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在去年清明節就萌生了去臺灣旅游的念頭,可每每問及已去過臺灣的親友大都說不怎么樣。我也說不清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動我,今年清明節后,赴臺的渴望愈發強烈了。于是我選擇了一個規格較高、行程較為寬松的組團,終于在五月中下旬實現了心中的夙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月18日下午6時許,當我們搭乘的華航班機徐徐降落在臺灣桃園機場的片刻,我心里暗自念道:“寶島臺灣,我們看你來了。”走出機場后,撲面而來的陣陣暖風,仿佛腳下的這塊熱土在不停地親吻來自海峽西岸的祖國親人,不由得令人即刻產生了一種不可言喻的愜意和感動。晚飯后,我們入住在兄弟大飯店。放下行囊,我佇立窗前眺望臺北夜景,一股相見恨晚的感受驀然涌上了心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前,只是通過書本和相關資料才知道臺灣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寶島。它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是一個多山的海島,高山和丘陵面積占2/3,平原不到1/3。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雪山山脈、阿里山脈和臺東山脈(又稱海岸山脈)是島上的五個山脈。這些山脈的走向都是規律地從東北向西南方向平行排列,以縱貫南北的中央山脈為分水嶺,分別漸次地向東、西海岸跌落。由于高山多集中在中部偏東地區,因此臺灣島的地形是中間高、兩側低,形成了東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它形狀狹長,從東到西最寬處只有144公里;由南至北,最長也不會超過400公里。全島總面積35 000多平方公里,地形像一只紡織用的梭子,也有人說它像個地瓜。它滄海環繞,山川秀麗,以“山高、林密、瀑多、岸奇”見長。島上日照充足,四季如春,物產豐富,素來有米倉、魚艙、東方糖庫、東南鹽庫、水果之鄉、蘭花王國等美譽。現在來到臺灣,則可以親眼目睹這個寶島的真實風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臺的8天旅程中,我們從臺北出發,一路向南行至臺灣最南端的墾丁海岸,然后折向東面,沿著臺東公路又回到臺北。這樣環島一周,幾乎游遍了臺灣全島的南北東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跨越了標志太陽直射地球最北端的北回歸線,登上了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穿過了長度位列世界第五的雪山隧道,領略了浩瀚無際的西太平洋風光。我們暢游了寶島的迷人景點,品嘗了美味的水果、小吃,看到了豐富的自然資源,體味了友善的民族親情。那雄偉的阿里山、秀麗的日月潭、驚險的太魯閣、嬌艷的西子灣夕陽和神奇的珊瑚礁化石;那甜蜜的芒果、爽口的蓮霧、饞人的擔仔面、醇香的高山茶和奔放的原住民歌舞……還有那陳列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內的一件件濃縮著中華文明的稀世之寶。所到之處、所見之情之景之物,無不深深地打動我的心靈,無不令我為之感慨和驚嘆。當然,我們也見證了殖民主義踐踏和掠奪后留下的痕跡與罪證,以及近十幾年來的天災人禍給臺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造成的破壞與不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臺灣旅游,阿里山和日月潭自然是必到的景點,也是游覽后必談的話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阿里山森林旅游區位于嘉義縣阿里山鄉,屬于玉山山脈的支脈。那里群峰疊翠、山巒起伏、巨木參天,非常雄偉壯麗。相傳,以前有一位鄒族酋長阿巴里曾只身來此打獵,他滿載而歸后帶著族人來到此山落腳定居。人們為感念他的恩德,便以其名命名了此山。阿里山園區內除了有許多珍貴的自然資源外,還保留了鄒族原住民200多年的人文資源,因此有關阿里山的美麗傳說也世代不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出、云海、鐵路、森林和晚霞合稱為阿里山五奇,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風景。