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淺談西安城墻與鐘樓</p><p class="ql-block"> 現存西安城墻為明代建筑,全長13.7千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立國,以“建康”為都,更名南京,有謀士稱長安自古帝王之都,乃龍興之地。朱元璋于洪武三年著次子朱樉為秦王,入主長安,當年即大興土木,以備后用。</p><p class="ql-block"> 此時長安自黃巢之亂,宮闕毀于戰火,已不具做都條件。歷經幾朝,唯留宮城還有城墻尚存,但已破敗不堪。朱樉在此基礎上進行復修,并于洪武十七年,為鎮妖龍修建鐘樓。據宮城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建制。鐘樓位于宮城中央。在修復過程又1 發現隋唐宮城其規模過小,不堪大用。于是在此基礎,向北,向東各擴展三分之一,歷經八年,建成如今的西安城墻。</p><p class="ql-block"> 這一擴建,改變唐了長安宮城的面貌有三:1:導致西安四條主大街長短差異。東,北大街長,而西,南大街短;2:擴建過程必然破壞古城西北,東北,東南三處城角原來的圓角風格,改為方角,至今僅留西南城角圓角結構;3,鐘樓位置已不在城圈的中心。又經204年后才移鐘樓至現址,居于城圈中心。</p><p class="ql-block"> 隋唐長安,南北中軸線,并非如今的南北大街,而是朱雀大街。其具體位置,是否是現在的朱雀大街,有待商榷。但是鐘樓原址大概位置基本不錯,應該在現在北廣濟街附近的“迎祥觀”內。</p><p class="ql-block"> 迎祥觀,位于西大街東段北側,北廣濟街南口東側,原名景龍觀。《鐘樓碑》上記述,鐘樓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它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祥觀內,與鼓樓東西對峙,距目前所在位置約1000米。著名的唐景云鐘就懸掛在這所鐘樓之上。這一位置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明代初年擴建西安城時,形成了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格局,但四條大街交匯點上并沒有鐘樓。一直到了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陜西巡撫龔懋賢與咸寧、長安二縣縣令共同組織移建鐘樓于現址。如此算來,鐘樓在迎祥觀矗立了近200年。迎祥觀早已無蹤,但是以迎祥觀命名的街道,直至西大街大規模改造前,還依舊存在。我幼年還經常去玩,大概模樣還有印象。</p><p class="ql-block"> 而朱雀大街向北過北廣濟街卻沒有相對應的“玄武門”,原因不明。但是幾十年前,相應位置城墻外,有一所鐵路小學。據武伯倫老先生考究,應該是當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斬殺李建成,李元吉之處。</p><p class="ql-block"> 以上所及,姑妄言之。我于十余歲時,買得一本好書“西安史話”,從此,對西安的史志產生濃厚興趣。由于懶于鉆研,失于考究,所以,只落得不成系統的點滴傳說。莫要誤了各位的慧眼。</p><p class="ql-block"> 讓我喜歡西安歷史的“啟蒙老師”,心儀已久而無緣謀面的,就是史志專家武伯倫先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照片來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阿县|
蓬安县|
安溪县|
香港
|
精河县|
铁岭市|
青河县|
色达县|
江城|
会东县|
建昌县|
南漳县|
石家庄市|
蓝田县|
丰县|
宣威市|
呼和浩特市|
商河县|
泾阳县|
保亭|
万安县|
彝良县|
承德县|
太康县|
高台县|
吉林市|
林州市|
陇南市|
凌海市|
舞阳县|
大理市|
名山县|
西贡区|
侯马市|
中牟县|
右玉县|
长治市|
县级市|
察隅县|
阿尔山市|
登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