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普諾Puno開往庫斯科Cuzco 途經圣佩徳羅·德安達瓦伊利亞教堂The Church of San Pedro de Andahuaylillas.教堂始建于1570年,供奉圣彼得.到達時正趕上秘魯行唯一一次下雨,濕漉漉的花磚地面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這所教堂被昵稱為"美洲的西斯廷教堂".墻壁上華麗的壁畫由Luis de Riano和當地的土著畫家于17世紀20年代共同完成.繪畫詳細描繪了通往天堂與地獄的道路.那個時期秘魯的畫家都不署名,問誰畫的答案都是Anonymous.</p> <p class="ql-block">本來說是不允許照相,上二樓參觀時地導突然說想照就照幾張吧.于是就有了這幾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壁畫從墻面到屋頂,的確非常精美、細致.很有希臘早期壁畫的風范.</p> <p class="ql-block">這一帶海拔都比較高,在一個休息站看到這張草本藥物廣告:"高海拔反應,頭疼頭暈,噁心乏力,",羊駝模特是不是特可愛?</p> <p class="ql-block">這里還是貓屎咖啡的產地.比較起美國的Amazon和在廣州沙面250元人民幣一杯的貓屎咖啡,這里不要太便宜.買一包咖啡豆還現贈咖啡一杯,的確絲滑!</p> <p class="ql-block">拉奇Racqchi 是印加考古遺址,位于海拔3480米.是維拉科查神廟Temple of Wiracocha的組成部份之一.</p> <p class="ql-block">維拉科查神廟是一座巨大的矩形兩層建筑,這座神廟擁有印加帝國最大的單面山墻,高達14米,獨一無二.附近還有貴族住所以及儲藏設施,是秘魯現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印加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1532年皮薩羅帶領百十來人摧毀了印加帝國,第二年維森特?瓦爾弗德主教即帶四位修士來到秘魯開展傳教工作.西班牙殖民者為了表明殖民征服的正義性, 在每一次殖民行動之前都用最后通牒的方式向印加人宣讀《要求書》(Requirement).要求書是在西班牙國王授意下由西班牙法學家撰寫的征服宣言,文中告知將要被征服的印加人: "上帝創造了萬物和人并將其委托給教皇管理.而教皇又把你們居住的島嶼和陸地以及這里的萬物贈給了西班牙國王.西班牙國王是這里一切的主宰.因此,當你們接到這一通知之后,就應該毫不遲疑地尊他為王, 并接受他派來的神父的布道.你們要承認教會是“全世界的統治者和主宰”, 教皇和西班牙國王是這些島嶼和大陸的君主.如果這樣做,你們就會有好日子過.如果違抗命令,你們將遭受不可言喻的損失和災難,后果自負".</p> <p class="ql-block">征服者強迫印第安人相信他們的被征服和被奴役是來自上帝的旨意,用天主教取代印加信仰是第一步.印加神廟被拆除,材料被用來蓋旁邊這座天主教堂.天主教堂是蓋齊全了,在神廟面前卻矮小得象個孫子輩兒??. 雖然現在秘魯信天主教的有約90%人口,但很多太陽教信仰與習俗不但沒有丟失,反而是融進了血液中與天主教共存.</p> <p class="ql-block">在勸誘原住民改變信仰上西班牙殖民者也做了某些努力,比如教堂壁畫"最后的晚餐"盤子里上的是印加人的節日食物?鼠,這似乎成了秘魯天主教堂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教堂門外還有些尖底大缸,不知道是什么用途.</p> <p class="ql-block">小屋上的鎮瓦獸非常逗趣.</p> <p class="ql-block">秘魯婦女一如既往地腰粗如桶,一人背個大包袱.秘魯人普遍個子不高.似乎沒出過什么世界級的運動健將.他們的相貌五官有點象中國人,但都有高鼻梁.</p> <p class="ql-block">到達庫斯科,海拔從4000多米降到3000多,頓感精力倍增.庫斯科是去馬丘比丘的據點,出行通常以三種辦法:1長途跋涉,2汽車加火車加步行,3汽車加火車再坐汽車.我們是用最舒適的方法3.