖深18米,洞中石壁陡峭平整,似鬼斧神工造就,。郭沫若詩間贊美"箬簣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在陶公洞中拍攝。</p> <p class="ql-block"> 吼山</p><p class="ql-block">吼山風景區,原名"犬亭山",又名"狗山",后取當地方言諧音,改為"吼山"。自漢以來鑿山采石,經過千百年的石砍斧削與大自然的造化,形成了山奇、石怪、洞幽、水深的奇特自然景觀,是紹興石文化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吼山石景奇麗多彩。有云石、棋盤石、象鼻吸水、煙蘿洞、放生池、剩水蕩等四十多處景點。且每個景觀都富有特色,有別于其他景點。圖中為象鼻吸水。</p> <p class="ql-block">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煙蘿洞</p> <p class="ql-block">吼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越王勾踐雪恥復國大業的重要根據地之一。勾踐在此藏兵、訓兵;這里還有春秋戰國時期越青瓷窯窯址;宋代愛國詩人陸游的祖居、祖寺和眾多的摩巖石刻。</p> <p class="ql-block">棋盤石</p> <p class="ql-block">云石</p> <p class="ql-block">東山臺</p> <p class="ql-block">云石</p> <p class="ql-block">剩水蕩</p> <p class="ql-block"> 羊山</p><p class="ql-block">羊山在紹興四大古采石場中是最古老的石場:2500年前古越國在此采石建會稽城(紹興),隨朝開國皇帝楊堅的父親越國公楊素時擴大會稽城也在此大規模採石,直到清朝為筑錢塘江江堤又在羊山大量採石。羊山因此而稱石城。石城原為一體,后因城市建設修建馬路而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為山地,四周怪石林立,群峰迭起,摩崖孤嶧,巖石兀突。沒有正規臺階游道,小徑彎曲,野草綠蘿蔓繞巖間。低處崖壁上雕刻著各種石佛。展示著雄奇俊秀,獨有魅力的石景奇觀。東區為水景區(由採石形成的水潭),水深數丈,水質清瀏,時有桃花水母出現,水潭有數百畝之廣,水中也有孤峰兀立,東邊風景有一說法"水中有石,石中有寺(大佛寺),寺中有洞,洞中有佛"。該佛為明代所雕是浙江四大石佛之一。我們先去了西邊山地,下山時迷失方向,在山上轉了一個小時才得下山,耽誤了時間就沒有去東部羊山公園看水景大佛了。留下遺憾。</p> <p class="ql-block">山中遺留下來未採出的條石。</p> <p class="ql-block">羊山是紹興人留給自己的后花園。這里東西兩部分都不收門票。</p> <p class="ql-block"> 犭央犭茶湖</p><p class="ql-block">在紹興眾多的江河湖海中,有一個著名的犭央犭茶(讀昂桑,因手機寫不出,下面以昂桑替代)湖,湖面面積達2.4平方公里。湖中從南到北有一條用條石疊砌,由塘堤、石橋和石亭組合而成的特殊的道路設施,人們習慣地稱之為昂桑湖避塘古遷道。</p> <p class="ql-block">在沒有避塘之前,船舟航行在昂桑湖中,如突遇狂風,掀起巨浪,往往有翻船溺水之禍。</p> <p class="ql-block">明崇禎十五年(1642)有個叫張賢臣的紹興人捐資并用七年時間建成了長達七華里的南北向的避塘。</p> <p class="ql-block">避塘把昂桑湖隔成了內湖和外湖,從此不僅有了避風躲浪的港灣,而且還有了內湖航行船只拉纖的纖道。塘基以條石疊壘,上鋪約一米寬的青石板,為防止風吹浪打石板滑落水中,有的石板之間還以凹凸的榫卯結構相接。</p> <p class="ql-block">在清代嘉慶、咸豐、同治、宣統各個時期,民間都有過修繕。避塘古樸粗獷,沒有精致的雕鑿,卻給人雄偉壯觀之感。每當風浪聚起,避塘外湖白浪滔天,洶涌澎湃拍打避塘,飛起水浪;而避塘內湖卻細波靜浪,宛如兩個天地。</p> <p class="ql-block">避塘經過漫長的風雨水浪的侵蝕磨煉,至今仍巍巍訖立,給人一種古樸滄桑之美。圖中纖道中的圓孔是拉纖人磨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目前的內湖避塘只有原來的二分之一。上世紀七十年代,圍湖造田,在昂桑湖中部東西向筑起了一道泥石堤圍,硬生生的將昂桑湖的南半湖圍墾成了農田。將昂桑湖的面積減少了一半。