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2024年5月11日,由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和人民日報出版社聯合舉辦的《戰旗美如畫:18面戰旗故事再現抗美援朝風云》贈書儀式暨讀書交流活動在北京軍博展覽大樓多功能廳舉行.......</b></h1> <h1><b> 該書由羅援將軍主編,選擇了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儀式戰旗方陣中18面志愿軍戰旗為題材,用紀實文學形式,詳細地講述了戰旗后面的故事.......</b></h1> <h1><b> 十幾</b><b style="color:inherit;">面志愿軍榮譽戰旗中,第十面是志愿軍總部授予的“道峰山營”。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該部隊序列為六十四軍190師569團3營,授予時間是1951年4月。眾多英雄戰旗中,以營為單位僅有兩家(另一是第八面戰旗“攻守兼備”一等功臣營,授予三十八軍114師342團1營)........</b></h1> <h1> <b>我們都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入伍的沈陽籍老兵,</b><b style="color: inherit;">參軍部隊正是“道峰山營”,大家青年時代有幸來到這支英雄部隊里.......</b></h1> <h1> <b>退役后“道峰山營”老兵們時常聚集在一起(前排左起:馮長江、許軍、楊斌、王繼軍;二排左起:鄭洪、申衛平、孟京民、劉威),餐桌上回憶往昔,回首在這個英雄營隊里</b><b style="color: inherit;">扛槍從戎的歲月.......</b></h1> <h1><b> 2019年10月1日,在慶祝祖國70周年華誕的節日里,退役老兵們從銀屏上看到了國慶閱兵儀式中,老部隊英雄戰旗由一名身披戎裝的勇士把持,威武</b><b style="color:inherit;">雄壯地乘車</b><b>從眼前</b><b style="color: inherit;">駛過,大家激動不己,一縷縷久遠了的思緒浪花涌上了心頭......</b></h1> <h1><b>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祖國的多事之秋,抗美援朝硝煙剛剛散盡,國、內外的反動勢力又重新湊集,屢屢犯境,挑釁中國,“高天滾滾寒流急”........</b></h1> <h1><b> 國家有難,邊境多事,我們都像當年的父輩一樣,豆蔻年華,踴躍參軍。這是當年父親送我當兵的情形,我穿上了嶄新的厚冬服站在自家院落里,父親一旁默默無語別樣情.......</b></h1> <h1><b> 新兵連的生活是陌生的、緊張的、有序的,</b><b style="color: inherit;">隊列訓練和緊急集合是必行操練科目.......</b></h1> <h1><b> 還有學習各種武器、槍械操作使用和保養維護</b><b style="color: inherit;">......</b></h1> <h1><b> 還有一項必學本領就是刺殺技術,在演兵場上,端起56式半自動步槍,按照統一口令,“向前邁步!”“突刺!刺!”熟練到一定程度后,可帶面具,拿著木質槍,直接與對手格殺......</b></h1> <h1><b> 新兵連訓練結束后我們都被分配到了3營(道峰山營)。我被編入8連1排,上面拼圖的六位軍裝照都是我剛到連隊的老兵大哥,上排左1是我們排長黃俊康(四川籍),上排左3和下排左1分別是沈陽籍史班長和谷班長........</b></h1> <h1> <b>到了老連隊不久,我們與老兵一樣,擔當起持槍巡邏,站崗放哨任務(上排左1、2圖);下圖是站在哨位上,能看到的營房遠景和點將臺群山.......</b></h1> <h1><b> 當時全營各步兵連中,除了步兵班外,還編有56式輕機槍班,60迫擊炮班、40火箭筒班等建制。在戰友、老鄉的指點下,我操縱這些兵器,并拍下了幾張新兵照片.......</b></h1> <h1> <b>3營駐地向西翻山走個三、五里路,就是團坦克營了。