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韓城三日行,按計劃今日去參觀“史圣”司馬遷祠,也稱司馬遷廟。建于西晉永嘉四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堪為韓城第一勝跡。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馬遷,字子長,于公元145年生于我國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新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其父司馬談曾任西漢太史令。司馬遷十歲起苦讀典籍,20歲后歷游江淮名地,考察史料,走訪民間,繼承父業(yè)任太史令,掌管文書,記載史事,42歲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李陵一案受牽連,慘遭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歷經(jīng)16年筆耕不輟,終于完成巨著《史記》。原名《太史公書》,長達52萬字,這是我國第一部傳記體通史,被公認為中國史書的典范。《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皇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絕唱,無韻之離騷”,影響極其深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了紀念他,人民在他的故鄉(xiāng)韓城市芝川鎮(zhèn)東南高崗上,依據(jù)山嶺的天然地形,建成氣勢雄偉,風景秀麗的司馬遷祠和墓。</p> <p class="ql-block">氣勢磅礴、宏偉壯觀的景區(qū)大門,我的手機鏡頭完全放不下它。進門后到上山的地方還有一公里路,有觀光車可送達,我們想看看沿途風景,因此選擇一路觀光,步行前往。</p> <p class="ql-block">進了大門所看到的情景,深感我們的選擇無比正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剛過完五一,游人很少,一條寬闊的祭祀大道一直通往司馬遷廣場,道路兩旁排列著一組組大型的雕塑群,雕塑全部為花崗巖雕成。再現(xiàn)了漢武帝之前歷代帝王的代表性場景:大禹治水,魚躍龍門,呂后園,秦文化園等等,一路走去,仿佛穿越了中華前三千年的歷史隧道。 感謝司馬遷,為我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寫下濃重的一筆,“史圣”之名千古流傳!</p> <p class="ql-block">司馬遷廣場的大型司馬遷雕像。</p> <p class="ql-block">司馬遷祠的第一道牌坊,為司馬遷祠的起始點,牌額“漢太史司馬遷祠”由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牌坊為清代建筑,由他處移建而來。</p> <p class="ql-block">司馬古道石碑</p> <p class="ql-block">司馬古道,原名韓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這條道是當時韓城最寬,最長,最古老的一條道。因司馬遷祠建于其北側(cè),又稱司馬坡,最早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晉魏國的河西要道,秦王朝以后,為韓城及其周邊到長安的必經(jīng)之道。現(xiàn)存石條為北宋時所鋪,原長1500米,現(xiàn)存300余米,歷經(jīng)800多年車輪碾軋,風雨侵蝕,原來平整的石條道路已凹凸不平,石條上眾多清晰的車轍是這里曾經(jīng)繁華的歷史鑒證,又仿佛昭示著太史公一生的坎坷與悲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道邊的景區(qū)介紹專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司馬遷祠第二道牌坊,和第一個牌坊相同,構(gòu)筑在高高的磚臺之上,建于清康熙年間。“高山仰止”寓意司馬遷人格如山,行人敬仰,是后人對司馬遷人品的至高評價,坊額由韓城籍書法家強漢山于1944年題寫。</p> <p class="ql-block">從“高山仰止”牌坊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分四個高臺,各臺之間石階相連,層層上升,共九十九階。司馬古道也由巨石鋪設變成青磚鋪設,兩邊高中間低,據(jù)說是為了方便騾馬行走。</p> <p class="ql-block">太史公文化系列展。