先顛簸一個多小時的汽車到火車站,在敲鑼打鼓聲中被送上Inca Rail, 綠皮火車坐一個半小時.途中乘務員表演愛情劇,時不時還調侃一下乘客.</p> <p class="ql-block">火車沿著烏魯班巴河前行.因為離亞馬遜叢林不遠,植被特別茂盛.</p> <p class="ql-block">到達熱水鎮還得坐約半小時的汽車上馬丘比丘.多年前想象著和朋友一樣長途跋涉,苦行僧般地上山.今天卻是以最容易的方式來到了這里,阿Q一下,也許選擇知難而退也算今時今日的智慧吧.</p> <p class="ql-block">中午時分,終于來到了心心念念的馬丘比丘Machu Picchu.踏上印加古道(右下),有只羊駝在迎接.馬丘比丘每天的參觀人數是有限定的,路線分四條,1、2路線最好,也正是我們的行走路線.</p> <p class="ql-block">馬丘比丘是印加帝國的城市遺跡,群山環繞,高聳在海拔2430米的山脊上.印加語意思是“古老的山巔”.古城后象躺著個印地安人的頭.左邊的下巴嘴巴小山峰是馬丘比丘,鼻子眼晴額頭是華納比丘.</p> <p class="ql-block">由于印加文明沒有文字紀錄,直到19世紀末期才發現有這個遺址.考古學家認為,馬丘比丘是薩帕·印卡帕查庫蒂(1438-1472)在前哥倫布時期建造的.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發現時間較晚,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志. 通常被稱為“印加失落之城”. 西班牙統治時期從來沒發現這里.</p> <p class="ql-block">為什么馬丘比丘比華納比丘矮?因為這不是馬丘比丘的主峯,這張圖上的制高點才是馬丘比丘的主峯.</p> <p class="ql-block">馬丘比丘當時是以皇城的標準建的,古典印加風格的城鎮,保存完整的三個設施為拴日石、太陽神殿和三窗廟.為了讓游客更好地了解城市最初的樣子,大部分建筑都經過了復原重建.1976年恢復了大約30%的區域,直到今日恢復工程仍在繼續.1983年馬丘比丘古神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且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007 年馬丘比丘被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p> <p class="ql-block">進了這個門就算是正式步入了馬丘比丘古城.</p> <p class="ql-block">栓日石上午十點即關門,沒法參觀,找了張網圖來學習.印加人稱自己為“太陽的后裔”,這個自稱展現了他們對太陽的尊崇,而栓日石就是與太陽相關的產物.這件神奇的石制品底部是一塊長方形的大圓石盤,盤中央又突出了一個扁平的石柱,是用來測量天時的.印加古人經過長年的計算,得到了太陽與這里的偏轉角度,之后又調整角度使春分與秋分日的石頭角度與太陽完全相對.然后再以影子的形態與有無來安排耕作與生產.</p> <p class="ql-block">三窗廟是馬丘比丘最重要的圣地,一堵巨大石墻上三個窗口正對著安第斯山脈的層巒迭嶂,可以眺望中心廣場和遠處的群山.據說印加王朝的創始人就出現在那里.據推測三窗廟并沒有屋頂,以便祭司隨時可以觀測星象.</p> <p class="ql-block">旁邊的主廣場就剩下這么三堵墻.</p> <p class="ql-block">六點鐘處的橢圓建筑是太陽神殿.這是個祭祀場所,下方是墓穴.底下有石刻容器,傳說是用水做成的鏡子,用以觀察天象,作為占卜或選擇舉辦儀式日子的用途,這種鏡子也被稱為大地之眼.</p> <p class="ql-block">左邊的紅線指的是太陽神殿.旁邊是印加王的房子(右邊的紅箭). 導游只帶我們從前面走了個過場.</p> <p class="ql-block">網圖太陽神殿.因為整個馬丘比丘只有一棟橢圓形建筑,所以不難找到.</p> <p class="ql-block">三窗廟(左上)、圣石(右上)、水鏡(左下)、民宅、采石場,神秘莫測的印加帝國??????. 與其說馬丘比丘有多壯觀,不若說是個心愿了結.畢竟心心念念有日子了.</p> <p class="ql-block">多年的心願得以實現,仰慕中的馬丘比丘,我???