一個休息日,我與連里長春籍新兵王東前去會友,在T34坦克上照了一張合影(左圖右起:楊斌、王東、申衛平)</b><b style="color:inherit;">。</b></h1> <h1><b> 星期天是經常期盼的日子,新入伍的老鄉們常</b><b style="color:inherit;">去營區外橋頭鎮小河旁游樂、小歇、玩耍一下(上左圖右起:劉威、彭興敏、申衛平、孟京民;下右圖前排右起:劉威、彭興敏、申衛平;下右后排右起:王洪、孟京民).....</b></h1> <h1><b> 轉眼就到了1969年冬季,3營8連移防到撫順市委黨校,擔任軍部警戒和駐地支左等任務。這是當年在黨校院里,全連官兵們唯一的一張集體合影</b><b style="color:inherit;">........</b></h1> <h1><b> 1970年,3營接受了到遼陽葠窩水庫施工任務,下圖是站在高處遠眺水庫工地全貌.......</b></h1> <h1> <b>每天早上,施工官兵需乘船渡河從駐地前往工地,其中就有一些參加這次聚會的老兵,大家都有兩年多兵齡了.......</b></h1> <h1><b> 左圖是幾張在水庫工地照片,左圖是我站在搭滿腳手架大壩前;右上圖是我在揮錘打炸藥炮眼;右下圖是站在推土機駕駛艙門外.......</b></h1> <h1><b> 服役期間,我還被抽調到營報道組(軍向陽紅山鷹)工作,圖中的四位老兵們(上左一王東、下左一申衛平、上右一馮長江和下右一齊可嘉)曾同一起共事過,我們經常使用“道峰山營”的榮譽稱號寫文章,但都不熟悉這支部隊的光榮歷史和“道峰山營”這一榮譽的由來......</b></h1> <h1><b> 四川籍老兵黃俊康(右)當年是我的排長,也是我的入黨介紹人。我在8連當兵日子里,他曾斷斷續續給我講起過他所知道的“道峰山營”軼事........</b></h1> <h1><b> 如今《戰旗美如畫》一書的出版,拉開了厚重的歷史大幕,老兵們首次全景直觀看到了道峰山營</b><b style="color:inherit;">古往今來的“歲月故事”........</b></h1> <h1> <b>64軍190師569團3營始建于抗日時期,前身曾是一支打過大仗、硬仗的八路軍部隊。抗戰時期在華北,它</b><b style="color: inherit;">以襲擊、伏擊、阻擊、破壞交通等手段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參加過百團大戰、神仙山保衛戰、“反掃蕩”、“反蠶食”、“反封鎖”和戰略反攻等二百多次大、小戰斗.......</b></h1> <h1> <b>解放戰爭時期,隨大部隊轉戰冀、熱、察、綏、陜、甘、寧等八省,先后參加過解放石家莊、攻克新保安、挺進太原城、進軍大西北等著名戰役.......</b></h1> <h1><b> 1951年2月10日,3營所在的64軍正式改為志愿軍番號,歸屬19兵團,加入了入朝作戰部隊序列。2月17日,他們在安東鐵路西廣場舉行了莊嚴誓師大會(上圖)。當晚,大部隊從丹東鴨綠江封凍江面徒步過江(下圖).........</b></h1> <h1> <b>3營首戰趕上了志愿軍朝鮮戰場上的五次戰役,接受到的作戰任務是,“擔任右翼第一梯隊,與師偵察支隊組成先遣支隊,跨過臨津江,<span style="color: inherit;">向議</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政府及其南北線挺進,實施突破穿插.......”</span></b></h1> <h1> <b>4月22日傍晚,五次戰役打響,大戰前準備時間太短,六十四軍初戰不順,</b><b style="color: inherit;">缺乏連續攻擊計劃,未能組織起有效炮火支援,部隊聚集在臨津江南岸受阻........</b></h1> <h1><b> 到了</b><b style="color:inherit;">次日下午,190師投入戰斗,3營</b><b>營長</b><b style="color:inherit;">宋進才率部突破前沿,準備渡江。臨津江江面寬約百米左右,官兵們冒著密集炮火,跳到齊腰深的冰水中,向對岸沖去……</b></h1> <h1> <b>到了晚上,全營600多官兵趁夜色全體渡過了臨津江.......</b></h1> <h1> <b>過江后,3營行進在全師最前面。