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王明春</i></p> <p class="ql-block">今日母校一景</p> <p class="ql-block">80年代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他們趕上了社會高速發展的好時候,加上之前有十多年大學沒有正常教學甚至沒有正常招生,有一個很大的人才斷層,所以恢復高考的前十來年,他們畢業是國家包分配,不愁找不到工作,并且由于社會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到處都需要用人,都是工作找他們。</p><p class="ql-block">我就是這些幸運兒中的一員。我讀大學時連續三年都當選了“三好學生”(在校四年一共三次評選,因為第四年已經畢業離校),獲得了優先選擇分配單位的資格。那時中文系的人很多想當記者或者作家,我為自己設計的職業道路是先記者而后從政做官員。預分配時我選擇了做記者,單位是新華社四川分社。但因為考上研究生最后沒有參加分配。</p><p class="ql-block">讀研的一個假期,去分社看同學,碰見社長,同學向他介紹我,并說,社長,我同學明年也來分社好不好?沒有想到社長直愣愣地回復說:不行,沒有名額。讓同學和我都覺得很沒面子。好吧,不讓我當記者,我就去管記者。研究生畢業后,我分配到了國家新聞出版署報紙司。以前全國新聞記者的記者證是各單位自己印發的。新聞出版署成立后的一件事就是“統一核發記者證”,并于1989年初開始部署實施,具體承辦這項工作的就是報紙司。全國報紙、期刊、電臺、電視臺,也包括新華社等通訊社的記者證都由署里統一印制并審核發出。我在機關工作時兼任過機關刊《中國報刊月報》雜志主編,所以也領了一本記者證,不過我覺得我工作中用不著,就一直沒有填寫姓名加蓋單位公章,但留下了一段記者兼官員、官員兼記者的職業生涯。在這里工作算不算“管記者”呢?</p> <p class="ql-block">我的空白記者證封面</p> <p class="ql-block">我的空白記者證內頁</p> <p class="ql-block">說“管記者”是開個玩笑,扯遠了,還是說回當年的畢業分配。</p><p class="ql-block">我是“學生干部”,又不參加分配,和同學們沒有利害沖突,輔導員老師就讓我協助他做一些分配工作,我就留下了一份我們的分配方案。那時沒有電腦,這份方案我是手抄的,現在我將它做成表格并隱去具體人名,截圖附在文后。</p><p class="ql-block">我們學校在成都,分配最緊俏的是省會成都的名額,想留這個城市的人最多,其次是重慶和北京,重慶當時還沒有直轄,是四川省轄城市。我們沒有北京生源,分配去北京的都是其它地方的考生,想去的基本都能滿足。其中一對同學戀愛了,女方家是成都的,男方家是沈陽的,據說兩人說到畢業后工作地點有爭論,女同學說,我最北不能過北京,男同學說我最南不能過北京,于是雙雙分到北京。</p><p class="ql-block">本來男同學到外交部,女同學到中央財經學院(現中央財經大學)。外交部來要人的官員和男同學談話時問到了有沒有女朋友,他們最怕女朋友不是分到北京,兩地分居,工作會不安心,最希望是一起到外交部,今后外派可以一起,沒有后顧之憂。知道女朋友是同學,也在分配工作中,外交部就問是否愿意一起去外交部,兩人當然愿意,于是都去了外交部,中央財經大學就沒有人去了。中央財經學院(大學)這樣的地方都要不到人,現在聽上去是不是天方夜譚?</p><p class="ql-block">除了成都北京重慶,其他外省及省內地市主要是當地來的同學回去。</p><p class="ql-block">總之,畢業分配沒有多卷,基本能滿足各自的愿望,起碼從工作地點上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工作性質多是行政機關和新聞出版及高校,有少量企業,都是大企業。當時學中文的同學一般都不太喜歡企業,那時機會多,同學們也都能干,分配到企業工作的同學對工作不滿意的后來紛紛離開那些企業,換了工作,或者自主創業,然后都發了財,不是大款也是中款小款。</p><p class="ql-block">那個時代過去了。</p> <p class="ql-block">分配方案截圖1</p> <p class="ql-block">分配方案截圖2</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德县|
安溪县|
普格县|
银川市|
霞浦县|
甘肃省|
牡丹江市|
西宁市|
鹰潭市|
普定县|
龙游县|
青神县|
武乡县|
驻马店市|
公安县|
兴文县|
顺义区|
和硕县|
玉溪市|
和田县|
锡林郭勒盟|
邹平县|
宝坻区|
神木县|
龙岩市|
潞城市|
惠来县|
鄂伦春自治旗|
奉新县|
夹江县|
固阳县|
自贡市|
交口县|
明光市|
墨脱县|
郎溪县|
崇仁县|
肥城市|
石泉县|
巴马|
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