終于來了!</p> <p class="ql-block">汽車、火車再汽車,顛回庫斯科巳近半夜.第二天要起早去海拔最高的彩虹山.全團團友只有五個人繼續前行,而最后上山的只有我們四個人.很多人交了錢都取消了行程.</p> <p class="ql-block">彩虹山Rainbow Mountain海拔5200米(17100尺).汽車到達的停車場已是海拔四千多米,離山還有一定的距離.單程到山腳的5公里選擇了騎馬,留著體力沖刺最后只能步行那段.</p> <p class="ql-block">剛騎上馬還想唱跑馬溜溜的山上.不久馬兒也在喘粗氣了.</p> <p class="ql-block">到彩虹山腳下馬后,歌兒是唱不出來了.三步一喘,十步一歇地攀登上了彩虹山觀景臺.天冷、路滑、窄道人多,每一步都得小心.山脊上五顏六色的美麗條紋是前行的鼓勵,這些天然形成的色彩上不長植被,永遠以色奪目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當然彩色有多明艷要取決于天氣與高度,也就是說得靠點運氣.</p> <p class="ql-block">我們這天還行,登上彩虹山的觀景臺,七彩美色盡收眼底.彩虹山的顏色是根據礦物成分形成的:粉紅色是紅粘土、泥巖和 沙子;發白的顏色是富含碳酸鈣的石英砂、砂巖和泥灰巖;紅色是粘土巖(鐵);綠色是富含鎂鐵的千枚巖和粘土;土褐色是由巖石組成的方礫巖產物,屬于第四紀的鎂;芥末黃色來自富含硫礦物的鈣質砂巖. 想照張以彩虹山為背景一個人的照片,隊伍排了百八十號.我不在乎有旅友,摟著羊家兄弟拍了照.</p> <p class="ql-block">看會兒、坐會兒、喘會兒,欣賞著彩虹山和周邊.雖然去過西藏云南,高山也上過不少;彩虹山的高度卻是此生攀爬的最高境界.也許這輩子的記錄會停留在此,也是滿足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近幾年才聞名于世的新景點,2015年前一直被覆蓋在白雪之下.隨著全球轉暖,山上冰雪逐漸融化,這座山的迷人面貌才得以現身.2019年宣布為自然生態保護區.并被《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一生必去的100個景點之一.這張照片是隊友在5036米頂部拍的.</p> <p class="ql-block">我在離最后高峰5036米觸手可及處放過了自己,寒風凜冽中轉身下山,并順利完成回程的五公里高海拔健步.什么感覺?痛并快樂著.爽,不過此生恐怕也就這一次了.下山時看著延婉山路遠處螞蟻般大小的人,想想這一路的確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綠草如茵,羊駝遍地,藍天白云很是溫婉. 停車場邊上還有個天然的心形小湖.說是發現彩虹山后,帶著許可證的采礦公司蜂擁而至,而當地人卻想搞旅游,兩邊鬧得不可開交. 不知道這種狀況還會持續多久.慶幸我看到的是尚未開采、完整的彩虹山.</p> <p class="ql-block">庫斯科Cuzco海拔3400米,這個名字在秘魯當地蓋丘亞語意味著“世界的中心”、“大地之臍”.位于秘魯安第斯山脈中一個由多條河流匯聚而成的肥沃沖積谷地.這里曾是塔萬廷蘇尤印加帝國的首都. 公元15-16世紀覆蓋了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大部分地區的印加帝國就是以這里為中心四向擴散.1983年城市中的古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庫斯科城是古代印加文明的獨特見證,代表了秘魯南安第斯山脈3000年的本土和自治文化發展.16世紀西班牙統治后,城市結構得以保留,以后的寺廟、修道院和莊園都建在印加城市之上.印加人和西班牙人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與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城市結構和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探索庫斯科文化,趕早先去印加帝國最大的神殿遺址Qorikancha.太陽神殿是庫斯科和整個印加帝國最受尊敬的寺廟,供奉太陽神.