可惜我們沒能見到日出和晚霞,倒是見到了日軍盜伐名貴樹木后留下的很多大樹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月潭無論在臺灣島內還是在大陸,都眾所周知。其知名度,可以說與杭州的西湖和千島湖不相上下。在我還是孩提的時候就聽說過日月潭這個名字,可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幾十年來臺灣海峽一直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日月潭也就成了一處無法抵達的神秘風景。但越是神秘也就越發令人向往。如今,也是因為歷史的原因,隨著兩岸交往的迅速發展,我終于有幸見到了已經向往了半個世紀的日月潭芳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月潭其實是一個高山湖泊,位于臺灣中部南投縣的叢山之中,是臺灣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據說日月潭湖面的海拔有700多米,湖水最深處有三十米左右。湖的中央有一個面積不到100平方米的珠仔島(亦稱光華島、拉魯島),以此島為界,湖的東北面輪廓圓如太陽,湖的西南面輪廓彎似月牙,因而人們稱之為日月潭。不過這兩個形狀必需在飛機上鳥瞰才能看清,如果坐著游船在水面上游弋,那是難以分辨出“日”和“月”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月潭確實很美,她四周青山環繞,湖水又綠又蘭。游日月潭的那天正好風和日麗,我坐在游船上遠望湖畔山色,一片郁郁蔥蔥,近看湖面碧波,萬點銀光閃爍。置身其中,一種投身于大自然懷抱的感覺真是妙不可言。比起杭州的西湖,她雖然少了些山色空蒙的詩韻,卻多了些神秘的感覺和自然的野趣;她雖然沒有千島湖那么多島嶼,但她小巧玲瓏,秀色可餐,使人盡可一覽無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臺灣旅游,最值得一去和最令人驚嘆的景點是太魯閣大峽谷。它位于臺灣東部的花蓮市境內,是立霧溪口至天祥的一段峽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太魯閣(TAROKO),出自泰雅語“魯閣”,是桶的意思。因為這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好似鐵桶一樣,故稱“魯閣”,通常叫太魯閣。在原住民的語言里,太魯閣的意思是“偉大的山脈”。大約400萬年前,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洋板塊相互撞擊,劇烈的地殼運動,使臺灣地層急劇上升。千萬年來,經過立霧溪流水的不斷沖刷,太魯閣這塊臺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石巖層,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大理石峽谷景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太魯閣峽谷口也是臺灣東西橫貫公路的東端起點。我們從花蓮市北行25公里,沿立霧溪西行不到1公里,迎面就看到了一座紅柱琉璃瓦牌坊,牌坊橫匾上寫著“東西橫貫公路”六個大字。穿過牌坊,踏上公路,就進入了壯觀的太魯閣峽谷。我走著走著,仿佛進入了神話仙境,心里著實被眼前雄奇的景色所震撼。這懸崖深谷,插天奇峰,臨空飛瀑,潺潺溪流,其氣勢酷似長江三峽。難怪太魯閣峽谷曾被譽為臺灣的三峽而居寶島八景之冠,并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加之穿越其間的那條東西橫貫公路,使這奇特的險景平添了更加驚險的一筆。據導游說,開鑿這條公路還有一個沉重的話題呢:1949年國民黨來臺以后,為了戰備和建設的需要,決定打通臺灣中部的東西交通。于是蔣經國率領了來自大陸的12萬國民黨部隊,用鋼釬、鐵錘等原始工具,在懸崖峭壁中經過6年多時間的死拼硬打,終于建成了一條橫貫臺灣東西的公路。這些部隊官兵們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在如此險峻的山崖中修筑公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血汗和艱辛,也不知道灑下了多少熱淚和怨恨,其中還有200多人為之獻出了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長春聽濤”是進入峽谷后的第一景。走過紅色的鐵橋——長春橋后,就可以看見對面山崖上一道飛瀑直瀉入立霧溪中。飛瀑上面是一座為了紀念修筑東西橫貫公路的殉難者而建的長春祠。這座長春祠白墻黃瓦,非常醒目。