穿插途中,山高林密,道路崎嶇,官兵們輕裝加速前進</b><b style="color: inherit;">。通過公路時,與敵坦克部隊遭遇,他們用炸藥包和手榴彈,炸毀敵人攔路的4輛坦克和10輛汽車.....</b></h1> <h1> <b>按照上級部署,3營接下來任務就是攻占</b><b style="color: inherit;">道峰山</b><b><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b style="color: inherit;">它是位于南朝鮮京畿道議政府西南部的一座小山崗,山雖不高,但其扼守通往漢城交通要道,又是議政府附近制高點,軍事意義重大</b><b style="color: inherit;">......</b></h1> <h1><b> 當全營繼續向前突擊時,美韓聯軍才發現了我軍企圖,連忙抽調重兵圍堵。而此時的3營、完全打出了風格、氣勢,面對敵人堵截,全營交替沖鋒,僅用了8分鐘就將敵人臨時拼湊起來的防線沖得七零八落.......</b></h1> <h1> <b>指戰員們并不戀戰,而是直接向著道峰山狂奔,餓了就抓把炒面往嘴里塞,渴了就捧起雪吞咽,腳步不停留。到了24日下午2時,全營急行20個小時后,突破敵人7道封鎖線,前進60公里,奇跡般地抵達了議政府后方道峰山。他們炸毀了山下的公路鐵橋,切斷了敵人的退路,像一把尖刀插在了敵人的心臟...... </b></h1> <h1> <b>道峰山失守使敵人大為震驚,這是西線美軍南撤的必經之路,</b><b style="color: inherit;">美韓聯軍</b><b>誓要</b><b style="color: inherit;">不惜一切代價奪回來。宋進才營長不敢懈怠,他深知全營是孤軍深入,處于敵人大后方,糧彈根本無法補給。要想完成任務,就要盡可能地保存自身力量,以最小代價大量殺傷敵人,</b><b style="color: inherit;">他命令部隊立刻在道峰山上構筑工事</b><b style="color: inherit;">......</b></h1> <h1><b> 美軍反撲很快到來,首先,大批飛機攜帶著眾多重磅炸彈對道峰山進行反復轟炸,接著重炮群又開始炮擊,整個山峰上樹木幾乎都被打成樹樁,巖石被炸成粉沫,泥土陷下幾尺深........</b></h1> <h1> <b>第一天,我軍陣地上即落彈數千發,山腰上彈坑遍布。然而,3營指戰員依托靈活防御戰術,一方面設法躲避敵軍炮襲,一方面頑強抗擊敵軍的攻擊,還大膽組織夜襲出擊.......</b></h1> <h1></h1><h1><b> 朝鮮的四月,依然是天寒地凍。堅守道峰山的第二天,天上飄起了雪花。指戰員的棉衣經過激烈的戰斗,炮火的熏烤,汗水浸透了棉衣,雪花落在上面,戎裝成為冰甲.....</b></h1> <h1> <b>美軍在炮火與坦克的掩護下,連續發起猛烈攻擊,均被擊退,進攻難以得逞。美軍又縱火燒山,妄圖將他們六、七百人燒死在山上。3營官兵急中生智,“以火制火”,先將隱蔽地區的草木放火燒盡,截斷火路,粉碎了敵人火攻......</b></h1> <h1> <b>在缺糧、缺水、缺彈藥艱難情況下,官兵在道峰山上冒著敵人的炮火、飛機的轟炸,忍受著嚴寒、疲勞、饑餓,</b><b style="color: inherit;">堅守陣地三天四夜,</b><b style="color: inherit;">挫敗敵人一次又一次圍攻,</b><b>阻擊了南退之敵,</b><b style="color: inherit;">直到28日與兄弟部隊會合后,才奉命撤回......</b></h1> <h1><b> 戰斗結束后,彭德懷司令員親自草擬了一份“戰役總結”電文,文中提到,“190師569團3營能迅速穿插至道峰山,途中電臺打掉,還能派人返回聯絡,報告可以插過去…… </b>,<b style="color:inherit;">請速將該部負責干部姓名報來,以便通報全軍嘉獎。”</b></h1> <h1><b> 190師569團3營榮立集體二等功,全營官兵人人三等功,志愿軍總部授予“道峰山營”榮譽稱號。這一切成就了志愿軍的輝煌,驗證了中華好兒女不可戰勝的佳話,同時也成為了雙方停戰和談的一個重要法碼。