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歲歲端午,今又端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家家戶戶飄棕香</b></p><p class="ql-block">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亦有“紀念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之說)</p><p class="ql-block">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著名詩人余光中曾來到汨羅江畔祭祀屈原,詩中寫道:"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他用"藍墨水" 代指當代中華文脈,"汨羅江"則代指屈原。</p><p class="ql-block">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我國民間非常重視的一個節日。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現為我國法定節假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屈原簡介</b></p><p class="ql-block">屈原(約前340年~前278年),羋姓(一作嬭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一說屈氏的來源是西周前期的楚國人屈紃)。</p><p class="ql-block">屈原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p> <p class="ql-block">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p><p class="ql-block">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端午節風俗</b></p><p class="ql-block">端午習俗甚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端午節期間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端午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1 賽龍舟</b></p><p class="ql-block">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2 吃粽子</b></p><p class="ql-block">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從春秋時期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3 插艾和菖蒲</b></p><p class="ql-block">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4 懸鐘馗像</b></p><p class="ql-block">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據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5 系百索</b></p><p class="ql-block">以五色絲結而成索,又稱百索、長命縷、續命縷、辟兵紹、五色縷、朱索等。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漢代應劭《風俗通義》有記:“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說以益人命。”《荊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6 飲雄黃酒</b></p><p class="ql-block">畫額,是端午節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據說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7 戴香包</b></p><p class="ql-block">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到“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8 采雜藥</b></p><p class="ql-block">采藥也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后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9 沐蘭湯</b></p><p class="ql-block">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p> <p class="ql-block"><b>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們日常較為期待的節日,因為在這天我們可以吃得很好吃的粽子,還可以看到賽龍舟,看見很多熱鬧的場面,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摘自 “中華傳統節日詩詞故事”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市|
郁南县|
开化县|
调兵山市|
金乡县|
乌审旗|
巩留县|
华阴市|
康保县|
永州市|
星座|
桃源县|
微博|
蚌埠市|
蓬溪县|
兰溪市|
陆河县|
达孜县|
黎城县|
依安县|
新余市|
襄城县|
江门市|
四会市|
文昌市|
淄博市|
河源市|
明光市|
汉川市|
中牟县|
鹤壁市|
兴和县|
红河县|
波密县|
柯坪县|
同德县|
永寿县|
南城县|
江源县|
临猗县|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