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我們浙江的鄰居。徽文化,我們既熟悉又陌生。<div> 安徽省,簡稱“皖”,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故簡稱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合肥市,位于中國華東、長江三角洲地區,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br></div> 徽州,為今黃山市的前身,徽州地區也常指代由一府六縣構成的古徽州。徽州地區是安徽省的南大門。地處皖、浙、贛三省結合部,是一個“七山半水半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徽文化誕生于此。 歙縣,隸屬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秦朝置縣,宋設徽州府,府縣同城1400年,是古徽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歙縣是徽州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發源地。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先后被授予“中國徽墨之都”“中國歙硯之鄉”“徽劇之鄉”“中國牌坊之鄉”等榮譽稱號。 境內的徽州古城與云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閬中并稱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素有“東南鄒魯、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禮儀之邦”等美稱。 2024年5月26——28日三天時間,一幫寧波慈城的老三屆知青18人相約安徽歙縣,下榻深渡鎮港灣客棧,開啟一段別具一格的徽文化之旅。 他們在新安江邊深渡碼頭“愛的邂逅”碑前留影,深有感慨!人生中就是那么一次偶爾的不期而遇,使有情人總成眷屬。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于安徽黃山市歙縣徽城鎮,總占地面積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 徽州古城分內城、外廓,有東西南北4個門。此外還保留著甕城、城門、古街、古巷等。 城內景區包含徽園、漁梁壩、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新安碑園、太白樓等,都是研究徽文化的必達之地。 <div> 徽墨和歙硯都是當地聞名于世的文房四寶。</div> 徽墨有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郁,豐肌膩理等特點,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div> 歙硯的制作材料被稱為歙石或歙硯石,一般需要5-10億年的地質變化才能形成,其中最適合制硯的是輕度千枚巖化的板巖 。故有發墨益毫、滑不拒筆、澀不滯筆的效果,受到歷代書法家的稱贊。造型渾樸,浮雕、淺浮雕、半圓雕等手法是歙硯臺的工藝風格和特點。<br></div> 徽派建筑又稱徽州建筑,流行于徽州。徽派建筑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中外建筑大師所推崇。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中國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筑界所重視和嘆服。 <div><br></div><div> 請欣賞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視頻。</div><div> 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城內陽和門東側,跨街而立。立于明萬歷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許國石坊是許氏衣錦還鄉時在家鄉歙縣立此坊。許國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圍合,目前全國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會為旌表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詮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載體。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br></div>注: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 這幫老三屆知青,盡管已邁入古稀之年,但對徽文化的研究還是興致勃勃。 徽文化包含了: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90年代后,徽文化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徽學”被譽為與敦煌學、藏學比肩而立的中國三大地方學之一。 因為下榻在深渡鎮,這幫知青朋友在讀徽文化之際,很自然的會想到去陽產,因為那里距深渡鎮很近,10分鐘車程,又有小有名氣的——土樓群。 陽產土樓位于皖南山區的深渡鎮。陽產,位于皖南山區的群山之中,是一個依山而筑的小山寨。這里由于地勢高,交通不便,數百年來,山民就地取材,采周邊青石鋪路架橋,取紅壤木材筑巢而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渴飲山泉,餓食五谷,多種農作物生長,子孫延續。