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佛閣位于武陟縣城西街與南大街交叉口,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后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重修,是明清時期釋道合一的代表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佛閣整體建筑坐北朝南,原有山門、鐘樓、鼓樓、中佛殿、千佛閣、關帝廟、城隍廟、白衣殿、東西配殿等。現僅存山門、中佛殿、千佛閣三大建筑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佛閣的傳說眾多,有名的如:千佛閣鎮沁河水患、三不照、上梁不正、千佛奇觀、三絕碑等,或妙法神奇;或妙趣橫生;或感天動地。而我游千佛閣后,發現近年來新添楹聯五幅,從我個人的視角來看,可謂又增一奇!雖然泱泱大中華五千年歷史上名聯無數,但這五幅楹聯緊扣千佛閣主題,只有非常熟悉千佛閣,或者借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懂千佛閣的人才能寫出來,它不僅遣辭恰當,對仗工整,恰到好處,與所在建筑相映成趣,而且書法古樸蒼勁,值得反復研習,反復惴摩,令我駐足良久,不肯離去!且聽我一一道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樸實無華的山門和文保碑,我就喜歡這種滄桑、厚重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佛閣的由來:傳說當中,沁河流至武陟縣城,己成懸河,故而水患頻發,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為解水患,鎮沁河,救民于倒懸,官府出面,建千佛閣,坐北朝南,直面沁河,自此,沁河由此而一路向東入黃,沁河安瀾,一方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因此,千佛閣在當地香火旺盛,地位頗高,千佛閣山門的楹聯也很好地驗證了這個傳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過對于不了解沁河過往的人,以及現在的年輕人來講,可能不了解楹聯上說的折入黃是什么意思,因為以前沁河是從西向東直沖武陟縣城而來,到了縣城邊上,受到河堤的阻擋,轉而向南約一里后,再折向東入黃,也就是折入黃的說明由來。也正因為沁河如此的流向,再加上沁河懸河的壓力,國家于1980年建設了沁河裁彎取直工程,對東關、古城等村落進行了搬遷,把沁河的這個彎道裁彎取直,從此,沁河便不再是折入黃河,而是直入黃河了。也幸得國家實施了這樣的工程,1982年,沁河暴發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河水平堤,但因為河道的改變,洪峰下泄順暢,且新建的河堤質量過硬,武陟縣城方躲過一大劫難。據說洪峰過后,經實測,整個新堤在河水的浸泡下,高度下行近兩米,說實話,那時修堤幾乎全靠人力,能有那樣的工程質量,真可謂是真真的良心工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佛殿為單檐懸山式綠琉璃瓦頂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七架梁結構,脊瓜柱兩側施叉手。前檐下施五踩雙下昂斗拱,后檐下施三踩斗拱,其檐部緣頭鑲透雕卷云紋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佛殿前門楹聯以千佛閣為主題,彰顯信眾期盼佛降吉祥,佑民平安的美好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門楹聯則是勸人向善,團結互助,為我大武陟,乃至大中華淳樸民風的真實寫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鐘鼓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佛閣為三重檐歇山回廊樓閣式綠琉璃簡瓦頂建筑,中下層面闊、進深名五間,上層面闊、進深各三間。七架梁結構。一層、二層檐下均施五踩雙下昂斗拱,上層檐下施七踩三下品斗拱。一層柱頭有卷殺,覆蓮式柱礎,為明代遺物。閣頂部扒磚上繪十八組天干地支陰陽五行八卦太極圖。正脊中間置獅馱三重樓閣寶剎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關于千佛閣有五個看點,這第一個為建筑本身:上梁不正,千佛閣的大梁和立柱長的長的那叫一個隨意,各種扭曲的形狀,隨意伸展,而這樣歪歪扭扭的梁柱竟然撐出了這數百年的樓閣,而且在中國的建筑史上,就我淺薄的認知中,在其他的建筑上,歷來講究的是周周正正,梁是梁柱是柱,俗話說的好嘛,小樹不修不直溜,可見古人是很看中這個的,還從未見過這種隨意生長的現象,竟然在千佛閣這樣重要的建筑上出現了,可謂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個看點:三不照,一般中國的傳統建筑,尤其是宮殿、廟宇,都講究對稱,但千佛閣則不然,登臨千佛閣向前看,會發現山門、中佛殿和千佛閣不在一條直線上,千佛閣向東偏了一些,中軸線就成了一條折線,這種情況為什么會出現呢?不得而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個看點:釋道合一,在千佛閣內,佛教和道教和諧共生,一組建筑內,既有佛教的各位菩薩,又有道教的各位神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個看點:千佛閣的楹聯。上面的這三個看點,從千佛閣的楹聯以也可以看的出來,因地制宜,殊途同歸,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會上梁不正,為什么會三不照,因地制宜啊!為什么會選擇佛道并祀,因為殊途同歸啊!寫的好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個看點,就是在二樓的千手千眼佛,佛是國寶,現在己經保護起來了,值得一看。就佛家而言,千代表無量,即圓滿之意。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千眼代表智慧的圓滿無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手千眼佛的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說有位國王叫妙莊王,他有個女兒叫妙善,妙善喜歡修行,但國王不愿意自己的金枝玉葉這么做,于是百般阻撓,終于釀下大禍,得了一種怪病---人面瘡,需要親生女兒的手和眼方可治愈,妙善得知后,毫不猶豫地舍出了自己的眼和手,妙莊王得于痊愈,遂決定為女兒建造寺院,塑金身,并封其為全手全眼佛,但由于一時激動,說成了千手千眼佛,國王金口玉言,于是就成了千手千眼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佛閣內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佛閣東側還有一個臥佛殿,供奉著一尊漢白玉臥佛,右手支頤,側臥于蓮臺之上,慈眉善目,注視著頂禮摩拜的眾生,沒有高坐于蓮臺之上的那么大的威壓,更易生出親近之感,個人之見,也不知對錯。臥佛殿前的楹聯也很有內涵,充滿哲理和禪機,各人參悟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傳說中千佛閣內還有一通三絕碑,游覽之時沒有想起來,小小遺憾,也算是給自己留一個再來的理由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與岳母、妻子同行,游歷千佛閣,拍照留影,并短文記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早9點鐘出發,下午17點返回,全程110公里,時年2024年5月18日。</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
永登县|
双辽市|
靖远县|
沈丘县|
阿拉善右旗|
威远县|
正定县|
湖北省|
长顺县|
若羌县|
营口市|
宁都县|
化州市|
来宾市|
定结县|
轮台县|
潼关县|
滦南县|
彩票|
安庆市|
定陶县|
祁东县|
达尔|
平泉县|
桐城市|
邢台市|
沾益县|
四会市|
浙江省|
柳林县|
巴彦淖尔市|
额尔古纳市|
黔西县|
宁远县|
景泰县|
南丹县|
正蓝旗|
平昌县|
北宁市|
叙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