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號。我們小團隊來到了廬山。游覽了黃龍寺,花境,三寶樹,天池。電站大壩。黃龍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玉屏峰麓。所在踞廬山之中,前對天王峰,后枕玉屏峰,西為賜經亭,下臨大溪,寺宇為萬山環抱,松杉碧繞,修篁蔽日,景色奇幽,居然勝地。 黃龍寺<br>廬山黃龍寺系明代僧人釋徹空于萬歷年間(1573—1620)肇建的。相傳,當年釋徹空云游至玉屏峰下,目睹這里“山勢環擁”,叢林茂密,清潭飛瀑,風景幽邃,即“心愛之”,并有住下弘法之愿。 相傳早在晉代,釋曇詵在此修持,并栽下2株婆娑寶樹、1株銀杏。 當時看到山麓之中,千鹿成群,游嬉其中,不可接近,有礙建寺。當即默念祈禱“此間于我有緣,群鹿為徙”。次日,釋徹空再往探看,果如所愿,“不見鹿蹤”。于是,釋徹空就地殊茅立寺。初以此處曾是群鹿出沒之處,山野空曠,名之“鹿野”。 民間傳說<br><br>相傳早在晉代,釋曇詵在此修持,并栽下2株婆娑寶樹、1株銀杏。 廬山黃龍寺系明代僧人釋徹空于萬歷年間(1573-1620)肇建的。相傳,當年釋徹空云游至玉屏峰下,目睹這里"山勢環擁",叢林茂密,清潭飛瀑,風景幽邃,即"心愛之",并有住下弘法之愿。但當時看到山麓之中,千鹿成群,游嬉其中,不可接近,有礙建寺 黃龍寺<br>當即默念祈禱"此間于我有緣,群鹿為徙"。次日,釋徹空再往探看,果如所愿,"不見鹿蹤"。于是,釋徹空就地殊茅立寺。初以此處曾是群鹿出沒之處,山野空曠,名之"鹿野"。立寺之初,寺亦名曰"鹿野禪林",時任江西提學副使王宗沐曾題寺額。其后釋徹空法承臨濟宗黃龍派,且寺靠黃龍潭而建,故又名之曰"黃龍寺"。徹空主寺黃龍寺寺務的數十年中,逐步完成殿宇堂閣的建筑。竣工之時,黃龍寺為仿宮殿式建筑群,"規制從木閣度殿",掩映于幽邃空谷、茂林修竹之中,顯得格外莊嚴肅穆,神秘縹緲。當時,釋徹空十分看重寺宇周圍林木的保護,告誡僧眾對寺宇周圍、山谷之中的一竹一木,"山木不得折一枝。折之,必訟至枝長而后已"。 聲名遠播<br><br>而后,奉此寺觀,代以相傳,寺僧祖樹木為生命。以致當時有人發出感慨"以故叢林茂密。予過其嶺,徘徊不忍去"。黃龍寺因此也聲名遠播,久傳不衰。在當時寺宇建筑大體告竣后不久,釋徹空通過好友釋達觀的引薦,得到當朝慈圣皇太后所賜舊刻《大藏經》637函和續刻《大藏經》41函。每函包以錦袱,四角皆緣黃綾,極為珍貴。而后不久,慈圣皇太后又將滲金精鑄佛像、西洋水墨羅漢18軸、大型金銅鑄香爐、花瓶、萬歲牌、毗盧佛像、圓球大鏡等寶物頒賜黃龍寺。 在此先后,明神宗朱翊鈞對黃龍寺也是恩寵有加,親自詔召釋徹空人內宮應答,賞賜紫衣袈裟等。萬歷十四年(1586),神宗下詔頒"護藏敕"和御撰《新刊續入藏經序》賜黃龍寺,以旌表其母功德,告誡寺僧"務頒莊嚴持誦,尊奉珍藏。不許諸色人故行褻玩,致有遺失損壞。…以垂永久。"得此賞賜后,釋徹空于次年在寺后半里許興建賜經亭一座,以紀念朝廷賜經來寺之盛舉。釋徹空又特地建造藏經閣一棟,以供奉藏經。釋徹空在藏經閣左龕供奉慈圣皇太后影像一幀,"朝暮頂禮,未嘗非奉佛之報"。此影像為木刻,"大如卓木契,色黯黝黝,深刻微白",右方刻有一巨印文。正是這樣,在慈圣皇太后和神宗等人對廬山黃龍寺恩寵有加的影響與帶動下,地方官員對廬山佛教特別是對黃龍寺的重視與關懷也非同一般。 重修時期<br><br>萬歷四十六年(1618),邑令王成位主持重修凈妙院,九江知府石某倡議捐俸重修黃龍寺,中丞吳用先為慶賀釋湛如主持黃龍寺毗盧閣落成而捐俸鑄造滲金毗盧佛像、繞殿應真大土銅像獻給黃龍寺。也正是這樣,黃龍寺當年香火很為興盛,而且在俗僧兩界影響較為深遠。釋徹空曾與駐錫五乳峰下法云寺的釋憨山、開先寺住持釋若昧、居士畢成圭、都諫鄒元標等仿晉代釋慧遠結蓮社之法,在黃龍寺同結石林社,以弘揚佛法。