神殿的墻壁和地板曾經覆蓋純金,相鄰的庭院也充滿金銀的雕像.就是這些金銀引來了西班牙人的覬覦與侵略.</p> <p class="ql-block">西側外墻上的半圓形墻(左上)叫太陽鼓,顯示了印加人的建造技術.太陽神殿就在這堵墻附近.</p> <p class="ql-block">從不同角度拍攝太陽神殿的印加基石,巨大的石塊梯型向上延伸,沒有粘合劑,穩穩妥妥地搭在一起.石頭上的小點估計也是有用意的.</p> <p class="ql-block">除了太陽神殿,遺址里還有月亮、星星、彩虹、雷電神殿.印加人崇尚太陽和自然現象由此可見一斑.太陽神殿旁邊是用于祭拜月亮的月亮神殿.曾經的月亮神殿很大,但在建造殖民教堂時被改建縮小.墻壁和壁龕的深色邊框是因為被涂上了血或氧化鐵,或被金片覆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星星、彩虹、閃電神殿排列在另一邊,下寬上窄的梯型巨石建筑奠定了堅不可摧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石塊上的斑駁是金銀飾物被剝離的痕跡. 貪婪的西班牙人把神廟里的金銀都剝下來運回了西班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534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神殿遺址上建的</span>圣多明哥修道院Church and Convent of Santo Domingo of Guzmán也很美.與眾不同的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修道院內部共用了印加神廟的不少石墻.庫斯科大地震導致了修道院和教堂的嚴重損毀,但原神殿遺跡完好無缺,見證了印加帝國建筑技術的強大.右上圖里的圣井也叫大地之臍.</p> <p class="ql-block">最美莫過無人時.清晨靜靜地在修道院里看神廟遺址、皇家花園,欣賞城市與畫廊,甚是愜意. 右下是17世紀初期畫作"西班牙人在卡哈馬卡會見印加阿塔瓦爾帕".描述了皮薩羅領導的西班人與最后一位印加阿塔瓦爾帕在卡哈馬卡的相遇,畫中多明哥修士們正在向印加人傳福音.</p> <p class="ql-block">感嘆當年印加皇帝率領的6萬軍隊為何敗給100多個西班牙人.據說失敗的原因,一是西班牙人有火槍,二是西班牙人騎著印加人沒見過的橫沖直撞的馬.對于印加人來說,當時的西班牙人就如同天外來客,跟敗給了外星人差不多.雖然印加帝國的滅亡與當時水痘等疾病大流行不無關系,說這個帝國自己嚇死了自己也不過分.</p> <p class="ql-block">登上鐘樓,修道院、庫斯科城市一覽無遺.鐘樓上大鐘數鼎,圖案還有印加風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盡管城市在不斷發展,印加帝國的容顏仍然清晰可辨,</span>因為所有的建造都是在古印加帝國首都的基礎之上.街道上不規則的巨大石塊絲嚴縫密,形成一堵下寬上窄平整的高墻.固若金湯連一張紙都塞不進去.</p> <p class="ql-block">找到十二切角石,仔細數了數角.真不知道當時的工藝是如何操縱的.</p> <p class="ql-block">大石頭建筑還融入了印加文化:這是Puma和Snake石.上面是Puma,下面是Snake. Puma基本是看出來了,頭在九點鐘位置,尾巴在1-3點之間.蛇圖怎么也辨不清楚.據說庫斯科整個城市也是以美洲獅的形式展現的.</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門環,Puma face.</p> <p class="ql-block">印加人信仰中的天堂以Condor禿鷹為代表,人間由Puma美洲獅來代表,冥界則由snake蛇做代表.與基督教不一樣,印加人的冥界不是地獄而是新生活的開始. 即便現在大多數秘魯人都信天主教,血液中流淌著的印加傳統信仰也沒有丟失.這張圖是Puma的掌印. </p> <p class="ql-block">在老城逛悠,很容易失落在這五百多年前古都的巷弄風景之中.</p> <p class="ql-block">武器廣場Plaza Mayor de Cusco庫斯科大教堂Plaza Mayor de Cusco.