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榮守辱是《道德經》三知三守的最后一個知守。如果把雌雄、黑白、榮辱分別看作是地、天、人三才,三才又各分陰陽,稱作六合。那三知三守就可看作是對地、天、人三才的陰陽守衡。第一知雄守雌可看作是對地的知守,引申為對方位的知守——知雄位而守雌位;第二知白守黑可看作是對天的知守,引申為對時間的知守——知白天而守黑夜;第三知榮守辱可看作對人的知守,引申為對人性的知守——知榮譽而守恥辱。</p> <p class="ql-block"> 原文是這樣的: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這里出現了幾個描述:谷、樸、器,需要特別解釋一下。</p> <p class="ql-block"> “谷”在老子時代的釋義是山谷的谷, 因其低、虛、空、可滋生萬物的特性又被引申為雌性的生殖系統。“樸”最初的含義是木皮,指未加工的木材,引申為未經雕琢的、真性的,以及質樸、厚道、純真等品性。“器”最早的釋義是盛物的器皿,因其中規中矩被老子引申為規矩或者規則。</p> <p class="ql-block"> 榮和辱是伴隨每個人一生的終極認知。何為榮、何為辱的判斷決定了我們每個人的三觀設定。改開以來,隨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傾斜和迷失,造成了我們價值觀的混亂,以金錢和權利來劃分榮辱的觀念漸次沖刷我們的道德底線,以至于黨中央不得不用“八榮八恥”重新定義我們的行為準則。如此看來,榮辱觀的確立不僅關乎個人的價值和成就,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興盛和長治久安。</p> <p class="ql-block"> 人有兩重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指人的肉體存在及其特性;社會屬性是指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這兩種屬性又分別指向兩種價值觀:個人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社會價值觀是指個人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價值,個人價值觀是指通過個人的社會實踐,由社會回饋給個人的精神尊重和物質滿足。這兩種價值觀導向兩種結果——榮和辱。偏重社會價值觀得榮,偏重個人價值觀取辱。這樣看來榮與辱相互依存、互相轉化又相互對立。知榮守辱一是指知道榮盡辱來,必定要守好辱來的方向,平靜應對,主動取舍;二是指知道榮辱相生,就需要吞下屈辱以求滋養榮譽的誕生。</p> <p class="ql-block"> 已故著名企業家褚時健的經歷就印證了這一點。云南玉溪卷煙廠在1979年之前是一個小廠,褚時健上任后,經過1979——1994持續十幾年的不懈努力,使玉溪卷煙廠成為亞洲第一、世界前列的現代化大型煙草企業。1994年,褚時健當選全國“十大改革風云人物”。褚時健成為“中國煙草大王”。1999年年初,褚時健因巨額貪污和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被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社會價值的極大實現給褚時健帶來極高的榮譽,榮譽滋生對個人價值的不滿,個人價值的偏失又給他帶來極大的恥辱。</p> <p class="ql-block"> 春秋時期的吳越之戰,越王勾踐偏安一隅,耽于享樂。被逐漸強大起來的吳國吞并,致使越國國民也變成了吳國的二等公民。越王勾踐吞下屈辱,盡心服侍吳王夫差,為取得夫差的信任,不惜以為吳王品嘗大便的方式給吳王診病,并在國內勵精圖治,終于在吳王放松警惕的時候滅了吳國,報了屈辱之仇,也給后人留下一個膾炙人口的楹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社會價值的偏失帶來極大的屈辱,只有守護屈辱才能滋養榮譽的誕生。</p> <p class="ql-block"> 正確的榮辱觀誕生質樸、厚道、純真的品性,而這些品性又會產生示范效應,有德性的人用這些示范效應制定規則。所以說,讓人們自覺遵從的規則、法則從來都不是用來傷害人們的。</p> <p class="ql-block"> 《道德經》里對于如何做到知榮守辱提了四條注釋:第一“不自是”,不要自以為是,要低的下身段傾聽不同意見,要靜得下心來研討最優方案;第二“不自現”,不要自我表現,不要有點成績就想著如何做展板,更不要把別人的成績做成自己的展板;第三“不自矜”,不要自我矜持,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最好就把它扼殺在搖籃里;第四“不自伐”,不居功自傲,不要有點成績就以為自己是拯救銀河系的不二人選,處處高人一等,時時壓人一頭。</p> <p class="ql-block"> 對于如何知榮守辱《道德經》里除了“四不”還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這三點寶貴意見不難理解。慈即慈悲,人只有在具有了慈悲心之后才能勇于做事,勇于擔責。比如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女人天生柔弱,但是為了保護孩子,她就可以無限剛強。再比如被屢屢詬病的城管,只要是背離了慈悲心的勇于任事,沒有不以受辱收場的。儉的意思是調低自己的生活欲望,自然能惠及他人,最終必能惠及自己,贏得榮譽。不敢為天下先不是指不敢開拓、進取,而是在利益面前處處容讓,厚積薄發,反而會團結一切力量,被推舉為萬物的尊長。</p> <p class="ql-block"> 至此,三知三守的解讀就告一段落了,只是還留了一個可愛的小尾巴需要贅述一下,那就是關于“天下”的解讀。所謂“天下”可以理解為普天之下。中國的歷代圣賢、學者、士大夫常常以天下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挺然盡心,敢任天下之責者,即當委而任之。然而,天下是誰的天下?責任是誰的責任?是李唐王朝的呢?還是趙宋王朝?這些王朝已經湮滅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之中了,但山河依然,那么天下呢?是否有一些改變?</p> <p class="ql-block"> 我有個不成熟的看法,天下在我們的內心:心裝的下家,我們的天下就是家;心裝的下民族,我們的天下就是民族,心裝得下國家,我們的天下就是國家。</p><p class="ql-block"> 知榮守辱,守的是一顆心吶!</p> <p class="ql-block">所有圖片均來自百度圖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县|
巩义市|
海原县|
公主岭市|
南安市|
汉阴县|
元氏县|
陈巴尔虎旗|
大安市|
鹤岗市|
胶南市|
宣武区|
南木林县|
沧源|
邢台市|
东辽县|
大足县|
军事|
大同市|
襄垣县|
铁力市|
旬邑县|
永福县|
迁西县|
陵川县|
新竹市|
方山县|
霍邱县|
兴文县|
平泉县|
永嘉县|
赞皇县|
威海市|
北流市|
合作市|
西丰县|
太仆寺旗|
田林县|
遵义市|
肇庆市|
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