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遇見是偉大的,刻骨銘心的。與良渚古城的相遇,就是這樣的情況!前幾年為編輯《中國石器時代考古資料匯編》了解了良渚的考古文化,便在心里埋下了非去不可的心愿。我喜歡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通過《中國石器時代考古資料匯編》的編撰,深知中國文化是怎樣地從蠻荒之中走來,發展到了今天極其豐富厚重的狀態,足以拓寬我的眼界,讓我的文化自信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人云亦云的年齡已經從自己的生活中剝離,看看真實中的中國古人類文化,似乎成了余生最大的愛好。不用以教化他人,個人愛好只滿足修煉自己,從而堅定自己的理念,為自己安定。作為中華文明開山鼻祖之一,良渚是我朝圣中華文明的圣地,因此,就有了今日行走于良渚古城之內,達成我的心愿的遇見。我的內心把它視為偉大的遇見,那些至今還保留下來的探坑,對我來說便是刻骨銘心的實證。</p> <p class="ql-block">施昕更雕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天晴,一大早我便從杭州轉塘,乘坐地鐵6號線前往良渚,打算前往我心心念念了許久的良渚古城遺址做一番實地考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周折,上午十點過到達了良渚古城遺址。頂著太陽的炙烤,我選擇了步行,欲想用自己的虔誠丈量中華文明初期的圣地。我是從古城南門進入的,映進我眼中的第一尊圣物,就是首先發現良渚文化遺址的施昕更先生的雕像。我是從相關資料中讀到施昕更先生的事跡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施昕更,余杭縣良渚鎮人,本人不屬于考古專業畢業人士,在就讀浙江省立高級工業學校藝徒班時,他學的是繪圖專業,而且是半工半讀。畢業后經他人推薦,參加了1929年6月6日在浙江省杭州舉辦的規??涨暗奈骱┯[會,在博覽會的歷史廳擔任講解員。博覽會期間,施昕更接觸了許多文物和礦物標本,眼界大開。博覽會后施昕更進入了浙江西湖博物館(今浙江博物館)工作,專門從事繪圖工作。一次機會他參加了古蕩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見識了諸如有孔石斧、各類土陶遺物,對文物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時,施昕更常常徘徊在家鄉的田野上,經常從田野中拾得類似有孔石斧的石器,以及一些陶器殘片。從他接觸到的文物中進行類別判定,這些從田野中拾得的殘片有可能是文物。于是他把拾得的石器、陶器殘片交給博物館的專家鑒別,得出了這些殘片有些年頭,良渚可能是一個古文化遺址的結論。在博物館領導的支持下,于1936年至1937年,由施昕更主持,對良渚文化遺址進行了三次發掘工作,并撰寫了5萬余字的《良渚—杭州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為進一步發掘良渚文化遺址尊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5月施昕更因病去世,年僅28歲。他不知道因自己的愛好發現的良渚古文化遺址,成了中華文明的開源地之一。不過,這也是我們對他最好的紀念,他也因此成為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現者被世人廣為辨識。我們紀念他,不僅僅是念叨他的偉大,我們更喜歡作為普通人的愛好,以自己平凡的行為,成就了千古不朽的功勛之中的那種不可言傳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櫻花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過明亮清澈的櫻花湖,沿著蜿蜒的土石小徑,我信步來到古城墻的南段。這里還保留著一個探坑,供我們這些游人參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墻遺址,是原始人走向文明社會的象征性遺物,證明了人們從部落社會進到了繁榮的城市化生活。良渚古城,是我國最早的城市化建筑,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城墻,就是良渚古城留給我們的,辨識度極高的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良渚古城墻的填筑技術,幾乎延續到了今天的土墻填筑,至今也還在類式的工程中沿用?;蛘哒f,良渚古城的土墻填筑技術與今天的土方填筑沒有多大的區別:原土夯實回填。土墻填筑的程序是基礎開挖、基礎處理、墻體填筑。從南城墻開挖遺址的探坑可以看見,城墻的第一道工序便是開挖,從基礎處理的情況來看,當時的基礎開挖應該有相應的深度,也就是說要挖至持力層,把松土去掉,然后平整基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墻基礎開挖至持力層,并平整完成后,才在上面鋪就大塊石。我們當代修筑公路也有這樣一道工序,我們的叫法是鋪碗口石,在平整的地基上加鋪石塊,這樣處理可以加大持力層的承載能力,減少建筑物的變形,增強穩定性。從南城墻的開挖遺址上我們能清晰地看見大塊石鋪成的城墻填筑面。我們還真不能小瞧了遠古人類的智慧,沒有相應的經濟發展和知識積淀,是不可能完成這樣浩大的工程。