<br>進入清代,廬山黃龍寺日漸蕭條。清順治十六年(1659),遭雷擊,黃龍寺殿堂門廡瓦盡解,惟藏經閣如故。寺外古樹,多化為木屑而無焦爛痕,惟有三寶樹巍然不動。清初朱徽來寺游,尚有"寶藏經樓覆大干,支提峰北玉屏前"之概。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寺僧釋經學等圖利擅賣,里悍乘機強伐,致使寺周千年古樹殘遭砍伐。事為官府發現,釋經學等逃匿。 相關典故<br><br>黃龍寺<br>乾隆年間(1736-1795)后,廬山黃龍寺略為修復。嘉慶年間(1796-1820)靖安籍信士舒天香游此,也曾"登藏經樓觀所藏梵笈七百二十牘,寫經紙亦不惡"。但到后來,已是"丹嶂開初地,黃龍記舊聞。高松微漏曰,杰閣半支云。禪榻溪聲滿,山齋菜早分。還憑法輪力,浩劫賁螭文。"但到咸豐年間(1851-1861),黃龍寺又被戰火所創。 1926年,康有為第三次上廬山,曾到黃龍寺游訪,并題寫"黃龍寺"寺額和"禪堂"之匾,至今保存完好。抗日戰爭期間,釋青松為住持,率眾倡導念佛法門。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等政要多次來寺游觀。后來廬山黃龍寺所受損失較東林寺等輕得多,但大寮和東側僧寮的鐵屋面被折走。當時,居士許止凈率全家避居于此,每日書寫《金剛經》,最后在寺中往生。 文物保護<br><br>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初期在黃龍寺僅存的一間偏殿基礎上進行維修整飾,而且作為廬山上惟一的佛教活動場所,成為廬山佛教協會的會址所在。 花徑<br> 位于廬山牯嶺街西南方向2千米處,這里海拔高1035米,曾是廬山歷史上的三大名寺(西林寺、東林寺、大林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在唐代,這里被人們譽為“匡廬第一境”,花徑曾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詠《大林寺桃花》的地方。 花徑<br>花徑公園位于牯嶺街西南2公里處的如琴湖畔。有公路抵達,沿大林路步行,順路可見冰川遺跡──冰桌巨石,又叫飛來石。花徑相傳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詠詩《大林寺桃花》的地方。 [29]白居易被貶任江洲(九江)司馬時,于公元816年登廬山游覽。時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處卻桃花盛開,白居易有感吟詩一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電站大壩” 大天池<br>原是天池寺的天井,中架石橋乍稱天池,其長共約10米,寬約3米,終年不調,大旱不竭,蔚為奇觀。相傳為文殊普薩雙指插石而成。有“開化帝釋,插石成池、水涌石上”故而得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伦旗|
牙克石市|
南岸区|
禄丰县|
连江县|
罗江县|
炉霍县|
宝鸡市|
台北市|
吕梁市|
阳东县|
海晏县|
从江县|
富顺县|
淮滨县|
潍坊市|
洪洞县|
文安县|
伊宁市|
凤冈县|
淅川县|
汤原县|
武安市|
平塘县|
安乡县|
新巴尔虎左旗|
郁南县|
泰和县|
曲周县|
周口市|
阜新|
广宁县|
嘉定区|
湟源县|
集贤县|
措勤县|
宿迁市|
兴宁市|
镇宁|
金乡县|
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