買套票請導游仔細聽講了主教堂的三個部分,受益匪淺. 學到了很多新知識.印加人把圣母與母親大地結合在一起,教堂供奉了很多圣母像.圣母也融進了諸多當地因素:黑頭發是當地人捐贈的,膚色與當地人類似.鮮艷的服飾不時更新,裙子更是外撒A型,胖胖的代表好生養.耶穌基督身上也有華麗的印加裙子;但不允許拍照.回觀大部分秘魯殖民期教堂"最后的晚餐"壁畫,餐盤里都是畫的?鼠.</p> <p class="ql-block">武器廣場上還有耶穌會教堂(左上), 走廊里有珠寶店、餐廳、禮品店等等,后面的閃爍燈火是庫斯科城市(右上). 左下圖兩點鐘處可見遠處巨大的耶穌像,右下圖廣場噴泉頂部的雕像是圖帕克·阿馬魯二世,1780年他率領印第安人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是秘魯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到達庫斯科的頭一晚恰遇學生大游行,從主教堂里出來了32抬大轎,抬著神父與神子在廣場繞了一圈.音樂、歡呼、彩燈、汽球,孩子們好不興奮!</p> <p class="ql-block">飲食文化則探索了秘魯菜名店Morena. 門還沒開眾食客已翹首以待.這個餐館也是一座難求,最好提前預訂.</p> <p class="ql-block">餐館位于武器廣場的二樓,布置得很溫馨.抬眼窗外就是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菜品果然不負眾望.精致又美味.既然?鼠都上了耶穌基督的餐桌,我們也斗膽品嘗了,味道還真挺好.紫玉米汁、啤酒都不錯,價格很親民.</p> <p class="ql-block">應該說庫斯科還沒逛夠,但必須去利馬了.利馬是秘魯的首都,市中心老城也是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因動亂、治安差老城的世界文化遺產武器廣場已關閉多年.但見警察、警犬,街道長廊尿味彌漫,圍欄里的市政廳、總統府好不寂寞. 市中心的第一印象就是灰濛濛、亂糟糟、臭哄哄.</p> <p class="ql-block">16世紀的利馬大教堂還可以走近,教堂的第一塊石頭是由領兵占領秘魯的皮薩羅Pizarro鋪設的.</p> <p class="ql-block">殖民時期建筑的封閉涼臺很有意思,當年的統治者/有錢人就是站在涼臺里眼觀外面的世界.一覽無遺之下別人是看不見你的.</p> <p class="ql-block">街景也實在無法恭維.五月是利馬轉為冬季的日子,陽光少且霧氣重重,看什么都是灰色.</p> <p class="ql-block">圣多明哥大教堂和修道院Basilica and Convent of Santo Domingo, Lima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宗教建筑群.建于1530年,耗時約50年,于16世紀末完工.洛可可風的教堂鐘樓高46米,底部為八角形.頂部有個手持喇叭的人物雕塑,代表宣布最后審判的天使.</p> <p class="ql-block">現在這里是圣多明哥博物館(Museo del Santo Domingo).</p> <p class="ql-block">與其它修道院的結構大致相同,似乎更加寬敝和華麗.但在灰灰的天氣下啥都不那么美了.</p> <p class="ql-block">倒是從西班牙訂制的彩瓷裝飾相當精致.</p> <p class="ql-block">當時的修女出門只露一只眼睛.</p> <p class="ql-block">認識了利馬圣女圣羅莎St. Rose of Lima左上圖中,她左右兩邊是圣馬丁·德波雷斯和圣約翰·馬西亞斯的肖像.三位都是利馬宗教史上的名人.圣人們的遺體就安放在對面的地下室里(左下).長眠于此的圣羅莎生于利馬,一生37年傳教苦行、收容無家可歸的人,深受民眾愛戴.</p> <p class="ql-block">據記載教會在16世紀中葉創建了美洲最早的圣馬可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 擁有超過25,000本書籍的大型圖書館.可見當時圣多明哥教會擁有多么雄厚的勢力與財力.