我佇立在探坑口,默默地思量,眼中的一切,如果說不是人類文明的成果,他還能是什么呢?一個如此睿智、復雜的社會群體,在5000多年前存在,足以令我們驚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筑基礎換填技術,是我在良渚古城得到的最有意思的發現。我們的先祖在5000多年前就掌握了這項技術,尤其是在水邊筑墻,基礎處理尤為重要,因為處理不好容易被水淹沒毀壞,或者被水沖毀。良渚古城周邊被河道包圍,除有一道陸門外,其余八門皆為水門,河網發達。可以推斷,良渚古人類充分考慮到了水對城墻的危害,采取了相應的工程措施,也就是建筑基礎換填術來防止水對城墻基礎的危害。</p> <p class="ql-block">城墻遺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探訪計劃中,擬定要看看世界最早的水壩建筑,即良渚水壩。我的專業是水工建筑物,幾十年就從事這一個行業,所以對像都江堰、鄭國渠、京杭大運河這樣的水利設施情有獨鐘,特別有興趣。在我的心目中,都江堰是最古老的水利設施,距今有兩千多年了,關鍵在于都江堰如今還在正常運行,造福于民。沒承想良渚文化遺址卻打破了我的見識,把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往前推了幾千年,距今約五千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為水利行業中的一位老兵,對于大壩的建造有著特殊的敏感,因為大壩建設要求極其嚴格,從選址、勘測、設計、到施工,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認真地對待,數據的科學性,材料的經濟性都需要全方位的論證,準確無誤是對我們的基本要求。一個很明白的道理,大壩一旦潰壩,對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都是極大的威脅,所以要求大壩的設計與施工必須做到萬無一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到了良渚,良渚水壩是必須看看的文物。是什么原因讓它們歷經五千年而不倒?它的結構尺寸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筑壩材料是單一的填土嗎?等等問題,我均需要去實地看個明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良渚水壩全部建筑在良渚古城之外,城內是看不到的,心里不免遺憾非常。好在有馬黎女士寫的書在,可以讓我從她那紀實性的筆觸中摸索到我需要的信息。馬黎女士是浙江考古界的“團寵”,有這樣的地位絕不是浪得虛名,肯定是有扎實的功底才能得到眾人的認可。從她描寫的《5000年的江南水鄉》就知道她的文筆和專業知識足以擔當得起“團寵”的稱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馬黎女士的描述中我得知,良渚水壩的筑壩材料采用因地制宜,就近取材的方式,利用沼澤下的淤泥,與沼澤地中生長的蘆、荻、茅草混合,制成草裹泥,然后將草裹泥鋪筑在壩體上。從現場發掘可以知道,良渚水壩的迎水面,均是采用草裹泥填筑。這種材料可塑性好,能夠增強填筑物的強度,具有一定的防浪濁和抗沖刷能力。從南城墻發掘遺址的探坑可以看到,城墻的迎水面就是草裹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良渚水壩建設是經過精心規劃,有組織的大型社會活動。這種大型的、有組織的建筑活動,與埃及金字塔在同一個時間段內,但在氣勢上,良渚更勝一籌。這樣的社會組織活動,足以證明當時的社會機構相當發達,能夠與文明程度、國家概念聯系起來。從良渚的治水系統中分析,幾乎都體現在一個“堵”字上,這讓我想起比良渚晚近一千年的鯀和共工治水,均是因為堵水而宣告失敗,鯀的兒子禹采用堵疏結合,故而成功了。由此可見,治水從遠古時代開始,就是華夏治國的基本方略之一。</p> <p class="ql-block">城墻遺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遺址很大,大到能裝下古國的臣民,我僅用步履是難以度量的。這不,我頂著灼熱的太陽,在空曠的天空下沿著大道步行時,已經有些力不從心,汗流浹背,看上去有點狼狽。我堅持從南城墻遺址走到莫角書院,在書院外面的走廊里坐了一會,心想休息一下后再走,可能會好一點。當我站起來準備繼續我的獨步探尋時,雙腿非常實際地告訴我,老頭子,不行了呀,生病的腿你還是將就一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南城墻遺址電瓶車站迅速作出決定,乘坐電瓶車代替步行,到了一個遺址點就下車考察,既節省時間,又可以將息自己生病的腿。按照這個計劃,我在南城墻站上車后,很快就到達了宮殿巨型木構展示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巨大的探坑遺址里,幾根已經炭化的,原木直徑大約在50公分左右,加工成型的木料,靜靜地躺在探坑里。我內心比較震驚,遠在5000多年前,人們居住的建筑物大多是半地下式,部分地面式的簡單房屋,房屋柱洞大多在10公分左右,采用如此之大的原木建筑房屋,在那個時代還真有點匪夷所思,比如與良渚基本同時代的埃及金字塔,其建筑技術也都是讓人匪夷所思的。