</b></h1> <h1><b> 英雄營長宋進才被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稱號,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親自將勛章佩戴在宋進才同志胸前.......;</b><b style="color:inherit;">照片C位是“道峰山營”英雄營長宋進才,八十年代初期,他與原569團團長穆大法和570團劉景峰副參謀長在一起.......</b></h1> <h1> <b>“道峰山營,道峰山營,火紅的戰旗血染成。 一往無前打硬仗,抗美援朝立戰功。突破臨津江,飛越鷹谷峰,尖刀直插敵心臟,道峰山上出奇兵……。”后來譜寫的</b><b style="color: inherit;">這支道峰山營的營歌,至今仍傳唱在新一代官兵的營隊中,激勵著年輕的指戰員們,一代一代唱響它,前赴后繼傳下去........</b><br></h1> <h1> <b>2008年9月26日,道峰山營八位老兵一道重返本溪橋頭道峰山營駐地,大家首先來到營房前英雄勇士塑像下合影.......</b></h1> <h1> <b>部隊后來建起了榮譽室,老兵們在這里首次看到了這面英雄旗幟真容.......</b></h1> <h1><b style="color: inherit;"> 展室還收藏著時任志愿軍64軍軍長曾思玉為道峰山營題字.......</b><br></h1> <h1> <b>接下來,我們同英雄部隊“裝步8連”指戰員們合影,八位老兵坐在二排中間(下圖二排:孟京民左1、馮長江左2、彭志宏左4、王繼軍左6、王洪左8、楊斌左10、彭興敏左12、申衛平左13),隊伍后面飄蕩著“道峰山營”旗幟......</b></h1> <h1> <b>我們離開老部隊后的五十多年時間里,“道峰山營”官兵始終牢記使命,沖鋒在前。如今,英雄營隊旗幟也接力交到79集團軍某合成旅官兵手中。2013年,他們參加“和平使命-2013”中俄聯合反恐軍事演習,圓滿完成各項演練任務;2017年,勇奪“蘇沃洛夫突擊”國際軍事比賽單車賽和接力賽冠軍,揚名國際賽場。</b></h1> <h1><b> 演兵場上,道峰山營”戰旗迎風飄揚,全營官兵時刻為未來戰爭準備著.......</b></h1> <h1><b> 2019年8月9日,一伙當兵弟兄們齊聚在沈陽“綠江村”酒店。北京王洪來了,</b><b style="color: inherit;">這次參加活動的人員比較全,當年他們都至少都在道峰山營服役三年以上.....</b></h1> <h1><b> 英雄營隊老兵們喝起了“戰友聚會專用酒”,興致高了起來,我們不老,“廉頗”尚能飯!“若有戰,召必回!”道峰山營弟兄們枕旦待戈,時刻準備著......</b></h1> <h1><b> 這是參加這次聚會的十位道峰山老兵拼圖,上左起:楊斌、彭興敏、王繼軍、彭志宏、申衛平;下左起:馮長江、王洪、劉威、孟京民、許軍</b><b style="color: inherit;">......</b></h1> <h1><b> 我們心中懷情,胸里藏魂,血脈有根........</b></h1> <h1> <b>當下的道峰山已是樹木成林、流水環繞,風光秀麗</b><b style="color:inherit;">。其最高峰為紫云峰,周圍還有萬丈峰、仙人峰、柱峰、五峰、牛耳峰等奇山峻嶺。每逢春季,金達萊花開滿山坡,鳥兒在自由的歡唱,這座山成為了小有名氣的旅游景地,它見證了七十多年前那場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較量,山峰上、林蔭里還有官兵們灑下的熱血汗水、埋葬著烈士們的不朽忠骨......</b></h1> <h1><b> 今天,戰爭硝煙烏云早已散去,震耳槍炮聲也聽不見了,一塊刻有“道峰山營”紅字的滄桑巨石靜靜地默立在軍營門前</b><b style="color:inherit;">.......</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建省|
盘锦市|
永宁县|
娄底市|
台江县|
广东省|
南皮县|
洛扎县|
灵山县|
河间市|
永平县|
邻水|
泽州县|
临湘市|
凤山市|
武宁县|
福泉市|
阳城县|
石楼县|
博兴县|
伊宁市|
达拉特旗|
大埔县|
淮安市|
阳东县|
屏山县|
花垣县|
溆浦县|
长顺县|
合作市|
东至县|
白河县|
酉阳|
枣强县|
台中县|
沧州市|
皋兰县|
福贡县|
利川市|
大姚县|
鄂伦春自治旗|