</p> <p class="ql-block">圖的左上方就是七十年代圍湖造田時壘的泥石堤。原來的避塘古纖道有五座橋加一個亭房。圍湖造田后毀壞了兩座橋,現在只剩三橋一房。</p> <p class="ql-block">避塘古纖道中的亭房。古時供纖夫休息避險之用。</p> <p class="ql-block">外湖打漁人。</p> <p class="ql-block">昂桑湖避塘1989年是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是紹興市民常來休閑游玩的好去處。慕名前來游覽的全國各地游客也陸續不斷。</p> <p class="ql-block">天晴時的傍晚拍照最好看。圖為網上下載。</p> <p class="ql-block"> 兜率天宮風景區</p><p class="ql-block">相傳兜率天宮是彌勒菩薩的居所,也是佛教中至商無尚的凈土。</p> <p class="ql-block">紹興柯橋會稽山脈是中國彌勒信仰的發祥地。東晉高僧支遁,在這里開創了彌勒庵。現在原址上,花了20個億,用8年時間打造了兜率天宮這個全國最大的佛教寺院。兜率天宮景區由兩部分組成:①龍華寺 ②兜率宮。這兩個建筑分別建在兩個山頭。只有爬上龍華寺對面的觀景臺才能將龍華寺和兜率宮收入一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觀景臺上的大鐘是可以免費敲響的。由于不收費,山谷中總是鐘聲回蕩,有古剎之蘊味。</p> <p class="ql-block">龍華寺依山而建,將兩個山頭南北貫通,層層疊疊,氣勢恢宏,是目前國內單體最大的皇家風格的佛寺。</p> <p class="ql-block">龍華寺山門</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出了天王殿登上多級漢白玉臺階來到大雄寶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內供奉的釋迦牟尼。</p> <p class="ql-block">玉佛殿中的臥佛</p> <p class="ql-block">玉佛殿后面的觀景臺可遠眺兜率宮。</p> <p class="ql-block">從這里去兜率宮有兩種方式①徒步沿著臺階下到"香水海"后再順臺階上山直到兜率宮南廣場。全程1公里多。②從龍華寺東門出去景區乘車點花5元錢乘車直接到兜率宮一層平臺。</p> <p class="ql-block">我們年紀大了自然是乘景區觀光車前往。兜率天宮號稱天上凈土,建筑風格與其他寺廟不同,基座由七重寶垣組成,漢白玉欄桿圍繞著須彌臺,長達5000米。</p> <p class="ql-block">從七重寶垣往下觀望兜率天宮南廣場。</p> <p class="ql-block">兜率天宮從下向上依次為:七重寶垣一善法堂一觀景平臺一紫金蓮花。圖為七重寶垣第二層(其他層內部未開放)。這里可供游客上香拜佛,寺廟為游客提供三支免費香。</p> <p class="ql-block">登完七重寶垣便到達兜率天宮。天宮前一水池十二獸首口吐清水。</p> <p class="ql-block">善法堂內供奉世界上最大的室內坐佛一33米高的天冠彌勒像。</p> <p class="ql-block">從善法堂出一來后,還要再爬五層樓的臺階才能到達萬佛閣。</p> <p class="ql-block">萬佛閣供著萬尊小佛像。很多小佛象前有牌位。估計是信仰者供奉的。</p> <p class="ql-block">從萬佛閣再上一層樓就到了觀景臺。因兜率天宮地處會?山西北第一高峰寶林嶧(海拔321米)頂峰,站在這里可以觀看會稽山延綿不斷的七十二峰和紹興市整個城市風貌。圖中上方是紫金蓮花的花瓣。兜率天宮最高層是紫金蓮花,共四十八瓣,直經56.7米、高16米的鍛銅貼金蓮花,蓮花內為天官千人大講堂,是未來佛彌勒菩薩為天人說法的地方。蓮花頂上還有一雙佛的腳印,稱之為"無相大佛"。無相大佛到底有多大?禮佛者心有多大,佛就有多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安市|
普安县|
石屏县|
吴旗县|
体育|
广灵县|
惠安县|
个旧市|
台州市|
施甸县|
剑川县|
怀远县|
衡东县|
南和县|
白山市|
右玉县|
巧家县|
北流市|
普格县|
广水市|
水富县|
庆城县|
乾安县|
滨州市|
襄城县|
南雄市|
夹江县|
红原县|
武鸣县|
嵩明县|
车险|
砀山县|
沭阳县|
梨树县|
方山县|
景宁|
伽师县|
天柱县|
五大连池市|
宁津县|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