從宮殿巨型木構樹根頭上留下的孔口可知,古人們利用孔口穿上藤繩,用人力拉動搬運至建筑工地,有水路的地方,則用孔口把幾根木料串在一起,水運至建筑工地碼頭,然后再采用人力拉動搬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參觀完畢,我乘坐電瓶車來到角莫山朝圣之路,一條通往良渚宮殿區的階梯式步道。我懷揣崇敬的心情,沿著步道拾級而上,來到了良渚古城的宮殿區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良渚古城宮殿修建在一個高出地面十多米的土臺上,宮殿建筑物已經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之中,只留下了沉默寡言的土臺,讓我們從中體會遠古人類的風采,想象他們生活的場景。中國的建筑基本上都是采用木結構,所以要在時間的長河中保存下來實屬不易,也不可能。留下的只有承載過這些建筑物的基礎,供人們瞻仰或者想象。良渚古城宮殿遺址就是人工填筑的土臺,體積約228萬立方米,比4700年前的埃及金字塔252萬立方米約小。但是,良渚古城宮殿土臺建筑在5000年之前,比埃及金字塔早了幾百年,故而良渚古城宮殿土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種大規模的建設活動,是需要非常嚴密的社會組織和配合才可能完成,任何個體的人都無法做到,愚公移山只能是一個神話,抑或一種精神,但絕對不是現實。所以,可以推斷,中國人的集體主義精神,也許在5000年前就基本成形,國以民為本的要義,也可能在這里萌芽。故而中華文明在這里發端,是能夠成立的。</p> <p class="ql-block">炭化巨型木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造訪良渚古城宮殿遺址之后,我一路逶迤來到了反山王族墓葬群。這是我探訪良渚古城遺址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因為墓葬中的文物對遠古人類的文化最具發言權,它們能夠清楚地展示那時候的社會關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說到反山,初讀相關文獻時,還以為那里真有一座山,到了現場參觀才知道是一個土墩,而且還是人工填筑的土堆平臺。在王明達小組開始在這里發掘時,這個人工土堆連個名字都沒有,只是在離墓地不遠處,有幾戶人家居住,地名叫翻山組,人們嫌“翻”字寫起來麻煩,就簡略地寫成“反”字,待考古工作人員進入這里發掘,發現墓葬群后就將錯就錯地將墓葬叫做反山墓葬群,后來定名為反山王陵。如今這個不起眼的土墩卻名滿天下,反山也因考古成果被天下人辨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山王陵發掘的有9個墓葬坑,其中有1個王者,6個王族成員,2個臣僚級人物。臣僚的墓穴較王陵有一點距離,隨葬品只有幾十件,較王族墓葬動輒幾百件來說,臣僚的隨葬品很少,顯示出人與人之間的尊卑關系。我在王族與臣僚墓葬的分界處站立了片刻,心中有說不出的滋味,是落寞、是迷茫、是痛恨、是咒罵?其實,什么都不是,更多的心情是無奈,是對等級制社會的無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9個墓葬中,編號為M12的墓葬,658件隨葬品中有玉琮王、玉鉞王,其中單玉琮就有6件。玉琮是祭司級人物才能擁有的禮器,象征著神圣的神權,也就是統治權;玉鉞則是掌握軍隊的人才能持有,象征著統帥軍隊的權力。所以,M12號墓的墓主人是良渚古城的最高統治者,是一個有著至高無上權力的王者。中國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之說,鉞本來是一種武器,用玉做鉞,在新石器時代雖然有用來做武器的功能,但大多是用于禮器,象征軍隊的權力,而石鉞則就是真正的武器了。后來的青銅時代,鐵器的使用,都有用來做武器鉞武裝軍隊的行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反山墓葬群出來,我乘坐電瓶車返回到良渚古城的南門,結束了一天的探訪活動。我喜歡這樣的行走,一個人,不受任何制約,也沒有人干擾,思想集中在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上。當然,良渚古城很大,還有許多點我沒有走到,如果有時間,在里面慢慢品味,全面地了解良渚古城,我估計得花上一個禮拜的時間,像我這樣走馬觀花地了解,可能連皮毛都還沒有弄清楚。好在之前,我閱讀了大量的資料,這次來良渚古城只是為了實地考察一下,給我想象的空間加上一些實際的制約,免得自己的文字失去真實的感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5.27.</p> <p class="ql-block">良渚玉器</p> <p class="ql-block"> 攝影、文字:浥輕塵</p> <p class="ql-block">城墻遺址剖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州市|
江川县|
五常市|
郯城县|
广德县|
巢湖市|
旬阳县|
建宁县|
仁怀市|
新宾|
东平县|
达日县|
出国|
绥棱县|
即墨市|
璧山县|
班戈县|
延边|
三亚市|
八宿县|
化州市|
德昌县|
南木林县|
塘沽区|
巧家县|
舟曲县|
咸阳市|
蕉岭县|
长葛市|
博兴县|
肥西县|
缙云县|
淳安县|
张北县|
新疆|
抚宁县|
沿河|
改则县|
莆田市|
墨竹工卡县|
庆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