為紀念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促進《史記》研究深入發(fā)展,景區(qū)設立了司馬遷系列展,包括千秋太史公展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年來,每逢清明前夕,許多海內(nèi)外文化名人在祭祀廣場進行拜謁和追思,并在這里舉辦多種紀念活動,讓漢風盛典的影響力穿透時空跨越世界。</p> <p class="ql-block">司馬遷祠第二道門,初建于宋代,門楣上有“史筆昭世”白底黑字匾額,為韓城著名書法家杜穆生先生所題,《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傳記體通史,也是世界文化瑰寶,“史筆昭世”的內(nèi)涵即在于此。</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拾階而上,來到一座磚雕門樓式式牌坊前,牌額“河山之陽”源自于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對自己身世的描寫“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概括性的揭示了司馬遷少年時的活動地域。</p> <p class="ql-block">穿過“河山之陽”牌坊,終于到了司馬遷祠的核心區(qū)域_____“太史祠”,司馬遷祠的第三道門,門楣匾額上的“太史祠”由時任韓城縣令王增琪在清光緒十二年題寫,字跡雄渾,灑脫有力。</p> <p class="ql-block">太史祠內(nèi)前后兩進,頭一進為獻殿,殿內(nèi)梁枋上懸掛“文史祖宗”匾額,后一進是寢殿,寢殿是供奉司馬遷塑像的地方,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距今已有900年歷史,寢殿匾額題書“君子萬年”,“史圣千秋”,是對司馬遷光輝一生的充分肯定。殿內(nèi)幔帳神龕內(nèi)有司馬遷全身坐像,為北宋所塑,龕額匾題“穆然清風”。</p> <p class="ql-block">司馬遷墓位于寢宮后邊一高臺上,初建于西晉永嘉四年,為”衣冠冢”,原為一土冢,后經(jīng)宋、金、元、明、清多次保護修葺,相傳忽必烈曾經(jīng)大規(guī)模修繕司馬遷祠,故現(xiàn)墓冢呈蒙古包風格,冢前石碑上書“漢太史司馬公墓”,題寫者為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p> <p class="ql-block">磚砌圓形冢,形狀為蒙古包,上植一柏,分五支,據(jù)說已有1700年歷史,墓冢周圍掛滿游人留下的許愿牌,期望得到太史大人的庇佑。</p> <p class="ql-block">山頂對面長達3000多米的西禹高速公路芝川特大橋帶著高速發(fā)展時代的氣息,向著這條歷史悠遠的古道迎面而來,從此,它們將共同走向韓城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從山上沿古道一直下來,出了“文史圣域牌坊”,過一道“芝秀橋”,即可到景區(qū)大門外了。聯(lián)系公交車司機,他們會來接游客離開,通常沒有游客進來,公交車就不開過來了。</p> <p class="ql-block">據(jù)縣志記載,芝秀橋架于古司馬坡下芝水河上,始建于明隆慶年間,乾隆四十五年重修,936年,楊虎城、邵力子又撥款重修,橋為石拱五孔,長110米,款5.2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芝秀橋是芝秀古城人去長安的必經(jīng)之路,今則為拜謁司馬遷游覽司馬遷祠的必過之橋,走過芝秀橋,走進歷史,走出太史祠,走進現(xiàn)代。</p> <p class="ql-block">返回的公交車終點站是“大禹廟”,我們順便去看看,”幸運”的經(jīng)歷了一次專場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雄偉莊嚴的大禹廟,其實很小,看樣子平時鮮有游客,也沒有解說,就兩個殿,我們一刻鐘就轉(zhuǎn)完了。</p> <p class="ql-block">順便看了大禹的鄰居郭子儀。郭子儀的后輩籌款為郭子儀建的展館。</p> <p class="ql-block">整個大禹廟院子不大,我們半小時就轉(zhuǎn)完了,出門打電話給公交車司機,門口等了半個多小時,看著公交車過來,調(diào)頭,我們趕緊跑過去,司機沒看到我們,差點開走了,連喊帶叫,腳下緊追,終于把車叫停,上了車,回酒店,完成今天的游覽行程。完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鄢陵县|
临沭县|
台中县|
南郑县|
长子县|
曲麻莱县|
宁波市|
沁水县|
平潭县|
科技|
池州市|
边坝县|
财经|
卓尼县|
滦南县|
若尔盖县|
深水埗区|
颍上县|
娱乐|
苏尼特左旗|
济阳县|
弋阳县|
来凤县|
奉节县|
子长县|
青川县|
天柱县|
梁平县|
福州市|
沧州市|
玉溪市|
汕尾市|
娄底市|
莆田市|
甘谷县|
赤水市|
巫山县|
徐汇区|
耿马|
秦安县|
洪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