祠后有380節石階蜿蜒而上,稱為天梯。天梯盡頭是觀音洞,洞內有觀音石佛及橫貫公路的施工全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長春祠前行幾公里,只見兩岸大理石峭壁上有許多小洞穴,聰明的燕子以這些小洞為巢,形成了“百燕鳴谷”的奇觀,故此處名曰“燕子口”。燕子口盡頭,有一座靳珩橋及靳珩公園,都是為了紀念在開鑿橫貫公路時殉職的一位名叫靳珩的段長而命名的。過橋西行,便是錐麓大斷崖。來到這里,游客們大都難以置信這天然奇景。因為這里的一半山崖是高聳入云的懸崖峭壁,而另一半山崖則成為深入水中的崖面石墻,這高低落差幾百米的大斷崖,構架出了一幅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奇特畫面。抬頭仰望,只見一道細細的巖縫透出些許光亮,這就是太魯閣奇景之一的“虎口一線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橫貫公路穿山越嶺,所建橋梁無數。但位于立霧溪和老西溪匯流處的慈母橋,則是全臺灣唯一一座用大理石砌成的橋梁,加上傳統的中國風格的設計,所以這座慈母橋深受中外游客們贊賞。傳說以前有位高山族青年遠出,其母每日都佇立在山坡前盼望愛子歸來。后來人們根據這個感人的故事修筑了慈母橋和慈母亭。此處叫做“太魯合流”,是全峽別具一格的一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此再前行兩公里,就到了中橫路上聲譽最高的觀光勝地天祥。此地原是泰雅人村落,叫做太比多,后來為了紀念南宋愛國詩人文天樣而改名為天祥村。村中建有文天樣塑像,像后的屏墻上鐫刻著《正氣歌》全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經歷了峽谷里緊張驚險的旅程后來到這里,視野豁然開朗,心情也慢慢地放松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臺灣確是一個寶島。而且它所蘊藏的潛能和寶藏還有待人們不斷地去探索、開發和改造。但遺憾的是9、21大地震給臺灣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全島有好幾百條河流至今還干涸無水,很多民房上都矗立著儲水罐,用以儲蓄抽上來的地下水。加上近十幾年來,由于臺獨思潮作祟,不僅使臺灣的經濟建設停滯不前,島內的意識形態也受到了很大污染,當年亞洲四小龍之一的臺灣已不再風光如舊了。好在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兩岸民眾的和平交往已勢不可擋。臺灣的很多有識之士沖破了各種阻擾,紛紛來到大陸投資經商和文化交流。大陸方面,民眾去臺灣旅游早已是熱門話題,黨和政府更是為發展兩岸關系作出了一系列善意舉措。而臺灣方面,不僅執政的國民黨高層頻頻來大陸參訪,有些綠營人士也在躍躍欲試。我們在臺其間,福建廈門舉辦了兩岸經貿論壇;我們下榻的臺北圓山大飯店迎來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龐大的赴臺采購團;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第二次應邀訪問大陸。這真可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用我的一位旅伴的話說,這次臺灣之行使我們更加增強了民族復興的自信心。民進黨等臺獨勢力妄想分裂祖國的倒行逆施,必將被統一大業的歷史車輪碾得粉身碎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程的飛機上,我鳥瞰著寶島的海岸線漸漸遠去,心中頓時涌起了莫名的不舍與惆悵。此時,耳邊仿佛聽見他在吟誦著這樣的詩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親!我要回來,母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文寫于2008年8月</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建省|
伊春市|
荥阳市|
博白县|
东辽县|
台东市|
吉首市|
香河县|
荥阳市|
宁都县|
通许县|
东至县|
余干县|
平舆县|
深圳市|
仁寿县|
论坛|
屯留县|
磴口县|
金坛市|
漳平市|
舞钢市|
威宁|
融水|
米泉市|
嘉峪关市|
泾川县|
边坝县|
开阳县|
红安县|
华安县|
广灵县|
裕民县|
都江堰市|
武鸣县|
周宁县|
中西区|
石棉县|
永新县|
博野县|
昭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