</p> <p class="ql-block">參觀拉爾科博物館Museum Larco,令人眼前大亮!</p> <p class="ql-block">超美的博物館坐落在一座18世紀的總督府大樓內.按時間順序陳列著各種展廳,全面概述了秘魯前哥倫布時期的歷史. </p> <p class="ql-block">創始人拉斐爾·拉爾科·霍伊爾1901年生于秘魯奇卡馬山谷,在家族莊園長大.12 歲時被送往美國馬里蘭州上學,后來在康奈爾大學學習農業工程.1923 年回到秘魯在家族的甘蔗種植園工作.拉爾科·霍伊爾夢想建立一個博物館,就像他在美國看到的那樣.1925年他在喜愛古董收藏的父親幫助下開始了古董收集與研究.1926年拉爾科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1946年拉爾科·霍伊爾已成為研究前哥倫布時期的專家,并編制了秘魯第一部古代文化年表,至今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有45,000件秘魯北部海岸的考古藏品,全部是墓葬品.進門首先看到“榫頭”Tenonheads: 鑲嵌在古代秘魯神廟墻壁上的石雕.這些雕塑描繪了前哥倫布時期秘魯的神圣動物:貓科動物、蛇和鳥的頭.鳥象征著天空的天界;貓科動物代表著塵世的力量;而爬行動物和蛇則與地下世界有關.也有人類的頭像.</p> <p class="ql-block">前哥倫布時期的陶瓷藝術品已經非常精美.右上是仿人形的陪葬器.右下是莫切肖像器皿.作品產生于公元1年 - 公元800年的遠古時代,莫切是為數不多制作真實肖像的古代文明之一.作品準確地展現了人體解剖特征,通常描繪的人物是統治精英、牧師、戰士,甚至是杰出的工匠.迄今為止尚未發現任何女性肖像.</p> <p class="ql-block">莫切遠古時代祭祀杯(左), 那時用杯子盛上戰敗戰士的鮮血,用于祭祀莫切的主要神靈.右邊是戰敗的俘虜,也在等著被用于祭祀.表情還有點大義凜然.</p> <p class="ql-block">莫切時代的金頭飾(公元 - 公元 800 年). 用金、金銀和銅合金制成的頭飾, 設計常用貓科動物的臉或具有貓科動物特征如牙齒的人臉.通過使用的材料、顏色、亮度和頭像來表達至高無上的權利.</p> <p class="ql-block">莫切輝煌時期(公元1年 - 公元800年) 鳥跑者. 參加比賽的選手穿著他們最好的衣服和精致的頭飾,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圓形前部頭飾,鼻子上是金鳥喙.</p> <p class="ql-block">奇穆文化從公元1000年開始在秘魯北部蓬勃發展,直到公元1470年被印加人征服.奇穆文化以其在金屬加工方面的專業知識而聞名,尤其是對金和銀等金屬的加工.奇穆帝國時代是古代秘魯最偉大的金屬工匠,工藝比莫切時代又精了三分.</p> <p class="ql-block">此圖是世界上所有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中唯一已知的一套完整的奇穆黃金服飾.關于其起源的了解甚少,表明它曾經是一位偉大領主的陪葬品的一部分.這位領主被埋葬在奇穆王國的首都昌昌泥磚城,表達了穿著它的統治者所享有的權力以及他與太陽的象征關系.</p> <p class="ql-block">奇穆帝國時代銀冠和裝飾品(公元1300年 - 公元1532年). 與印加人不同,奇穆人崇拜月亮,認為月亮比太陽更強大,這是他們從莫切人那里繼承下來的觀念.那時的白銀與黃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銀被用于貴族的服飾.王冠、冠冕、胸甲、耳飾、鼻飾、項鏈和手鐲.這些都是貴族墓葬中供奉的祭品,物品上的肖像與祖先或已故統治者有關.</p> <p class="ql-block">在自然界中純銀不易找到,加工銀需要高超的技能和知識.銀最早是在公元前一千年開始加工的,在奇穆帝國鼎盛時期,即12世紀至15世紀,這種開發達到了技術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那時候編織物和海貝也享有與金銀同等的價值.上圖是巴拉卡斯大布,形成于公元前13世紀和公元1世紀,駝毛質地.下圖是莫切-瓦里錦緞(公元 800年 - 公元1300年), 也是駝毛質地.