流年之中,形成了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質樸壯觀的土樓群。 陽產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村落,為鄭姓居地,鄭姓于宋時由歙北遷移陽產而居。據傳鄭公守獵到陽產,跟隨獵犬臥于陽產山凹不愿返回,鄭公見其四面環山,山泉清澈,古木參天,經幾番審視,認為是塊風水寶地,決心遷移定居陽產。 土樓群是陽產村最大的特色,無論是每一座單體土樓,還是整個村落的土樓群,它都有一種鄉土的美感,體現出獨特的畫境美、意境美、雄渾美、氣勢美。 土樓群依山就勢、千姿百態、布局合理、錯落有致,體現了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具有濃郁的山區民居建筑特色,構成了神奇、古樸、壯觀、美麗的畫卷。 昔日的窮山溝,如今成了旅游網紅打卡點,據景觀車駕駛員介紹,這里每天進山寨的游客不少于五位數,旅游旺季經常限客進寨。 徽州陽產土樓建筑群,是徽派建筑又一奇葩,是徽州山越人智慧的結晶,是落后生產力和高度文明兩者奇特的混合,是東方生土建筑文化藝術的殿堂。 尋覓古村落的歲月痕跡,體驗原汁原味的徽州風情,是朋友們這次旅行的興趣所在。這次朋友們就近選擇了歙縣許村,感受古徽州的傳統韻味于現代生活的和諧共生。 許村,安徽省歙縣許村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村域面積為2.442平方千米。 許村四周環山,中間為一山間小盆地。 許村采用傳統的“風水”理論,整個村落布局保留著“臨水而建,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基本風水態勢。 許村古建筑群自北向南呈帶狀集中連片式分布,保存較好的明、清、民國及現代傳統建筑近百幢。 主要有彤史垂芳坊、大郡伯第門坊、高陽橋、雙壽承恩坊、大觀亭、五馬坊等徽派建筑。 早在先秦時期,許村就有山越人居住于此。戰國時期,許村隸屬于楚國。漢代,許村已有相當的規模。許村有彤史垂芳坊、大郡伯第門坊、高陽橋、雙壽承恩坊、大觀亭、五馬坊等技藝精湛、規模恢弘的元明古建。村中街巷縱橫,清一色的白墻青瓦馬頭墻、鱗次櫛比的徽派建筑。村里眾多的牌坊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小小許村,歷史文化底蘊卻很深,給人的印象深刻。 在深渡鎮是山川與新安江詩意的棲息地,新安江山水畫廊邀您共賞自然之美。 新安江山水畫廊風景區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深渡鎮,景區以中國獨特的徽文化與自然風光、古村落的結合著稱。 兩岸生態環境呈現“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魚”立體生態格局,徽派古民居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素有“東方多瑙河之稱”的新安江穿行而過。 景區途經歙縣、雄村、桃花壩、浦口、南源口、坑口、樟潭、棉潭、月潭至深渡鎮。全長約百里。 民居沿江而建,與新安江山水和諧印襯,形成了一幅巨大的天然山水畫廊。人在江中游,景隨眼珠移。 游覽中,游船首靠九砂村。 九砂古村坐落在國家AAAA級風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之中。九砂依山傍水,新安江穿越其中,是新安江上一個典型的漁村。 九砂古民居點綴了新安江山水畫廊,山水畫廊反哺著九砂村民,使這里的村民開始了新時代的美好生活。 游船停靠樟潭古村,這是在當地絕對是很有特色的一個村莊,一個小村莊占了三個“天下第一”。 十里紅妝館里展出了“天下第一床”和天下第一轎“。 樹皮大衣 天下第一床 天下第一轎 天下第一樟樹,樹齡千年以上。 途中游船停靠綿潭村旅游景點魚樂谷,觀看九姓漁風表演。根據古代“九姓捕魚”的歷史故事,再現當年九姓族人用傳統方式和漁具捕魚的生動場面。 水中一字排列十幾艘大小漁船,主船上還坐著韓世忠塑像,先是一場隆重的祭祀盛典。 其后分五個小場景,分別為踏盆捕魚、撒網捕魚、魚叉捕魚、魚鷹捕魚和巨網捕魚。現場氛圍氣勢磅礴,精彩紛呈,震撼人心。 九姓漁風表演者幾乎都是老人,捕了一輩子魚,技術非常嫻熟,現在在表演這個節目除了謀生以外可能也是想讓更多的游客能感受到徽州優秀的傳統捕魚文化。 徽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徽州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中國后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后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學術界對其的研究,至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80年代以后更趨火熱,逐漸形成了一門相對獨立的地方學——"徽學",被譽為是并列與敦煌學和藏學的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謹以此篇獻給喜歡徽文化的朋友們!<div><br></div><div>鳴謝尹秉道先生為本次旅行作精心策劃!</div><div><br></div><div>場景攝影、文字編輯、美篇制作:中國龍</div><div> 2024年6月5日</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县|
咸阳市|
讷河市|
兴化市|
南投县|
通榆县|
永济市|
大宁县|
织金县|
木兰县|
鹤庆县|
南宫市|
壤塘县|
泰和县|
阳信县|
扶绥县|
柯坪县|
永修县|
安龙县|
兴城市|
个旧市|
沈阳市|
扶沟县|
子长县|
武威市|
原平市|
武强县|
瑞昌市|
隆安县|
洪湖市|
都江堰市|
贵定县|
芷江|
乌兰察布市|
凌云县|
班戈县|
灵川县|
长乐市|
砀山县|
即墨市|
大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