紡織面板上的人物頭部呈側面,手持兩根領導者用來象征權力的權杖.也正是因為是駝毛制品,才有可能保存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奇普斯是印加人用來記錄信息的主要系統,也就是傳說中的結繩計事.顏色、繩結與繩結之間的距離幫助人們記錄事件.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不失為一種記錄方法.</p> <p class="ql-block">這是瓦里時期和鄉村王國時期4歲或5歲兒童的木乃伊包裹.孩子被放置在這個包裹內,呈坐姿,雙臂和雙腿交叉.木乃伊包裹在有樓梯和螺旋圖案的束腰外衣中,頭飾上垂下的辮子是由人的頭發制成的(公元9世紀-公元13世紀). 在古安第斯山脈, 準備死者的尸體是死者開始來世之旅并轉變為祖先或超自然生物的重要過程.</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里的藏品全是墓藏,能有這么齊全非常不易.</p> <p class="ql-block">拉爾科博物館,只能說一句讓人驚艷!精美絕倫的石、陶、金銀、織品以及木乃伊,揭開了秘魯前哥倫布時期的面紗.所聞所觀無不令人感嘆不已.利馬本來是個可以不去的城市,但拉爾科博物館讓我開了大眼界,不虛此行.</p> <p class="ql-block">當然利馬也不全是臟亂差,我們住在毗鄰太平洋海岸的Miraflors區,是高級住宅及購物區, 市容美麗,非常安全. 漫步在太平洋海岸,濤濤白浪下鄉愁隱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紅色雕塑丘比特(左上),狠狠地看也沒看出個所以然,</span>浪里白條沖浪忙(左下),愛情公園(右上)象是仿高迪的奎爾公園.中式亭園(右下)有廣東中山贈送的一對石獅.</p> <p class="ql-block">沿岸高樓林立,Casino接踵. 購物中心、食肆小攤更是一個接一個.不敢相信秘魯的每一個城市,任何一個鐘點都塞車!</p> <p class="ql-block">在酒店旁邊的Amankay 打勾了必吃單上的最后一項Ceviche, 腌生魚.Warm Ceviche, 也就是表面封烤了一下的腌生魚正合吾意,口感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離開利馬前還訂了Mangos的晚餐,準備伴著太平洋的落日告別秘魯,誰知是個多云的陰天,只能隨著濤聲看燈光.</p> <p class="ql-block">這頓飯也是可圈可點,當日捕捉的鮮魚一魚兩吃.沙拉、土豆、炸玉米粒都很棒.烤牛心比以前的更好吃.再來一杯Chicha morada紫玉米汁,省得走了惦記.秘魯的飲食完全顛覆了我的想象,感覺他們的烹調走的是極簡路線,調料不多卻能把簡單食材的美味呈現得淋漓盡致,愛極了!</p> <p class="ql-block">十三天匆匆而過.對秘魯的認識有了新飛躍:秘魯不止有個馬丘比丘,今天的發展中國家有著跨越四千年的歷史,孕育了小北史前文明和印加帝國,是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和六大文明搖籃之一.在前哥倫布時期秘魯更是美洲史上版圖最大、最先進的國家.曾經的偉大是不是意味著再次偉大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插曲記錄:進出秘魯過關都被請入警察小屋,不黑也沒有茶喝,呆坐半小時后被放行.原因是我的名字與某紅通人物拼寫一致,導致警報.插曲雖小也有點驚心動魄,畢竟是人生第一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泾川县|
三穗县|
道真|
瑞丽市|
辽中县|
伊宁县|
民和|
昌平区|
界首市|
津市市|
金湖县|
塔河县|
德庆县|
炉霍县|
东源县|
南漳县|
墨脱县|
芦溪县|
徐汇区|
大同市|
临夏县|
金川县|
潍坊市|
阳信县|
大石桥市|
长岭县|
黄浦区|
西乡县|
武宣县|
长垣县|
滦平县|
宜良县|
郎溪县|
前郭尔|
阳泉市|
丹寨县|
清河县|
合江县|
静安区|
罗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